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滿額折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符號裡的中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富有象徵意味和審美價值的符號。本書選取傳世文獻、考古發掘和民間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國的數十個符號,如龍、鳳、四靈、太極、八卦圖、河圖洛書、三星堆“太陽-神鳥-神人-神樹”等,以類相從,分為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四輯,進行追源溯流的考辨,將文化中國以通俗易懂且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大眾瞭解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和核心精神,瞭解古人的思維、認知與審美,豐富自身人文素養。懂得了符號中國,無論是文化尋根,還是文博旅遊,都會是充滿意義的人文之旅。

作者簡介

趙運濤,筆名趙九九,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教師、文學系主任。在學校開設了“先秦文獻精講”“中國文學與文化”“《論語》品讀”“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等課程。其中,“《論語》品讀”“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被評為校精品課程。著有《符號裡的中國》《點讀唐傳奇》等。


名人/編輯推薦

1. 四大主題——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展示古人的心靈世界和日常生活圖景。

從天地人神鬼說到蠃鱗毛羽昆,四大主題涵蓋想象的心靈世界和真實的現實世界,共同構成了古人的生活世界。

龍鳳有什麼祥瑞?牡丹是如何成為花王的?葫蘆是什麼神器?農民祈禱風調雨順會拜什麼神?讀書人逢考必拜什麼神?福祿壽三仙是星宿變成的?雷神還能懲罰罪惡?財神是怎麼煉成的?除了神仙鬼怪,有哪些人被神聖化了?古代中國有哪些歲時節日及時空想象?

2. 精選能代表中國的100多個符號,彰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魅力。

老百姓眼中的“中國”是可感可親的,是龍、鳳、貔貅、蝙蝠等祥瑞,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牛郎織女、董詠七仙女、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是春節、中秋節等還在延續的傳統節日,是天上、人間、地府的多維空間想象。

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國”是可思可親的,是太極圖、八卦圖、河圖洛書等神奇圖式,是孔子、老子、屈原等神聖人物,是琴棋書畫等雅致生活。

孩子眼中的“中國”是可愛可親的,是葫蘆娃、孫悟空、哪吒等伴隨

童年的趣味故事。這些習焉不察的符號能喚醒每個中國人的認同感。

3. 近300幅精美圖片,“按圖索驥”,探尋5000年文化積澱。

讀圖時代,圖像的應用更能直觀地了解古代中國。圖文互證,每一幅圖像也是一個符號,一個個圖注就是一個個小故事、小知識。

近300幅圖片有歷代古畫、考古實物和手繪線圖,內容涵蓋神仙鬼怪、士人風尚、天文歷法、歲時節日、歷史人物、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等等。閱讀之餘,隨著圖片和圖注一覽符號裡的中國,有識有趣,賞心悅目。

4. 一本書通曉古代博物學。

中西方都有博物學。西方的博物學往往包含動植物、礦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國的博物學,除了自然界的事物,還有人造物及神話傳說。本書賡續古人“博物”傳統,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神仙鬼怪、珍寶名物、人類活動,等等,無所不包,“有圖有真相”。

5. 呼應大眾的文博旅遊熱與考古熱。

文博旅遊與考古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不求甚解地看,只會疲憊不堪,探尋背後的文化則讓人樂此不疲。

敦煌的風伯、雨師、雷神、火神、四大天王、佛祖、菩薩、羅漢等壁畫,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像、黃金面具、金杖、神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帛畫,各地的漢畫像,曲阜孔廟的孔子手勢,等等,都可以在本書找到文化密碼。

6. 發掘高科技、時事、考古等熱點的文化價值。

中國di1個自建的空間站為何命名為“天宮”?中國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為何命名為“悟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攜帶的火星車為何命名為“祝融”?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何命名為“北斗”?華為手機操作系統為何命名為“鴻蒙”?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小湯山模式醫院為何命名為“火神山”“雷神山”?三星堆出土的“神鳥—神人—神樹”有何神秘?

