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菲律賓的誕生:一片片拼圖組成的國家(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千島之國菲律賓,就像是由一片片拼圖組合起來的國家。
菲律賓島鏈位處大國戰略要道,其國運往往反映出全球權力的轉移。
今天以海外移工大軍聞名的菲律賓,政經實力曾一度在亞洲名列前茅,之後為何逐漸落後於鄰國?
《風之帝國》作者菲利浦.鮑靈最新力作,
從歷史回顧到議題解析,全方位診斷菲律賓的過去、今日與未來!
地形破碎、認同複雜的菲律賓,是個兼容並蓄又獨一無二的文化、環境、人民與政治集合體。雖然菲律賓以天災、移工與獨裁總統聞名,但菲利浦.鮑靈要讓世人知道菲律賓遠遠不僅於此。《現代菲律賓的誕生》抽絲剝繭,嫻熟穿梭於菲律賓的歷史,藉此勾勒、詮釋這個人口眾多的島國在現代世界中所處的位置。菲利浦.鮑靈要撇開火山爆發、地震與暴力事件的頭條,追問菲律賓經濟何以落後於鄰國,探討菲律賓地緣政治位置的重要性,並深入了解菲國根深蒂固的天主教信仰跟所處地區的伊斯蘭意識之間的衝突。
《現代菲律賓的誕生》從菲律賓前殖民時期開始談起,歷經西班牙與美國的占領,乃至於今,以歷史角度看這個富饒、獨特的國家,拆解其政治、文化、民族與經濟的複雜纏結。如今菲律賓人面對著諸如聯邦制、革命、民答那峨、人口離散、資本主義以及對中關係等挑戰,本書要重新發掘菲律賓過去的衝突、文化與歷史,以期了解今日並展望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菲利浦.鮑靈(Philip Bowring)
記者兼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亞洲海洋歷史與經濟。自1973年起派駐亞洲,為國際刊物撰寫專欄,曾任《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總編輯。著有《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貓貓長照中,很怕地震,會打鍵盤跟彈吉他。政治大學歷史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風之帝國》、《我們的海》、《忽必烈的獵豹》、《價崩》等N本書。N為有理數。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南漂作家(《菲律賓,不意外!?》作者)
黃宗鼎(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楊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任教授、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賴奕諭(轉角國際菲律賓專欄作家)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菲律賓的輪廓是由許多的對立勾勒出來的,菲利浦.鮑靈的《現代菲律賓的誕生》對此有精準的掌握。唯有曾經生活在這個地區,熱愛這個地區的正港「亞洲通」,才能替我的國家繪出這一幅令人憂心的肖像,並呈現給世人。——帕特里西歐.N.阿彼那雷斯(Patricio N. Abinales),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亞洲研究教授
鮑靈此書講述的菲律賓故事,將歷史與當前的事件熔為一爐,精煉過去,剖析現在。菲律賓的幽魂與西班牙、美國、日本的幽魂彼此交纏,菲律賓青年若想了解自己國家的本質,則此書不可不讀。鮑靈光是把獨裁者垮台後這三十五年來的報導交織起來,就能讓你我看到哪裡出了問題,看到這個國家曾經堅持的希望還剩下些什麼。──克莉賽妲.雅比斯(Criselda Yabes),菲律賓作家、記者。
議題廣泛卻又平易近人,闡明菲律賓的馬來根源與聯繫如何交織,揮之不去的殖民遺緒,以及當代地緣政治困境。鮑靈運用這個國家複雜、多元、不止一種的過去為素材,描繪出鮮活的圖像,呈現菲律賓如何走到今天,又會走向什麼樣的未來。──莉亞娜.蔡(Liana Chua),劍橋大學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馬來世界研究講座助理教授
