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國士無雙:大漢開國功臣第一人韓信
滿額折

國士無雙:大漢開國功臣第一人韓信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7926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忍住跨下之辱,日後成為點兵百萬的戰將
軍事謀略天下無雙,卻看不清世事與人心?
戰場上殺伐果決,卻被情義和忠誠所困?
飛鳥盡,良弓藏,他是射向西楚霸王項羽最強悍的一張好弓,
卻也是被摧折得最快的兵器。
他為劉邦打出大漢天下,贏得榮華富貴,但這江山美景,他卻無緣欣賞……

--------------

這本書,將名將韓信一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一飯千金,當年河畔漂母之恩,他始終未敢忘卻。
胯下之辱,忍屈負重,為的是更長的路、更遠大的志向。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率先取下關中,奠定根基。
背水一戰,他險中求勝,置之死地而後生。
十面埋伏,垓下之圍,將項羽的勢力徹底摧毀。

然而……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
為君者,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月下追韓信的是他,如今長樂宮暗算的也是他!這是非恩怨,究竟如何算清?

--------------

韓信出身寒微,成長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時期。儘管連肚子都填不飽,但韓信卻用心學習了兵法和劍術,一心希望建功立業。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拉開了中國農民第一次武裝起義的序幕。一時間,群雄並起,天下大亂。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亂世中,項羽、劉邦等一大批英雄豪傑湧現,他們紛紛聚眾起事,共反暴秦。
在審時度勢之後,韓信投靠了楚國貴族之後項梁。遺憾的是,這位身懷奇才的青年並未得到項梁的重用,只是充當了一名衝鋒陷陣的普通士卒。項梁死後,韓信又轉歸項羽帳下,被提拔為披堅執銳的郎中,即貼身侍衛。然而在項羽帳下兩年多,韓信依然未能得到賞識。
漢高祖元年,暴秦滅亡,韓信投靠了漢王劉邦,終於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富傳奇色彩、最為光輝的歲月。
在此後短短的四年中,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三秦;「木罌渡河」,俘虜了西魏王豹;「背水陳兵」,攻滅了趙國,迫降了燕國;「水淹楚兵」,平定了齊國;「四面楚歌」,擊潰了項羽……

若想完完整整了解這位傳奇軍事家的生平,本書就是最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

歐陽翰,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熱血青年,致力於打破大眾對古典文學僵硬、過時的刻板印象,主張若能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就像「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是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著有《當道德經成為必修課》、《當菜根譚成為必修課》、《當孫子兵法成為必修課》、《當忍經成為必修課》、《當三十六計成為必修課》等。

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值得我們追隨的人,都有激勵我們奮進的力量。這些曾經創造歷史、影響時代的人物,或以其深邃的思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或以其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或以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成就造福於全人類……
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車輪才會不斷前行;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內容才會愈加精彩。他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的風向標,引領著我們人類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質世界。今天,當我們站在一個新的紀元回眸過去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提起他們的名字,因為是他們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格局。了解他們的生平、經歷、思想、智慧,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也必然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為了能夠了解並記住這些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物,經過長時間的遴選,我們精選出了六十位最具時代性、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編寫成為這套系列叢書,其宗旨是:期望透過這套傳記形式的叢書,對讀者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從中吸取到有益的精神元素,立志成才,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套叢書寫作角度新穎,它不是簡單堆砌有關名人的材料,而是精選了他們一生當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點帶面,從而折射出他們充滿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各具特點的鮮明個性。透過閱讀這套叢書,我們不僅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奮鬥歷程,以及學習他們在面對困難、失敗和挫折中所表現出來的傑出品質。
此外,書中還穿插了許多與這些著名人物相關的小知識、小故事等。這些內容語言簡潔,可讀性強,既能令版面豐富靈活,又能開闊閱讀視野,同時還可作為讀者學習中的寫作素材。
我們相信,這一定是一套能令讀者喜愛的傳記叢書。透過閱讀本套叢書,我們也能夠真切了解到這些人物對一個、乃至幾個時代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這些傑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走進他們生活的時代,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好像與這些先賢們促膝談心一般,讓他們激勵我們永遠奮進,促使我們洞察人生,鼓舞我們磨練心志,走向成功!