讀完本書,熱愛科技、考古,關心時事的你會更有“文化”。


我在大學開了一門校公選課,課程的名稱叫“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選課的學生很多,基本上都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常有學生問我,學習傳統文化究竟有什麼用?關於有用無用的問題,早在先秦時期,莊子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釋,他打了一個比方:你走路,什麼是有用的?自然是你腳下的那塊土地。但如果把周圍所有的土地都挖成萬丈深淵,只留下一串腳印那麼大的“有用”的土地,你還敢走嗎?所以,有時候,一些看似“無用”的,實際上可能有著“大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看來,首先是“無用”的——學習了傳統文化並不能立即升官發財,其次它又有“大用”——因為傳統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底色,它根植於世世代代的生活,直到現在依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審美以及行為方式。可以說,傳統文化帶有普遍的社會認可性,每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實際都會受到它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我們又總是身處其中,日用而不知。本書的寫作目的,即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培養日常審美,領略傳統文化的意味和趣味。

本書是一部關於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的書。什麼是博物學呢?中國自古就有“博物志”傳統。我們讀先秦時期的著作《詩經》《尚書·禹貢》《山海經》等,會發現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動植物以及地理物產等知識,它們可以看作是博物學著作的先聲。《詩經》到了孔子的時代,其“博物”的性質更是得到了明確的認可。孔子教導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經》雖然不是專門的識物著作,但孔子說其有助於“多識”,這樣的推崇與指導,就為後世博物學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方向。

早期對《詩經》名物解釋最多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爾雅》。也正是從《爾雅》開始,後世就不斷出現解釋《詩經》名物—尤其是其中的動植物的著作,如西晉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影響就極為深遠。對自然界動植物的搜羅與解釋在後世竟成為一門學問,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記》、羅願《爾雅翼》、鄭樵《昆蟲草木略》,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等都是該類著作。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是第一部以“博物”為名的專門著作,開啟了百科全書式的博物學著作體式,其內容不僅包含自然,還加入了人文。這部書影響很大,後世出現了諸多對《博物志》的補充之作,如宋代有李石《續博物志》,明代有董斯張《廣博物志》、遊潛《博物志補》、黃道周《博物典匯》,清代有徐壽基《續廣博物志》,等等。

有一些著作,雖然沒有用“博物”的名字,但其體例幾與《博物志》相同,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明代謝肇淛《五雜組》,等等。這些也都是以博物為目的的著作,其內容也是天文地理、奇花異草、藝術技藝、神人傳說、珍寶名物等無所不包。還有一些著作,雖不是博物體例,但其內容往往與傳統博物範圍相交融,如《農政全書》《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天工開物》,等等。

中西方都有博物學。西方的博物學往往包含動植物、礦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國的博物學,除了自然界的事物,還有人造物及神話傳說。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的博物學可以收錄“怪力亂神”。

本書延續的正是古代博物觀念傳統,以博學多識為目的。

本書還是一部關於傳統文化中的符號的書。什麼是符號呢?德國哲學家恩斯特 ·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符號是)一種可以通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或約定俗成的傳統,或通過某種語言的法則去標示某種與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日常生活與世俗風景都是符號,而符號被了解了,才具有意義,才是文化。一個符號的生成與發展,其背後必然有著強大及復雜的文化支撐,而一旦文化經過漫長的積澱形成了符號,它的寓意就會有長期性及穩定性。讀懂了符號,才能理解符號所承載的文化。

本書中的一些內容涉及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寫這些並不是為了宣傳封建迷信,恰恰相反,通過揭示這些符號的生成過程,正可以破解那些所謂的“神秘”,從而探究古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背後的邏輯。相對於愛好者與信仰者來說,我們就比較“討厭”了。這好比看戲,愛好者與信仰者往往是臺下的觀眾,其情感已經融入到了臺上的人物當中,與人物共悲喜,而我們則總是站在後臺,等著演員卸了妝,探究人物面具以及行頭背後的真實。

本書追求的這種真實,其實秉承的正是傳統博物志的考辨精神。

本書的寫作思路,不是將各種符號進行簡單的羅列,以及粗淺的介紹,而是追本溯源,探究這些符號究竟是怎樣生成的,以及其在流傳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舉例來說,很多符號形成或演變的過程都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那就是“錯訛”與“錯位”。

