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運動(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2036695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英)海倫‧尼科爾森
譯者:趙凱
出版日:2022/01/20
裝訂/頁數:平裝/216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十字軍運動,綿延了幾個世紀,波及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無數人前赴後繼。然而,在這場以信仰為名的戰爭中,敵人不只是異教徒,目的地也不只是遙遠的聖地,矛頭還轉向了其他基督教國家或地區。
那麼,這場運動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最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海倫·尼科爾森將帶你走近這場紛繁複雜的運動,以簡明的語言重述,以客觀的立場復看。她相信,“歷史學家的工作是收集證據,並加以客觀評估,試圖理解過去的人們為什麼做那種事,而不是妄加判斷。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歷史之上,我們將永遠不可能理解它。”
作者簡介
海倫·尼科爾森(Helen Nicholson)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高級講師。她著有一系列關於十字軍東征、聖殿騎士團和其他軍士修會的書。包括《聖殿騎士團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Knights Templar,2014)、《中世紀戰爭:歐洲戰爭的理論與實踐,300—1500》(Medieval Warfar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r in Europe, 300-1500,2017)、《醫院騎士團》(The Knights Hospitaller,2019)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一張年表帶你了解十字軍運動的進程
六幅地圖帶你回顧十字軍行進的路線
十七篇人物傳略帶你體察關鍵人物的命途多舛
十二篇原始文獻帶你洞悉重要事件的風云突變
序
前 言
本書關乎戰爭。具體而言,它講述的是中世紀大公教會基督徒(或稱拉丁基督徒)發起的一系列軍事運動,對抗的是那些他們相信會威脅到他們的基督信仰存續的人。在這些軍事運動中,有些對抗的是穆斯林,有些對抗的是其他基督徒,還有些則把目標指向了異教徒。為捍衛宗教信仰而戰,這個概念並不新鮮;自從擁有了“國教”,人類就開始宣稱他們發動的戰爭都是神的旨意。然而,十字軍運動的獨特性在於,它們是拉丁基督徒的發明,有自己的象徵和傳統,它們不是某一場單一的戰爭,而是延續了很長時間的許多戰爭的統稱。
其他宗教也有他們自己的“聖戰”: 例如,伊斯蘭教有“吉哈德”(jihād)的概念。“吉哈德”的意思是以真神的名義與邪惡的精神力量或伊斯蘭教的肉體敵人進行斗爭。其中,個體與內心深處的邪惡力量的斗爭比采取軍事形式與伊斯蘭教的敵人斗爭要更重要。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穆斯林與十字軍在中東的爭鬥並未被視作“吉哈德”。雖然一些講道人確實宣稱,對抗十字軍的戰鬥應該屬於“吉哈德”,但直到摩蘇爾的贊吉(Zengi of Mosul,卒於1146年)統治時期,穆斯林作家才開始系統地將這場戰爭描述為“吉哈德”,而不再僅僅把它當成簡單的爭奪土地的衝突。贊吉之子努爾丁(Nūr al-Dīn,卒於1174年)將自己與十字軍在中東的斗爭描述為“吉哈德”。借此,他用“吉哈德”這個概念作為宣傳口號,將臣民們團結起來支持他,讓他成為合法的統治者和君主。
然而,縱觀整個中世紀,除了在中東與十字軍作戰外,穆斯林統治者們在各自的邊疆還有更危險、更重要的敵人。在本書開篇所陳述的那個時期,信奉基督教的西歐並不是世界上的強大勢力,相反,它是一個相對野蠻的閉塞之地,很大程度上與世界貿易和文化缺乏聯繫。十字軍東征前夕,也就是1050年,世界上最強大的勢力是位於遠東的中華帝國。還有東歐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基督教拜占庭帝國,以及東北非的伊斯蘭法蒂瑪帝國,它們雖然已經開始衰落,但依然保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中東,正在崛起的是塞爾柱突厥人(Seljuk Turks),他們於1055年在巴格達征服了伊斯蘭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並向西擴張到了小亞細亞。伊斯蘭文化向所有遭遇到和征服了的文明吸收文化和知識,其中包括古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哲學與科學。在伊斯蘭學者手中,醫學、天文學和數學都得到了發展。相比之下,基督教的西歐則是欠發達的落後地區。
