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滿額折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半洋隨筆─三民叢刊191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85170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近二十年的中文寫作、翻譯文章及受訪稿,內容涵涉政治、社會、文學、語言等各個領域,其中多篇曾透過「美國之音」廣播至中國大陸,引起廣大回響。作者從一位外國學者的角度觀察並研究關於中國的種種,即使是中國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其筆下也往往別有一番新鮮的呈現,且多使用中西對照或比較的看法,因而常能帶出新的認識。行文筆法簡單樸素,但深入淺出,讀來耐人尋味;使用的雖是輕鬆幽默的筆調﹝有幾篇甚是「相聲」式的﹞,但談的卻是嚴肅的問題。看多了西化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字,不妨聽聽「中化」的洋人是怎麼說的,或許會獲得許多思考上的啟發與見地。

作者簡介

 林培瑞

本名Perry Link,美國人,哈佛大學哲學系學士、東亞研究碩士、中國歷史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擔任教職及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曾獲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等獎助金,常常於美國各報章雜誌以中、英文對中國問題發表專欄,並多次以中、英文於美國之音、自由亞洲及BBC等知名廣播電臺節目中接受訪問,是目前相當活躍的中國問題專家及漢學家;近年來亦致力於有關中國人權問題的工作,因而自一九九六年開始,名列北 當局的「黑名單」而被禁止前往中國大陸。

 自 序

七十年代我念研究所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在抗戰時期從中國到美國來的老教授。這位教授學問很深,研究的是中國古代歷史,業餘時間也非常關注現代中國的社會和政局。教授的專業文章都是用英文寫的,但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散文卻是用中文寫的,署名「半賓」。
 
有一回我問他筆名是什麼意思?他沉思了一會兒,然後說:住在美國大半輩子了,仍然覺得自己是半個客人。入美國籍,開美國車,拿刀叉吃飯,看見自己的孩子長成說英文的小美國人,但還是無法把自己視為十足的美國人。年輕時代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裡滋長的根在記憶中和下意識裡仍然起著作用;他也珍惜這些根,不願意拔去它。況且,就算真能脫胎換骨,他覺得美國主流社會也不會把他視為百分之百的美國人,大約只會承認百分之五十上下。他在美國似乎是永久的「半賓」。
 
但這些只是「半賓」的意思的一半。第二半來自這位教授回中國大陸的經驗。五、六十年代,他在海外一直不能回家,與家人通信都不容易。因此,一九七一年他第一次有機會回家,動身時抱著強烈的「回歸」心理,渴望能離開半賓狀態回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沒想到,共產黨的幹部接待他的時候,給他安排住華僑大廈、坐特殊臥車、進「友誼商店」,樣樣與對待「外賓」差不多。老教授心酸:難道回國還得作半賓嗎?
 
他沒有放棄希望。畢竟,他還沒有回到老鄉,還沒有見到家人。年輕時代下了根之土還在前面。可惜老教授那時還不知道,他家人前幾年在文化大革命的瘋狂「打砸搶」、「徹底消滅」等等當中受了多麼苦的精神和肉體虐待。教授和他弟弟在分離二十五年後第一次見面,弟弟竟然連一句話都不願意說。老教授給弟弟講述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弟弟聽了幾乎兩個鐘頭時光,但就是不說話,問題也不回答,一聲不吭。離別的時候老教授不清楚他弟弟究竟是瘋了,還是故意用怪誕的沉默強烈地表示痛苦和抗議。兩種解釋都說得通。回美國後,老教授自然為他家人發愁,同時也放棄了他為自己那無家可歸的靈魂「尋根」的希望。似乎這是他的命運:不論到哪兒,都是「半賓」。
 