目次

第一章 出生於動盪之年
第二章 帶刀掛劍的青年
第三章 群雄並起反暴秦
第四章 仗劍從軍隨項氏
第五章 起義軍定陶受挫
第六章 劉邦率先入關中
第七章 西楚霸王封天下
第八章 韓信背楚歸劉邦
第九章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十章 漢中對策定天下
第十一章 暗渡陳倉定三秦
第十二章 漢王東征敗彭城
第十三章 木罌渡河平西魏
第十四章 背水陳兵敗陳餘
第十五章 劉邦修武奪兵權
第十六章 水淹楚軍定齊國
第十七章 忠心耿耿不背漢
第十八章 垓下之戰誅項羽
第十九章 功成身死千古憾
韓信生平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出生於動盪之年
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人物志•卷上•流業第三》

(一)

戰國(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年)末年,周天子暗弱,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終於導致天下大亂。經過百餘年的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秦、韓、趙、魏、燕、楚、齊七國並立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內修政治,外呈刀兵,均企圖獨霸天下。在此過程中,地處西方的秦國一枝獨秀,迅速發展成為戰國末年的超級大國。
秦王政(西元前二五九到前二一〇年,西元前二四七到前二一〇年在位)十七年(西元前二三〇年),秦國做好了發動統一之戰的準備,隨後立即發兵攻打弱小的鄰國——韓國。韓國無力抵抗,韓王安(?到前二二六年,西元前二三八到前二三〇年在位)被俘,韓國滅亡。
次年,秦王政又任命王翦為上將,羌瘣與楊端和為副將,大舉征伐趙國。秦軍兵分三路,其中王翦率領一路大軍攻打井陘(今河北省井陘縣),將趙國攔腰截斷,使其南北之兵不能互相救應;羌瘣率領一路蕩平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周邊的守軍,使其無法向都城方向增援;楊端和率領的一路則直撲邯鄲而去。
秦王政十九年(西元前二二八年),王翦、羌瘣等幾路大軍合圍邯鄲,破城而入。趙幽繆王(生卒年不不詳,西元前二三五到前二二八年在位)被俘,趙國滅亡。趙幽繆王的哥哥趙嘉帶著部分王室宗親逃往代地(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一帶),自立為代王,屯於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附近),與燕國合兵一處,企圖聯燕抗秦。
秦軍所向披靡的兵鋒不但嚇壞了代王趙嘉和燕王喜(生卒年不詳,西元前二五四到前二二二年在位),也嚇壞了魏、楚、齊等三國的百姓。三國百姓紛紛議論說:
「秦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燕之後定會前來攻打我們國家的。」
那些深愛著自己國家的百姓則說:
「怕什麼呢?秦軍如果膽敢犯境,我們大不了以死相拚就是了。」
而一些見識不凡的讀書人則說: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也未必是什麼壞事。」
百姓們聽讀書人竟然說出這種大逆不道之言,紛紛斥責道:
「你們讀書人不要太過輕狂,秦滅六國之後,難道會讓你們有好日子過嗎?」
讀書人則搖頭晃腦回答說:
「天下一統,萬姓皆為一家,兵戈自息,對我等來說豈不是美事一樁?」
有人認為讀書人說得很有道理,點頭稱讚;也有人認為那些讀書人讀書讀壞了腦袋,純粹胡說八道。但不論如何,每個百姓都感受到了大戰前夕的緊張氣氛。各國國君也紛紛從民間徵發糧草和士卒,準備抵禦秦軍的入侵。
百姓們的生活原本就不富裕,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愈發艱難。在楚國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有一戶姓韓的農民。由於時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現在已無法考證這戶農民的出身和家庭成員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生活十分困苦,夫妻倆終年辛勤勞作,也只能勉強果腹。
大約在秦軍滅趙之時,一個新生命在韓姓農民家那間破敗的茅屋中降生了。這個不起眼的新生兒,就是日後叱吒風雲的戰神韓信。因史料記載不詳,如今已無法得知韓信出生的具體年月了,唯有透過史書上的一些蛛絲馬跡並結合民間傳說加以推測。
秦朝的兵役制度規定:男子自二十歲起服兵役兩年。韓信是在秦二世二年(西元前二〇八年)參加項粱的起義軍的。這也就是說,韓信在秦二世二年時大約二十歲。另外,民間流傳的歌謠中說,韓信死時只有三十三歲,他被處死的那一年是漢高祖十一年(西元前一九六年)。根據這些資料推斷,韓信大約出生於秦王政十九年,即西元前二二八年。

