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門市正常營業喔~
時間的航線:2022-2023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紅過夏全紀錄
滿額折

時間的航線:2022-2023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紅過夏全紀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854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書之內容,為了呈現馬祖國際藝術島之整體形貌,其中包含展覽策劃架構、籌備過程、馬祖風俗文化脈絡,以及本屆參與的統籌者、策展人、創作者或藝術家之專訪,以及其展覽及作品介紹,並且針對本屆舉辦之相關活動(如相關論壇及講座)之紀錄完成紀實專文。

作者簡介

總編輯:方敘潔
封面設計:IF OFFICE
內頁美術設計:唐志亞、許嘉帆
插畫:吳怡欣、陳威任
文字:方敘潔、王忠銘、吳漢中、李厚慶、李曉雲、郭慧、陳岱華、湯侑宸、馮忠恬、黃阡卉、黃映嘉、賴韋廷(按姓氏筆畫升冪排列)
英文翻譯:廖人豪、李郁淳

(時間的航線 序或部分內文) 序 連江縣縣長 王忠銘 序 生紅過夏的內外熱情 馬祖從長期以來,地方最主要發展的產業是文化觀光和酒類的生產。在文化觀光元素之中,首要是戰地文化、閩東文化以及自然生態。從民國38 年為起始點,馬祖至今一直在蛻變,我們希望在這個蛻變過程中,如何不破壞原有的元素,且再增添新意,將馬祖的觀光旅遊也做得更好,更展現出馬祖的獨特氣質和文化。從2022 年開始,我們連江縣政府與中華文化總會合作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就是很重要的元素。 「馬祖國際藝術島」第一屆的主題是「島嶼釀」,以五屆十年為尺度進行思考,透過文化藝術上觀念跟創作的涵養,將馬祖變成一個島嶼博物館,讓在地民眾與學子認識馬祖,也讓更多的志工與國 際友人蒞臨本島,並且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回訪與遊歷。正如藝術策展理念所述:「藝術不只是地景的妝點,更要作社會的酵母,承繼無數個夏天的島嶼釀,重釀一罈以十年為度的酒。」這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以及眾人的努力,才能一點一滴達成。 今年馬祖國際藝術島來到了第二屆「生紅過夏」主題,一回生兩回熟,如果馬祖國際藝術島在第一屆是生紅,第二屆就要過夏。今年在地元素變得更為重要,要能更認識馬祖本地的文化。本屆邀請了七位國際藝術家、來自五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盧森堡,並與臺灣各地的創作者與表演工作者,集結成九個創作計畫與社區藝術。藝術家的創作不是我們所能夠控制到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溝通的過程,讓他們走入常民生活,讓藝術家在創作之前更了解馬祖。為了要做到這些,我們特別在公眾教育上與公務行政都做了資源上的整合與調度。 公眾教育上的整合,從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我們就開始讓學生參與,文化跟藝術的涵養從小開始培養,五屆十年下來,未來他們即便離鄉背井,相信也會對馬祖已有足夠深厚的認同。第二屆除了學生,我們也擴大招募本地志工、外地志工與關係人口。過往連在地人都不見得能夠深入走進的戰地海防軍事據點,透過空間上的整理與打開首現於公眾,這也回應到志工好奇「為什麼在地人竟然沒有來過」的提問。遠道而來的外地志工多元且熱情,未來我們在辦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時候,很期待邀請他們再次回訪這些島嶼。而公務行政上的調度,更是帶動起馬祖縣政文化治理的新模式,其中包含地方發展、將藝術設計(藝術策展與地景建築)導入公共設施與服務、以及前述提到的教育推廣與公眾參與。我們在連江縣政府文化處組織了一個「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辦公室」,從各局室裡面抽調年輕成員,讓他們進到專案辦公室裡與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工作團隊一起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中有機會成長,進而打開視野。 我一直深信,青年人是馬祖的未來,我們目的是要帶動整個團隊的氛圍,讓團隊的年輕人以及相關科室的主管都能夠親身參與,深入了解馬祖國際藝術島,進而扣合縣府政策主軸。讓文化能夠自然地融入施政規劃,讓整個團隊動起來,不但外熱也內熱! 內文選讀 人、環境與時間:醞釀一座藝術島的元素所需 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劃 吳漢中 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第一屆「島嶼釀」之後,我們思考該怎麼運行第二屆。「生紅過夏」這個題目在某程度上,是對首屆藝術島運作的檢討反省。比方說,第一屆初步打開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知名度,但同時也收到很多民眾反饋提到,在島上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藝術祭。這樣我們開始思考,當希望設定一個當地有感覺、有感受、有共鳴的題目,真的需要從在地人生活脈絡出發。這也連結到「生紅過夏」的定名緣由,首先感謝由陳高志、劉宏文兩位老師,參與前期的討論和發想,並撰文深化論述,讓這個題目能讓藝術島更貼近地方的脈動;接著要謝謝中華文化總會的團隊邱珮瑗小姐她提出「生紅」、「過夏」,然後把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因而成就了這次的題名文字。 釀酒,是馬祖很在地的文化。我想從「生紅過夏」這個題目開始談起。