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優惠價
:90 折 351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還原政治、宗教與社會文化語境,定格英國藝術史上自18世紀迄今的十個重要瞬間,看他們如何以「審美」回應並超越時代──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
班克斯(Banksy)
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書籍簡介
英國藝術泱泱薈萃,自18世紀以來,屢屢掀起一波又一波新的風潮。這些藝術家從何處汲取靈感或受到衝擊?他們影響後世的理念如何形成?
本書定格英國藝術史上的十個瞬間,首先登場的是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呼喚大眾必須保持清醒,不被體制馴化,他那些狂傲不羈的版畫和懾人心魄的詩句,流傳深遠;現代英國藝術史之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因不切實際的理想而飽受憂鬱症折磨,卻為藝術史留下了更寬廣的世界;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重回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以藝術作為反抗冰冷時代的聖戰;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終生致力於透過普及藝術設計改變大眾的生活環境,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大眾服務;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藝術設計成果,其中瑪格麗特的才華更勝一籌,卻因為性別而被時代限制;身為柴契爾夫人口中那個「那個畫可怕的畫的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那些尖叫的頭顱和開膛剖肚的野獸背後,表達的是對人性的關照;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孫子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是英國嬉皮時代的代言人,擅長刻畫人類脆弱的情感;出身底層的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以霓虹燈做出一系列撫慰人心的話語;總是神祕出現在街頭的班克斯(Banksy)塗鴉,重新定義了大眾藝術和藝術的大眾性,他的橫空出世,往往呼應著反抗體制的訴求;以一組繪滿黑人奴隸畫像的英國陶器榮獲透納獎的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認為藝術必須與他人對話,很早便投入黑人藝術運動。許許多多像她一樣的移民,正改寫並創造著英國的藝術風景。
創作出自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審美本身更是一種思想革命;
可以說,他們是以創作向時代開戰,推動並引領著社會改變。
讀著他們的故事,既是閱讀「美」的發展歷程,也是閱讀18世紀以來的英國發展史。
還原政治、宗教與社會文化語境,定格英國藝術史上自18世紀迄今的十個重要瞬間,看他們如何以「審美」回應並超越時代──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
班克斯(Banksy)
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書籍簡介
英國藝術泱泱薈萃,自18世紀以來,屢屢掀起一波又一波新的風潮。這些藝術家從何處汲取靈感或受到衝擊?他們影響後世的理念如何形成?
本書定格英國藝術史上的十個瞬間,首先登場的是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呼喚大眾必須保持清醒,不被體制馴化,他那些狂傲不羈的版畫和懾人心魄的詩句,流傳深遠;現代英國藝術史之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因不切實際的理想而飽受憂鬱症折磨,卻為藝術史留下了更寬廣的世界;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重回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以藝術作為反抗冰冷時代的聖戰;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終生致力於透過普及藝術設計改變大眾的生活環境,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大眾服務;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藝術設計成果,其中瑪格麗特的才華更勝一籌,卻因為性別而被時代限制;身為柴契爾夫人口中那個「那個畫可怕的畫的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那些尖叫的頭顱和開膛剖肚的野獸背後,表達的是對人性的關照;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孫子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是英國嬉皮時代的代言人,擅長刻畫人類脆弱的情感;出身底層的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以霓虹燈做出一系列撫慰人心的話語;總是神祕出現在街頭的班克斯(Banksy)塗鴉,重新定義了大眾藝術和藝術的大眾性,他的橫空出世,往往呼應著反抗體制的訴求;以一組繪滿黑人奴隸畫像的英國陶器榮獲透納獎的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認為藝術必須與他人對話,很早便投入黑人藝術運動。許許多多像她一樣的移民,正改寫並創造著英國的藝術風景。
創作出自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審美本身更是一種思想革命;
可以說,他們是以創作向時代開戰,推動並引領著社會改變。
讀著他們的故事,既是閱讀「美」的發展歷程,也是閱讀18世紀以來的英國發展史。
作者簡介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研究宗教與政治、性別、文化的關係。
相信審美有改變結構的力量。著有《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合著)、《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曾浪跡歐美亞,2021年9月開始再赴北美,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研究宗教與政治、性別、文化的關係。
相信審美有改變結構的力量。著有《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合著)、《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曾浪跡歐美亞,2021年9月開始再赴北美,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威廉‧布雷克──烈焰籲靈錄
第二章 約翰‧羅斯金──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第三章 前拉斐爾兄弟會──英國浪漫主義的瑰綺和力量
第四章 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革命──美作為日常信仰,無關王公將相
第五章 瑪格麗特‧麥唐納與查爾斯‧麥金托什──浴火新藝術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不安的野獸
第七章 盧西安‧佛洛伊德──愛比美更冷
第八章 班克斯──反烏托邦時代的噴漆少年
第九章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With You I Breathe”
第十章 盧貝娜‧希米德與英國的少數族裔藝術史──貝兒的笑靨
第一章 威廉‧布雷克──烈焰籲靈錄
第二章 約翰‧羅斯金──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第三章 前拉斐爾兄弟會──英國浪漫主義的瑰綺和力量
第四章 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革命──美作為日常信仰,無關王公將相
第五章 瑪格麗特‧麥唐納與查爾斯‧麥金托什──浴火新藝術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不安的野獸
第七章 盧西安‧佛洛伊德──愛比美更冷
第八章 班克斯──反烏托邦時代的噴漆少年
第九章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With You I Breathe”
第十章 盧貝娜‧希米德與英國的少數族裔藝術史──貝兒的笑靨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