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滿額折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韓國讀者評價近10星熱烈推薦!

父母的話語是有溫度的!
要如何好好說話,讓溝通產生強大的正向力量,
協助孩子的大腦、智能、學業、人際與情緒發展?
第一線資深小學教育專家提供你溫暖良方!
從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開始,在多元世界裡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我們都以為只要不帶髒字、不辱罵或責打,就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其實真正毀掉孩子自尊心的,是那些看起來不經意的情緒勒索、嘮叨和過度的善意……

「別人家的孩子早就開始寫另一本評量了。」
「這種題目,你為什麼拿不到100分呢?」
「你到底有什麼事情是做得好的?」
「腦袋到底裝了什麼?明明就不會還硬要裝懂!」
「你真的很固執耶!」
「果然……又搞成這樣了。」

這些常見的話語,都在不經意間重傷了孩子的心靈!當孩子們為了獲得認同而付出許多努力,卻因為一句傷人的話語,而喪失自尊心、過度壓抑與憂慮,甚至不信任世界、否定自己的存在,長期下來,造成難以抹滅的傷痕與恐懼,更落實了孩子的「想像性不安」。

◎豐富實例,對焦孩子的情緒風暴!
擁有15年資歷的第一線教師,從特定行為窺見孩子的真實問題

資深教育專家金善浩多年來身處小學教育現場,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提供許多在校實際發生過的案例與對話,如孩子受到同學的嘲弄卻無法向老師轉述、在背後說朋友壞話、過度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完整呈現孩子最真實的心聲與行為。

・明明考試時間還沒到,孩子卻出現反射性的恐懼反應
→孩子可能不是害怕考試,而是畏懼得知分數後,媽媽憤怒的眼神、爸爸失望的表情、阿嬤的碎碎念等評價。
・用自責作為防衛機制,或將過錯轉嫁給其他人
→孩子不只害怕被責備,更因對他人的信任度降低而感到不安,甚至可能表現出瞬間性的恐慌狀態。
・所有孩子都有「想像性不安」
→這種不安會讓孩子產生自虐的情況,並受困於片面斷定的形象裡無法脫身。

◎調整對話溫度,讓話語發揮鼓勵、認可、安慰的溫暖力量!
與受傷的孩子有效溝通&提升感性智能,建立親密關係

金善浩在多年教職的經驗中體悟到,親子對話的重點,不在於具體的技巧與說話方式,而是洞察孩子狀況的直覺性視線與充滿存在感的語言。當父母配合孩子內心的視角,調整正確的話語溫度,不只能安撫孩子緊張的神經,更有益於大腦發展!
此外,父母也應該察覺自己的壓力、傷痛、遺憾與焦慮等,避免再次傳達給孩子。適時觀察內心,意識到自己疲憊的情緒與自尊狀態,就能有效調節憤怒、預防衝動行為,進而採取正確的方式守護孩子,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

・察覺自己的脆弱時間:察覺自己主要在何時、用何種方式發脾氣,或有哪些不該脫口而出的話語與肢體語言,避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
・認同親子雙方的負面情緒:你知道嗎?強自鎮定的語氣反而傳達讓人無法抵抗的控制力量,讓孩子感到窒息,也無法學習同理他人。
・不知如何鼓勵孩子時,先給予擁抱:當孩子透過表情、手勢、聲音產生共鳴時,往往能更快接納這份情感!

當今身心出現狀況的孩子只增不減,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金善浩藉由多年的實戰經驗與縝密的觀察分析,點出父母說的哪些話會讓孩子埋下心理創傷,進而提供更好的親子溝通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誠摯推薦】
沈雅琪╱神老師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心理師的小漁村版主
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身為心理師,我深深敬畏語言的力量。一句話可以讓人跌入谷底、久久難以爬起;也能像寒冬中的暖爐、讓人窩心又溫暖。親職教養這件事,想要『從知道→做到』,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說話。這本書,就是引導你練習說話的最好選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這其實是一本對父母來說有點警世的書,很直接清楚告訴你,哪些話,你最好還是不要對孩子講;講了,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但我喜歡書裡頭,對於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說出那些不該說的話,用了一個形容詞──那些時候通常是我們父母自己『脆弱』的時候。這個形容詞讓我們對自己可以不要有那麼多苛責跟罪惡感,但還是得提醒自己,脆弱歸脆弱,不該說的話──就要學著換句話說!」──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韓國讀者滿分推薦】
「沒有所謂敏感或脆弱的孩子,只是我們不曉得如何好好溝通而已。透過這本書,我重新反省了自己,將尚未成熟的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對待,甚至期待孩子能夠理解。作者在這本書裡,侃侃而談地提供了許多用對話和孩子交流的方法,不僅很容易理解,讀起來也十分輕鬆,不會感到負擔。強烈推薦給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並為此感到困擾的家長們。」──讀者推薦