對於與十字軍作戰的穆斯林統治者而言,他們與十字軍的戰爭往往不如與其他更強大勢力的斗爭來得重要。例如,薩拉丁從1174—1186年一直在對敘利亞北部和如今的土耳其東部、伊拉克北部等地區用兵。他的確曾短暫地入侵過“十字軍王國”,但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的注意力都在別的地方。甚至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薩拉丁的一部分軍隊依然在北方與穆斯林交戰,而他的侄兒塔其·丁·烏馬爾(Taqīal-Dīn ‘Umar)就殞命於此地。到了13世紀,伊斯蘭人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十字軍,而是蒙古遊牧民族的武士。蒙古人的大軍橫掃中亞和東歐,並於1258年占領了巴格達,處死了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宗教領袖哈裡發。在中世紀後期,他們的敵人還有奧斯曼土耳其人,後者在入侵東歐的同時,也在攻擊東部和南部的伊斯蘭鄰國。因此,在中世紀的穆斯林作家筆下,十字軍東征並不如伊斯蘭統治者卷入的其他戰爭那麼重要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對西歐的拉丁基督徒而言,十字軍非常重要。十字軍是拉丁基督教戰士眼中最光榮的戰爭形式。參與其中的人來自方方面面,覆蓋了整個拉丁基督教社會的各個階層;它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對抗許多不同的敵人;而且,通過征稅和兜售“十字軍大赦(贖罪券)”(crusade indulgence)的方式,它影響了整個社會。所以西歐的作家要比同一時期的穆斯林作家更看重十字軍運動。它更像是一場拉丁基督教運動,可以說,這場運動對發起它的那個社會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它敵對的那個社會。因此,本書主要關注的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對十字軍運動的看法,而較少采取他們對手的視角。
在整個十字軍運動期間,交戰雙方的戰士都認為己方是正確的——用現代的話來說,自己是“好人”。雙方的戰士都認為自己是善良、道德和正直的人;他們懷著美好的願望在戰鬥,目的是讓世界更美好;上帝(真神)站在自己這一邊。而我們現代人事後回顧這些戰爭時,又往往會依據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我們對現代事件的看法來進行判斷。但是,歷史學家的工作是收集證據,並加以客觀地評估,試圖理解過去的人們為什麼做那種事,而不是妄加判斷。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歷史之上,我們將永遠不可能理解它。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要來考察十字軍運動的遺產,並看一看某些現代評論家是如何對它進行解釋,從而讓這段歷史適應他們的政治議程的。
目次
前言
致謝
關於名稱的說明
年表
引言 十字軍運動的概念與動機
什麼是十字軍運動?
十字軍運動的動機
十字軍運動的組織
第一章 前往聖地的十字軍遠征,1095—1291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00—1291年的十字軍東征
為什麼十字軍遠征聖地會失敗?
第二章 伊比利亞半島的遠征
“再征服運動”的背景
再征服運動
結論:十字軍運動對半島的影響
第三章 歐洲東北部的十字軍運動
1200年時的參與各方
十字軍運動的緣起
波羅的海區域連綿的十字軍運動
十字軍運動的終結
第四章 針對異端的十字軍運動:阿爾比十字軍和胡斯派十字軍
阿爾比十字軍運動
胡斯派十字軍運動
第五章 在巴爾幹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十字軍運動
奧斯曼人的起源
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6世紀
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
第六章 結論:歷史上十字軍運動的影響
十字軍運動的直接影響
文化影響
經濟影響
心態上的影響
結語
人物傳略
拜巴爾.班度克達裡(Baibars-al-Bunduqdari,埃及蘇丹,1260—1277年在位),杰出的穆斯林蘇丹和將軍
巴布狄爾[Boabdil,即阿布.阿卜杜勒.穆罕默德十二世(Abū‘Abd Allah Muhammad Ⅻ,1482—1492年在位],格拉納達王國的末代國王
“塔蘭托的”博希蒙德(逝於1111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中杰出的基督徒領袖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皇帝(生於1194年,逝於1250年),基督教十字軍領袖
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1315—1341年在位),既是十字軍的異教徒對手,也是盟友
拉沃爾的吉勞德夫人(逝於1211年),阿爾比十字軍期間一位最重要的卡特裡派異端信徒
赫爾曼.馮.薩爾察(逝於1239年),一位騎士團大團長
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發動了三次十字軍運動的教皇
