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存在之問:顛轉海德格爾(簡體書)
滿額折

存在之問:顛轉海德格爾(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旨在研究馬丁·海德格爾的這一觀點:從柏拉圖到尼采的歐陸哲學即形而上學史,或海氏所謂的柏拉圖主義史。
作者羅森反駁了海德格爾的主張,即形而上學或“柏拉圖主義”源自亞裡士多德對作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提出形而上學其實是對日常經驗之本質的常識性反思,以及對更美好的生活之標準的一般思考。
應該說,羅森既能夠回到哲學的起源,探討古希臘,也能夠批判現代和後現代哲學,對當代西哲的兩大分支――歐陸哲學和分析哲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他的基本主張是,最精彩的哲學都應該以對日常生活或人類生存狀態的解釋為基礎。
通過對海德格爾的批判,羅森之談邁向了哲學的新階段,即標準術語和思辨哲學與“深入豐富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斯坦利·羅森(1929-2014),美國波士頓大學榮休教授,著名哲學家。師從施特勞斯和科耶夫,其關注點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哲學史上從柏拉圖到海德格爾等里程碑式的人物。主要代表作有:《柏拉圖的<會飲篇>》、《虛無主義:哲學反思》、《柏拉圖<理想國>新解》、《啟蒙的面具: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存在之問:顛轉海德格爾》、《詩與哲學之爭》等。

譯者簡介:
李昀,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和當代西方哲學研究,尤其關注當代法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哲學等,著有《“否定性辯證法視域”中的“女性”主體性重構》,譯有《普羅米修斯的束縛:馬克思科學思考的神話結構》、《分析的和辯證的馬克思主義》等,發表論文和其他譯文二十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在本書中,美國著名哲學家羅森展開了與海德格爾以及受其影響的當代哲學家的對話,一方面捍衛了經典形而上學,另一方面也對其進行了全新的解讀。

目次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柏拉圖主義
第一章 柏拉圖主義即亞裡士多德主義
第二章 蘇格拉底的假說
第三章 出場與缺席
第二部分 顛倒的柏拉圖主義
第四章 尼采的柏拉圖主義
第五章 存在問題
第六章 形而上學的終結
第七章 虛無主義
第八章 大存在史
索引

