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滿額折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9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公元1368年,四十歲的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建立了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龐大帝國。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帝王”。

如清人趙翼所言:“蓋明祖一人,聖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善於籠絡人心、優待知識分子、大局觀佳、有決斷力,朱元璋所表現出的不同於元末豪強的“聖賢”之質,助他登上大位。當朱元璋削平群雄,登上帝位,他則露出青面獠牙,以殘酷恐怖的統治將專制政治發揮到極致,廢丞相,肆意屠殺功臣,設立錦衣衛,賤視文臣,推行嚴密的裡甲制度,強制民眾遷徙,幹預民眾從業自由,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等等。朱元璋還加強思想控制從根本上扼殺每個人的個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他們馴化成專門提供糧食的順民。

本書將朱元璋放入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深入的剖析,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朱元璋。


作者簡介

張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特聘簽約作家。著有《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簡讀中國史》《千年悖論:人性的歷史實驗記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給曾國藩算算賬: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曾國藩傳》等。《百家講壇》之《成敗論乾隆》主講人,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


名人/編輯推薦

☆張宏杰代表作,一部兼具可讀性和思想性的“朱元璋傳”

☆全球史和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功與過,是與非,成與敗

☆增加了超有料的附錄,包括朱元璋大事記、明太祖分封諸王表、洪武朝功臣世表和朱元璋追贈封爵功臣表

張宏杰是一個書寫歷史的高手,看他的書感覺“歷史比小說好看”。但是,“好看的歷史”從來不是張宏杰書寫的出發點,而是關照過去的王侯將相如何影響當時和後來的歷史發展。

有人說,從文化的角度看,張宏杰迄今只寫了三個人:朱元璋、乾隆和曾國藩。在這個書寫過程中,張宏杰始終沒變的是對文化和人性的關注,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倒退的帝國:朱元璋的成與敗》這部作品中。

張宏杰將明初的歷史放在全球史和中國文化兩個向度上縱橫對比,深入剖析了朱元璋的成與敗。

對朱元璋個人來說,從赤貧到天子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對中國歷史來說,從流氓到開國天子,卻幾乎是一個規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除了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少數開國皇帝外,幾乎都是江湖出身。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等人一樣,饑餓的威脅和黑暗的社會已經把他們打造成敢想敢幹的“造反派”,但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卻多了一份“謹慎”,這促使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審時度勢,能夠采取緩稱王、善待知識分子等措施。正如清人趙翼所言,“蓋明祖一人,聖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這*終幫助朱元璋削平群雄,登上帝位。

從世界歷史發展來看,明朝正處於世界歷史的地平在線,西方開始擺脫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資本主義經濟破殼而生。朱元璋的統治卻是自唐宋以後*為嚴厲的集權統治,廢丞相,屠功臣,設錦衣衛,誅文臣,行裡甲制,限制對外貿易,等等。朱元璋所建立的這一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制,籠罩中國社會五百多年。明朝*終被朱元璋打造成了一個“內向的、反競爭的、缺乏想象力的”帝國,這開啟了宋以後中國歷史的全面倒退,究其原因,不得不說和朱元璋本人及其奠定的“祖制”有莫大的關係。

本書增加了超有料的附錄,主要是根據《明史》整理出來的資料,如朱元璋大事記、明太祖分封諸王表、洪武朝功臣世表和朱元璋追贈封爵功臣表。特別是“洪武朝功臣世表”,系統的整理了洪武朝幾十位功臣的爵位封襲情況,以及籍貫和結局,是理解明初政治的重要資料。

目次

上 從流氓到天子

一、什麼叫赤貧 /2

二、初生鱗甲 /23

三、嶄露頭角 /35

四、成功的三個原因 /56

五、問鼎天下 /72

下 歷史的慣性

一、構建農民烏托邦 /90

二、結網的蜘蛛 /118

三、統一思想,禁止奇裝異服 /143

四、“化民成俗” /154

五、從刪《孟子》到給元朝皇帝磕頭 /173

六、洪武朝的知識分子政策 /187

七、學習《大誥》運動 /198

八、屠殺功臣始末 /214

九、對老鄉深情重義 /245

十、朱元璋之死 /265

尾聲 從“黃冊庫”看明代“祖制”的命運

附錄:朱元璋大事記 /288 明太祖分封諸王表 /296

洪武朝功臣世表 /298 朱元璋追贈封爵功臣表 /302


書摘/試閱

一、什麼叫赤貧

(一)

