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電子書
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勇敢而發真心話(電子書)

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勇敢而發真心話(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 是 一 位 重 症 醫 師。
不是五大科(內/外/婦/兒/急診)的重症醫師,
而是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拔河、與時間賽跑的重症醫師。

醫師不是神,但無時無刻都在想努力治好病人。
別讓扭曲的價值觀與投機分子,摧毁醫病之間的信任關係。

處於天人交戰的關鍵時刻,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往往不是病毒!

 

自詡為『鬼門關前守門員』的阿金醫師,
看見每個家庭背後的感動與離奇,
看到那些不為人知卻必須被知道的事。

★面對救不回的病人,要想辦法救家屬
★器捐不用等往生,活著可以捐『聲音』
★護理師的辛苦,只有『珍奶』最清楚
★天邊孝子症候群的終極解藥是『糖(SUGAR)』
★民代選民服務,與其關說不如給實質幫助
★就醫錄音、搶當VIP的你,失去了什麼...

 

PART 1 ▍熱血暖醫
我不是在ICU裡,就在前往ICU的路上
‧人都將使用到的重症醫療,正面臨人員與資源短缺的危機。
‧病患或家屬的『奧性』行為,讓醫師正確診斷率下降。
‧醫療上的『悔不當初』很常是『鐵齒』與『巧合』所造成。
‧用『糖』治療天邊孝子,5個方法讓醫病雙贏,皆大歡喜。

PART 2 ▍白目憤青
阿金醫師『勇敢而發』真心話大冒險
‧暴言暴行加速醫療崩壞。打醫生的孝子需道歉的4個理由。
‧護理師上班愛喝珍奶,可能是勞動條件需要改善的指標。
‧重症醫師與神明為友,讓家屬知道「我與他們站在同陣線!」
‧深夜產房人力單薄。精選的剖腹時刻,是好命還是玩命?

PART 3 ▍結束,不結束
當生命走到盡頭,會用另一種形式開始
‧急救簡單,決定不救反而難,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家屬做抉擇。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患要『救家屬』,設法解除他們的內疚。
‧別讓你以為的急救成為折磨,學習『放下』是永遠的課題。
‧器官捐贈在轉念後形成。轉念,是從悲傷中跳脫的方式。

PART 4 ▍特別收錄
那些『武漢肺炎』教我們的事
‧適度的恐懼是一種提醒,過度的恐懼會綁架「理性」。
‧趁機停下腳步檢視「什麼事明明不合理,卻日復一日進行?」
‧面對生病至親也不該奮不顧身,因為病毒沒在認親情的。
‧終結恐慌。從非常時期的不便與轉變中,學習正向思考。

【專文推薦】
王永福(福哥) 頂尖職業講師及簡報教練
朱為民 TEDxTAIPEI醫師講者
吳淋禎 TEDxTAIPEI護理講者
林宏榮 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
陳偉婷 中央社醫藥記者
蔡甫昌 臺大醫學院教授、臺灣大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
蔡維謀 臺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白永嘉(急診醫師的眼睛) 新竹馬偕急診外科主任
呂立 臺大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李健逢 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部長
吳麗卿 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高專
柯乃熒 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特聘教授
高靖秋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高詩佳 暢銷作家
陳昇瑋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
連竟堯 門諾醫院發展策畫部主任委員
張書森 臺大公衛學院副教授
張志華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黃軒 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
黃曉峰 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緩和醫療醫師
葉丙成 無界塾創辦人
楊為傑(白袍旅人) 兒科醫師
溫怡玲 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副執行長
劉宗瑀(小劉醫師) 醫師作家
劉育志(小志志) 醫師作家
劉沁瑜 輔大營養科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先天性心臟病工作組顧問
蔡佩珊 臺北醫學大學國際長
蔡宇哲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明順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營運長
鍾瑩瑩 錦鯉女王
蘇慧真 奇美醫學中心院藥劑部部長

作者簡介

陳志金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睡眠中心主任
‧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