書摘/試閱

提到柏拉圖主義,海德格爾主要甚至幾乎完全指的是型說。海氏在前後跨越五十餘年的大量文本中都討論過這一學說。仔細研究海氏對柏拉圖的解讀,便會發現從早期到晚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阿蘭·包拓(Alain Boutot)曾指出,海氏起初是在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中尋找自己的先驅,晚年卻急於與哲學史斷絕關係。他還指出,在準備撰寫《存在與時間》時,海氏認為諸型的先天屬性基本是時間性的,但還不是虛無的。後來的發展變化似乎與海德格爾在1930―1940年代大量的尼采研究有關;此研究產生的解讀是本書的主要興趣所在,但並非唯一的興趣。在本章中,我將概述一下海德格爾對柏拉圖的型說的逐步認識中表現出的四個主要特徵。前兩點只是簡短地介紹;第三點會展開討論;第四點將會證明海氏對柏拉圖主義的解讀中帶著亞裡士多德的視角。
1. 柏拉圖偏離了希臘原有的大存在即phusis的概念,這是具有某種相的物進入視線的過程,柏拉圖感興趣的是“相本身的展露(shine forth),視線提供給觀察的東西”,即“持續的在場,型,相或者面孔本身”。換言之,柏拉圖關注的是相,即phusis的顯象;相的浮現過程則被放逐到背後,比如《國家篇》中的洞穴影像。“無弊(uncoveredness)的諸階段各有其名,但現在對其的思考落腳在它如何讓自顯之物在相[eidos]中得到把握,以及如何讓這種自顯[型]變得可見。”原先的遮蔽與無弊之分現在表現為洞穴與地表之分,這種區分取決於火與陽光的職能,正是火與光讓表顯的東西展露在可見性中。Alētheia的本意是無弊,現在則受型的支配,真之概念也從無弊變成了對人類認知可把握的相的精確測量或計算:變成了描述與本源的符合或相似。
2. 讓諸型變得可見的光本身變成了一種型,即善之型,《國家篇》中代表它的是太陽的影像。作為浮現過程的大存在也變成了有關人類知性如何把握顯體,以及物如何為話語性、計算性的理智所用的表達。善“使得物[das Seiende]有用,或者適合[tauglich]成為一物。大存在表現為促成和限定事物的特徵。這是整個形而上學中關鍵的一步”。海德格爾這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該型即現代的Sollen概念的原型,Sollen即該存在物追求的理想的或完美的原相(the original),也是尼采的作為價值的大存在說的前身。換言之,物相的“有用性”讓物變得有價值,成為滿足人類意志的工具。是(to be)即被看見,呈現給精于計算的理智,最終變成任由人類意志操縱或生產的東西。
3. 如前兩點所示,在海德格爾看來,柏拉圖有關型的討論可以分為兩層,底層是大存在的原初顯現,它被有關確切顯現的東西的可把握性和有用性的新學說遮蔽了。這裡又多了一層新學說本身的含糊性。柏拉圖認為諸型永遠是起源的世界中的各種版本或案例的先決條件,因此根本不受把握它們的過程的影響。同時,他又是按照工匠的模型來解釋諸型的。諸型是神匠在建造具有相應的相的存在物時所參照的藍圖。神匠模型的涵義在於:該藍圖也是繪製的,確切地說,是想像力的產物。所以,神匠變成了現代版的大存在概念即大存在是認知過程的產物的原型,這有違柏拉圖的初衷。它還把一種可謂是實用主義的技術生產成分融入了柏拉圖的本體論。
海德格爾在柏拉圖的學說中看到的這種語義含糊的地方,也讓他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性分析變得模棱兩可。他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一是通過詞源考證“解構”他要攻擊的學說,一是把哲學史的後期發展“投射”回柏拉圖的明文解釋中。柏拉圖因此變成了一個面目模糊的混合體,其中既有原始希臘的觀點,又有失敗的創新,正是大存在出場方式的難以把握導致了那些失敗的創新。因此,有時很難判定海氏是在批判有關型說的公認解釋,還是把自己“原創的”理論埋進了柏拉圖的著作的基本結構中。
我想分析一下海德格爾有關生產論的兩個評論,分別出現在1927年和1936/1937年。前者出現在海氏在馬堡大學舉辦的一個題為《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的研討班中,背景是為了澄清本質與實存之分的現象學基礎。總體而言,海德格爾描述了從古希臘的大存在即生產說到現代的我們只能認識我們的造物說的發展。其中有一個章節與我們相關。海德格爾一開始就列舉了中世紀的essentia背後一系列的希臘概念,包括morphē,eidos,to ti ēn einai,genos,phusis,horos,horismos以及ousia。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格爾暗中把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術語混為一談。型變成了本質的原型,型是面對或者站在我們面前的東西,本質則在所觀之實體的諸屬性之下(hupokeimenon)。