古今中外的帝王們中間,大明王朝開國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

元帝國的糟糕統治使貧農朱五四對生育已經不感興趣。四十七歲的他已經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個老頭了。他和四十二歲的陳二娘此時已經有了三男二女,在這個年歲,再懷孩子,會被人笑話,說明他們倆做那件事的勁頭太大。然而一不小心,還是懷上了。

朱五四夫婦已經習慣了聽天由命。笑話只好由人笑話了,既然懷上了,那就揣著,就好比兜裡揣個南瓜。反正裝在肚子裡,比揣在衣袋裡還安穩,並不妨礙陳二娘伺弄雞豬,插秧鋤草。

問題是朱家的房子對這個即將問世的新生兒來說太局促了點。一家七口,擠在濠州鐘離東鄉三間低矮的茅草房裡,房頂有一處已經塌了,一直沒來得及修理。糧囤裡也沒有多餘的口糧。一家人一年辛苦到頭,糧食還總是不夠吃,每年總有一兩個月靠野菜度日,吃得全家大小面色發青。不過五四臉上並沒有愁容,他一輩子經過的大災大難太多了,船到橋頭自然直,上天既然又把一條小命派發到這個世上來,就總有養活他的辦法。

蒙古人征服中國後的第四十九年,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陽歷1328年10月21日的中午,陳二娘吃過午飯,收拾好碗筷,喂完雞鴨,挪動著小腳,匆匆往地裡奔。正是秋播小麥最緊張的時候,一時一晌也耽誤不得。走到村東頭二郎廟旁邊,肚子一陣陣疼了起來,她這才想起,肚子裡還裝著個孩子呢!沒辦法,她只好拐進破廟。剛邁進廟門,靠著墻壁大口大口喘氣的工夫,孩子已經蠢蠢欲動了,不由自主地順著墻壁滑下來。她剛躺到地上,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

哭聲十分響亮。

然而沒有任何人注意到這個新出生的生命。這孩子在世上就像野地裡的一棵草,多他一棵不多,少他一棵也不少。他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朱五四面臨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孩子生下來,連塊裹身子的破布都沒有。總不能讓他成天這樣光著啊!

幸虧二兒子到河邊提水時撈了一塊破綢子,解了老朱家的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困難了,連名字都不用費心,這孩子犯“重”字輩,排行第四。不過傳統社會習慣大排行,親兄弟加堂兄弟按順序排下來,這孩子正好排第八,就叫“重八”。像一只小豬小狗一樣,重八自生自長起來了。前途、教育、事業是些什麼東西,沒人費心去想。從小到大,他沒穿過新衣服,沒穿過新鞋。小時候大人出去幹活,就拿一條索子,把他系在桌腿上,任由他在地上哭、坐、爬、吃泥土、玩自己的腳趾頭。他剛剛懂事,就成天幹活,早起拾糞,白天放牛,晚上還要編草席,困得打呵欠才叫去睡覺。五四在外面老實懦弱,誰都可以欺負,在家裡卻是兇神惡煞,看見哪個孩子偷懶,上去就是一頓拳腳,沒好沒歹。

(二)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對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饑餓。朱元璋一生中經常做的一個夢是一桌大魚大肉擺在面前,可是當他伸手去抓時,卻被各種各樣的意外打斷:飯桌突然消失,大魚大肉忽然變成一堆土坷垃,或者是,他突然被一只大人的手拎起來,扔到屋外。從夢中驚醒,他會聽到自己肚子裡不斷的腸鳴,饑餓感像一把刀子一遍遍地刮著他的腸胃。未來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頓飽飯。

一年到頭,朱五四一家都是以世界上最粗糲的糧食來填充胃腸的,而且,即使是這最粗糲的糧食,也總是不夠。那口破鐵鍋,只在過年過節時,才能見點葷腥。

這不是貧農朱五四一家的狀況。這是大元帝國裡多數農民的景狀。不止大元如此,幾千年來,這片土地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蕩蕩的胃。