【本書特色】
1.作者提出的觀點與一般教養書較為不同,像是一味教孩子不要吵架的話,只會讓孩子留下心理創傷;刻意強調要忘記傷痛的話,反而容易使孩子再次跌入同樣的泥淖裡;與孩子對話時重點不在於技巧,而是應該要先正視孩子的存在感。這些主張讓人耳目一新。
2.以理論為佐證分析孩子的行為,像是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對於人類在感到恐懼時的大腦迴路分析、否定神學,以及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教授關於自卑感的研究等,讀來更具說服力。
3.作者文筆簡練、文章篇幅適中,以大量例子進行說明,實際探究原因並帶到父母應如何給孩子正確觀念,除了「說話術」的層面,還有許多議題和細節值得深思。

作者簡介

金善浩

小學教育專家。於釜山教育大學專攻小學教育,現任首爾私立幼石小學教師。除了是《韓民族新聞》的教養專欄作家,每週六也在KBS1廣播《Radio magazine Week &》「心靈成長教室」單元,提供父母關於小學子女教育的方法。近來透過個人YouTube頻道《金善浩的小學時間》,推廣「小學生父母一定要知道的100件事」,並持續從事與子女教育相關的研究、演講及著述等活動。著有《小學生自尊心的力量》、《媽媽的書籤人文學》、《小學生青春期,贏過媽媽的孩子能戰勝世界》、《小學生媽媽的言語力量》、《小學生的真實心聲》、《直觀小學生的練習》、《我的孩子沒問題嗎》、《稍微不一樣也無所謂》。其中《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已於台灣出版。


李煥然

喜愛外文的國文小老師,專職日韓文譯者,興趣是走路觀察城市裡的人類生態,過著麻煩又幸福的翻譯人生。
曾任台北市立萬芳高中日韓文教師、企業顧問、講師與口譯,現於日本大阪大學探索心理語言學的世界。

聯絡信箱:burnburyren@gmail.com
Instagram:burnburyren.translator

◎毀掉孩子一天的話語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
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

◆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早晨三十分鐘

在學校的例行公事中,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孩子們四目交接,透過眼神來讀取那個孩子的一天。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來說,或許只是轉瞬間擦肩而過的眼神交會,但是對我而言,可是一天之中把「直覺」打磨得最敏銳的時候。此時要是太過放鬆,那一天就一定會發生些什麼事情;就算沒有事情發生,也依然會發生──意思就是,發生的事件只有班級導師不知道而已,結果在幾天或幾個星期之後,甚至可能有更重大的事件浮出水面。所以,如果你問我在學校裡最重要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早上的八點三十分到九點。」

也就是說,從上學到第一節課開始前是最重要的。這短短三十分鐘,會決定孩子們一整天的校園生活,所以在這段時間裡盡量不要講太多話,而是要用眼睛和手來溝通。我會一邊微笑一邊觀察,或者根據孩子發出的眼神訊號,以一臉擔憂的表情注視著,同時用手撫摸他們的頭部,接著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話了。
有時候,我可能也會這麼說:

「你看起來很累耶。」
「你看起來好像生病了,你還好嗎?」

早晨的前三十分鐘,再多的告誡與管教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天安定的開始。只要教室讓孩子們感到安定,不管孩子們個人的家庭狀況和環境如何,在學校的這段時間裡都不會產生不安感。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在家庭中,什麼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呢?早上起床的第一個瞬間嗎?放學後回到家的時候嗎?還是吃完晚餐後到睡覺之前的時間呢?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天之中扣掉睡覺的時間,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而已。我們應該改變一下題目,如果要掌握家中時間的重要性,應該要這樣問:

