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中國史學史(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史學史(第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
優惠價
87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史學史(第2版)(新編21世紀史學系列教材)》對中國自上古至1949年的史學發展作系統的反思和評論,在清理史學遺產的基礎上予以概括綜合,闡述中國史學的發展進程,並且向揭示史學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目標前進。全書的認識體系、內容結構和對史學發展階段的劃分,均有新的構思,在重要的內容上多有獨到的學術創新,對史學發展中的許多史實,立足於求真考證,立論分析,以實事求是為旨歸。例如,中國史學誕生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古人將孔子與《春秋》聯結起來的史學意義,《國語》和《左傳》被劉歆所竄亂,司馬遷的《史記》離開了先秦史學的經世傳統,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的矛盾互動關係,劉知幾撰著宗旨的前後改變,宋代史學建設的煩瑣與扭曲,明代史學發展的普及性潮流,張居正在官方史學建設上的貢獻,清高宗的史學思想,章學誠史學理論的三項根基,清代史學整體的發展結構,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謬誤及其不良影響,等等,皆為發前人所未發、道他人所未言,足資歷史學學子思考和史學史專業教師研討。

作者簡介

孟廣林, 1955年生, 江蘇濱海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世界中世紀史的教學與西歐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撰有《英國封建王權論稿》、《英國“憲政王權”論稿》、《歐洲文藝復興史》(哲學卷)、《戰爭巨人:查理曼》等多部學術著作,以及《世界文明史》(合著)等教材,主編有論文集《歷史比較的新視野》、《新世界史》以及教學參考資料《西方歷史文獻選讀》,並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曾到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訪學與講學,曾為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高級研究學者(2006)、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訪問教授(2007)。