菲利浦.鮑靈在本書中揭開了菲律賓之謎。他用鮮活的敘述,從前殖民時代開始,經過殖民與軍事占領,來到斐迪南.馬可仕的獨裁……讓我們了解這個國家如今的黑暗驅力,是如何根植於過去。菲律賓位居戰略輻輳,其一億人口的命運很可能對亞洲,乃至於對於整個區域未來的穩定有著不成比例的影響。但凡希望了解這個國家的人,讀這本及時之作可謂是基本功。──瑞凱德(Keith B. Richburg),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
目次
序
緒論 菲律賓:拼圖中的拼圖
第一章 破碎的地理,複雜的認同
第二章 教先於政
第三章 「山姆大叔的棕膚小兄弟」
第四章 擇惡
第五章 舊酒裝新瓶
第六章 馬可仕: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第七章 蛇隨棍上
第八章 直線與路障
第九章 持槍男子杜特蒂
第十章 外強中乾的「天龍馬尼拉」
第十一章 失去優勢
第十二章 貧窮的根源
第十三章 經濟欲振乏力
第十四章 跨出國界
第十五章 「自由貿易」與法律所未逮之處
第十六章 企業集團資本體系
第十七章 民答那峨
第十八章 摩洛人、達圖、軍人及其他
第十九章 宗教真情
第二十章 荒草埋左徑
第二十一章 茫然的外交政策
結論 菲律賓的未來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緒論菲律賓:拼圖中的拼圖
一五二一年三月,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亦作 Magalhaes/Magallanes)麾下的三艘船在維薩亞斯群島(Visayan islands)登陸。麥哲倫是葡萄牙航海家,此時則為西班牙國王效力。其中一艘船後來完成一項史書必載的壯舉―—首度繞航地球,但重點在於此事改變了菲律賓群島的歷史,改變了如今一億一千萬人的家園。麥哲倫艦隊抵達的數十年後,西班牙宣布從呂宋海峽至蘇祿海之間的群島為其所有,並將之命名為費利佩群島(Islas Filipinas)。西班牙人在這裡留下了一種宗教、一些基因與幾種文化面向,此外也有來自美洲與中國的影響,但從當年到今天,島群最主流者始終是馬來/南島族群及其語言與文化。
菲律賓有諸多獨特之處,像是地理形勢、動物群,乃至於先後受到西班牙與美國這兩大西方強權統治的歷史。這個政治實體的名字將近五百年沒有改變,遠比許多鄰國更久。此外,菲律賓是亞洲在高加索地區以南唯一的基督教國家,而且是虔誠的天主教國家。十九世紀時,第一批起身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現代民族主義者也誕生於此。
然而這樣的獨一無二,卻也沒有造就出一種本國人瞭然於心的身分認同,外國人自然是霧裡看花。菲律賓是遼闊的馬來群島的一部分,在語言與部分文化上跟印尼與馬來西亞鄰居有共同的根柢,但歷史上卻跟這兩者分道揚鑣了五百年,而菲律賓本身也因為破碎的地理形勢與區域忠誠而分歧。這樣的歷史發展,不僅解釋了菲律賓當前的問題,也反映在一九四五年後落後於多數鄰國的經濟與社會表現,以及暴力程度持續高漲的情況上。雖然菲律賓民主蓬勃發展,定期舉行的選舉喧鬧而互不相讓,但體制仍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鮮有進步―—從二○二二年的選戰便可見一斑。經過了遠方的西班牙與美國兩大帝國的把持,如今的菲律賓又壟罩在另一個不遠處的帝國―—中國的陰影之下。
菲律賓由兩千多個有人島組成。區域間的敵對,加上範圍廣大卻非全面的英語使用,都影響了國人以菲律賓語(基本上是呂宋島中部的他加祿語〔Tagalog〕)為國語的接受程度。區域用語與地區忠誠依舊強勁,有時候反而外來語言與天主教會似乎才是主要的共識。此外,菲律賓分為十七個地理區,但地方政權卻分屬八十多個省與省級城市手中,有些行政區範圍極小,這也讓菲律賓的行政組織有如拼圖。
菲律賓以馬來文化為主,卻又深受西班牙、天主教會與美洲的影響,有時候其認同中的拉丁成分和亞洲成分似乎不相上下。菲律賓人構成加州第二大亞裔社群,其中許多人的自我認同確實偏向拉丁人或太平洋島民,而非亞洲人。天主教會順應地方發展,為穆斯林以外的菲律賓人提供某種共同的紐帶,但教會也面臨福音派與庶民派布道者的挑戰。宗教分歧是潛藏的歷史現實,而集中在民答那峨島西部與蘇祿島的穆斯林,以及近年來來自國外的伊斯蘭信仰極端派別,讓分歧的情況雪上加霜。不過,就文化根源與語言,乃至於政局的諸多面向而論,菲律賓由南到北,從伊羅戈(Ilocos)到蘇祿,基本上一直屬於馬來世界。但由於宗教、地方語言與半部落式認同所帶來的分裂,即便我們能一眼認出「菲律賓」,也很難加以定義或描述。