謂予不信,請看孟子的話。公元前三百年,孟軻奔走各國,大聲宣揚他的政治主張。而他自視為完美的政治目標不過是“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也就是說,在風調雨順的年景,大家都能吃飽;在饑荒年份,也不至於餓死人。他用形象化的語言來夸飾他的政治理想: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這沾沾自喜的夸飾帶給我們的卻是一種酸楚的感覺:一個耕種“百畝之田”的“數口之家”,掙扎奮斗一生,五十歲之前卻不能“衣帛”,七十歲之前不能“食肉”。這樣的一生,竟然就是我們祖先夢寐以求的“王道”理想!

然而,這個可憐的理想也很少能在這片土地上實現。饑餓和赤貧始終追隨著我們的祖先,連同戰亂和災禍,從孟子的時代穿越到漢、唐、宋、明。兩千年間,豐衣足食的盛世遠少於析骨為爨的悲慘歲月。

(三)

戰國後期,中國人就已經懂得精耕細作。漢代的畝產量,據學者寧可計算,就已達到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斤。這個在現在看來不起眼的產量卻讓世界上其他地區追了一千多年也沒追上,以英國為例,直到十二三世紀時,他們的畝產才達到九十七斤。按理說,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應該能生活得很舒適。

但是,有三個因素剝奪了他們舒適生活的權利。第一個因素是人口壓力。前工業時代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西歐在從公元2年到工業革命前的1700年間平均年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零點零六五,而中國在公元2年至鴉片戰爭爆發的1840年間平均年人口增長率約為百分之零點一一,高出西歐近一倍。中國古代人口增減循環周期之頻,增長梯級之多之高,在前工業時代的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因此,中國土地雖然遼闊,但人口密度一直遠遠大於歐洲。根據趙岡和陳鐘毅的研究,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均耕地占有面積,在北宋以前大體上維持在十畝左右。北宋後,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十畝以下,到19世紀下半葉,人均耕地面積更劇減到不足三畝。而到十三世紀,英國農民平均耕地較少的時期,一個農民的可耕地還有十八畝以上。

幾千年來,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只要有了一畝閑田,人們馬上會生出一個孩子來占據它。填滿這張嘴,同時再生出盡可能多的嘴,這個簡單的目標吸引了中國人過多的注意力,使他們無力顧及人的其他需求。所以,雖然農業技術在不斷地進步,雖然中國農民一直是那樣堅忍勤勞,可是廣大的中國底層人民一直在半饑半飽中掙扎,永無解脫之日。

朱元璋一家就是典型代表。朱家世代平民,祖上沒出過半個有點身份地位的人。元至正十六年 (1356) ,二十九歲的朱元璋攻下集慶 (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聲名已顯,霸業初定,第一次有了追根溯源的念頭。他隱約記得父親說過,自己祖上住在南京附近的朱家巷。派人找了幾天,才發現朱家巷是離南京城四十裡的一個小村。此時村中還生活著幾家窮困潦倒的朱姓後代,聽說攻占此地的紅巾軍大元帥居然是他們的遠支本家,大喜過望,一起來到南京城內拜見。朱元璋十分興奮,與他們親親熱熱地“敘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大家坐在一處,一起回憶老朱家的歷史。據老人們說,朱家最早好像是江蘇沛縣人,算來還是漢高祖劉邦的老鄉。不知何時,流落到了南京附近。

大家窮盡所有記憶,僅能上溯五輩。第一輩叫朱仲八。從這個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名字判斷,這個能回憶起來的“開基祖”已經淪為赤貧,以至於連起名字的精力和能力都沒有。和他老人家一樣,以下數代人的名字無一例外,都是用數字代替的。然而,赤貧的生活條件沒有影響朱家的人丁繁茂。仲八生有三個兒子,長名六二,次名十一,三名百六。百六生二個兒子,長名四五,次名四九。四九生了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四個兒子。長房初一就是朱五四的父親。朱五四生於至元十六年 (1279) 。他還有一個哥哥名叫五一,大他四歲,生於至元十二年 (1275) 。五一和五四各又生了四個兒子,所以排到朱元璋時,他的小名叫“重八。”