2011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史學史》-書,這是承蒙出版社的鄭重約稿,為該社策劃的“21世紀史學系列教材”所撰寫,即計劃作為大學歷史學科的教科書。憶當年初得約稿信息,頗生一絲猶豫,但隨即消除,慨然應允合作。為什麼會閃過一絲猶豫呢?這要從“教科書”的名聲起落說起。教科書面對著廣大的受眾,且其中多為年輕一輩學子,傳播知識與弘揚學術的作用不可小覷。近代史學史上,梁啟超《新史學》發表之後,首先在教科書編纂方面得到響應並獲得成功,尤其是夏曾佑的《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成為中國近代新史學建立的代表作,學術意義重大,更哺育了不計其數的史學新秀,在史學史上名譽高揚。但近些年來,教科書居然成了學術界鄙視的物件,連官辦的各種學術著述評獎活動,也大多明文規定將教科書排斥在外。有的學者甚至將無新見的論述譏為“教科書水平”,大有對教科書不屑一顧的神氣。這些偏見的產生,實際其來有自,若幹年間,許多歷史教科書確實平庸泛泛,抄襲拼湊,不僅缺乏創新,甚至回避任何可能有爭議的問題,滿是餿水泡冷飯,如何不令人生厭?而我應允撰寫此部《中國史學史》教材,則決心將幾十年來專業研究的獨得之見,傾注其中,使之首先成為一部富於觀點創新的學術著述,相信越有學術水平就會更具優異的教學效果,廣大讀者和莘莘學子一定會具備鑒定的眼光。
本書初版的內容提要擇要列舉了幾項發前人所未發的創新見解,如:孔子可能未曾修訂《春秋》,但古人將孔子與《春秋》聯結起來具有重大的史學意義;司馬遷所撰《史記》離開了先秦史學的經世傳統,走以“成一家之言”為宗旨的個性路線;中國古代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的雙軌發展,以及二者互動互補又互有排抑的關係;劉知幾撰著宗旨的前後改變;宋代官方史學建設的煩瑣與扭曲;明代史學發展的普及性潮流;清高宗的史學思想;章學誠史學理論的三項根基;清代史學整體的發展結構;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謬誤及其不良影響;等等,均與時賢所論和流行觀點不同,甚或直接抵牾。我自信學理上理據充分,因而毅然寫入,迄今已經九年,皆無人提出值得注意的詰難。九年來,公開發表的佳評頗多,此且不計,而各大學歷史學科以本書用作教材者不可勝計,甚至某史學史學科重鎮,在歷史系大學生群體的強烈要求下,也采用本書作為教材,此乃足慰吾心者,亦可證教材當以學理深切、學術創新為靈魂焉。
是書出版後九年間,我不時翻閱,每次都留意文字是否仍有訛誤,表述是否尚有疏失,見解是否還應修訂,未敢自以為圓滿也。一二後輩學生,也曾提出一些建議,均記錄在案。而九年來我繼續研究中國史學史,又有新的心得,其中不乏重要見解。適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來函,提議本書修訂再版,遂欣然響應,著手進行。此次修訂再版,保持了原書的體系與框架,但絕不敢故步自封、一切照舊,除查到的訛字必當改正外,在極個別問題的表述上也有所調整,使之更為妥善。修訂中最需注意之處,是添補了一些嶄新的研究成果,凡補充者,以內容重要、文字簡要為準則。謹列舉數項事例如下:
1.補充寫入中國史學起源自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年官方開始按時間順序連續地記錄史事,即是史學的產生。本書初版思考了中國史學何時產生的問題,但並未得出結論,於今則作出研究成果,這是史學史研究的重大問題。中國史學史專著或教科書若不探討中國史學何時起源,是其學術體系的很大缺失,而我們看到大多數的相關論著,處於此種狀態。
2.《國語》和《左傳》是戰國時期產生的兩種重要史籍,二書是否遭到後世篡改或偽造,是一個長久爭議的問題,筆者已有學術論文,提出此二書被西漢末劉歆竄亂的鐵證,此項內容亦簡略補寫於本書。
3.中國史學自產生起,奉行“君舉必書”的求實原則,但這只是當時人記錄當時的史事,而向更遠古史事的追溯,只能以神話傳說為素材,別無選擇,於是形成“神的人化”與“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狀態。因此,史學產生之後,記錄今事和追溯古事,乃分途而行,這也是中國早期史學發展的一大問題。今補寫於書,征求討論。
4.《越絕書》是爭議頗大的史籍,其成書時代與作者問題,自唐代就眾說紛紜。筆者發長文考訂,明代學者楊慎通過解析隱語指出作者為袁康、吳平,具有合理性,實際乃是在會稽鄉曲紳士挾制下纂成,袁康早逝,其書基本成於吳平之手,成書於漢安帝延光元年(122)。這一準確度為具體年份的考證,結束了一千多年來的論辯,其書也是東漢時期私家史學的一個樣本,值得補入本書。
5.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應該涉及傳統史學對朝鮮半島與日本的影響。本次修訂再版,補充了關於朝鮮半島早期受內地傳統史學影響的問題,將之置於與十六國、北朝政權相類似的歷史地位。
6.李東陽主持纂修《歷代通鑒纂要》一書,影響及於清朝,其書卓有特色,且包含抨擊宦官幹政的內容,值得注意。該書在清朝極受乾隆帝推崇,愛不釋手,但因《御批通鑒輯覽》大量抄錄《歷代通鑒纂要》,使後者在《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中居然被隱沒。這應當是研究官方史學時特別要注意和深入評析的問題。明朝萬歷年間,官、私史學皆相當興盛,這與萬歷初期張居正在史學上的作為有關。他設置的起居注記錄和保存的官方體制,不僅施行於明代後期,更為清朝所基本采納,影響不可謂不大。此二人在史學史上的貢獻,是筆者近年的發現,今補入本書,以彰其事。
學術研究沒有止境,學術前沿的成果應當讓莘莘學子盡快了解,任何人無權強令使平庸泛泛的知識和空疏蒼白的認識充斥大學講堂,要堅信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因此,我十分希望廣大學人對本書的新見多多關注,踴躍討論,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十年前的約稿和本書出版九年後的提議再版,是對我治學的極大鞭策,謹此致以深深的謝忱!在修訂本書的過程中,感慨萬千,難以盡言,謹以七言律詩一首抄錄於下,以略表其意:
修訂再版《中國史學史》抒懷
治史無憂兩鬢皤,肯將金筆細研磨。
臨文但恐開新少,展卷難消懷舊多。
一部精編史之史,九年詳審正中訛。
須當傾訴心間識,奮步登高再放歌!

