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國際關係理論:前沿問題和新的路徑(簡體書)
滿額折

國際關係理論:前沿問題和新的路徑(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48 元
定價
:NT$ 888 元
優惠價
8777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匯編第十屆“全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學術論壇”的徵文30篇。

作者簡介

王逸舟,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關係理論、美國與東亞關係、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莊俊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編審、《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主任。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北京大學第十屆國際關係博士生論壇的文集,收錄了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的文章,代表了國際關係學界研究的前言,主要從國際關係理論的新探索、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機制與全球治理等方面探討了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發展,對於學界和學科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序言:期待更大的理論進步

近些年,通過《國際政治研究》雜志,我們舉辦了多次全國性國際關係理論研討會,一批有潛力的年輕學人展示了有新意、有想象力的成果。本書便是第十屆“全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學術論壇”參會的優秀論文合集。這批青年學子有幸處在中國和平崛起的特殊時期,從事研討的政治氣氛更加寬松,他們的專業和外語水平都不錯,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主張把理論與中國現實做更緊密的結合;他們更加重視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研究,而不僅限於對現實問題的說明。他們雖然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卻擁有更好的物質基礎和能力條件,他們消化、借鑒國內外新思想和重大學派觀點的速度非常快。


不過,從他們那裡,也能察覺中國國際關係學的某些缺失。借此機會,我也想重申一下近年自己的一些批評性意見。這些意見在其他一些場合和作品裡或多或少講過,但似乎仍有必要讓更多的人聽到和共同探討。


首先,我認為,在繁榮興盛的現象背後,存在著深刻的認同危機,有迷失在多元化森林裡的危險。這是一種以往未曾有過的“失重”。多元化勢頭的形成,是對長期思想專制的一種挑戰,而持續多元化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便是理論神像的坍塌和權威話語的喪失,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服從老的訓條戒律,是無窮盡的求新異、“非傳統”。於是,一個嚴肅但令人困惑的學理問題被提了出來:在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盛行的現時代,在思想多元化剛剛萌生的當代中國,是否還存在值得向我們的讀者、受教育者和公眾推薦的國際關係“經典”?如何評判被推薦作品的水平,由誰來提名和認可,又怎樣確認不同理論的效用?如果說各個流派、學派的作品水準尚可在特定的“圈內”大致被認可的話,那麼,在整個學科範圍的規範、權威性及經典性質應該怎樣被認知和規定?假設求新異、“非傳統”的多元化努力,代表著有生命力的東西,代表著嶄新的創造性過程,那麼,這些新東西的價值是什麼,在整個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區分點在哪裡,有沒有特定的界限或標識?是否還存在政治學尤其是國際政治學的不同觀點、流派、類型都可以被接納的共同話語和知識平臺?顯而易見,假使對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均為否定的話,就有可能加劇目前存在的某種程度的“各說各話、互不往來”的情況,從而無法推動學術研究的正常批評與水平提升。現階段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缺少共同知識的架構和深刻流暢對話的基礎。


其次,現階段的研究多趨向服務型、應用型的討論,而相對缺乏學理型、審視型的國際關係理論。前一種理論的重要性毋須多說。對中國這樣一個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一個負有重要責任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然與中小國家有所不同,它十分需要、也有理由發展體現自身國家利益的學說和國際戰略思想。中國目前從事政策建議和應用研究的大有人在,問題在於理解和接納國際關係理論的非“服務”的一面。在當下中國,人們常常把“基礎研究”掛在嘴上,試圖以此區分“應用研究”。我以為這一說法容易造成歧義,因為所謂“基礎研究”到底還是要為“上層建筑”服務的。真正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當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面對復雜情況時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獻身科學與堅持真理的精神等,這些都不是單純的“服務”或“建議”所能容納的。按照這一標準,一個好的國際關係學者,不僅要考慮來自政府或企業家的請求,譬如說建議在國家安全關係或貿易爭端中采取這樣或者那樣的措施,他還會進一步思考:現有的一切如何是有意義的?還有哪些看似不可能的可能?好的“學問”,既是“學”,更是“問”。他會不停地質疑呈現給他的表象,評估已有的結論和建議,拓展更大的想象空間,致力於提升心智與認識力。他總是保持一種批判性思索的狀態,思維的維度始終指向新的、未發現的世界。


