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類學:轉型中的物品文化(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培文·設計
ISBN13:97873013235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奧)艾莉森‧J.克拉克
出版日:2022/01/01
裝訂/頁數:平裝/363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是什麼讓一件產品具有文化標簽性?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是怎樣做到征服中國市場的?為何具有創新意識的設計師常常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觀察不同人的行為而不是埋頭設計?面對複雜多變的物質世界,“用戶”(產品使用者)個性化、社群化的使用體驗使設計師更加重視借用其他社會學科的理論,如人類學,來開拓自身的設計視野。這些和“用戶”有關的物品文化問題都屬於設計人類學關注的範圍。
本書所匯編的文章都出自國際設計理論界著名學者之手,主要從設計人類學的角度,將設計相關的社會現象通過人類學的視角和方法納入研究範疇,例如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生活行為、習俗等的調查,對海地金融掃盲設計的研究,對波蘭蕾絲傳統手工藝在商品社會“復活”的研究等,深化針對具體人群日常用品的設計實踐,豐富設計物品本身的文化內涵。設計學科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互研究,在國際設計學界已比較成熟,但在國內設計學界還處於起步階段。希望本書能夠有助於國內設計研究者和從業者開闊專業視野,思索什麼樣的設計才是從人類本身的行為與文化出發,同時也為人工智能的新技術未來祛魅。
作者簡介
艾莉森·J.克拉克,(Alison J. Clarke)
奧地利維也納實用藝術大學設計史論專業教授,維克多·帕帕奈克基金會主席,從事關於物質文化和風格的學術研究。她作為設計歷史學家(獲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與V&A 博物館聯合培養項目碩士學位)、社會人類學家(獲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學位),出版成果眾多,參與創立《家居文化:設計雜志》(Home Cultures: The Journal of Design)與《建築與家庭空間》(Architecture and Domestic Space),並任編輯,參編論文集《設計人類學:21 世紀的物品文化》(Design Anthropology: Object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撰寫了《特百惠:1950 年代美國塑料的前景》(Tupperware: The Promise of Plastic in 1950s America)一書並獲獎。
名人/編輯推薦
1. 研究內容前沿: 設計人類學會將會是下一個設計研究的“風口”。因為,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設計新概念中,設計人類學幾乎是具有建設性和啟發性的。本書將為國內正處於起步階段的設計人類學研究,提供國際前沿的研究視角與方法論的視野,從而引領國內設計實踐。
2. 學者專業推薦: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許平教授、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黃厚石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周子書副教授,3位學界大咖聯名推薦。
3. 聚焦設計本質: 本書從關係到人類與人類行為根本特徵的層次來討論設計問題,會提升設計學研究的學科價值與現實意義。
目次
1 材料與設計 蘇珊· 庫勒
2 社會學中的物品 哈維· 莫洛奇
3 設計中的人類學物品:從維克多· 帕帕奈克到“ 超級工作室” 艾莉森· J. 克拉克
4 對價值觀有價值:“ 用戶研究”該如何轉變 瑪莉亞· 柏贊提斯 裡克· E. 羅賓遜
5 詩意的觀察:設計師如何看待所見 簡· 富爾頓· 蘇瑞
6 構建社會原型:設計與文化交匯的當下與思辨性未來 詹姆爾· 亨特
7 消費宜家與作為物質形態的靈感 波琳·加維
8 “情趣女紅”:21 世紀市場中的本土設計 尼科萊特·馬可維奇
9 運作的形式:反設計 弗拉基米爾·阿科契波
10 給汽車上色:澳大利亞西部沙漠東區的汽車定制 戴安娜·揚
11 互聯網、議會與酒吧 萊恩· 德尼古拉
12 室內裝飾: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 丹尼爾·米勒
13 海地金融掃盲設計 艾琳· 泰勒 希瑟·霍斯特
14 振奮人心的人類學想象:轉型空間中的本體性設計 阿圖羅·埃斯科巴爾
附錄 文章作者簡介
鳴謝
譯後記
書摘/試閱
宜家的社交生活
(節選自本書文章《消費宜家與作為物質形態的靈感》)