筆者的學問比不上這位教授,受的苦也沒有他多,但日子久了,覺得老教授對「半賓」的解釋也能夠說明自己的許多的感觸。我生長在美國,黃髮綠眼,父母、姐姐、弟弟一點中文也不會,和中國完全無緣──因此,我當然是美國人。但自從上大學二年級,開始對中國發生極大的興趣以後,就一步一步進入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大殿堂,拜訪了先人古跡,走過了魯迅刻畫的農村、沈從文筆下的江山,穿過了老舍的胡同、張恨水的小巷,越走情越深,無形之中,這都成了我的精神寄託處,越進越無法脫身,到現在已經很難說自己是「純美國人」了。如今,我的中國朋友已經比美國朋友多得多。我熟悉張藝謀的電影,但是《紐約時報》報導某某好萊塢明星去世了,我常常發現自己根本沒聽說過這個人。我能欣賞崔健的音樂,但兒子聽的美國流行歌曲我實在聽不下去,覺得又吵又鬧。
 
作美國人,卻無法認同美國的許多通俗文化,也是一種「半賓」的心態吧。問題的來源也似乎是因為我受了不少中國價值觀的影響。不但是美學方面的價值觀,連道德概念,甚至民族概念都常常受了中國的影響。比如一九九八年夏天,聽到新聞報導說中國人在印度尼西亞受到無理的慘殺和強姦,我心裡馬上感覺到一種難以控制住的氣憤。聽到盧旺達大屠殺的消息、波斯尼亞的「民族清洗」的消息,心裡也有反應,但並沒有那種「自己人受害」的強烈的、直覺性的感覺。
 
「認同中國」當然不等於認同政權。恰好相反,「愛之深、責之切」,真正愛中國,反而常常迫使人對政權採取批評態度。我因為批評得過多了一些,兩年前列入了共產黨的黑名單,拿不到中國大陸的簽證。共產黨昔日的「外賓」現在只剩一個「外」字,沒有「賓」的成分了。但在我的感覺裡,自己還處在中國的「半賓」的位置。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仍然是我的精神資源,這不是任何政權的拒斥能夠異化的。
 
我的中國同事常常說我處事有點「中國色彩」。不止一次,朋友開過玩笑說我是「假洋鬼子」。魯迅在《阿Q正傳》裡的假洋鬼子是一個崇洋媚外、假裝自己非常西化的可笑的中國人。我作假洋鬼子的概念不同:看上去是洋鬼子但外表是假的,裡頭幾乎都是中國人的東西,和真洋鬼子絕對兩樣。
 
的確,這兩種「洋」,一真一假,在我身上都存在,但畢竟都只是「半」;因此朋友蘇煒建議把集子題名為「半洋隨筆」,我欣然接受。
 
書中有幾篇文章受益於前輩和朋友供給的材料。為此,我尤其感謝吳曉鈴、劉賓雁、方勵之、蘇煒、和鄭義。此外,高友工、周質平、楊玖、蔣冕華、蘇煒、和陳奎德都看了稿子的一部分,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改正了許多錯誤。書中如仍有錯誤都是作者自己的責任。三民書局的編輯同仁,在出書的整個過程中盡心協助作者,在此一併致謝。
 
林培瑞
一九九九年正月於普城

目次

代 序 余英時
自 序
當代正名──回顧反「右」
瞎子摸象──回顧文革之一
極權和反作用──回顧文革之二
擺脫集權主義的語言
謊話上的語言金粉
溫室裡的「撲克房」──答《瞭望週刊》寫方勵之赴宴事件「真相」
前美國大使的錯覺
讀《瞭望週刊》評「遏制中國論」
歷史、遺忘和責任
美好的道德
警官奇遇──兩次三個意外
一九八八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一瞥
科學與民主
再審魏京生目睹之怪現狀
北京一遊
異鄉心理
共產黨是我的老師
人權的普遍性──寫給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道德相對主義和中心價值──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文化相對主義和中心價值」的討論會講稿
評李志綏的《毛主席的私生活》
魏京生釋放以後(受訪)
人吃人,能說嗎?
大江健三郎與鄭義
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說話
「土」與「洋」──上海一九八六年「當代中國文學國際討論會」上的講稿
消防隊員普羅柯喬夫──一篇故事的故事
寫在愛倫坡《隱埋不了的心》譯文前面的話
「對外漢語」有感
同中國球員相處兩週(受訪)
李希凡論現代中國文學
相聲抓住了我
欣賞侯寶林先生
相聲語言藝術雜談
多元社會的自由知識分子(受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70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