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本書除了涵括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如教育哲學、課程理解、建構主義、反思性教學、有效教學、差異性教學、發展性評價的理論等)、國際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課程規劃與設計、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以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內容外,還特別從教師專業學習的視角,以學生-方案-教師三要素及其互動關係為內容主線,選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應知應會的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和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教學、評價和教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教師專業學習方式,全面而有重點地呈現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內容、實用案例、問題討論與反思、擴展閱讀資料等,構成一本有理論思考和實用價值的專業學習用書。本書可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職教師使用。
《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職前教師或在職教師系統地瞭解並掌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瞭解世界上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明確當代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與新理論,掌握一定的課程與教學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樹立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意識,為未來有效地從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工作,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思想基礎。
在編寫上,本書遵循課程與教學的認識基礎和行動邏輯思路,嘗試建構一種對接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培育課程與教學核心素養的教材話語體系和呈現方式。本書力求:
第一,突出課程與教學實踐議題。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從行動流程來看,主要的工作項目集中於課程與教學規劃、課程與教學實施、課程與教學評價、課程與教學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規劃、實施、評價、治理,這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是一個行動連續體,構成課程與教學的行動主線和主要工作環節。它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共同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其中,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治理,每一個教育實踐議題,都可以分解成若干更為具體的話題和問題,彙聚相應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概念,形成圍繞這一教育實踐議題的解釋框架和話語體系,進而啟發針對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操作策略。由此形成的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既是對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是課程與教學實踐改進所必需的知識基礎。
在四大教育實踐議題之外,輔以課程與教學導論、課程與教學研究展望兩個認識議題,旨在讓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和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具有更好的認識基礎。這也意味著,在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說法與做法之間,應該實現一種相互澄清、彼此促進的良性互動關係。
第二,強化課程與教學一體化意識。
從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課程與教學經歷融合、分化、再融合的過程。在當前語境下,課程與教學既有分化――它們可以是各自獨立的兩個研究領域,也有融合――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但是,就課程與教學論教材而言,課程與教學首先是一個整體,只有通過整體視野的觀照,不斷強化一體化意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課程與教學,尤其是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及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區隔與勾連、分化與融合交替運行的內在聯繫和基本原理。
第三,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
本教材突破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常用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思路,轉而採用基本議題和話語框架思路,主要是考慮到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過於正式與嚴整,容易產生對於實踐的隔離感,而基本議題和話語框架則相對來說比較寬泛,包容性更強,更貼近也更容易吸納教育實踐經驗,特別是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創新成果。這些經驗和成果,更應成為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源頭活水。
課程與教學理論需要吸收世界先進教育理論成果,同時更需要立足於中國教育實踐,融入更多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話語。採用基本議題和話題框架的思路,不僅不是要否定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的意義,而恰恰是要凸顯親近教育實踐的理論取向,降低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神秘感,開闢更多實踐經驗總結凝練成為實用理論的通道和空間,增強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實踐解釋力和指導力。
第四,注重橫向和縱向二維整合分析技術。
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由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構成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的橫向維度,進而形成橫向關聯互動的內容主題結構。由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行動層次,構成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的縱向維度,進而形成縱向銜接貫通的上下層級結構。通過橫向維度與縱向維度交叉整合,聚焦於課程與教學的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架構出解釋課程與教學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的話語系統,探析課程與教學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種二維整合分析技術,並不是要提供固定不變的結論,而是要尋求一種思想路線和探究方式,以便建立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學科思維,找准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著力點和突破口。借助這種二維整合分析技術,在學習和探索課程與教學理論時,不必拘泥於僵化的抽象概念,更不需要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是可以自主轉化和自我建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觀念和話語系統。
第五,釋放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