雅德維加,波蘭女國王(生於1374年,逝於1399年),促成了普魯士十字軍運動的落幕
海梅一世,阿拉貢國王(生於1207年,逝於1276年),基督徒十字軍領袖
亞諾什.匈雅提(逝於1456年),對抗奧斯曼人的杰出的基督徒軍事領袖
揚.杰式卡(生於1360年,逝於1424年),胡斯派軍事領袖
貝弗利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Beverley,生於約12世紀30年代,逝於約13世紀10年代),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的“普通女性”
穆罕默德二世(生於約1432年,逝於1481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君主
薩拉丁(生於1138年,逝於1193年),阿尤布王朝的耶路撒冷征服者
沙賈.杜爾(逝於1257年),某次十字軍運動期間的埃及統治者
“大帝”蘇萊曼一世(生於1494年,於1520—1566年任蘇丹),稱得上最偉大最著名的奧斯曼帝國蘇丹
原始文獻
文獻一 布盧瓦伯爵斯蒂芬致夫人——諾曼底的阿德拉的家書,1098年3月29日
文獻二 安條克之戰,1098年6月28日
文獻三 聖殿騎士團成員蒂埃裡致全體騎士團兄弟,關於耶路撒冷王國被薩拉丁攻占,1187年7月
文獻四 薩拉丁的書記官伊瑪.丁對襲擊耶路撒冷的描述,1187年9月20日—10月2日
文獻五 “聞訊戰栗”: 教皇格列高利八世呼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通諭
文獻六 阿爾比十字軍: 貝濟耶大屠殺,1209年7月22日,根據海斯特巴赫的凱撒留烏斯的記載
文獻七 霍亨斯陶芬王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軍之旅,1228—1229
文獻八 阿拉貢國王海梅一世計劃對巴倫西亞的伊斯蘭王國發動攻擊: 1233
文獻九 普魯士十字軍,1260—1261
文獻十 道格拉斯參加十字軍,1329
文獻十一 對抗胡斯派的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421年9月
文獻十二 紀堯姆.科爾辛對奧斯曼土耳其人於1480年所進行的羅德島大圍攻的親歷敘述,約翰.凱的1482年譯本
詞匯表
書摘/試閱
引言 十字軍運動的概念與動機
十字軍運動始於何時?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如何定義“十字軍運動”。一些歷史學家認為,1064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基督徒對穆斯林統治的巴瓦斯特羅城發動的戰役,應該算是第一次十字軍運動。參加這場戰役的戰士包括了來自半島之外的基督徒,而且可能獲得了教皇的支持(在這一點上歷史學家沒有共識)。1087年,一支來自義大利比薩(Pisa)和熱那亞(Genoa)等海上城市的海軍襲擊並劫掠了北非城市馬赫迪耶。當時基督教徒對這場戰爭的描述與後來的十字軍運動類似,都將它們視作由基督領導的一場“聖戰”,對抗的是不信基督教的神(上帝)的穆斯林。比薩人佩戴著朝聖者的徽章,而後來的十字軍戰士佩戴的是十字架。如果說,以是否佩戴十字架來作為識別十字軍戰士的標準,那麼上面說的兩場戰役就不能稱為十字軍運動,但它們在參加的人員和動機上無疑都可以算是後來那些戰役的預演。
大部分學者都同意十字軍運動的開端是1095年11月,其時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蘭西東南部的克萊芒舉辦的宗教會議上布道。他具體說了什麼,已經無從知曉了。但這次布道導致的結果是一場針對小亞細亞的突厥人的遠征,收復了一些直到不久之前還屬於拜占庭皇帝的領地。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遠征軍占領了許多要塞和城市,並最終於1099年7月攻占了耶路撒冷。十字軍戰士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建立了新的基督教國家。這些國家隨後一直在遭受鄰近穆斯林統治者的攻擊,直至1291年完全滅亡。不過,此後西歐人依然保有塞浦路斯島,十字軍戰士在地中海東部還活躍了好幾個世紀。
十字軍運動的另外幾條戰線包括了以下幾個區域: 伊比利亞半島(如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裡,十字軍戰士們為了奪取那些直到8世紀還是基督徒統治的土地而戰;波羅的海區域,在那裡,基督徒戰士們戰鬥的目的一方面是保衛基督教的領土,另一方面則是勸服那些異教徒——他們的信仰如今尚不為人所知——皈依基督教;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義大利羅馬教皇和它的敵人之間的戰鬥,以及針對那些反對教會組織權威的基督教異端的戰鬥。“十字軍”這個詞還被用來表示某種對抗不公和邪惡的運動。而現代的學者通常不會將“十字軍”這個詞用來指代16世紀之後的軍事運動,不過有些人依然主張,某種形式的十字軍運動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十字軍精神”在16世紀大航海探險和對新世界的征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十字軍運動?