目次

第一章緒言
第一節世界中世紀史的範疇和分期
一、何謂“中世紀”
二、世界中世紀史的歷史分期
第二節“封建制度”與封建社會
一、狹義與廣義的“封建制度”概念
二、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世界中世紀史教材編撰的理路和體例
一、以往的探索與成果
二、本教材的編寫方案

第二章西歐封建制度的構建
第一節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人建國
一、西羅馬帝國的衰落
二、日耳曼人與“日耳曼因素”
三、“民族大遷徙”與日耳曼諸“蠻族”王國的建立
第二節法蘭克國家的封建化
一、克洛維與墨洛溫王朝
二、封建制的勃發
三、加洛林帝國
四、帝國的瓦解和封建化的完成


推薦閱讀書目


第三章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封建等級制度與莊園農奴制度
一、封君封臣制
二、莊園農奴制
第二節城市與商品經濟
一、城市的興起
二、城市的政治斗爭
三、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封建國家政治
一、英國封建王權的強化與議會君主制的興起
二、法國封建王權的發展與等級君主制的形成
三、英、法“百年戰爭”和農民起義
四、走向諸侯割據的德意志
五、“收復失地運動”與西班牙統一國家的形成
第四節西歐的封建教會與思想文化
一、羅馬教廷神權的興衰
二、十字軍東征
三、“加洛林文藝復興”
四、基督教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積澱與流變
五、異端運動與思潮
六、經院哲學
七、文學藝術與教育
第五節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
一、日常生活
二、宗教生活
推薦閱讀書目


第四章拜占庭和東歐封建國家
第一節拜占庭帝國
一、5至6世紀的帝國概況
二、查士丁尼恢復羅馬帝國的嘗試及其失敗
三、拜占庭的封建化和帝國的衰亡
四、拜占庭文化
第二節捷克與波蘭
一、捷克、波蘭封建國家的興起
二、胡司宗教改革與捷克農民戰爭
三、波蘭的小貴族政治及其與立陶宛的合並
第三節俄羅斯
一、基輔羅斯的興衰與社會封建化
二、蒙古征服與莫斯科大公國對俄羅斯的政治統一
三、沙皇專制的建立及其對外擴張
推薦閱讀書目


第五章西亞和南亞的封建帝國
第一節阿拉伯帝國
一、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的統一
二、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與封建帝國的建立
三、哈裡發的專制統治與帝國社會經濟
四、帝國的分裂與衰落
五、阿拉伯文化
第二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和擴張
二、奧斯曼帝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
三、人民反抗與帝國的衰落
第三節南亞次大陸
一、南亞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種姓制度與印度教
三、“德裡蘇丹”的統治
四、莫臥兒帝國的興起
五、南亞次大陸文化
推薦閱讀書目


第六章東亞封建國家
第一節朝鮮
一、古朝鮮國家的緣起與發展
二、封建生產關係的確立與發展
三、李朝前期的封建社會
四、朝鮮文化
第二節日本
一、日本古代國家的建立
二、“大化改新”與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三、“幕府政治”與封建割據
四、政治統一的重建
五、日本文化
第三節封建時代由盛至衰的中國
一、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思想文化的繁榮與流變
四、中外關係
推薦閱讀書目


第七章中南非洲與美洲的古文明
第一節中南非洲古文明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二、中南部非洲諸國
第二節美洲古文明
一、美洲的印第安人
二、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
三、中美洲的瑪雅文明
四、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推薦閱讀書目


第八章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海外擴張
第一節資本主義萌芽
一、經濟發展和商業資本的活躍
二、資本主義萌芽
第二節新航路開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奪
一、新航路的開辟
二、西方早期的殖民掠奪
三、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推薦閱讀書目


第九章西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一節文藝復興
一、文藝復興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二、人文主義思潮
三、意大利文藝復興
四、“北方文藝復興”
第二節自然科學與新哲學
一、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二、新哲學的濫觴
第三節宗教改革
一、德國宗教改革
二、瑞士的宗教改革
三、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推薦閱讀書目


第十章封建制度解體時期的英、法與尼德蘭革命
第一節英國
一、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
二、圈地運動與民眾的反抗
三、海外貿易勃興與爭奪海上霸權
第二節法國
一、經濟社會的變動
二、君權強化與意大利戰爭
三、胡格諾戰爭
四、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
第三節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一、革命的醞釀
二、革命的進程
三、17世紀的荷蘭
推薦閱讀書目