「在家裡,父母親最脆弱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在一般的情況下,父母親在孩子睡覺前一個小時是最脆弱的,在這個時間點,大部分父母的「意志力」都來到了最低的階段。要是當天上完夜班回來,身體簡直重如千斤,在疲倦襲來的同時,耐心也幾乎是見底的狀態,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恰恰就是最適合發脾氣和生氣的絕佳條件。此時的父母經常會這樣說:

「在作業寫完之前,別想給我睡覺。」
「所以我說了什麼,是不是叫你要早點做?」

這點程度的話還算好的,在與孩子們的對談中,我經常會聽到比想像中還要重的話。當然做父母的可能會這樣想──

「那是因為我一時激動,所以才在不知不覺中脫口說出了很重的話,可是我也不是常常這樣,只是偶一為之而已……」

這偶一為之,或許就會把孩子的自尊心一口氣拉到低谷。孩子可能會把同樣的憤怒埋藏在胸口中,目光轉而開始尋找可以宣洩怒火的對象。

◆觀察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

爸爸媽媽各自都有脆弱的時間。

早晨發火型:在繁忙的早晨時間總是怒氣沖沖
酒精訓誡型:只要喝完酒回到家,就會一邊碎碎念,一邊像是在嘲弄孩子的心靈一樣教訓孩子
晚餐功課型:吃完晚餐之後,在慵懶的時光裡一邊檢查作業一邊發脾氣
週末型:只要到了週末,就會把一個星期以來累積的一次發洩出來

讓我們仔細想想看,自己主要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發脾氣,有哪些不應該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眼神,或者做了什麼樣的手勢⋯⋯把這些通通記錄下來。只要寫個幾次,應該很快就會察覺到了。

「原來我最脆弱的時間是在早上啊!」
「原來我最脆弱時間是在星期天的一早啊!」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所以孩子們在學校也會感到不安,接著就會這樣跟我說。

「老師,我補習班的作業都寫不好,所以壓力很大,好可怕。」
「補習班的作業有那麼可怕嗎?是因為如果沒寫作業,在補習班就會挨罵嗎?」
「不是,是會在家裡被媽媽教訓一頓。」
「會被媽媽罵什麼……?」
「她會說我連作業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只想著要玩。」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話語,是那些雖然還沒聽到、但是即將聽到的話語,這是因為孩子們已經知道媽媽或爸爸會說些什麼了。

早上一來學校就先想起那些話語,每到休息時間就感到不安,午餐時間在操場上玩耍的時候可能會忽然想起來,在回家的腳步中又再次浮現在腦海⋯⋯接著只要到了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簡直像是預告過的電影一樣,那些話語就會直接傾洩而出!
讓我們想想看,今天在自己家裡預告著什麼樣的話語呢?試著捨棄那些恐怖、驚悚的話語,用預告著快樂結局的話語,為孩子們創造一套反轉劇本怎麼樣呢?

◎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話語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
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

我通常會利用午餐時間和學生進行面談,不過有一天,六年級的敏英告訴我,希望可以在放學後和我面談。一聽到有學生想在放學後來找我面談,身為班級導師的我就緊張了起來,因為這通常不會是一件可以迅速解決的事情。等到班上的孩子們都回家了,在空蕩蕩的教室裡,敏英開口說道:

「老師,我只要一回到家,就覺得自己好像快要窒息死掉了。」

聽到敏英的話,我的胸口也感到一陣宛如窒息般的壓迫和疼痛,因為孩子的表情和聲音平靜得令人窒息。一般來說,如果是這種等級的內容,就應該嘩啦嘩啦地流下眼淚,而且臉上的表情也會鬱悶地扭曲起來。
然而,敏英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當敏英說著自己很鬱悶這句話時,她發出的聲音其實和她媽媽一模一樣,可是只有她本人不知道這件事情,敏英早就已經不在現場了。媽媽平靜的聲音和表情蓋過了敏英,那份平靜之中瀰漫著一股寒氣。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如果既平靜又溫暖,甚至還散發著一股芬芳,那固然再好不過了,但也有很多時候是既平靜又冰冷的。如果過度壓抑憤怒的情緒,其他的感性也會一起成為控制的對象,結果剩下來的就只有平靜,一點也不溫暖,更沒辦法指望會有什麼芬芳。這就好比河床上平靜的水明明應該溫柔地流動,但是水卻無聲無息地凍得硬邦邦的一樣。
有些家長的語氣也同樣平靜,這意味著他們在情緒中控制著自己。但是,情緒不是控制的對象,只不過是調節的對象而已,一個控制自身情緒的人,會以這個控制的基準朝著操縱他人的方向前進,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安全感。在保持平靜的基礎上,隱藏著「因為我沒有在生氣,所以你也不可以生氣」的強烈壓迫。