關於十字軍運動的任何一種定義都無法讓所有學者達成一致。翻翻一些近期由研究十字軍運動的領軍學者撰寫的著作,可以將它們的不同意見大體分為4種不同的類別。總結如下:
(1)多數專家將“十字軍運動”定義為任何以上帝的名義發動的基督教宗教戰爭,並將現代人對於定義“十字軍運動”所作的嘗試視為虛假和誤導。他們會認為,在對這項中世紀事業的精確定義的爭論中,現代學者正在試圖將現代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強加給一個世界觀有巨大差異的社會。
(2)持有大眾立場的學者們認為,“十字軍運動”本質上是一場為群眾和/或戰士們準備的宗教事業,而不是為神職人員準備的。
(3)持有傳統觀點的學者們相信,“十字軍運動”是一場“軍事—宗教”遠征,目的是收復或保衛耶路撒冷。
(4)而多元主義學者們研究的是十字軍的招募和組織模式,他們認為任何符合這種招募和組織模式的軍事運動都屬於“十字軍運動”,如果不相符,則不能稱為十字軍。
不過,抱持著這些不同意見的學者們都能在一些觀點上達成共識。他們都認為十字軍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中世紀的現象: 至16世紀,它已經變得不太常見,而至17世紀時幾乎已經消失。他們一般也會同意,戰士們相信十字軍運動是補贖的一種形式。他們是拉丁基督徒,篤信他們犯下的罪——違背上帝的意旨(比如殺害其他基督徒)——觸怒了上帝。他們認為,如果在死前這些罪沒有得到補贖,那麼死後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補贖的一種方式就是去朝聖,也就是一趟去某個特別神聖的地方的旅行。耶路撒冷是基督徒公認的朝聖目的地,因為他們相信那是耶穌基督的死亡、葬身之所和復活重生之地,也是基督信仰的發源地。因此,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運動是朝聖的一種形式。
學者們也普遍同意十字軍運動是一場“聖戰”:一場為上帝而戰的宗教戰爭,目的是推動十字軍戰士所篤信的“上帝的安排”。這典型地體現在對受到非基督徒攻擊的基督徒加以保護(比如在小亞細亞的十字軍),但也可能意味著試圖收復被非基督徒占領的基督教領地(比如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十字軍)。不過,也可能包括了某些信仰觀點不一致的基督教團體之間的斗爭(比如征討胡斯派的十字軍)。
那些發下誓願前去遠征的人們會在上衣上縫上一枚十字架,作為誓言的象徵。術語“以十字架為記”或“領受十字架”——在中世紀法語中寫作“se croisier”,在中世紀拉丁語中表述為“crux suscepit”“crux accepit”或“crucizo”——在12世紀就已經被當時的作家所使用了。目前所知,最早使用“以十字架為記”這個術語的時間應該是1097年,也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動員後不到兩年。而“十字軍”和“十字軍戰士”等詞語,就是從這些術語中發展出來的。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英語中第一次出現“十字軍”是在1577年,但與它相對應的法語“croisade”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因此在中世紀,人們“加入了十字軍”(“took the cross”),但在這場遠征進行了300多年以後,“十字軍”(crusade)這一術語才開始被提及。而且,即便延至15世紀,這場充滿了刀光劍影的遠征依然經常被稱作“朝聖”(傳統的朝聖並不涉及戰爭)。“朝聖”這個詞不僅被用在這場對耶路撒冷的軍事遠征上,而且還被用在任何在基督教領地上發生的針對任何邪惡敵人的戰爭。遠征活動還被稱作“passages”,意思是“旅程”或“旅行”,也被稱作“基督的事業”(Christ’s business)。術語的變動真切地表明了,中世紀十字軍的概念非常寬泛。