“錯訛”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無意識的“錯訛”,逐漸積非成是。如八仙中的“張果老”,傳世文獻中有“張果老先生”一句,古代無標點,斷句無定式,後來就逐漸以訛傳訛,“張果,老先生”變成了“張果老,先生”;八仙中的漢鐘離也是因為斷句而產生了誤會,他本叫鐘離權,大約是唐五代時期的人物,《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文獻中都記載了他的事跡,《宣和年譜》說他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人們斷句的時候常常把“漢”與後面的“鐘離”連起來,於是就有了“漢鐘離”的名字,並且因為這個“漢”字,人們又將其附會為了東漢時期的人物;“劉海蟾”,因為其名字裡有個“蟾”字,人們就編出了“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劉海蟾”的名字也就變成了“劉海”;鐘馗,古書上說,齊地的方言常把大木棒,即“椎(chuí)”叫作“終葵”,這個大木棒可以用來驅趕鬼怪,後來就以訛傳訛而有了一個叫“鐘馗”的驅鬼的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官員被人們奉為福神,他叫楊成,是道州刺史,實際上應該是唐朝道州刺史陽城,《新唐書·陽城傳》有記載。

除了無意識而積非成是的“錯訛”,有些“錯訛”還是人們有意識生成的。如一些因為避諱而改的名字,觀世音菩薩因為避諱李世民的名字而變成了觀音菩薩。又如,以動植物作為吉祥元素,吉祥寓意的形成多是依靠聯想思維而故意形成“錯訛”效果。“鹿”諧音“祿”,所以人們畫一頭鹿,就表示可求得福祿。

“錯位”也可以說是“錯訛”的一種,是更高級的“錯訛”,是指一些符號在神聖化、世俗化、本土化等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老子本是先秦道家的創始人,後來變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再後來又有了“一氣化三清”之說,說他一個人又變成了三個人;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屬於不同的神話體系,本沒有任何關係,後來發生“錯位”,常被看作是一對夫妻;早期的彌勒佛並不是大肚子,大肚子的造型據說是依據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人們喜歡這一形象,就逐漸固定下來,從而有了大肚彌勒佛。

除了思維與審美模式,人們的行為方式也導致“錯位”的發生。如掃墓在唐代規定是寒食節的習俗,但寒食節是禁火的,唐宋又流行掃墓要燒紙錢,於是為了避免衝突,掃墓的習俗就逐漸成為了清明節的符號。《西遊記》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變成一個女子,騙唐僧說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來掃墓,遇到了強盜,這正是對清明節掃墓習俗符號的應用。

可以說,每一個文化現象都是一個具體的符號,符號傳達某種意義。符號生成是一種大眾性的約定俗成,但其並不是靜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的意義不能滿足社會意義的時候,它就要發生變化,這就是“錯位”產生的土壤。而一旦新的符號生成,就會有一定的長期性與穩定性。

本書不僅要考辨符號的生成與演變,還要探究符號的寓意與應用。

以古典小說為例,文史互證,我們會發現,小說中有著很多對符號的應用,讀懂了這些符號,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龍。龍是帝王的象征,是祥瑞符號,所以《三國演義》中,第九回寫董卓想要當皇帝,就說自己夢到了龍。後來孫權想要稱帝的時候,大臣張昭說“近聞武昌東山,鳳凰來儀;大江之中,黃龍屢現”。於是孫權就登了基,改年號為黃龍元年。魏國也說自己發現了龍,“卻說魏國因舊歲有青龍自摩坡井內而出”,於是改年號為青龍元年。

如鳳凰。鳳凰是眾鳥之王的象征,了解了鳳凰的這一符號寓意,我們就好理解為何在《西遊記》第六十一回寫孫悟空大戰牛魔王,二人變化為禽類斗法,孫悟空最後變成鳳凰,牛魔王也就無可奈何了。

如真武大帝。《西遊記》中在收服豬八戒的時候,孫悟空變成高小姐,對豬剛鬣說自己父親請了法師來拿他,還被認為是“妖”的豬剛鬣說就是請下來九天蕩魔祖師,即真武大帝,他也不怕。為什麼豬剛鬣別的神仙都不提,專門說真武大帝呢?這是因為真武大帝的主要職責就是降妖除魔,這在作者生活的時代是共識性的普遍信仰。真武大帝就是降妖除魔的符號。

如天王。《水滸傳》中說林衝發配到了滄州牢城營之後,工作是打掃天王堂。武松發配到孟州牢城營之後,也見有一天王堂。這是因為天王堂在唐宋時期,是軍營、勞所的地標性符號。人們常常在軍營、勞所建天王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將其作為守護神。