人稱阿金醫師。現為ICU(加護病房)醫師,專治重症病人。工作之餘,經營「ICU醫生陳志金」粉絲團,分享重症病房的感動故事、剖析醫療時事。

論點精闢,見解獨到,文筆灰諧,擅長化繁為簡,自製圖表,更以自身抗SARS經驗分析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提供正確正向且實用的建議,安定恐慌民心,亦獲大量轉載。網路聲量極高,單篇貼文觸及人數多達數百萬人。

重症界公認的熱血暖醫,座右銘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由於出身貧窮,早年喪母,更能同理病患家屬立場,在安寧善終、器官捐贈等方面推廣不遺餘力,以關懷為出發點,引導轉念,協助解除家屬內疚與自責。

致力推動良好的醫病溝通,不藏私傳授創新溝通祕訣與易位思考模式給後輩醫師。近年來,積極投入推動以「醫病共享決策」方式,陪伴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抉擇時刻,並因此獲頒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專科:內科專科、胸腔專科、重症專科、睡眠醫學專科、肥胖醫學專科
‧專長:胸腔重症、睡眠醫學、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醫病溝通、演講簡報
‧獎項: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第一屆經理人班產學合作計畫競賽冠軍(2019)、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主題改善類金獎暨創意獎(2018)、臺灣醫療品質協會品質改善成果發表 金獎(2018)、中衛團結圈自強組銀塔獎(2018)、《早安健康》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2017)、奇美醫學中心領航傑出教師(2017)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

『重機』騎出來的驚奇之旅

林宏榮

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

前醫策會執行長

我跟陳志金醫師的認識是在2007年。一開始,是我先注意到有一位「憤青」在醫院員工留言區上經常發表意見,對醫院的措施有建議、也有批評,這位憤青就是阿金醫師。雖然有人覺得說他的發言太直白,但我覺得他是很有想法的,只是不明白醫院的系統運作,不了解如何推動與改變。所以我直接邀請他來參與我們病人安全委員會的工作,他果然發揮很好的作用,我們一起修補很多缺陷、讓整個醫療系統更安全。

2008年,醫策會辦理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種子教師培訓,受訓回來以後的阿金醫師大方分享,他對醫療團隊合作的想法眼界大開、有如脫胎換骨。他提到在這之前,自己是一個很機車的醫師,根本是「重機」,因為他對團隊成員要求很高,經常不假辭色地批評,有很多護理人員因此會躲著他,甚至還故意申請調大夜班,就可以不用跟他一起查房。

然而,透過這個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訓練課程,阿金醫師從外國老師的教授中學習到了如何領導一個團隊、如何跟團隊溝通等技巧。從此以後,他從「騎著重機」的重症醫師,變成是宣傳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教主,我跟他有了更多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從奇美醫院特有的「關懷」上去發揮,讓奇美醫院成為醫界楷模,我們關懷病人,也關懷同仁。

醫策會在2012年關注到醫療人員過勞問題,計畫推動復原力的訓練,我也推薦他跟醫策會到美國杜克大學病人安全中心受訓。回來後,他把專長的睡眠醫學整合到對這個醫療人員耗竭(Burnout)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上,帶給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全新的視角與寬闊的想法。

接觸社群媒體後,阿金醫師學習如何與鄉民溝通,這些技巧他也運用在醫學教育的改變上,以創新的方式翻轉了傳統單向的聽與學。我從醫策會執行長卸任回到醫院工作時,希望他協助醫病共享決策(SDM)的推廣,他運用在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嚴重腦傷病人身上,建立一個很好的SDM模式,家屬參與這個過程以後,都能開放溝通、放下心結,做出不後悔的決定,這個模式一舉在2018年得到醫策會與醫療品質協會的肯定,拿下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金獎。

陳志金醫師從一個騎著重機的憤青醫師,擴大視野到關注醫院的病人安全,關心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進一步關心社會民眾的醫療觀念與權益。阿金醫師字裡行間關懷無處不在。翻開這本書,一起見證他騎重機出來的驚奇旅程,期待看到他更多熱血、關懷卻又直白的發文。