所以,正如多數專家所說,中世紀的十字軍運動很難被精確界定。持有大眾立場的學者們認為西歐有很多平民也參加了十字軍,這也是對的,許多參與者的確不是貴族。事實上,同時代的人很快注意到十字軍運動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為宗教組織的邊緣人提供了一條獲得上帝恩惠的途徑。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後,修道士諾讓的吉貝爾(Guibert of Nogent)在書中述及此事,他作了如下描述:“在我們這個時代,上帝定下了‘聖戰’,這是讓騎士階層和遊民能夠獲得一種救贖的新方式,而在此前,他們只是忙於互相殘殺,就像他們的異教徒祖先們一樣。”十字軍運動與戰爭有關,所以神職人員本不應置身其中。神父們不應該流血,修道士和修女們也不應該參加十字軍,因為他們的宗教信條要求他們留在修道院裡,而不是出門旅行。不過,實際情況是,許多神父、修道士和修女都加入了十字軍。
還有許多人跟隨著遠征軍去聖地參觀。他們不是去打仗的。大量的非戰鬥人員給12世紀的十字軍領袖們帶來了麻煩。遠征是軍事任務,但也是一次朝聖,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其中,不僅包括戰士和他們的仆從,還有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老人、青年、婦女和兒童。富有的貴族婦女陪著丈夫們參加遠征,比如阿基坦(Aquitaine)的女公爵埃莉諾(Eleanor)跟隨丈夫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納瓦拉的貝倫加麗亞(Berengaria of Navarre)陪著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Richard I)參與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還有一些富裕的貴族婦女則拋開男人獨自旅行,用自己的財力資助武士們。那些貧窮的非戰鬥人員可以充當後勤部隊,負責收集和準備食物,照顧病人,給戰場上的部隊送水。男人和女人們都是商人,向軍隊出售食物,或成為製造盔甲和武器的工匠。非戰鬥人員還有一項任務,就是為戰士們祈禱,提供精神支持。不過,他們在行軍中需要食物和保護。這是對軍事資源的巨大消耗。教皇們和傳教士們想要阻止非戰鬥人員加入十字軍,但都沒能成功。
1213年,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見“人物傳略”)在通諭《事出緊急》(Quia maior)中試圖重新組織征募十字軍,讓每個人都能在遠征中受益,但只有武士才能參加。其他“接受了十字架”和許諾參加十字軍的人將被要求繳納一筆錢,可以此來代替他們實現誓言。他們被告知,會從上帝那裡得到與親身參加十字軍一樣的獎賞:他們過去犯下的所有罪行的懲罰都將一筆勾銷。這筆錢就算是他們的補贖。
十字軍運動是否足以抹除對一個人所犯罪行的全部懲罰?神學家們對此意見不一,但教皇英諾森三世對此言之鑿鑿。通過參加十字軍來抹去所有懲罰,這被稱作“特赦”(indulgence),同時,通過支付款額來代替親自參與十字軍的整個制度,也被看作一種“特赦”。在之後的歲月裡,十字軍傳教士出售十字軍贖罪券的行為被指責為給教皇賺錢,而不是為了幫助十字軍事業。1265年,一位聖殿騎士團團員裡考·波諾梅爾(Ricaut Bonomel)創作了一首歌曲,批評了教皇的十字軍政策:
……教宗慷慨地播撒他的特赦,
為了對抗義大利人,而給(安茹的)查理和法蘭西人,
但他從我們這兒得了許多好處,
饒恕了那些接過我們十字架的有錢人;
如果有人要用錢替他們去聖地,
為了那義大利的戰爭,
我們的教皇特使當然會同意,
為了金錢,他可以售賣上帝和特赦。
裡考抱怨的是,教皇把原本應該用來對付攻擊聖地的穆斯林的十字軍戰士和資金轉移到了義大利,去對付自己的敵人。在16世紀,修道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辯稱,教皇聲稱上帝賦予他能夠抹去懲罰的權柄,這是完全錯誤的。十字軍的贖罪券和稅收給基督教世界帶來的是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圍繞著贖罪券是否有效的爭論,是16世紀新教徒從大公教會中分裂出來的原因之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