「菲律賓人」的概念始於當地出生的西班牙人(所謂的「克里奧爾」〔creoles〕),後來緩緩傳進西裔麥士蒂索(mestizos)、華裔麥士蒂索,以及獲得上流(principalia)階級接納的都市化本地人之間。十九世紀晚期「開明派」(ilustrados,受過教育的改革派菁英)的民族主義催生了菲律賓民族意識,而對美國與日本的反抗行動則是群眾參政的背景。群眾因為獨立之故而化入「菲律賓人」的範圍,但即便一起經歷都市化,受過共同教育,民族認同的發展仍然斷斷續續。除了地理因素造成的離心力,上層菁英跟美國關係密切,許多商界要人則是跟中國密不可分。有人提議把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菲律賓」之名改成馬來的名字,但沒有成功。不少十九世紀晚期的革命人士偏好「他加祿國」(Katagalugan)一詞,後來成為短命的他加祿共和國使用的國名。近年來雖然有人提議「馬哈里卡」(Maharlika,指他加祿貴族戰士階級)一詞,但得到的支持不多。
雖然距離西班牙人與天主教來到菲律賓已過了五百餘年,但當時留下的深長裂痕至今猶存。穆斯林民答那峨之所以時有兵禍,一方面跟地方敵對勢力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是對馬尼拉與基督教的反抗。與此同時,島上的非穆斯林地區也衝突不斷,主要是地方族群為了爭奪土地權而起的紛爭,其中又以民答那峨族跟島上其他族群的對立尤甚―—數十年來,來自維薩亞斯群島的移民,讓民答那峨島人口組成大幅改變。這種內殖民(internal colonization)仍然持續。維薩亞斯語系如今已成民答那峨島主流。整體來說,區域忠誠與地方政治恩庇關係的影響力始終存在。一方面因為都市化,另一方面則是受到菲律賓人數以百萬計在海外工作,或是臉書等社群媒體,抑或是國際選美活動等情況喚起的集體認同所影響,前述的區域忠誠與恩庇關係已經有所削弱,但仍具有關鍵影響力。國家層級的政局,仍有部分被特定候選人的區域性訴求牽著走。地方認同通常比國家認同更強烈,這或許也反映中央政府缺乏聲望。
經歷西班牙落後的統治與天主教修會多年的主導後,美利堅帝國體制帶來了教育與新的司法、行政體系。七十年前,剛剛獨立的菲律賓可以誇口識字水準幾乎獨步亞洲,收入水準在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中更是僅次於日本。菲律賓還有以美國為靈感的司法與民主體系,至少在距離的美感下是人人稱羨。如今,儘管二十多年來的經濟表現還過得去,但世人普遍認為菲律賓的收入成長與教育進步都比不上鄰國。大家更知道菲律賓的天災、譁眾取寵的領導人、政治暴力與零星叛亂,以及出口大宗―—在國內找不到工作,只好出國就業的國民。
菲律賓社會結構長久以來改變有限,收入與財富存在巨大的鴻溝,特定家族勢力龐大(尤其在各省),膚色淺的麥士蒂索(歐裔或華裔皆然)受人青睞,連地名都標榜殖民者,像是馬卡蒂(Makati)的麥哲倫(Magallanes)、富比士(Forbes)、黎牙實比(Legazpi)、烏達內塔(Urdaneta)與達斯馬利尼亞斯(Dasmarinas)等繁華街區。政壇上,暴力揮之不去。杜特蒂總統所謂的掃毒戰,讓許多人喪命。長久以來,殺害政敵、態度批判的新聞工作者,乃至於農運與工運人士已成為常態,但在杜特蒂執政下甚至愈演愈烈。國內不乏律師,但執法與治安情況差異極大,深受政治與金錢所左右。由於歷史與地理因素使然,菲律賓政府結構脆弱,而這多少也解釋了全國與地方層面上何以不時發生叛亂,政治何以受大族所把持。相較於親族要求與恩庇關係,愛國心與公民責任顯得乏力,公私領域的界線模糊不清。美國留下了去中心化的政治體系與弱勢的中央官僚,前述情況因此更加猖獗。貿易與航運向來是經濟命脈中的命脈,而走私則是試圖徵稅帶來的必然結果。
不過,菲律賓亦有其強項。菲律賓人在國內時或許充滿分歧,一旦到了外界,他們就會出現一種強勁、明確的認同與團結。菲律賓的性別平等獨步大半個亞洲;海外菲律賓勞工的能力與專注投入廣為人所青睞,加上他們通善英語,在全球各地都是優勢。菲律賓天主教重儀式甚於神學,整個社會對於族群混和的擔憂也相對較少,畢竟這種情況已行之有數世紀,近年來亦有移民的影響。菲律賓人歡迎外國人,又以對音樂與宗教節日的熱愛聞名於世。菲律賓有言論自由傳統,有時甚至自由到了浮誇,而媒體的活躍往往令當權者頭疼。把眼光放遠一點,大概一兩代人時間吧?人們往往視菲律賓的高生育率為負擔,但對下一代來說就成了紅利,畢竟多數鄰國如今正面臨高齡化與人口衰退。或許總有一天,這個國家甚至會有一個能反映其馬來核心認同的新名字。