推薦序2

促進醫病溝通的溫暖文字

蔡維謀

臺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

在國家有重大疫情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像塵爆、地震、流感、新冠肺炎等,媒體才會提起加護病房和重症醫師。平日,大家對於這個專科,都還是非常的陌生。重症醫師通常沒有在看門診,因此也沒有知名度,只是一群默默在付出的醫者。

其實,重症醫師在醫院裡,是負責診治最嚴重、病況最不穩定的病人,是醫療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鬼門關前的守門員」,但鮮少有人知道,在加護病房兩道厚重的鐵門之內,重症醫療團隊是如何不眠不休的在搶救病人,重症醫師的壓力與責任是如何的重大。

於是,在我接任臺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時,就新成立了一個「形象推廣委員會」,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重症醫師的角色與定位。這個委員會的主委,自然非「網紅」阿金莫屬了。阿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積極經營網路社群平臺,分享專業正確的醫療知識、評論醫療時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的網路聲量非常高,也是媒體喜歡轉載的對象。

近幾年來,經由學會的多方努力與推廣,欣見政府與健保開始重視重症醫療,願意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吸引優秀人才進入重症領域。深切期待能夠走過重症人力斷層的危機,也期待重症醫師能夠早日獲得部定專科的認定,確立名分。

根據《遠見雜誌》的「2019臺灣社會信任」調查結果顯示,醫生在民眾最信任的對象排名第二,其信任度高達91.6%,僅略低於自己的家人(信任度95.8%)。也就是說,醫生說出來的話,大部分的民眾都比較願意聽。但透過醫療接觸醫生的民眾畢竟有限,經由網路平臺或社群媒體的文章分享,就能夠觸及更多更廣的民眾。

阿金觸動人心又不乏幽默、正向的文筆,以故事為例,分享重症全人照護、重症安寧、器官捐贈、醫病共享決策等議題,讓加護病房如此冰冷的環境,也能夠感受到溫暖,對於促進良好的醫病溝通,有很大的助益。

如今,暖醫阿金要出書了,我當然極力推薦。希望經由此書的出版,這些溫暖的故事能夠接觸到另一個層面的讀者,讓大家更了解重症醫師。

推薦序3

獨到模式提點的就醫觀念

蔡甫昌

臺大醫學院教授

臺灣大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

加護病房是醫護人員為搶救病人與死神拔河要的最後戰場,整個空間充滿了緊繃的情緒、複雜的溝通、艱難的決策及生死倫理的反思。病人與家屬在經過加護病房住院經驗的洗禮後,有的感恩喜獲重生、有的歷經生離死別的苦楚、有的了悟人生的無常與短暫。在這樣的過程中,幫助與陪伴他們度過艱難時刻的重症加護醫師與護理師們,其角色何其重要、影響何其大!

本書作者陳志金醫師畢業於臺大醫學系,在臺大醫院完成內科與胸腔科次專科之完整訓練後,投入重症醫學領域已有18年。目前服務於臺南奇美醫院的陳醫師被稱為熱血暖醫,他除了臨床經驗豐富、熱愛病患照護,也積極投入醫學教育,屢屢獲得教學傑出獎項。繁忙工作之餘,更將病護照護、醫病溝通的寶貴經驗,及對醫療時事的洞見與反思,寫成一篇篇短文分享於部落格與臉書,引起廣大迴響與傳閱。如今這些文字即將出版,想必能造福更多民眾。

陳醫師書寫的內容豐富,納入許多重要而有趣的主題,包括重症醫師的角色與日常、家屬在家人病重時的反應與行為、VIP就醫、病人就醫時錄音、轉院過程、病人想不開的故事、醫療暴力、醫護過勞、醫病溝通、民俗信仰、良辰剖腹、病人安全、民代請託、生命末期、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溝通、緩和醫療、器官捐贈、醫病共享決策、新冠肺炎防護等,豐富而多元,又不失其專業。