馬祖的酒通常從冬天起釀,經過一個夏天,口感才能變成更醇厚、更有酒感的老酒。這個題目的代表性在於三個核心要素,一個是人才的角色發揮,其二是空間環境允不允許對外開放,以及整體時間的安排;比方說五屆十年,或者說是老天爺的安排,看祂同不同意讓展演順利發生。我認為「人」、「環境」與「時間」這三個命題,正好詮釋了今年馬祖國際藝術島所發生的一切的事情。 為青年與人才搭建沃土 人的部分,是我們首先反省的部分,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籌備團隊有一些不足跟挑戰,但到第二屆所有的團隊都發揮到最好的角色。就雙主辦單位來說,連江縣政府王忠銘縣長上任只有一年的時間就要辦理,但連江縣政府團隊全力投入;加上中華文化總會在國際行銷、企業合作、日台交流協會合作、甚至是外國媒體報導的促成上,都大力協助。而就團隊組成來說,最大的改變在於,過去只有總策劃跟行銷團隊,本屆則新增了在地的總營運團隊夥伴。 而人的部分,在馬祖國際藝術島有一個議題是特別的,是關於人才的培育跟人才的養成。首先,感謝這麼多位藝術家共同參與藝術島,他們正是馬祖最棒的離島籤,有他們的合作,才能轉化島嶼的敘事讓大家重新認識馬祖。此外,當人們願意回到故鄉服務,無論擔任公職或在民間,他的熱情與土地情感的黏著度是很強的。因此,馬祖國際藝術島從縣府跟策劃團隊都在思考,如何將人才培育議題納入實踐。第一點,如何讓年輕世代的公務員進到團隊有所發揮,為故鄉帶來改變。第二個課題則是,對於旅外的馬祖青年或在地生活青年來說,如何讓藝術島成為他們可以投入的創作者平臺。進而有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這塊土地,成為新的馬祖人。又或者當一個在地耕耘長久的青年組織,願意成為藝術島的合作者,一起做田野。都是對藝術島最重要、最關鍵來自土地的支持。所以我覺得「人才」可說是我們思考的首要面向。 今年最意外的收穫,是志工的熱情參與,我們收到很多參觀民眾回饋提到,志工講得非常好、非常專業,我要非常謝謝志工們。我都與志工朋友說,你們所聽到、所得到的故事,絕對會比創作者還多!因為藝術家上島停留期間接觸到的民眾,雖然有一定數量,但沒有像志工每天這麼多。我常聽志工聊起,他們今天又聽到民眾分享過往當兵、或在附近成長的故事。志工所累積的故事,變成一種最真實的馬祖生活縮影與感動。馬祖國際藝術島逐年建立起一個臺灣藝術島的志工制度,有連續參加兩屆的志工、也有聽聞口碑來的志工。我們如何把志工當成藝術島最重要的資產跟人才,變得十分重要。 風土交會的空間環境 馬祖國際藝術島籌備的原則,與空間開放程度以及創作環境密切相關,整個島嶼空間的自明性是很關鍵的議題。馬祖國際藝術島未來會有更多軍事據點的轉譯完成,將讓藝術島做到一個新的狀態。這幾年也收到不少來自各國的回饋提到,以前的藝術祭只關注作品,較少融合建築與不同類型的創作。我會認為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策展計畫「地下實驗室」所在的「26 據點」得到很多關注,要歸功於十年前的努力。藝術島的公共空間的議題,應該是一個要持續被關注的議題,希望未來不只有更多據點轉移的空間,變成馬祖冷戰文化資產的創作據點的特色,也希望讓這個島嶼的公共空間變得更好,我想這個是今年蠻重要的起步。 回顧馬祖國際藝術島自籌備期開始,我們諮詢過很多專業者意見,根據回饋訂出原則,其一就是要將「時間」這個向度納入,讓時間的積累可以在每一屆看到成果。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一個十年的行動,從第一屆「島嶼釀」,到第二屆「生紅過夏」則是回應這個時間命題,就如同釀酒加上時間軸線,就是要進入發酵階段,並非出自行銷面思考,反而是反求當地共鳴、民眾共感,與在地民眾連結在一起才能夠發酵。雖然第二屆籌備期比較短,但能夠在積累的田野上,持續前進耕耘跟民眾互動,將一些很好的創作議題做得有共鳴,這是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同於藝術機構,比較特別的一個藝術計畫與策展做法。 我對「味蕾實驗室」計畫進行中一個場景特別印象深刻,那是一種風土交會狀態的感受。我想,一定是藝術團隊做對了什麼,才能讓馬祖很具代表性的林義和工坊黃克文大哥,願意把他的廚房開放出來讓大家交流。團隊告訴我的原因,我在克文大哥身上也看得到;團隊藝術家說,其實當大家談到對於食物、對於創作的熱情,遠超過「是不是馬祖人」的框限。原來這就是風土交會最核心的精神,找到一個有共鳴的創作議題,就能讓交流自然開展。 時間,讓藝術島持續發酵 我們期待藝術計畫有其有延續性,前期的田野與知識可以廣為共享。這二屆累積的田野故事、素材與當地人的情感,已經逐漸在作品裡發酵出來。我常與策展人談到,策展可以不只是一屆或者是幾個月的作品設置,能不能將作品設置的期程預期拉長,或者較長期地關注某一個公共議題。時間長才能耕耘,藝術計畫就可行,過去若是單純只做出作品,現在就可能做個長時間的田野計畫。有些藝術家連續參與兩屆,他有豐厚的創作田野,像藝術家劉致宏從第一屆的〈漁火〉到第二屆的〈漁光〉,非常能夠詮釋馬祖海洋精神跟捕魚文化;而有些新加入的創作者,則從整個策劃跟中央辦公室的田野經驗來一起共享。今年創作的田野,某個程度上是自2019 年,中華文化總會與縣府文化處攜手累積的田野經驗,而都在這次的作品中展現出來。 今年有件讓我深有感觸的事情,覺得冥冥之中有一種未知的力量在幫助藝術島的進行。例如,與布拉瑞揚舞團前期的協調會已經決議,如果天氣不佳、船班停駛就停演;但後來,雖然天氣不佳但飛機順利抵達,反倒是船班停駛,道具沒到。人都到了,大家都很想演出,沒有道具怎麼辦?大家開始到民間借。從宮廟借來布拉瑞揚演出的紅色圓桌,還借來大帆布。雖然老天給我們一個考驗,但在開演前兩個小時,還是把道具提供給大家做創作。更感人的是優人神鼓即將演出的那一天,所有道具都到了,鼓卻沒有來;而團隊卻在馬祖把所有的鼓都借到,然後潘館長也去找了一截漂流木、一枝竹子來當演出的長棍。更特別的是馬祖的鐵板社區,就是劉若瑀老師在十幾年前閉關想出來代表作品〈金剛心〉的發源地。彷彿所有的安排,都有一個未知的力量在幫忙這座藝術島嶼持續的前進。 大家都戲稱說,馬祖國際藝術島就是藝術界的離島籤,也希望藝術界的離島籤,藉者人才培育、環境改造與時間累積,可以成為好的創作養分。我們期待愈來愈多創作者,可以成為新的馬祖人,讓馬祖故事成為他們與全世界對話的豐富創作養分!