本教材在具體內容呈現方面,按照有利於提高認識和改進行動的原則,以課程與教學的認識議題和實踐議題為主線,設置課程與教學導論、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展望等六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大致包含三個板塊: 一是引發學習板塊,涉及本章內容導引、引言、案例等內容;二是掌握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板塊,涉及認識議題和實踐議題的話語表述辨析和原理、概念闡釋等內容;三是拓展學習板塊,涉及重要概念、討論與反思、拓展閱讀、前沿熱點等內容。每一板塊都強調議題分析視角的選擇和二維整合分析技術的運用,據以展開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的話語表述,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具有參考性的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更多地釋放出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職前教師或在職教師系統地瞭解並掌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瞭解世界上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明確當代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與新理論,掌握一定的課程與教學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樹立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意識,為未來有效地從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工作,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思想基礎。
在編寫上,本書遵循課程與教學的認識基礎和行動邏輯思路,嘗試建構一種對接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培育課程與教學核心素養的教材話語體系和呈現方式。本書力求:
第一,突出課程與教學實踐議題。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從行動流程來看,主要的工作項目集中於課程與教學規劃、課程與教學實施、課程與教學評價、課程與教學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規劃、實施、評價、治理,這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是一個行動連續體,構成課程與教學的行動主線和主要工作環節。它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共同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其中,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治理,每一個教育實踐議題,都可以分解成若干更為具體的話題和問題,彙聚相應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概念,形成圍繞這一教育實踐議題的解釋框架和話語體系,進而啟發針對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操作策略。由此形成的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既是對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是課程與教學實踐改進所必需的知識基礎。
在四大教育實踐議題之外,輔以課程與教學導論、課程與教學研究展望兩個認識議題,旨在讓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和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具有更好的認識基礎。這也意味著,在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說法與做法之間,應該實現一種相互澄清、彼此促進的良性互動關係。
第二,強化課程與教學一體化意識。
從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課程與教學經歷融合、分化、再融合的過程。在當前語境下,課程與教學既有分化――它們可以是各自獨立的兩個研究領域,也有融合――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但是,就課程與教學論教材而言,課程與教學首先是一個整體,只有通過整體視野的觀照,不斷強化一體化意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課程與教學,尤其是課程與教學的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及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區隔與勾連、分化與融合交替運行的內在聯繫和基本原理。
第三,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
本教材突破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常用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思路,轉而採用基本議題和話語框架思路,主要是考慮到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過於正式與嚴整,容易產生對於實踐的隔離感,而基本議題和話語框架則相對來說比較寬泛,包容性更強,更貼近也更容易吸納教育實踐經驗,特別是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創新成果。這些經驗和成果,更應成為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源頭活水。
課程與教學理論需要吸收世界先進教育理論成果,同時更需要立足於中國教育實踐,融入更多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話語。採用基本議題和話題框架的思路,不僅不是要否定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的意義,而恰恰是要凸顯親近教育實踐的理論取向,降低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神秘感,開闢更多實踐經驗總結凝練成為實用理論的通道和空間,增強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實踐解釋力和指導力。
第四,注重橫向和縱向二維整合分析技術。
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由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構成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的橫向維度,進而形成橫向關聯互動的內容主題結構。由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行動層次,構成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的縱向維度,進而形成縱向銜接貫通的上下層級結構。通過橫向維度與縱向維度交叉整合,聚焦於課程與教學的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架構出解釋課程與教學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的話語系統,探析課程與教學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種二維整合分析技術,並不是要提供固定不變的結論,而是要尋求一種思想路線和探究方式,以便建立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學科思維,找准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著力點和突破口。借助這種二維整合分析技術,在學習和探索課程與教學理論時,不必拘泥於僵化的抽象概念,更不需要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是可以自主轉化和自我建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觀念和話語系統。
第五,釋放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
本教材在具體內容呈現方面,按照有利於提高認識和改進行動的原則,以課程與教學的認識議題和實踐議題為主線,設置課程與教學導論、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展望等六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大致包含三個板塊: 一是引發學習板塊,涉及本章內容導引、引言、案例等內容;二是掌握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板塊,涉及認識議題和實踐議題的話語表述辨析和原理、概念闡釋等內容;三是拓展學習板塊,涉及重要概念、討論與反思、拓展閱讀、前沿熱點等內容。每一板塊都強調議題分析視角的選擇和二維整合分析技術的運用,據以展開具體議題、話題和問題的話語表述,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具有參考性的課程與教學知識基礎,更多地釋放出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作者簡介