接著,海德格爾澄清了morphē和eidos的關係,morphē是“形狀”或“形式”,海氏譯為Gepräge,“標誌”、“特徵”、“印刻”(硬幣上的印記),eidos的字面意思即“相”(Aussehen)。morphē本意是所見實體的形狀。“它指的不僅是一物的空間構造,還有一物的印刻,我們從中讀取它是什麼。”根據海德格爾對古希臘語常用法的解釋,工匠的生產活動是我們理解所見實體的模型:印刻活動賦予所產實體特有的相,即eidos,我們通過它看見該產品。廣義地說,就感知覺而言,“一物的eidos或相的基礎是其的morphē或印記”。因此,海德格爾認為,古希臘對感知覺的認識中已經出現了工匠範例,以及作為生產的大存在範例;然而,果真如此的話,柏拉圖的生產論形而上學就是真正的古希臘哲學了。還是我們需要認為荷馬、品達以及赫拉克利特對所見物的morphē和eidos有不同的理解?
海德格爾並未回答此問題,只是聲稱在古希臘的本體論中――他指的主要是柏拉圖主義,eidos與morphē在感知覺模型中的基本關係被顛倒了。在知覺中,我們通過morphē或形狀把握eidos即相;我通過其現象形態――它主要(但不完全)是物理的――把一隻狗或一隻貓識別為諸如此類的物。然而,在柏拉圖的本體論中,這只狗或貓具體的現象形態或“印刻”是由eidos解釋的,因此也以eidos為基礎,eidos是先于且獨立於具體的貓狗的,有如藍圖先于且獨立於根據它產出的製品。在海德格爾的解釋中,我們通過一種建設性的認識(Auffassen)從所見物的原相(藍圖)轉移到所見物的生產(Herstellen)上。工匠範例的焦點也從感知轉移到思維上。
海德格爾以制陶匠為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被“刻印”的是想像力(Gebilde)的一種創造。制陶匠用粘土塑造(bildet)一個水罐。“整個創造塑形[Alles bilden von Gebilden]都是按照一個影像[Bild]或模型[Vorbild]的指引和標準執行的。”換言之,eidos和型的本體論意義是由生產或技藝的範例派生而來的。“依照模型”(工匠腦中的影像或“型”)“塑造的東西因此就是先前的影像相似物[Ebenbild]”(我在此把Vorbild譯為影像)。因此,柏拉圖的型,其原型是工匠腦中的樣圖,他根據這個樣圖預見了自己想要生產的東西:“預見的相或者前影像[Vor-bild]在生產之前就指出了該物是什麼,以及生產出後該是什麼樣子。”這段話中多次出現了“Bild”一詞,強化了型或相的圖畫或視覺特徵;柏拉圖認為,思維首先是通過靈魂之眼看見,而且視覺(如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開頭所言)這種官能最能辨別差異,即確定形式或屬性。這一點非常重要,有助於我們理解海德格爾為何認為型是範疇的原型。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海德格爾把藍圖(我的用語)或模型同化為了Gebilde。工匠範例中的模型或前影像是想像的影像(fantasia)。“該eidos是想像中那個將被刻印[在合適的物質上]的預期的相,它按照該物過去或現在的所是呈現該物,先於一切的實現。”工匠範例的首要功能是讓想像活動迂回進入柏拉圖的本體論,這完全違背了柏拉圖的本意。這裡我們看到瞭解構的早期影子。海德格爾把亞裡士多德的學說即想像(fantasia)是知覺中聯接感覺和認識的中項,移植到了柏拉圖主義的本體論中,預示了現代哲學中知性從先是與意志和想像力結合到最終服從於後兩者的轉變。
同樣,柏拉圖的型也被視為萊布尼茲的知覺或視點和尼采的視角的原型。被柏拉圖視為存在物的相的其實是該存在物呈現給人類認識的東西。而且,型現在被解釋為一種可能性而非現實性,並不完全符合安排給想像力的功能。海德格爾稱型為“預期的相,”巧妙地把其同化為亞裡士多德的本質,或to ti ēn einai(“該物過去或現在的所是”);而後又認為它“先於一切現實性”,這是現代的意義,而非古希臘或亞裡士多德本意。這個絕佳的例子很好地證明了海德格爾的癖好,把自己的觀點嵌入自己假裝在解讀的文本中,這種偷樑換柱與原文對真理的揭示已是雲泥之別。
最後,與顛倒現實性和可能性密切相關的是,我們正在研究的這句話還把那個先天因素(the a priori)的本源歸因於形式說,即形式即理想,因此也是讓該物得以生產的“可能性”。eidos或to ti ēn einai,即該物產出之前的存有以及生產該物的力(power),“產出了該物的價值,它的後代,它的genos”。我發現,對於海德格爾而言,柏拉圖的型和亞裡士多德的eidos根本就是同一個概念;亞裡士多德只是在有關ousia的學說中把柏拉圖沒有明說的東西明示了出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