最後,中國學者很少討論,什麼是國際關係中的“進步”與“退步”,如何跳出現有的國家權力博弈怪圈,怎樣發現國際政治中的“小人物”,依靠什麼來推動所謂非主流學派的成長,在批評他國錯誤政策的同時如何反省本國政策的失誤,在分析別人教科書荒謬之處的同時怎樣檢討自己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在批評譬如說不時被欺瞞的同時如何防備並審視自身視野可能存在的盲點等。它或許可以證明,我們多數人的“學術努力”,仍然不太像一種探索性的事業,仍然與“以科學為業”的要求有相當距離。聯想一下,衡量中國國際關係理論近些年來的進步,不光要看單純“量”的擴張,例如新涌現的各類國際關係學院,大量增加的招生指標,層出不窮的教科書、專著和譯作,越來越多的課題和調研項目,更要注重這些東西是如何超越過去,有哪些新的內涵和創造性,它們對以往的理論和思維定式作出了什麼樣的修正,以及教師、學生和研究人員怎樣看待這類變化。從這個角度評判,現狀是不讓人滿意的,許多方面遠遠落後於那些相對成熟的學科(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我以為,關鍵是國際關係這門學科尚未在古典意義上的“質疑、反駁、批判”與“範式擴大、知識增長、能力提升”之間建立起可靠的聯系,許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建立這種聯系的必要性。學界目前普遍缺乏嚴肅的學術批評(如現有的書評要麼很少,要麼只有贊美之辭);深層次的體制障礙依然在源源不斷地生產“假理論”(例如,受到廣泛針砭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裡,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假問題”);包括一些有才華的中青年作者在內,多數人在“首創”自己的命題時,似乎很少關注國內同行的工作;相關的主管部門顯然不太願意鼓勵具有“反駁”或“證偽”性質的工作(“主管部門”概念本身,便與科學發現的邏輯之間形成矛盾);當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某些見解與官方正式的提法相左時,最終總是前者被迫放棄或修改;對很多人來說,國際問題的研究和教學,不像是饒有興致、富有想象力、在批評中不斷創新的領域,而更多地被當成要麼是“缺錢”/“圈錢”的事情,要麼是“太敏感、碰不得”的雷區;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在上述妨礙性因素裡面,既有個體性的毛病,即教師和研究人員素養方面的問題,又有機制性的弊端,即政治權力與市場利潤介入不當的問題;低估這些妨礙性因素的消極作用,就不可能使中國國際關係學的事業有質的提升。


已走過40年研究歷程的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對自己應該有更高的要求。無論政治約束條件和外在激勵條件如何,學者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發揮更大的想象力與理論創造性。從樂觀角度看,中國學術像中國社會經濟一樣取得了了不起的進步,對此,我們所有人感同身受,當然有理由繼續推動它的提升。從問題一面觀察,我們的方法學理探究和實際分析能力還很不夠,與發達國家同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學術改進面臨的內外障礙比一般人想象的嚴重得多。古人言“成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國際關係研究,說得大一點甚至適用於判斷我們國家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前景。如同整個國家發展的現階段狀況,中國的國際關係學依然屬於“大而不強”的格局,數量的擴張遠快於質量的提升,經費、人員、機構等器物層面的改進多於範式、方法、創新度及國際影響等重要指標的完善,一些長期限制學術思想自由發展、多元生長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沒有得到有效根除,總之,學科的發展進步仍然任重道遠。而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年輕一代青年學子改進的勇氣及具體行動,期待他們有更大的進步!


“全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學術論壇”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項目之一,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共同發起,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論壇旨在為全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優秀青年學子提供立足時代、放眼世界的學術交流平臺,暢談學問之道、共促學科發展。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並得到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和察哈爾學會資助。本屆論壇受到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學子的熱烈歡迎和踴躍支持,共收到來自國內外博士生所提交論文近60篇,經論壇學術委員會的匿名評審,最後共有來自17所高校的31篇博士生論文入選本屆論壇。本書即是由部分入選論文輯錄而成,部分文章已經刊發在《國際政治研究》等雜志。


本屆論壇的召開得到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諸多學者的支持和幫助,外交學院孫吉勝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田野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劉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鐘飛騰研究員、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夏維勇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汪衛華副教授、節大磊副教授、項佐濤副教授、劉蓮蓮助理教授和祁昊天助理教授等學者對論文進行了認真地評審和深入細致的點評。《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編輯王海媚、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李坤、劉舒天、吳昊曇和林文欣等同學為本屆論壇的召開付出諸多努力,在此對他們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王逸舟


目次

序言:期待更大的理論進步/1


國際關係理論的新探索


擴散進程中的規範演化:1945年以後的航行自由規範/3齊尚才


利基外交: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外交戰略的邏輯特征/41王琛


過程建構主義視角下南海爭端的演進/69林愷鋮


探索中國對外政策理論的內外互動機制


——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98劉舒天





傳統國際關係理論


超越傳統敘事:17—18世紀中國對外關係研究再思考/137陳宇慧


早期全球化時代(1400—1650年)的環南中國海區域社會


——一項初步的研究議程/158呂振綱


共有卡農與春秋華夏國際社會的維持和擴大


——以《詩經》為中心/191汪乾


淺談國際政治理論與觀念史研究的結合


——以朝鮮王朝末期的對外觀念為例/207李旻





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


方法論全球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新視角/227汪家銳


反思國際政治本體論研究的限度與出路/260呂夢荻


認知共同體在國際決策中的角色類型和策略研究/280陳怡


國際話語的理論建構/291王彩霞


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現狀、危機表現與復興路徑/315張東冬





國際關係理論的“終結”或“重生”?


——基於女性主義世界政治研究的再思考/337鞏辰



國際政治經濟學


艱難時世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探尋全球化收縮的國際

政治效應/367陳兆源


貨幣區的興起及其地緣政治影響/385劉寧


資源、討價還價和發展利益:資源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解釋/405陳宇


跨國公司氣候治理實踐的演進差異和內在邏輯/429周國榮





國際機制與全球治理


“特朗普衝擊”與2016年美國大選:基於民調的回溯性分析/457莫盛凱


世界政治視野下的全球城市與全球治理


——兼談中國的全球城市/487汪煒


北極理事會發展變遷的制度邏輯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507王晨光


地緣戰略學的理論建構


——以陸海復合型國家為例/533秦立志


二十國集團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機制實證檢驗/571崔琪涌


文化跨國影響力的局限


——以美國社會的印度瑜伽熱為考察案例/591張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7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