他分享多年以來照護病人的深刻經驗,以獨到的分析與解釋模式,來點醒身為病人或家屬時,許多重要的就醫觀念,及如何了解與面對生死,並體諒醫護人員工作的壓力與辛勞。另一方面也在提醒醫護同仁,在病床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關鍵時刻,該如何以包容、設想周到的智慧話語,去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好讓病人與家屬、逝者與生者都能平安。閱讀這些短文相信能給讀者帶來不少收穫,特此為文推薦。

推薦序4

醫病醫人又醫心的仁醫

王永福

上市公司職業講師及簡報教練

《上臺的技術》《教學的技術》作者

還記得,你上一次看到醫師是畢恭畢敬、充滿感激是什麼時候嗎?

很久很久之前,我爸爸生命最後一段時間,是在加護病房度過的,也有家人在狀況緊急時,住到加護病房加強看顧,短暫觀察的。記得每天兩次的探望時間,我們總是焦急地詢問加護病房裡醫師的看法,想知道家人後續發展及治療狀況。那時,醫師講的每句話,我們都恭恭敬敬地聆聽,對醫師及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每一件事我們都充滿感激。

即使家人健康出院後,這份對醫師及醫療人員的感謝,我仍然放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我也不懂,為什麼有人會態度大變,在健康的時候,不尊重醫療人員的專業及付出,卻在需要的時候,去尋求醫療人員的支持及協助。

進一步想,也許大家真的缺乏的,不是尊敬,而是理解。我們看到的,大多只是醫師站在病房外的樣子(特別是加護病房,一天只開兩次門),當病房門關上後,醫師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我們完全都看不見、不清楚,當然不理解。也許就是這些不懂的事,讓我們跟醫師之間開始有了距離,不知道在口罩的背後,在病房的背後,醫師及醫療人員為我們的家人,做了多少的努力。

陳志金醫師,也是我口中的阿金主任,就是搭起病人與醫療人員溝通的最好的橋梁。阿金主任雖然是加護病房的重症醫師,卻經常在FB上脫下口罩,透過文章讓我們更了解重症醫師的觀點及看法,最棒的是他的文章專業卻生動有趣,絲毫沒有距離感。

在阿金主任的新書中,我們能看到他從2003年抗Sars的第一線經驗,提煉出來因應新冠肺炎的看法及原則(詳見第4章〈那些武漢肺炎教我們的事〉)。還有從醫師的觀點,來談醫病互信及為什麼不要關說、也不要去醫院當VIP。甚至帶讀者走進加護病房,讓我們思考當生命走到盡頭時,面對變化的可能性(詳見第3章〈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會用另一種形式開始〉)。

我特別有印象的是,阿金醫師深刻的同理心。尤其看到「面對無法救的病人,我們要救家屬」的那邊,我眼淚就不自主的滴了下來......。那是一種多麼大的愛,才能在專業的治療及付出之後,還能想到家屬的無助及徬徨。身為家屬,我相信一定會為這份愛,感念一輩子。至於在「為什麼重症醫師要與「神明」為友?」中,也看的到阿金主任醫病又醫心,不只治療了病患,也安撫了家屬的心,唯有閱讀之後才能明白,什麼叫「醫病醫人又醫心」的仁醫。

如今有機會看到阿金醫師把好文章集結成書,編排上市,除了要大力推薦之外,還是希望大家「多了解醫師們的付出,多體貼醫療人員的努力」。然後,我永遠不會忘記,身為家屬時,在病房外,看到醫師出來,那種期待又感激的心情。謝謝您,阿金主任!