(二)

韓信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那個戰爭頻仍、瘟疫橫行的年代,青年人戰死沙場或者染病而亡是十分正常的事。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韓信的父親並沒有死,而是為躲避兵役拋棄了妻兒,離家出走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韓信是在母親的獨自撫養下長大的。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孤兒寡母的生活過得自然異常艱苦。好在韓母是個非常剛強的女子,她毫無怨言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含辛茹苦養育著兒子。
韓信一天天長大了,秦國也在一點點蠶食著東方各個諸侯國的領地。到秦王政二十二年(西元前二二五年),秦國大將王翦和其子王賁已領兵蕩平了燕國和魏國。秦王政大喜,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議對楚國用兵之事。
秦王政看了看王翦、王賁、李信、蒙武等能征慣戰的猛將,大聲說道:
「寡人想要攻打楚國,誰人可以為將?」
李信出列,向秦王政鞠躬後回答說:
「臣願意領兵替大王蕩平楚國。」
李信是在滅燕之戰中湧現出來的將領,深受秦王政的喜愛。秦王政見李信主動請纓,心下大喜,問道:
「若讓將軍領兵伐楚,你打算用多少人馬?」
李信自信回答說:
「區區楚國豈是我大秦天兵的對手?我認為,有二十萬人馬就足以踏平楚國了。」
秦王政見李信渾身是膽,不禁欣喜萬分。他又轉向老將王翦,緩緩問道:
「王老將軍以為攻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
王翦整整衣衫,從武將的行列裡站出來,慎重回答說:
「啟稟大王,臣以為非六十萬人馬不可。」
秦王政聞言,面露慍色,冷冷說:
「王將軍老了吧,何時變得這麼膽怯了?李將軍英勇果斷,寡人以為他是對的。」
就這樣,秦王政命李信為上將,命蒙武為副將,領兵二十萬,擇日出征攻打楚國。王翦因受到冷遇,心裡悶悶不樂,便以老病為由向秦王政請求辭官回鄉。秦王政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王翦的請求。王翦悻悻回到故鄉頻陽(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閉門不出。
李信信心百倍領著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楚國。楚王負芻(?到西元前二二三年,西元前二二七年到前二二三年在位)聞知秦軍大舉來犯,慌忙召大將項燕商議對策。
項燕是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西南)人,世代為楚將,因封於項(今河南省項城市),故姓項氏。項燕聞知李信為秦軍上將,且只有二十萬人馬,笑道:
「大王請放心,李信不足為慮,臣這就去安排迎敵之事。」
項燕果然不愧為一代名將,他主動放棄了寢(今安徽省臨泉縣)地,以驕李信之心。李信果然中計,率部輕裝突進,深入楚國腹地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項燕趁敵不備,突然率部殺到,大破秦軍。
李信慌忙向西退卻,項燕率楚軍追擊三天三夜,一路掩殺,殺掉秦軍七名都尉,打得李信潰不成軍,丟盔棄甲。李信只得率數千殘部向咸陽方向退卻,項燕則乘勢收復了寢、鄢(今湖北省宜城市)等地,聲威大震。

(三)

