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
滿額折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8534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本回應疫情而產生的跨界反思之書。匯集了包含歷史、經濟、政治、文學、社會、美術等不同學科的重量級學者,從疫情所激發的省思出發,針對兩個相關並相互交涉的議題──「全球化」及「人類世」──進行審視與探索。文章雖各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但論述互有燭照與呼應,為這兩個議題所凸顯的人類命運之危機,做出了最具當代視角及前瞻意義的反思。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畫序)

Woosung Kang
Woosung Kang is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rogram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2-2013)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9-2020). His research area includes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critical theories, psychoanalysis, film theory, and Asian cinemas. He is the author of Freud Seminar (2019), Painting as the Gaze of Philosophy (2014), Poe Translated (2014), The Birth of a Style: Emerson and the Writing of the Moment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2003).

杜震華
臺大農經系,泰國法政大學碩士,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服務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獲曾虛白新聞獎,任商業發展研究院所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經濟部顧問、產諮會委員、外貿協會董事、海基會顧問。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科技研究、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張登及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獲有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與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主任、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學會(臺北)理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研究興趣主要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秩序、中國對外關係史與外交政策、中共黨政、中美關係、政治思想史與古典社會學理論。

黃心雅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司長、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現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會理事長、Humanities for the Environment (HfE) Asia Pacific Observatory召集人。研究涵蓋當代北美與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文學、人類世與生態人文等相關議題。

黃建宏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及關渡美術館館長。研究專長關於影像研究、美學理論、當代藝術思潮、哲學、策展研究。譯有《影像的宿命》、《電影I:運動.影像》、《電影II:時間.影像》。

廖咸浩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2018年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著有《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書。目前正撰寫《台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Deleuze and Taoism等書。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學術機構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秘書長。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國醫療文化史。專著有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蔡振興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生態論述和醫療人文研究。著作包括《生態文學概論》(主編)、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合編)以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等。

前言:「存在」於疫情蔓延時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可謂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次。而疫情正好發生在全球化的動能趨緩,及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嚴峻度升高的關鍵時刻。在此情況下,人類真的很難不視此為一個重大的天啟。全球化推動最力的美國,在川普就任之後開始快速退卻,但在他之前,歐美各地的右翼早已因為移民造成的恐外症(xenophobia),而興起了對全球化的疑懼。然而其實歐美的左翼早已先一步開始反全球化,雖然動能尚未匯聚。如今左右翼合流,且關注也有重疊,情勢顯然大不利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本就是跨國企業的沃土,卻極可能是窮人的末路,但「批判性全球化」則反而有助於全球的弱勢團體及批判性運動(如環保運動)的結盟。故全球化由新自由主義主導,固然會拉大窮國與富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但全球化的全面崩壞也可能導致地球更大的災難。

在左右雙重的夾擊下,全球化是毀墜(任各國自生自滅),還是蛻變(邊緣批判性結盟),已在十字路口。如今新冠疫情有如程咬金橫空殺出,讓全球化的情勢變得更為詭譎,幾近危如累卵、玉石俱焚的態勢。

然而,當前疫情的嚴峻,其實與全球化密切相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前面貌的全球化是疫病唯一的原因,而只是其終極的版本。自人類從樹上躍下,開始其宰制地球的大業之始,各種病原(pathogen)即因為食物鏈的縮短而如影隨形地緊跟著人類。文明愈細膩發展,疫病愈兇猛猖獗。然而疫情的規模其實是隨著全球化的程度而逐漸擴大。故人類對地球的拓殖,尤其是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全球流動,致使疫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黑死病讓西方人初嚐全球連結的滋味,但當時的流行仍局限於特定地區,而在當今的全球化局面下,人類面對疫病,可謂已無所逃於天地。

病原體自古如鬼魅般來去無踪,而造成了古人將疫病訴諸神與鬼。有時怪罪自己未能以德為準而激怒上天,更多的時候則怪罪於邪靈惡鬼,以致有各種驅邪逐鬼之儀式,甚至以人為犧牲亦不以為過。近代科學雖釐清了疫病的原因乃是病原體(細菌與病毒),使人類不再「疑神」,以為疫病是上天針對無德的懲罰,卻始終並未改變其「疑鬼」的習慣,而仍然認為疫病總是「他者」所造成,甚至產生某種與科學結合的疫病「迷信」(比如認為5G相關的設施造成了新冠疫情)。也就是說,就疫病而言,人類的態度其實有退無進。「疑神」容或不足為訓,但尚且傾向於自省,但科學消滅了這種可能性之後,面對疫病,人類似乎只剩下一種可能,即以「驅鬼」(怪罪「他者」)為唯一的處理方式。因此疫情中幾乎不可避免會看到對少數或他者的醜化與攻擊。