推薦序5

樂於分享的入世醫者

朱為民

臺中榮總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TEDxTaipei 醫師講者

身為一位老年醫學和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我的職業說起來,某部分和阿金主任非常接近-我們都常常要面對死亡。

常聽到一句形容,說「醫生都在與死神拔河。」事實上,死亡這件事,並非只是呼吸中止、心跳停止、腎衰竭、腦出血等生理狀況的巨變這麼簡單。同時,死亡還會干擾病人的情緒,擊碎他們的意志,搗亂病人與其他人所有的人際關係,最後試圖剝奪病人本身那個生為「人」的本質。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對於「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定義,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這麼說:「緩和醫療是要讓病人及其家屬在面對死亡威脅的過程中,增進其生活品質的一種方式。」

由於經常要面對死亡,像我們這樣的醫師要「拔河」的不僅是要讓呼吸延續、心跳復甦、使用維生醫療而已,而是同一時間的要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穩定病人及家屬的情緒,聆聽他們的意志,維持周遭相關的人際關係,尊重病人生為「人」的本質與尊嚴,直到最後一刻。

也因此,我當時讀到阿金主任說的「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感覺到一分親切與溫暖。縱使那時的我還不認識阿金主任,但早知道醫界中有一位前輩也跟我一樣,堅持著如此信念而努力著,不由得充滿了喜悅與前進的力量。直到認識阿金主任後,對於這位前輩,只有更加佩服。

阿金主任不僅兢兢業業於自己所熱愛的重症工作,還積極地提攜後進。常常看到他開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不論是醫療專業、醫病共享、演講簡報等,不藏私地把自己會的東西,用盡心力傳給下一代的醫師。

除此之外,阿金主任還是一個樂於分享的入世醫者,常會看到他在臉書上分享醫療知識與常識,甚至是當醫療同仁被欺負的時候,總是可以看到主任第一時間跳出來為醫界同仁發聲。這次,新冠肺炎來襲,阿金主任使用淺白的說明,轉譯許多相關醫學研究與論文,不知安了多少國人的心。

誰能不愛阿金主任呢?

如今,阿金主任要出書了。相信透過這本書,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書裡的一字一句,獲得第一線醫療現場的專業知識,及面對老化與死亡的正確態度。更好康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多認識阿金主任一點。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推薦序6

看見白色巨塔裡的生命樣貌

吳淋禎

澄清醫院護理長

TEDxTaipei護理講者

醫師跟護理師天生就是要在醫療現場並肩作戰的戰友,但很多醫師和護理師是互看不順眼的,阿金醫師是少數的例外。

以前,我是阿金醫師的粉絲,沒有任何互動的粉絲。當我在臉書說我有一個機會,要跟TEDxTaipei 2015年會講者陳畊仲醫師同臺演講時,阿金醫師居然主動私訊我,為我加油,這是我跟阿金醫師第一次互動。我跟他不是醫院同事,甚至他也不知道我是他的粉絲,竟然願意給我鼓勵,這就像在五月天的萬人演唱會中被阿信摸到頭一樣,比中樂透還開心,從此我從粉絲變鐵粉。

2017年5月20日那天,我站上TED舞臺為護理發聲,臺灣護理界第一次有人站上這個舞臺,我緊張到講完回家立刻昏死。隔天早上一起床,就看到阿金醫師給我的訊息「護長,昨晚分享您的演講,至今有3萬5千人看到,1600個讚!當然,要再加上我1000個讚,謝謝!」

看到訊息當下,我的大腦還很清醒,但我的淚腺完全失控,我不敢相信有一位醫師願意這樣認真地緊盯護理師的演講,而且立刻分享還密切關注多少人看到。我知道阿金醫師是真心認同護理師,並樂意跟所有護理師站在同一陣線的。我透過模糊的雙眼,吃力地按著手機按鍵回應「謝謝您對護理的認同。」阿金醫師說「我一直都和護理是好伙伴,還娶了一個回來呢!」從此,我從鐵粉變腦粉。

阿金醫師部落格文章我如數家珍,我想用三個字說明讀者會在這本書裡看到什麼,那就是「真、善、美」。書裡有很多故事都是在醫療現場沒有人會告訴您的,連我看到的時候都不禁覺得「哇,你真敢講!」對,這就是阿金醫師的「真」,不矯情不虛偽不保留地訴說醫療現場真實況狀,毫無保留地告訴您面對醫療現場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以防成為醫療現場的小白兔或黑名單。