吳剛平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資源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參與研製《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主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專業支持計劃叢書》《教師新視野叢書》《校本研究叢書》《課程資源與課程管理叢書》《做悟教育叢書》等,著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資源論》《校本課程開發》《學校課程管理實務》《新方案新課標新征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研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師教育;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及校本研究;研究成果先後獲得首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資源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參與研製《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主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專業支持計劃叢書》《教師新視野叢書》《校本研究叢書》《課程資源與課程管理叢書》《做悟教育叢書》等,著有《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資源論》《校本課程開發》《學校課程管理實務》《新方案新課標新征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研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師教育;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及校本研究;研究成果先後獲得首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聚焦核心素養,反映最新課程方案思想、視角更為前沿與全面的專業學習用書
本書編寫之初至定稿,收集研究所有已出版的課程與教學論圖書,包括英文、日文等多個經典版本,盡力突破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常用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而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強化了課程與教學一體,探析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
五年打磨,十易其稿,出版審讀中又三次增補,較為集中地呈現了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團隊的研究成果精華:課程改革、“新基礎教育”實踐、課程理解、課程資源與開發、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走向專業的課堂觀察、課堂互動與視頻實證、教學評價等
內容上,本書圖表、案例極為豐富,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橫向維度相互關聯,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行動層次的縱向維度銜接貫通,形成二維整合分析框架,特色極為鮮明
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本書除了涵括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如教育哲學、課程理解、建構主義、反思性教學、有效教學、差異性教學、發展性評價的理論等)、國際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課程規劃與設計、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以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內容外,還特別從教師專業學習的視角,以學生-方案-教師三要素及其互動關係為內容主線,選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應知應會的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和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教學、評價和教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教師專業學習方式,全面而有重點地呈現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內容、實用案例、問題討論與反思、擴展閱讀資料等,構成一本有理論思考和實用價值的專業學習用書。本書可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職教師使用。
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職前教師或在職教師系統地瞭解並掌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瞭解世界上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明確當代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與新理論,掌握一定的課程與教學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樹立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意識,為未來有效地從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工作,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思想基礎。
在編寫上,本書遵循課程與教學的認識基礎和行動邏輯思路,嘗試建構一種對接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培育課程與教學核心素養的教材話語體系和呈現方式。本書力求:
第一,突出課程與教學實踐議題。
第二,強化課程與教學一體化意識。
第三,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
第四,注重橫向和縱向二維整合分析技術。
第五,釋放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
本書編寫之初至定稿,收集研究所有已出版的課程與教學論圖書,包括英文、日文等多個經典版本,盡力突破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常用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而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強化了課程與教學一體,探析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
五年打磨,十易其稿,出版審讀中又三次增補,較為集中地呈現了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團隊的研究成果精華:課程改革、“新基礎教育”實踐、課程理解、課程資源與開發、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走向專業的課堂觀察、課堂互動與視頻實證、教學評價等
內容上,本書圖表、案例極為豐富,規劃、實施、評價、治理四大教育實踐議題橫向維度相互關聯,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行動層次的縱向維度銜接貫通,形成二維整合分析框架,特色極為鮮明
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本書除了涵括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如教育哲學、課程理解、建構主義、反思性教學、有效教學、差異性教學、發展性評價的理論等)、國際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課程規劃與設計、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以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內容外,還特別從教師專業學習的視角,以學生-方案-教師三要素及其互動關係為內容主線,選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應知應會的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和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教學、評價和教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教師專業學習方式,全面而有重點地呈現課程與教學論專題內容、實用案例、問題討論與反思、擴展閱讀資料等,構成一本有理論思考和實用價值的專業學習用書。本書可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職教師使用。
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職前教師或在職教師系統地瞭解並掌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瞭解世界上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狀況,明確當代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與新理論,掌握一定的課程與教學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樹立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意識,為未來有效地從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工作,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思想基礎。
在編寫上,本書遵循課程與教學的認識基礎和行動邏輯思路,嘗試建構一種對接課程與教學實際問題、培育課程與教學核心素養的教材話語體系和呈現方式。本書力求:
第一,突出課程與教學實踐議題。
第二,強化課程與教學一體化意識。
第三,採用貼近教育實踐經驗的話語系統。
第四,注重橫向和縱向二維整合分析技術。
第五,釋放學科探究的自主空間。
目次
目錄
第一部分 課程與教學導論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基礎