然而,疫情所帶來的訊息,一定程度反而是要人類回頭重拾「自我反省」的路徑。因為疫情有如拉岡(Jacques Lacan)理論中的「病徵」(symptom),讓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自己的心病:背離了厚德之途。人類自現代性(資本主義)成為生活方式以來,便將非人世界(non-human world)視為「備用資源」(standing reserve),對其進行竭澤而漁的搾取。這種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強力批判的態度,正是當前一切問題根源。而這次的疫病雖然可能只是現代性的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但卻造成了全面性的衝擊。由此可知,人類不能把疫病單純只視為疫病,而應視為一種來自天外的警訊。而這個警訊之所以在此刻出現,或正是因為「人類世」已經走向了即將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意味著人類必須對人與非人世界的關係進行終極性的省思,而不是補破網式的修葺。也就是說,人類與環境之間必須立即找到和解的方式,否則,人類似乎已經被非人世界的反撲逼到了無法迴身的地步。

其實,病原更顯示出了非人世界的能動性。人類雖有辦法降服與控制所有非人世界中的物種,唯獨病原體總會伺機加倍反撲。細菌總是有辦法發展出抗藥性,而病毒更是來去自如、愈演愈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菌甚至是改變歷史方向的真正動力。比如工業革命即是一例。黑死病讓歐洲人口大量死亡所造成的人力不足,促成了對機器的需求。反之,當時的中國科技雖然遙遙領先歐洲,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原因之一便被認為是人力過於充足。

人類要如何不再被歷史書寫,而掌握主動?弔詭的是反而要藉由擺脫控制的欲望,而此欲望的根柢處便是企圖主控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ism)。故從根本處思考疫病的訊息,便是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病:人類中心的思考不但將人置於萬物的頂端,也賦予人類掌控萬物乃至消耗萬物的特權。

面對新冠疫病時,人類需要的不只是疫苗,更需要就人類深層的病對症下藥。人類不但必須思考疫病所突出的全球化陰暗面,也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對地球全面而無情的掌控、宰制與消耗。更重要的還是要思考人類與萬物到底應維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不再竭澤而漁固然是必須的步驟,但若要能夠從心底根除竭澤而漁的傾向,更必須確認萬物與人的平等關係。這對自亞里斯多德以來便將人視為萬物之最的西方而言,是何等困難的事。然而對中華文化而言,儒家的天人合一或道家齊物共化的觀念,乃至原住民與環境的親族關係,都可以為人與萬物共生的基礎。不過近年來西方大力追趕,先是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過程哲學(process philosophy)開啟了萬物皆有能量、能夠互感的全新認知,並因此重新發掘懷海德(Alfred N. Whitehead)等對萬物能感的先知性論述;後復有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對「物」(object)及「物質」(matter)的進一步思考,而形成了大規模的「後人文主義」(Posthumanism)浪潮,而後人文主義的核心便是「平面本體論」(flat ontology),將萬物置於平等的地位對待。

新冠疫情的出現,是沉重的天啟時刻,但也是天賜的反思契機:疫情迫使人類必須針對全球化及人類世這兩個當前至為迫切、且一體兩面的議題,進行根本的反思。全球化一度曾是新自由主義通往地上樂園(paradise on earth)的最後一哩路,如今卻反而成了逼近人類世末日的最後一哩路。在這個關鍵時刻,當海德格所預言的科技災難即將成真之際,我們不免意識到這也是人文的危機。人文理應引領價值,但當今在價值日漸被科技崇拜與功利主義所宰制的情況下,人文的角色何在?故此次的災難也凸顯了一個人文學的重大任務:疫病既揭露了「人文的危機」,更應促使人文學界發展出「危機的人文」,讓人文能夠重新成為價值的塑造者。