◆控制情緒的平靜毒藥

透過控制情緒而產生的平靜,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站在爸爸媽媽的立場上,自己既沒有大聲嚷嚷,也沒有動手打小孩,更沒有口出惡言,會覺得自己已經發揮很大的耐心在說話了。從父母的立場來看,是不會產生任何罪惡感的,因為自己一直都很平靜。
然而,卻給孩子帶來了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用比喻來說的話,就像這個樣子:假設你握著刀把,情緒激動地亂揮一通,當然,要是被那把刀刃刺到或砍到的話,就會產生一道傷口,如果稍有不慎,也可能會變成非常危險的傷口。
反過來說,假設你握著刀把,沒有胡亂地揮來揮去,而是平靜地放慢速度,並且深深地刺下去的話呢?無論在任何情境下,都會產生一道創傷,導致十分危險的狀況。刀刃就是刀刃,不管你突然用力去揮動它,還是慢慢地深深刺下去,它本身就隨時可能帶來創傷。
創傷並不是平靜或不平靜的問題,而是是否帶有刀刃的問題。很多時候雖然語氣平靜,但是卻能帶給人更強烈的恐怖感和無力感。讓我們假設以下的句子都是用平靜的語氣傳遞出去的:

「媽媽會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
「你就在沒有媽媽的狀態下一個人活下去吧。」
「媽媽是因為誰而感到痛苦呢……」
「原來你拿到這種分數啊。」
「嗯……對啊就是這個樣子。」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可以想像成被刀子刺到,卻連抵抗、反抗和逃跑的念頭都不敢有一樣。
如果孩子受到這種類型的控制,在班上就讀不出其他孩子的情緒,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機會透過父母的表情和語氣來讀取情緒,結果就搞不清楚朋友是在生氣、憂鬱,還是高興,因此也沒辦法衡量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對別人的情緒造成的影響。
尤其是有些孩子就算朋友在旁邊哭,也一點都不在意。在看到這幅情景的時候,甚至會讓人冒出一種恐怖的念頭:如果這個孩子照著這個狀態長大成人,身處必須帶領其他人的位置時,那麼在他下面的人可真的會喘不過氣來。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把心情的表達視為優先

「人類往往會緊抓著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想法不放,拒絕那些會妨礙自己的想法。」

這是出自卞智英(변지영,暫譯)所著、關於深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獻給總是妨礙我的自己》(항상 나를 가로막는 나에게 왜 우리는 언제나 같은 곳에서 넘어지는가,暫譯)一書裡的一段話。認為凡事都要冷靜以對,這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於這些人來說,真心根本就不重要,所以會拒絕那些會成為阻礙的感受和心情,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冷靜之前,有一件需要做的事,那就是先表達心情,再來使用冷靜的語言。

「你竟然瞞著媽媽偷看手機……(因為你違反約定,所以我很生氣。)雖然很抱歉,但是你接下來整整兩天都不可以用手機。」

以上句子中( )裡的部分是心情的表達,表現出了媽媽生氣的情緒,以及不得不暫時沒收手機的那份惋惜的心情,至少這個部分在情感上呈現出媽媽的心情,孩子也能夠從這種情緒的表達中感受到溫暖。就算孩子面臨手機被沒收的處境,這份溫暖也能夠保護孩子免於受傷。