第一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的議題框架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基礎
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話語
第一節 教學論的話語演進
第二節 課程論的話語發展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話語融合
第二部分 課程與教學規劃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功能和目標定位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功能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確定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代價問題
第四章 課程與教學結構設計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結構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素養為綱的課程內容結構改革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方案研製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方案概述
第二節 不同層面的課程與教學方案
第三節 學校層面課程與教學方案的基本規範
第四節 課程設計的主要類型
第三部分 課程與教學實施
第六章 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多維視角與多種形態
第二節 空間視角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三節 功能視角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四節 新技術條件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七章 課堂教學活動
第一節 課堂形態、品質與教學投入
第二節 教學方式變革
第三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大單元教學
第五節 專題教育的整合實施
第六節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
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多維視角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主要場域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多元路徑
第四部分 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九章 課程與教學形成性評價
第一節 形成性評價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形成性評價的發展和演變
第三節 形成性評價的運用
第十章 課程與教學結果性評價
第一節 結果性評價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結果性評價的形式與利弊
第三節 結果性評價的改進
第十一章 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
第一節 國家層面的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二節 校本課程評價
第三節 課堂層面的教學評價
第五部分 課程與教學治理
第十二章 課程與教學領導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領導的演變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領導的理論視角
第三節 學校層面課程與教學領導力提升
第十三章 課程與教學管理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機制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層級與策略
第十四章 課程與教學績效問責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績效問責的概念分析
第二節 我國教育實踐中的績效問責
第三節 素養時代基於標準的教育問責
第六部分 課程與教學研究展望
第十五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新進展
第一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熱門議題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第一部分 課程與教學導論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基礎
第一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的議題框架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基礎
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話語
第一節 教學論的話語演進
第二節 課程論的話語發展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話語融合
第二部分 課程與教學規劃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功能和目標定位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功能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確定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代價問題
第四章 課程與教學結構設計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結構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素養為綱的課程內容結構改革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方案研製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方案概述
第二節 不同層面的課程與教學方案
第三節 學校層面課程與教學方案的基本規範
第四節 課程設計的主要類型
第三部分 課程與教學實施
第六章 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多維視角與多種形態
第二節 空間視角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三節 功能視角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四節 新技術條件下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開發
第七章 課堂教學活動
第一節 課堂形態、品質與教學投入
第二節 教學方式變革
第三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大單元教學
第五節 專題教育的整合實施
第六節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
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多維視角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主要場域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多元路徑
第四部分 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九章 課程與教學形成性評價
第一節 形成性評價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形成性評價的發展和演變
第三節 形成性評價的運用
第十章 課程與教學結果性評價
第一節 結果性評價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結果性評價的形式與利弊
第三節 結果性評價的改進
第十一章 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
第一節 國家層面的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二節 校本課程評價
第三節 課堂層面的教學評價
第五部分 課程與教學治理
第十二章 課程與教學領導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領導的演變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領導的理論視角
第三節 學校層面課程與教學領導力提升
第十三章 課程與教學管理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概述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機制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管理層級與策略
第十四章 課程與教學績效問責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績效問責的概念分析
第二節 我國教育實踐中的績效問責
第三節 素養時代基於標準的教育問責
第六部分 課程與教學研究展望
第十五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新進展
第一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熱門議題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