對於菲律賓這個國家,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應該更加重視才對。菲律賓如今有一億一千萬人,是一個世紀前的十倍,目前每年仍增加約一百三十萬人。菲律賓島鏈分隔了太平洋與南中國海乃至於印度洋,是大國的戰略要道。西菲律賓海(南中國海的東部)大部為中國宣稱其所有,至於美國、日本與其他國家則要求在此自由航行。儘管菲律賓與美國關係密切,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在二○一四年針對中國的海權主張又做出讓菲律賓大獲全勝的判決,但菲律賓對中國的態度向來模稜兩可。一如既往,錢有時能收買愛國心。國內的華人有時候也是個議題,畢竟他們主宰大企業,比一般菲律賓人更白的膚色讓他們更吃香(一部分也是殖民遺緒的影響)。
菲律賓的國運往往反映出全球權力的轉移,像是十六世紀時如日中天的西班牙,一八九八年時正要站上帝國世界舞台的美國,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短暫的大日本帝國,以及最後成為區域霸權的美國。如今的問題在於究竟是中國挾其經濟與軍事實力成為下一個帝國,或者菲律賓人能夠跟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馬來同胞攜手,與心高氣傲的鄰國越南合作,乃至於在美國、日本與印度等外部勢力的幫助下,讓中國繼續待在它的大陸盒子裡?
菲律賓自己還是得靠本身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尤其是擴大參政與經濟繁榮的基礎,畢竟無論在地方或中央層面,政府始終是世家大族、尋租政客的地盤,麥士蒂索出身(西裔或華裔)與外貌往往吃香。華人主宰大企業,加深了菁英與其餘所有人的鴻溝。既得利益者以民族主義為掩護,阻擋外國投資。菲律賓群島的統治權已經轉了好幾手,有外國人,有本國人,但從來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革命,土地改革也都半調子。某些鄉村地區仍苦於共產黨叛亂,但這些起事不足以造成威脅,更別提引發改變。與此同時,天主教會(至少教會的聖人與符號)固然為大多數人帶來共同的價值觀與認同,卻也讓信徒更難跟穆斯林少數和解共生。
菲律賓人素有勤勞與學習力強的美名,但隨著數以百萬計的菲律賓人移民海外,因此主要是外國從這些優點中得益。他們的薪水雖然撐起國內經濟,卻無法為故鄉換來投資與善治,留不住他們。近年來業務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大幅增加,提供人才留用的新途徑,但菲律賓製造業部門泰半仍未發展出足以與鄰國競爭的實力。強大且廣布的親族關係與義務,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安定,卻也造成世家政治裙帶關係,削弱了良善治理。
菲律賓的過往中四處可見假歷史,像是馬可仕總統就是靠一條虛無飄渺的十五世紀法律,為自己的戰爭勛章提供正當性。民族主義往往只是呼喊口號,沒有真正落實。空歡喜俯拾皆是,假先知沒完沒了。馬可仕承諾說戒嚴將能穩定秩序,帶來進步,但他的政權卻以欠債與幻滅告終。這個知名大家族無法兌現繁榮的承諾,菲律賓人民於是找上名人,從影視到運動明星,接著回頭找上大族,然後則是荷槍實彈的行動派。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庸俗民粹,承諾要瞄準特權群體、毒蟲與所謂的貪腐,帶來改變,結果除了他的個人統治傷害了本已孱弱的體制制衡力之外,一切幾乎如常。他還讓馬可仕之子有機會當上總統。
但情況可以有所轉圜,也必須有所轉圜,這個國家才不會更落後於鄰國,也才能在天災頻仍的時代撐起愈來愈多的人口。大家對於年年都有的颱風、不時發生的地震與偶然的火山爆發已經很熟悉了,但現在又多加了全球暖化。情況如何轉變將難以逆料,但若以歷史為鑑,過程恐怕不會波瀾不驚,而且也不會太民主。此外,如今多達約一千三百萬的海外菲律賓人,除了用自己的薪水讓整個國家不致沉默之外,恐怕還得扮演更吃重的角色。許多亞洲革命與獨立英雄,都是在海外吸收到他們的激進思想,尤其是身兼作家、醫生、謹慎革命分子的菲律賓民族英雄扶西.黎剎(Jose Rizal),就浸淫於十九世紀歐洲自由主義。
本書從菲律賓的歷史脈絡看今日菲律賓,看歷史如何指向現在,也看未來將包括哪些可能。前半部將從菲律賓上古談到杜特蒂年代,後半部則探討特定議題,探討眼下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國際關係與環境,結論則細看未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