◎讓孩子責怪自己的話語

「對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
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懂得道歉的孩子VS隱瞞錯誤的孩子
任何人都會失誤,也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愈是幼小的孩子,這種頻率和機率就愈高,就算心裡明白,但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或是很難自我調節,也有可能因為不熟悉而出現失誤。另一方面,孩子很可能在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的情況下闖禍,直到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在學校裡發現了事情的情況,這時孩子看到大人們嚴肅的表情之後才察覺到:

「原來我做錯事情了。」

因為年紀還小,所以一定會有失誤和犯錯的時候,但是當孩子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或者被發現之後,他們會產生相同的反應嗎?
其實不然,他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在被發現的那個瞬間,孩子們會產生恐懼,接著就會採取各自的應對方式來表達。重點在於,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是否懂得道歉,可以看出孩子在心理健康上的巨大差異。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他們的表情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很簡單。

「對不起。」
「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是我做錯了。」
「是我做的。」

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做錯事情也沒關係,因為他們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也可以進一步看作他們在調節自己的情緒,另外也具有面對處境的勇氣。道歉是一件既了不起又困難的事情,不過也有一種表現和道歉很類似,但是完全不一樣。

「我也是不得已的。」
「好像是我做的。」
「我不是故意的。」
「我是不小心的。」

雖然看起來好像承認了錯誤,但是在心理上更接近迴避。事實上,就算孩子產生這種程度的防禦機制,還算是比較好的,因為即便如此,他們並沒有否定自己的行為本身。然而,有些孩子會在驚慌失措之餘選擇說謊,甚至乾脆扭曲記憶――不對,是很多孩子都會這樣。

「是孝恩幹的好事。」
「我不記得了。」
「不是我做的。」
「我不知道。」
「是英洙先帶頭的。」
「是民哲叫我做的。」

像這樣隱瞞或否定自己的錯誤,或把過錯轉嫁給其他人,就代表孩子的緊張程度是很高的。這裡提到的緊張並不是單純因為被罵所產生的緊張,而是因為對他人的信任度低落伴隨而來的不安。這種緊張感比大人想像的要高出許多,而且與日常生活有很深的關聯。反過來說,如果明確知道會被罵到什麼程度,就不太會感到不安,緊張感也會比較低,因為可以衡量自己需要承受到什麼地步。真正讓孩子感到不安,並且拉高緊張程度的,是不知道這個狀況要到何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於是孩子就會選擇先緊緊閉上眼睛逃避再說。

◆自責的孩子與父母的情緒表達

這種緊張程度很高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遇到問題時非常不敢面對,嚴重一點的話,有時還會表現出瞬間性的恐慌狀態。一般來說,他們會把責任轉嫁給其他人,除此之外還會拚命否定、扭曲事實。
還有一點須注意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這些孩子在沒有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或者就算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往往也會事先採行帶有防禦機制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自責」。

「因為我就笨嘛。」
「每次都是被我給搞砸的。」
「我果然不行。」
「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我覺得我會失敗。」
「感覺好像很難。」
「我真的很讓人傻眼。」
「我好蠢。」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為什麼孩子們明明還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也會經常說出這樣的話語呢?這是孩子在為自己遲早得面對的錯誤提前找理由,這些話語就像是「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就算犯了什麼錯也請你多多諒解」的事前說明一樣。對這些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孩子們使用「自責」當作自我防禦機制的源頭,其實隱藏著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如果把以上提到的那些自責的話語換成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就會發現根本一模一樣。

「你像個笨蛋一樣。」
「每次都是因為你。」
「果然……又搞成這樣了。」
「你怎麼做得出這種事情?」
「你這次再給我失敗試試看。」
「你連這麼簡單的東西也不會?」
「你真是太讓人傻眼了。」
「你好蠢。」

看到這裡,父母是否這麼想呢:

「連這麼細微瑣碎的情緒性發言都不能講,到底要我怎麼養小孩?」

◆尊重與信任孩子的話語

對於這樣的心情,我也深有同感,因為父母也有情緒,而且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孩子們會把媽媽、爸爸的話語看得很重,被自己的朋友叫「笨蛋」,以及被自己的媽媽說「跟笨蛋一樣」,話語的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這孩子只要被朋友這樣一講,就會反抗、吵架或生氣,但如果是媽媽說的話,孩子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生氣,也會真的以此形塑自我。
身為父母,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的那些話語的開端,在於母親連瑣碎的情緒都試圖細心調節的認知。當孩子們看到媽媽為了自己努力調節情緒的模樣,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在心情好的時候,任何人都講得出「我愛你」這句話;但在做錯了什麼事情時,孩子都是從媽媽對自己不敷衍、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透過話語對孩子證明他們是珍貴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讓我們試著把這句話送給那些做錯事情而感到不知所措的孩子吧!