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其寓意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作用:彰顯地位與權力、生存與繁衍、納福求吉、辟邪禳災等。本書所涉及的符號應用,不僅有我們日常所見的器物與習俗,種種“怪力亂神”,還包羅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名著中大家“習焉不察”的符號,可以說本書實際又包含著“四大名著中的符號”這樣一個線索。

本書篇目多以一個主要問題的形式出現,開篇根據行文邏輯,分列一些小問題,大小相符,盡量涵蓋整體印象,又解決一些常見疑問。每一個符號幾乎都可以算作是某個知識領域的代表,從選題到找材料,再到梳理思路,力求做到邏輯清晰,知識準確,通俗易懂,打通學術與大眾的壁壘。書中穿插近300幅相關圖片,幫助讀者在生動的圖像中理解傳統文化。

總之,通過盤點歷史與傳統給我們留下來的精神文化財富,及其視覺形象載體,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並不是為了對抗現代,而是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文化認同感。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通過拓展視野,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相信,讀完此書,你會發現,文學名著中提到的、精品古裝影視劇中出現的、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建筑、服飾、器物、習俗,等等,都會變得很有意思。原來去名勝古跡旅遊,去公園、去博物館觀光可能都是走馬觀花,看不懂,想不明白,不注重細節,不知所云,讀罷此書,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處處都饒有意味,而這,就足夠了。

推薦序

從“天文”到“人文”

李山

文化猶如空氣,充滿生活的天地,滋養著人們的生命,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古老的《周易》中有一句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還有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充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時常是:它知道你,你卻不認識它。這就說到本書的意圖:幫助人們認知身邊無處不在的文化。

本書從“天文”說到“人文”,從天地人神鬼說到蠃鱗毛羽昆,從古說到今。內容非常龐雜,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很多“符號”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但人們又往往對其一知半解。

大家都知道道教一般把太上老君奉為始祖,而太上老君又被認為是老子,老子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嗎,他是如何成為太上老君的呢?關羽本是一位歷史人物,但我們常見道觀或寺廟中供奉著關羽像,關羽是如何由人變成神的呢,為何儒釋道都推崇關羽呢?行云布雨的“龍王”是隨著佛教出現的一種信仰,你知道“中國龍”與“龍王”的區別嗎?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在正規的道教典籍中沒有任何關係,那麼他們是什麼時候被人們視為一對夫妻的呢?在古代,北斗是如何“導航”的,古人是如何根據天象進行四方定位的,古人如何夜觀天象?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的眼睛為何那麼大,大型青銅神樹上的鳥是太陽的背負者?三星堆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本書涉及儒釋道以及第四空間民俗信仰,無所不包,然博而不雜,在編排與分類上力求系統:儒釋道的人物造型符號包含著各自的文化發展史,動植物的吉祥元素符號既有士大夫文化,又有民間文化,傳統歲時節日與傳統神秘圖式也都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等等。

除了內容體系化,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圖像豐富。讀圖時代,圖像的應用更能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古代中國。全書近三百幅圖像,可以說,每一幅圖像也是一個符號,其背後則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有些圖像不符合畫中歷史人物的朝代,卻符合圖像產生時代的特征。比如孔子像,校園裡常見的“叉手禮”的孔子像實際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漢畫像中都還沒有這種禮儀,更別說孔子的時代了。還有常見的露著大板牙的孔子像,這背後實際是“聖人異象”思想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圖像糾正了一些“誤讀”。比如龍生九子中的“霸下”,也就是常見的馱著石碑的烏龜,明朝流行說法說它是龍的兒子,於是它的造型就越來越像龍,成了龍頭龜身,而從留存的古畫來看,宋以前它就是烏龜的造型。


書中所涉及的符號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人們往往對其背後的文化支撐不甚了解。為了解開這些符號的“密碼”,作者對每個符號的生成過程、發展流變、現今影響、寓意與應用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探究。日常見到,書中讀到,一旦解開某個符號的“密碼”,當你再遇到,相信定會為其文化底蘊所折服,同時極大地拓展自己的審美空間。