目次

(時間的航線 目錄)
序言/
生紅過夏的內外熱情──連江縣縣長 王忠銘
從常民的韌性開始──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 李厚慶
策劃的航線/
馬祖華麗轉身迎向世界──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吳曉雲
人、環境與時間:醞釀一座藝術島的元素所需──
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劃 吳漢中
馬祖國際藝術島:一場以藝術為名的十年文化運動──
左腦創意行銷團隊執行長 程詩郁 Ayu、總監 鄭皓升
打磨馬祖魅力,故事未完待續──
IF OFFICE 創意總監 馮宇
讓藝術島活動順利運作、與地方發生關係的多重角色──
總營運團隊總監 劉慧婷
馬祖26 據點:保留場域獨特感知的第二眼設計──
常式建築團隊建築師 張正瑜
基本資訊/
馬祖風俗文化
作品地圖/
四鄉五島作品地圖
策展的航線/
回看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生紅過夏」──
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平
承載創作能量、航向世界的藝文艦艇──
「島內視角—穿越時間的時間」策展人 李若梅、曹楷智
創造充滿可能性的中間狀態──
「轉厝計畫」策展人 陳宣誠
如何重新建構馬祖的主體性──
「地下實驗室」策展人 林怡華
走進場景,探索場域與場所精神──
「島嶼風景」策展人 吳漢中、Nakaw Putun
用藝術設計解鎖東引的文化、常民生活──
「迴島嶼吧—東引設計之島」策展人 蔡沛原
以電力持續守護馬祖日常──
「島嶼生息—島嶼時光」策展人台電公共藝術課長 侯力瑋
找回在地展演的自主性──
「表演藝術計畫」顧問 李惠美、協同策展人 劉麗婷與謝淑靖
馬祖開門!以味蕾打開島嶼的藏寶山洞──
「味蕾實驗室」的跨域交流
先融入再行動,「藝術游擊」計畫──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 葉于正
由點到線,如何建構藝術島的航線?/
從系統開始不同?連江縣政府的寧靜變革
馬祖鐵粉,以及他們的產地:馬祖國際藝術島志工隊的成形
在展覽以外的日子,一起集思廣益:
為國際藝術島尋找優化方向
讓藝術島陪你一起成長!全島教育觀展計畫
來自內與外的視角/
成為馬祖的「關係人口」,下次我們島上見!
謝謝馬祖的大海,以及在這裡的每一次相遇
透過藝術觸動情感,達到全民參與的感動
以藝術揉合對馬祖的情感,將文化凝鍊成有趣的模樣
航線紀實/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公民文化論壇紀錄彙整:6 大議題討論與分享
從馬祖到國際:馬祖國際藝術島媒體露出成果
日本媒體團登島:原創報導及媒體新聞露出成果
編後記/
由點到線,讓時間的航線可見
附錄/
藝術島活動索引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特別感謝名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4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