然而,先前提到的後人文主義論述雖然其根本關懷在於人文價值,但並不是一個局限於傳統人文領域的論述;當代人文價值的重塑不能只由人文領域單兵作戰,也不能只倚賴西方偏食的傳統人文主義,而必須進行跨學科領域、跨東西傳統、跨古今思維的整合,使新的價值能夠撐起將人類世如天塌般的危機予以回天的重責大任。這就是本書的重大使命。但此書只是一個嘗試性的發端,未來本院的三大系列(後傳統、後人文、後全球)將更全面的對人文價值進行重審與再造。

本書是本院「複眼體察後全球系列」的第一本書,而契機則是新冠疫情的出現。因應疫情,本院於2020年4月至7月間舉辦了兩次高峰論壇——「新冠啟世錄:從全球化到人類世」及「以病毒之眼:後新冠時期再審人類世」,分別探討「疫病、全球化與人類世」及「藝術、文化與人類世」兩大相關議題。在論壇的過程中,受邀參與學者之間反覆叩問詰辯,對議題之深入,不下於最近國際上任何對相關議題的探討。今有幸結集成書,深信必是學界與讀者之福。

本書分三部分,各收錄三篇論文。第一部分論「疫病與全球化」。首先是熊秉真審視從黑死病以降的幾次疫病大流行,爬梳其向來受忽略、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衝擊,並提出人文學科應有的因應調整。其次,杜震華則以堅實的數據論證,指出疫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同時也瞻望全球化的未來,最後並在政策的規劃與落實方面提供了一些及時的批評與建議。張登及則自冷戰後自由國際秩序(或曰西方秩序)開始舖陳,並以物質性與理念性兩大因素分析自由國際秩序的演化,從而論及新冠疫情對已在崩解中的秩序帶來的新衝擊,並突出俄國因素在未來的影響。

第二部分論「疫病與人類世」。韓國學者Woosung Kang(姜于聲)從病毒的特質出發,指出當前疫情的禍首乃是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人類藉由科技對非人世界進行的長期宰制,促成了病毒的蔓延。作者並藉由對《滅絕》(Annihilation)這部電影的分析,提出一種呼應新物質主義的新環境倫理。蔡振興則從人類行為乃疾病之因出發,審視人類世與疫病流行的牽連,並回顧西方歷史上的瘟疫相關作品,最後以小說《十月底》(The End of October)導向最終的天啟式結論。張君玫首先細數人類與病毒的親密關係,並從中看到一種新的人與非人世界的倫理,最後並以臺灣的山椒魚為例,探討一種人與非人世界共存的可能。

第三部分論「藝術、文化、與人類世」。廖咸浩指出思考疫情必須從「物」的角度,體會病毒面對人類侵擾時的回應,並經此思考人類的根本疾病由—對世界的控制欲—所造成的人類世險境,如何可經由藝術產生「負人類世」(neganthropocene)的逆轉。黃心雅則回溯1492年迄今,殖民主義如何對各地原住民社會造成的各種衝擊,特別聚焦於疾病的傳染及發生,並論及各地原住民如何自其文化傳統中,尋找回應這些衝擊(特別是人類世)的方法。最後,黃建宏則就當代藝術近年(特別是臺灣)的發展,審視藝術如何掙脫國族的執著而逐漸進入與非人世界的倫理議題,並展開以負人類世直面人類世的激進嘗試。

值此人類世危機時刻,本書九篇論文彼此呼應、互相燭照、分進合擊,提出了對全球化與人類世的諸多洞察,相信必能對後疫情時代略有提點之功。

目次

叢書總序
前言:「存在」於疫情蔓延時╱廖咸浩

Part I 疫病與全球化

警訊:橫世而出的疾疫與歷史╱熊秉真
新冠肺炎防治紓困的異同和全球化╱杜震華
新冠疫情與解組中的自由國際秩序╱張登及

Part II 疫病與人類世

Rhizomatic Thinking and Machinic Ethics: The Task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Postviral Anthropocene╱Woosung Kang
人類世與疾病:兼論萊特的小說《十月底》╱蔡振興
跨物種繞射╱張君玫

Part III 藝術、文化與人類世

與病毒和解:事件、非人界、負人類世╱廖咸浩
原住民與人類世╱黃心雅
負人類世的可能性: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問題重塑╱黃建宏

作者簡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4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