符號是一種共同的文化記憶。符號裡的中國,就是可以通過符號來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而形成一種想象的共同體的,只要你接受了中華文化,就融入了中華民族。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感召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文明一直沒有斷絕,無論誰來了,都會為其折服,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沉澱,凝聚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諸多符號。了解了這些符號,也就了解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以及傳統文化對今日之影響。

總之,傳統文化離我們並不遠。讀罷本書,你就可以略知古今,並隨時隨地了解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了。相信這可以讓你的“日常”充滿趣味。禪宗說“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運水搬柴,無非是道”。這本書講的是傳統文化,但落腳點是解說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符號和現象。不脫離生活,方有趣味;不人云亦云,方有深度。這正是本書的追求,是否達到此等地步,有待於大家批評指正。

後記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耗時三年,終於完成了這樣一部小書的寫作。古人說:三年通一藝。如果把傳統的博物學也看作一“藝”的話,這三年確實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寫作過程中,迷茫過,掙扎過,因為它確實消耗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除了寫作本書,還要上課,更要做研究,寫專業論文。究竟是“專”,還是“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論語》中,孔子也曾講過“專”與“博”的問題:“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達巷黨人說孔子這麼博學,卻不能以專精成一家之名。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射箭往往是瞄準一個點,代表著專精;駕馬車則要到處跑,代表著博學。孔子在專與博之間說“吾執御矣”,最終選擇了博。和孔子一樣,“博聞多識”是古代學者的一個重要追求,更有學者以“格物致知”為畢生之理念。正是受這種精神的感召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喜好,我最終完成了這樣一部小書。

從完稿到成書又是一段精細的旅程。大體完稿後,又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來完善。編輯建議我增補數文及相關知識點,如“鴻蒙”“雷神”“火神”“悟空”“天宮”“三星堆”等篇的補入。此外,從目錄的編排、篇名的打磨、圖片的取舍、圖注的撰寫到版式的調整,編輯和我來回“死磕”,直到都滿意了為止。當我拿到校樣時,看到文字與圖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禁不住感嘆:這哪裡是一本書,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那一刻,我就像“庖丁解牛”裡的庖丁一樣,完成“解牛”的工作之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五年時間,我和編輯及中華書局上海公司的領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修正一塊寶玉一樣對其精雕細琢,付出了不少心血。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為了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內容的豐富性,前前後後參考了大量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搜集了大量圖片與實物等材料,涉及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如果能為學界貢獻一份力量,將一些學術小問題推進一步,那將是我的榮幸。當然,本書主要還是一部面向大眾的普及性質的傳統文化讀物。

本書選取了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最精粹的、現代人習焉不察的符號,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讀者喜歡上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能為和我一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一份了解身邊傳統文化的“指南”。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博士導師李山老師的指導,他的博學多識激勵我不斷向學。感謝本書責編中華書局上海公司吳艷紅女士的指教,從目錄的編排、材料的甄別到圖書的呈現方式,她都做了大量細致而認真的工作,在此向她表達敬意和謝忱。同時,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目次

推薦序 從“天文”到“人文” / 李 山

自序


輯一 祥瑞

龍的信仰:“中國龍”與“龍王”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鳳凰意象:鳳凰如何由“雄鳳雌凰”變成女性符號的?

龍生九子:龍真的只有九個兒子嗎?

四靈:由天象“導航”演化出來的四方神獸

貔貅:有口無肛的招財神獸,本來是戰神?

獅子:為什麼大門口要擺兩個石獅子?

金蟾:三條腿的“蛤蟆”是如何形成的?

蝙蝠:為什麼和珅的恭王府到處都是蝙蝠的紋飾?

十二生肖:你的“守護神”與哪位古人一樣?

歲寒三友:士大夫崇拜與民間俗信

花仙子:牡丹是如何成為花王的?

蓮:民間吉花與佛教聖花

神奇的葫蘆:為什麼好多神仙的法器都是葫蘆?

神秘三星堆:原始信仰中的動植物符號

畫中有話:動植物組合圖式的吉祥寓意


輯二 守護

雨師風伯:靠天吃飯,祈禱風調雨順

雷神:懲罰罪惡的正義之神

火神:那麼多火神,為何只有“祝融”命名火星車最合適?

河神與海神:河伯信仰的消失,媽祖信仰的興起

城隍爺、土地公與灶王爺:地域守護神

福祿壽三星:為何沒有合並成一個福祿壽神?