仔細閱讀文章將會發現文章背後有身為一位醫者「善」良的初心,書中很多行為的起心動念不單純讓醫護好做事,或只是讓病人被守護,而是希望醫、護、病、屬(家屬)都得到應有的對待和尊重,即便是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護理師,很多時候我也被「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綑綁,忘記照顧者甚至是其他家屬也應該被照護,心思細膩的阿金醫師卻面面俱到地照護眼前每個人,我想是他善良的初心讓他總是可以溫柔且慈悲。

把書看完之後,建議回頭想想讓印象深刻的是哪幾篇文章。跟著阿金醫師走進不同的生命故事時,會知道原來不管是醫療人員或照顧者,在白色巨塔裡陪著病人走過這段歷程時,如果好好地善待與尊重,無論結局是什麼,都會是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和祝福。這是醫病之間的「美」,巨塔裡獨有的風景。

白色巨塔裡有數百數千種生命的樣貌,上一秒還隨著末期病人的凋零同悲,下一秒就要跟著康復病人的笑容同喜,歡迎您打開這本書,跟著阿金醫師的故事同悲同喜,感受生命的真善美。

推薦序7

有極限的醫療,沒有限量的溫度

陳偉婷

中央社醫藥記者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有一句名言,說「有時治癒,時常醫治,總是安慰(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傳神地道盡醫師的職責,這也是「阿金師」陳志金醫師給我最深的感動。

醫師除了提供治療服務,跟病毒、細菌、可怕的癌細胞,乃至於跟死神的終極對抗,希望治癒病人,但最關鍵且必須的,應該是視病猶親,給身陷在孤寂深淵的病人安慰。

視病猶親說得簡單,但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下,並不容易做到。有限的健保點值對應多元的醫療服務,醫師忙著看診,最常被詬病的無非是「病人為了看醫師,排隊3小時,但只看3分鐘就出診間了!」在如此速食的醫療文化下,醫病溝通當然不容易,沒有好的溝通,就沒有互信的基礎。

陳醫師每天24小時照顧病況最嚴重的病人,必須時時跟「死神」搶人,有時候搶成功,有時候不成功。但醫療必然有其極限,如果是無法治癒的病人,陳醫師就將眼光放在病人的家人。醫師不只是照顧病人,還必須救病人的家人。

身為醫藥記者,陳醫師是很好的受訪者,對於醫病溝通、安寧緩和、器官捐贈等議題,都能侃侃而談。但陳醫師不知道的是,我與他的緣分其實結的更早,他的文章曾經默默的支持我,陪我走過喪親的幽谷,卸除我沒有及早在病榻前陪伴生病家人的愧疚,也化解我因失去親人對醫療體系的怨恨。

病人家屬對醫療團隊的怨,常常來自醫病不對等的知識鴻溝,因為不了解,對預後產生過高的期待,若醫師又解釋不清,更容易增添雙方誤會。要是醫師願意多花點時間做衛教與溝通,不只關心病人,也體會病人家屬的辛苦,醫病都能同理對方,糾紛自然不容易產生。


在陳醫師的身上,我看到了醫病溝通的絕佳示範。透過他的臉書粉絲專頁,不難發現他總是花很長的時間跟病人家屬溝通,安排最適切的醫療處置,也傳遞器官捐贈等遺愛人間的正向氛圍,讓重症醫療脫離冰冷陰鬱,讓陽光透進每個企盼希望的家屬心中。

陳醫師也是一個社會倡議家,當臺灣社會瀰漫著對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恐懼時,他率先喊出「擊垮防疫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性!」呼籲人人要正向抗疫、不要歧視,且針對洗手、戴口罩等衛教工作詳加圖解,化枯燥無趣的知識為幽默風趣的話題。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正可謂「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最高明的醫師擅長治療未病之病,防患於未然。總是關注病人、病人家屬的心理,也總帶給社會溫暖煦風的陳醫師,正是「上醫」的最佳示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28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