「這沒關係的。」

◎前言╱孩子們需要有存在感的語言

我每天早上都會有意識地進行一項行為,那就是「觀察孩子們上學時的表情」。孩子們上學時的表情簡直就像一部電影的預告片一樣,可以預先顯現今天一整天將會如何度過。如果發現到孩子的表情、動作、步伐和平時有所不同,我就會走過去跟他搭話。

「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沒有」,但眼眶卻紅成了一片。

「看來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對吧?沒關係,你可以跟我說。」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我沒事,下次再說」,可是沒有多少孩子會在下一次告訴我。不過因為有人讀出了自己的表情,孩子們的樣子看起來輕鬆了許多。

我們都說要忘卻傷痛──錯了,傷痛要留下疤痕,好讓人記住,表示不要再重蹈覆轍了,也希望某個人看到那道傷口時想起自己。我希望孩子們不要再受到傷害。

我們都教導孩子不要吵架──錯了,對於不會吵架的孩子來說,留下的只有創傷而已,我會盡力幫助那些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家長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如何把架吵得好。我希望孩子們在與父母的爭吵中不要再受到傷害。

雖然沉重,還是要開始第一個任務:回憶起孩子們的創傷。那些受傷的記憶的起點和終點總在於父母的「話語」。重要的並不是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對話的方式和具體的技巧是不行的,當我們被「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這樣說,在那種情況下應該要那樣說」的方法論所束縛的瞬間,就會錯失我們真正重要的孩子。

孩子是有生命的一個「存在」,他們需要的不是技術性的語言,而是有「存在感」的語言。「有存在感的語言」就不需要太多的話語,需要的是洞察孩子狀況的「直覺性視線」。越是不說話的孩子,越會渾身透露出自己的情況和症狀。如果沒辦法看到這一點,就很難與受傷的孩子進行對話。

真是不可思議,明明有大量的資訊和機會來學習孩子的教育,但是每年受到傷害的孩子們卻逐漸增加,而且深度竟然還越來越深,大概是因為沒有多少父母在心理上是成熟的吧!我希望各位能夠閱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讓各位成為真正的爸爸媽媽。

與此同時,我要向身為母親一面深陷苦惱,一面擬定了本書實際目錄的尹秀真經理表達感謝之意。

在閣樓寫作室
金善浩

目次

前言╱孩子們需要有存在感的語言

CHAPTER 1 那些讓孩子感到受傷的話
毀掉孩子一天的話語
讓孩子陷入恐懼的話語
否定孩子存在本身的話語
使孩子留下深刻創傷的話語
大人們在背後議論某人的話語
壓抑孩子情緒的話語
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話語
讓孩子責怪自己的話語
讓孩子不信任世界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1╱只要理解孩子們的「想像性不安」,對話就會變得很輕鬆!

CHAPTER 2 那些毀掉親子關係的話
比較和偏心,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話語
以體罰和管教為名義,對孩子造成傷害的話語
父母親貪心的話語
在學習時損害孩子自尊感的話語
發火時的情緒性話語
操縱孩子情感的話語
過度憂慮與擔心的話語
評價與判斷孩子的話語
只會讓關係惡化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2╱給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為此感到疲累的媽媽們

CHAPTER 3 理解孩子心聲的話語
認可孩子努力的讚美之詞
為孩子加油與鼓勵的話語
在孩子傷心時給予安慰的話語
配合孩子視角的話語
包容孩子負面情感的話語
尊重孩子想法的話語
不會帶給孩子自卑感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3╱媽媽話語的溫度是幾度呢?

CHAPTER 4 體會媽媽心情的話語
回顧成為學生家長後的焦慮感
承認父母自身的內心問題
在孩子之前,先觀察父母的自尊感
回顧自己父母說過的話
對於自己因為孩子的話語而受傷的內心給予理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