李信兵敗的消息傳到咸陽後,秦王政勃然大怒。他這才想起老將王翦,急忙令人備車直驅頻陽。王翦聞知秦王政駕到,慌忙出迎,將其引入內室。秦王政拉著王翦的手,頗有悔意,說:
「都怪寡人沒有聽從將軍的建議,才讓李信辱我秦軍。」
王翦早已知道李信兵敗之事了,他安慰秦王政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大王不必自責。」
秦王政焦急地說:
「不容寡人不自責啊!如今項燕正領兵往西而來,眼見就要打到我大秦的地界了。將軍雖然有病在身,難道就忍心離棄寡人嗎?」
王翦見秦王政要起用自己,又擔心他不肯給自己足夠的兵力,就推辭說:
「臣多病,又老糊塗,恐怕不能為大王效力了,還是請大王另選賢能吧。」
秦王政堅持道:
「難道將軍還在生寡人的氣嗎?請將軍不要再說了,寡人已經決定了。」
王翦見不便再推辭,便趁機說道:
「如果大王一定要以臣為將的話,非要六十萬人馬不可。」
秦王政羞愧的說:
「一切都聽從將軍的安排。」
秦王政二十三年(西元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以王翦為上將,令其領兵六十萬直奔楚地而去。秦王政親自將王翦送到灞上長亭(今陝西省西安市東)。臨別前,秦王政又拉著王翦的手,問道:
「將軍還有什麼要吩咐的嗎?」
王翦深知秦王政的心思,便向秦王政要了很多良田美宅。秦王政笑道:
「將軍此去定能大破楚軍,還用擔心貧窮嗎?」
王翦正色道:
「為大王領兵打仗,有功終不得封侯,所以臣才趁著大王用臣之際多多要一些良田美宅,以此作為子孫的基業。」
秦王政聞言大笑,點頭答應了王翦的請求。王翦領軍行至函谷關後,又派使者返回咸陽,再向秦王政要更多的賞賜,秦王政又笑著答應了。王翦的隨從人員不解的問:
「將軍要這麼多賞賜,難道不覺得太多了嗎?」
王翦笑著回答說:
「不多。大王素來多疑,今以傾國之兵專委於我,如果我不多為子孫要些田宅以表明我絕無謀反之意,大王肯定會對我產生疑慮的。」
左右聽了王翦的話,無不佩服他的睿智。
楚國君臣聞聽王翦率領六十萬甲兵南來伐楚,頓時亂成一團。楚王負芻立即召見項燕,令其籌畫迎敵之計。項燕知道王翦用兵如神,且手中有六十萬大軍,已隱隱感到大事不妙了。他沉思了一下,回答說:
「啟稟大王,王翦率傾國之兵而來,而我軍不過二三十萬,處於劣勢,因此應當以逸待勞,攜新勝之威,速戰速決。」
楚王憂心忡忡說:
「但憑將軍安排就是了。」
令項燕更加憂心的是,王翦的大軍開至楚國之後便深溝高壘,不肯出戰。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家,項燕知道王翦此舉是想消磨楚軍的士氣。秦軍雖然勢大,但剛剛遭遇失敗,士氣低落,如果貿然出擊,很可能會被處於劣勢的楚軍擊破。王翦打算先提高士卒的鬥志,然後再一舉擊破楚軍。
項燕憂心如焚,日日派士卒到秦軍營前挑戰。可是無論楚軍士卒如何辱駡,王翦都拒不出兵,只下令讓秦軍士卒好生休息,日日好酒好菜享受這。而他也與士卒同食同眠,深受士卒的愛戴。
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後,秦軍士卒都紛紛向王翦請戰:
「我等願為將軍死戰,大破楚軍。」
而王翦卻笑著說:
「不急,時機還未到。」
楚軍士卒見秦軍龜縮在軍營裡不肯出戰,以為他們是害怕了,頓生輕敵之意,因此距離秦軍大營越來越近。而項燕見秦軍一直不肯出戰,唯恐日久生變,遂漸漸產生了撤軍東去的想法。
就在這時,王翦卻開始派人偵察敵情了。一天,他問前沿的崗哨:
「楚軍的情況如何?」
崗哨回答說:
「啟稟將軍,楚軍與我相距剛剛超過投石之距,日日在營前嬉鬧。」
所謂「投石之距」,就是扔一塊石頭能夠達到的距離。由此可見,楚、秦兩軍之間的距離已經十分接近了。
這時王翦笑著說:
「士卒可用了。」
當天深夜,項燕悄悄令大軍往東撤去,崗哨立即將楚軍的動向報告給王翦。王翦大喜,立即令大軍傾巢而出,從後追擊。楚軍此時毫無防備,頓時大亂。王翦趁勢掩殺,輕輕鬆鬆將數十萬楚軍打得丟盔棄甲。項燕率領殘部突出重圍,往東逃去。王翦趁勢攻取了陳(今河南省淮陽縣)以南至平輿(今河南省平輿北)一帶,並俘虜了楚王負芻。