在斯德哥爾摩,宜家的商品及其各種附屬品,一直是人們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外圍視覺的一部分。就宜家小的標志性家具而言,比如,一進家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燈和書柜,再到藍色和黃色的便攜袋,這些袋子是方便洗衣或大件物品使用的,宜家是標準化住房的社會政治組織的一部分,也是構成國民想象中“典型”家居的一部分。
無論是在商店還是在幕後,員工辦公室都在鼓勵一種集體精神。在都柏林,宜家公司的海報提醒員工們,“和多數人站在一起”。從創立之初,公司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就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它既是對員工的集體隱喻,也是對顧客群體的一種隱喻。在2016 年,宜家客流量達到9.15億。赫爾辛堡營銷總部經理尼爾斯·拉爾森(Nils Larsson)聲稱,80% 的瑞典人每年至少去宜家一次。同樣,宜家與英瓦爾·坎普拉德直接相關的事實對國內市場非常重要。由哥德堡大學學者編寫的年度“ 信任度指標”,記錄了公眾對國家機構的信任度。多年來,宜家一直是瑞典最值得信賴的機構之一,遠遠超過人們對政府或媒體的信心。大眾在零售服務辦公室的走廊裡呼吁民主或平等。在其他地方,宜家商品的規範潛力可能會帶來一個問題,即如何平衡。
我所采訪的物件普遍認為宜家產質量量尚可,設計良好,但擁有太多“宜家”—通常作為一個抽象存在的名稱—意味著沒個性或展示不了個人歷史。一位女士表達了她對於擁有一間所有家具都是由宜家設計師設計的客廳的尷尬之情:“人不該活成品牌塑造的樣子,你懂的。”與這個情況相反的是,受訪人反復強調采購家居用品並不孤獨,強調逛宜家的愜意勝過獨自逛的孤獨感。這些評論也涵蓋了一些有關逛商店、瀏覽網頁、一日遊或全家出遊的內容。此外,受訪人一致認為,逛宜家必須與他人同行。盧卡斯,38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說自己不單獨出行:“宜家涉及家庭,就像現在的出遊。”其他當地人回憶起他們年輕時的旅行,他們會在放學後(也可能在學校期間)和朋友一起吃午飯。
斯德哥爾摩一位名叫佩爾的地鐵售票員抱怨說,宜家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有評論說,至少“每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都可以是一樣的”。終於,貝利特,一位中年律師,把家庭購物之行描述為一種能夠與十幾歲的女兒相處得不錯的途徑:
貝利特:但是我喜歡小東西——帶著女兒去逛幾個小時的夜市。這是一種很好的交談方式,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找什麼,這是一種社交方式。如果有人在上班時說,今天我開車了,要去宜家吃午餐,有人願意和我一起去嗎?那你的車一定是坐滿了
人,每個人都想加入,因為這是一種社交方式。
波琳:這與其他商店有什麼不同?你還會去別的地方嗎?
貝利特:嗯,沒人建議我們去別的商店。不,沒有人會建議去不同的商店。宜家不是商店,它是一個概念(笑)。宜家就是……宜家。
然而,圍繞集體的思考超出了規範家居陳設的範圍。以琳達為例,她是一位35 歲左右的女性,在學校當老師。最近我遇到她時,她剛回到學校。在一次討論中,她說到一個問題,我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很普遍。與其說是關於商店本身,不如說是購物的線路,人們走過迷宮一樣的通道,或者是她所抱怨的尺寸問題。更確切地說,這可能會讓人們聚焦於她的人際關係質量而使其置於被審視的目光之下。為了解釋她的觀點,她舉了例子,講了幾位最近剛離婚的朋友去宜家為新公寓購置家具,資金有些困難。談到一位朋友的前任時,她說:
琳達:他的感受跟我單身時的感受一樣,除了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之外,並不是很享受,但這種感覺也還不錯,因為你可以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但你得有這種心態才會覺得很享受,尤其是在宜家,情侶們手牽手,情意綿綿地計劃著未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沒有存在感,這可能讓你很不舒服。事實上,我帶著最好的朋友來逛過幾次,牽著手,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確實有用。
波琳:如果你是單身,而且心情不大好,你會避開去那兒嗎?
琳達:我從來沒見過誰一個人在宜家轉悠—可能我見過單身的人,但是,誰會一個人逛宜家?你懂的。都是一對兒一對兒,或者你會看到我這個年紀的人有父母在身邊,比如一個男孩跟他的媽媽,女人帶著蹣跚學步的孩子,一般都成雙成對,這是一件非常社會化行為的事。如果你覺得還沒有做好準備的話,就很難進入。
琳達繼續說,有時她自己逛宜家時,會產生一種疏離感。在談到這些情緒反應時,她沒有提及陳列上的實際擺設,而是詳細描述了她周圍的人以及他們的計劃對她的影響。與店內陌生人的互動,不一定會減輕這種感覺,但她認為,在特殊情況下,那裡的人可能“相當輕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