從仲八到元璋,六代之間,平均每人有三個兒子。按這個數字計算,一百多年間,朱家家譜上這一支的朱姓男人已經由仲八一人積累到二百四十三人。這二百四十三人中的絕大多數和他們的祖輩一樣,終生赤貧。從朱氏一族的例子可以看出,傳統時代底層中國人的生育激情何其驚人。

正是人口壓力,導致朱元璋的祖先世代逃難,不停搬家。朱元璋小時候聽父親講過,他們這一支離開南京城外朱家巷,是在祖父那一代。因為南京附近的幾畝薄田養不活日漸長大的幾個兒女,祖父朱初一逃亡到江蘇盱眙,其時元滅宋戰爭過去不久,盱眙人口稀少,荒田頗多。祖父在此“開墾兵後荒田” (郎瑛《七修類稿》) ,艱苦成家,一家人起早貪黑拼命幹活,逐漸有了點家產,“置田產” (郎瑛《七修類稿》) ,一個銅板一個銅板地積攢,給兩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

就像祖父所希望的那樣,家族人丁興旺,兩個兒子加在一起,很快給他生了五個孫子、孫女。辛苦置下的幾畝地養不活迅速繁衍的人口,俟祖父一去世,兩個兒子就不得不變賣家業,各自尋找地多人少的所在謀生。

朱五四八歲就隨父親從南京逃到江蘇盱眙,娶妻生子後又搬到安徽五河,隨即搬到靈璧,不幾年遷到安徽虹縣,五十歲上又搬到鐘離東鄉,這一次他住的時候最長,在那整整生活了十年,並在這裡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十一歲那年,再遷到西鄉,過了一年,又遷至太平鄉孤莊村 (今安徽鳳陽縣治西南約十裡處的二十營) 。總計他六十四歲的一生,凡七次遷移。在每一地,最長不過十年。

並不是這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喜歡浪蕩,實在是因為以江淮大地之遼闊,卻難以找到能養活他這至卑至賤的一戶草民的幾畝田地。自己的地種不起,只好給人當佃戶。《明太祖實錄》說朱五四“勤儉忠實”,老實巴交,帶領一家人起早貪黑在租種的幾十畝地裡辛苦刨食。然而年終算賬,大半糧食給了地主,剩下的還是不夠吃。加之五四在一路搬遷的過程中,又不斷生兒育女,負擔越來越重。一年到頭辛苦所得,怎麼也填不滿越來越多的嘴。更可氣的,是有時候租種了一片生地,好不容易用血汗把它伺候熟了,一家大小終於吃飽了幾天,地主卻馬上跑來加租,如果不同意,只能被奪佃趕走,另尋出路。搬了一輩子的家,吃了一輩子苦,流了一輩子汗,卻總共也沒有吃過幾餐肉飯,穿過幾件不帶補丁的衣服。

當然,汗水絕對不是白流的。朱五四一輩子當牛做馬,換來的是六個兒女一個個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元璋的大哥娶上了媳婦,給五四生了兩個孫子。二哥、三哥雖然倒插門,好歹也算成了家。兩個女兒也都出嫁了。雖然兒女們個個都是文盲,一生注定都要在半饑餓中度過,但朱氏一門在中國大地上,終於又進一步發展壯大,在這片絕大多數人都艱難求食的土地上,頑強地擠出了自己的一塊生存空間。這不能不說是生物學意義上生存競爭的重大勝利。

可惜朱家列祖列宗不及親見他們的孝子賢孫朱元璋在生育競賽中後來又取得了何等驚人的成就。朱元璋稱帝後,把朱氏家族所有潛在的生育能力發揮到了極限。他本人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他又鼓勵自己的後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擔任何工作,只需按人頭領俸祿。於是,明弘治五年 (1492) ,我們在史書中見到山西巡撫楊澄籌上報的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晉府的慶城王朱鐘鎰又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紀錄,到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孫一百六十三人。

慶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長,僅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個縮影。據王世貞估算,每十幾年,明宗室人數就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據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數總共五十八人,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歷三十二年 (1604) 又增至八萬多人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而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麼朱姓子孫遲早會壓塌半個地球。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