後記
再版後記

書摘/試閱

多年來,西方史學界的中世紀史研究有著特定的範疇,其歷史分期基本上是沿著歐洲特別是西歐的歷史線索而展開的。從時間上看,一般限定是指5至15世紀。在上限上,通常把它確定在民族大遷徙時期(375―568),有的則更具體確定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但大多都沒有以一個突出的歷史事件作為分期界標。而在下限上則觀點多有不同,其中有“文藝復興”說、“宗教改革”說(以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為標志)、“新航路開辟”說(以1492年哥倫布起航探險為標志)等,認為應以它們作為中世紀史的結束和近代史的發端。而在一些國別史的分期上,還有不同的見解。例如,有的英國史學家將1485年的博斯沃思(Bosworth)之戰作為歷史分期界標,認為它結束了封建家族爭奪王位的“紅白玫瑰戰爭”,建立起都鐸王朝的“新君主制”,開啟了英國近代史的端緒。對中世紀時期的歷史,西方史學界一般按照這一千年西歐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以及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等,作了“三時段”的劃分,即5至9世紀為中世紀早期(Early Middle Ages),10至12世紀為中世紀盛期(High Middle Ages),13至15世紀為中世紀晚期(Later Middle Ages)。
西方的上述歷史分期,主要是在對中世紀史特定空間範圍之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西方歷史編撰學學術傳統及其中所盛行的“西歐中心”論的影響,在大多西方史家的視野中,中世紀史特指歐洲特別是西歐介於古代和近代之間的歷史,這是“中心”,是主流;而非西方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自身獨特的社會形態或歷史路徑,並不屬於只適合於歐洲的“中世紀”的歷史範疇。因此,他們只是在詮釋歐洲人的歷史活動時才多少涉及個別非西方的地區、國家的歷史(如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人的國家、土耳其人的國家)。他們所謂的“中世紀史”,其實特指的是西歐中世紀史,寬泛一點則是指歐洲中世紀史,而非世界範圍內的中世紀史。隨著史學理念的更新和學術視野的擴展,一些西方學者開始將非西方的國家和地區(如拜占庭、阿拉伯、印度、日本等)與西歐大致相同時代的歷史納入“中世紀史”的範疇。一些擁有宏闊的“全球史”眼光的史學家,更是從“整體聯系”“文明交往”的角度將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納入“中世紀史”的範疇。例如,美國史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就專門編撰了第四編“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其間分“伊斯蘭教的興起”、“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傳統的儒家文明”(包括日本)、“革命的西方文明”等章來展開敘述。這樣看來,突破“西歐”乃至“歐洲”的有限地域範疇,從世界的廣闊角度來敘述“中世紀史”,已經是歷史編撰學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新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論著也常常使用“中世紀”這一術語與概念。在《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德國農民戰爭》《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等著作中,一般也都把“中世紀”視為介於古代和近代之間的歷史時期,同時也都主要是圍繞著歐洲特別是西歐的歷史發展來進行闡述的。盡管如此,經典作家卻賦予了“中世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含義。在他們看來,中世紀史是封建經濟形態興起、發展和衰落的歷史;與奴隸制的古代比起來,封建制的中世紀在社會物質生產、民族國家形成、思想文化發展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歷史進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經典作家還盡力從封建經濟形態最本質的要素出發,力圖超越西歐的地域範疇,涵蓋非西方的地區和國家,構建起世界範圍的中世紀史範疇,將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看作是整個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階段。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熏陶下,我國史學界一直都注重從世界而非歐洲的範圍來構建“中世紀史”的學科體系。在中世紀史分期上,過去一直沿用蘇聯史學界的做法,一般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作為世界中世紀史的時間界限。隨著學術研究的拓展,這樣的界定在史學界引發不少爭論,主要聚焦在世界中世紀史的下限上,相繼出現了“文藝復興”說、“宗教改革”說、“尼德蘭革命”說。更有人主張從“全球史”的眼光,以整個15、16世紀為下限。因為正是在這一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力東漸”的浪潮突破了有史以來世界各個地區、國家封閉、隔絕的格局,人類歷史開始了“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的形成過程。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可將世界中世紀史的終結定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因為在此之前,在比較先進的西歐,雖然有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但廣大農村的生產力還十分落後,封建生產關係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在政治上,到處都充滿了封建統治。而在東歐乃至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廣大地區與國家,16至18世紀更是封建統治的時代。盡管在這一問題上眾說紛紜,但從目前來看,國內史學界多傾向於采用以15世紀為中世紀史的下限。
在世界中世紀史各個歷史時段的劃分上,國內史學界一般都將中世紀史視為封建社會發生、發展和衰落的歷史,並將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5至10世紀為中世紀早期――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亦即“封建化時期”;11至14世紀為中世紀中期――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15至17世紀為中世紀晚期――封建制度的解體時期,亦即從中世紀向近代的歷史過渡時期。不過,由於對中世紀史下限的認識分歧,這樣的時段劃分模式在近年來開始受到質疑和得到修正,不少教材開始將15世紀以後的世界史劃入世界近代史的範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