(四)

兵敗之後,項燕逃到了淮南(今安徽、江蘇兩省淮河以南地區),擁立昌平君為新君,繼續與秦軍對抗。
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曾在秦國為官多年,為秦王政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秦王政大舉入侵楚國,昌平君極力反對,遂被流放到郢(今湖北省荊州市)。
昌平君既立,秦王政大怒,立即派蒙武為副將,領軍數萬前去支援王翦。王翦得到蒙武的生力軍,如虎添翼,在淮南之地縱橫馳騁,追擊潰敗的楚軍。
秦王政二十四年(西元前二二三年),王翦、蒙武合力蕩平了楚軍殘部,昌平君也死於亂軍之中,項燕也兵敗自殺了,項燕的兒子項粱帶著年僅九歲的侄兒項羽逃到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項羽,名籍,項燕之孫。由於史料不詳,現已無法得知其父母的名字及生平事蹟了。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由叔父項粱撫養長大的。
楚國滅亡之後,王翦又率部陸續平定了江南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二二年),秦國在江南設置了會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與此同時,王翦之子王賁又率部攻伐遼東,俘虜了燕王喜和代王嘉。至此,天下東方六國已被秦國滅了五國,僅剩偏安於大海之濱的齊國了。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又以王翦之子王賁為主將,蒙武之子蒙恬為副將,領軍攻打齊國。齊國不能敵,齊王建(約西元前二八〇到前二二一年,西元前二六四到前二二一年在位)被俘,齊國滅亡。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功績,建立了大秦帝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六國後,秦王政又接受了廷尉李斯等人的建議,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設置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北禦匈奴,南征百越,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秦王政開創了不世之功,頓時自命不凡起來,遂下令「議帝號」。丞相王綰、廷尉李斯等人上奏說: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但秦王政對「泰皇」這一稱號並不滿意,他說:
「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其他的就按眾位愛卿所商議的辦吧。」
於是,秦王政便開始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始皇帝是希望能將他的大秦帝國永遠延續下去,後世皇帝就按照次序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萬世皇帝,傳之無窮。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一手締造的大秦帝國僅歷二世便亡國了,而這一切也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韓信與他的母親也成了秦國的百姓。不過,從楚國人變為秦國人並沒有給韓信母子的生活帶來多少改變,他們依然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此時的韓信已經七八歲,到了該讀書認字的年齡了。
在那個年代,讀書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除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外,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像韓信這種出身於底層農民的子弟來說,讀書更像是天方夜譚一樣遙不可及。不過,韓母依然想方設法弄到了一些簡冊,求人教韓信讀書識字。
當時還沒有紙張,文字都是寫在帛和竹簡或木簡之上的。帛價格昂貴,除王公貴族外,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普通人讀的書都是將文字刻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再用割成細條的生牛皮將竹簡或木簡串編起來,成為簡冊。
這種簡冊十分笨重,攜帶也極不方便。對七八歲的孩童來說,整日裡捧著笨重的簡冊學習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過,韓信知道自己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十分用功。再加上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進步很快,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識。
在諸多學說中,韓信最喜歡的是兵法。從第一次接觸到兵法開始,他便被深深吸引了,仿佛本來就是為了學習兵法而生一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