財神:最受歡迎的財神是怎樣煉成的?

門神:名字與畫像為何能“召喚”神?

魁星與文昌帝君:讀書人逢考必拜的神


輯三 神聖

鴻蒙初辟:原始信仰與上古古神

解密“太公在此”:姜太公給自己封神了嗎?

從道家到道教:老子是如何變成太上老君的?

超凡入聖:孔子的神聖化與歷代孔子像

由人而神:關羽的成聖之路

仙界“拉郎配”: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真是夫妻嗎?

八仙過海:“八仙”各顯哪些神通?

由神獸而神人:真武大帝的身世之謎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進口猴”還是“本土猴”?

觀音、彌勒佛與羅漢: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四大天王:中國古代的“變形金剛”?

十殿閻羅:不斷擴招的地府官員

天宮之城:神仙們坐鎮何方?


輯四 人文

春節:歷法與神秘“禁忌”的破解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是如何轉移到清明節的?

端午節:歷史上真的有屈原嗎?

七夕: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你能分清嗎?

中元節:“鬼節”與“鬼符”

中秋節:嫦娥與後羿、吳剛究竟是什麼關係?

重陽節:為什麼九月初九叫重陽節?

太極圖:從“無”到“有”推演萬物

周天方位:八卦圖是按照什麼順序把八個卦組合起來的?

大地基石:失落的河圖洛書,最後被誰找到了?

讖語圖像:預測千古的《推背圖》中的圖像符號與語言符號


後記


書摘/試閱

神秘三星堆:原始信仰中的動植物符號

三星堆是什麼時期的歷史?它出土的青銅人是外星人嗎?為什麼青銅人的眼睛那麼大?三星堆有哪些神奇的動植物?鳥有何象征?神樹有何寓意?三星堆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1929年,四川廣漢市太平鎮月亮灣的村民燕道誠在澆灌農田的時候,鋤到了一塊石板,發現石板下面有大量玉石器,於是偷偷地、陸陸續續地將這些寶物倒賣。這些造型新奇的古玉先是引起一位傳教士的注意,後來為更多的考古界人士所關注。沉睡數千年的三星堆,因為一次偶然,向世人打開了大門。

三星堆得名於“三星村”,“三星村”得名於附近有三個稍稍隆起的小土堆,人們想象它們是天上的三顆星辰(對應“月亮灣”這個名字,“三星伴月”,於是就有了“三星”這個想象),其實這三個土堆就是古城墻的殘留。

三星堆屬於古蜀文化。古蜀國很可能是一個延續了三千年至四千年的王國,根據傳說,主要經歷了五個王朝:蠶叢王朝—柏灌(一作柏濩)王朝—魚鳧王朝—杜宇王朝—開明王朝。《太平御覽》引揚雄《蜀王本紀》曰:“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濩、魚鳧、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

李白《蜀道難》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從蠶叢到魚鳧,屬於“茫然”的時代。魚鳧大約在殷商時期,杜宇大約是西周到春秋早期,開明已經到了春秋戰國。公元前316年,蜀國被秦國所滅。

古蜀人的構成很復雜,有說是古蜀國氐人,後人是至今生活在四川平武、九寨溝縣及甘肅文縣的白馬氐人,有說是舜驅趕的一群人遷徙而來的,有說是夏商時期從外地遷徙而來的民眾與本土民眾的融合,等等。

《華陽國志·蜀志》曰:“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古蜀人是黃帝的孫子顓頊帝旁支後代,古蜀人與我們同屬於“炎黃子孫”。

三星堆出土的器物雖然與中原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如器物造型與紋飾有夏文化、商文化的特點,但同時也有其獨特性。趙殿增《三星堆考古發現與巴蜀古史研究》一文指出,三星堆文化重視人像及動植物造型,這與中原商周文化注重禮器,缺少人像及動植物造型大不相同。三星堆人像有立像、跪像、坐像、人頭像、面具、面罩、眼泡等,動植物像有龍、虎、蛇、雞、鳥獸、神樹、果實等,非常豐富。

先來說說人像。中原文化很少有青銅人像,有一個商代的大禾人面方鼎,已屬罕見。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銅人像,造型極為夸張神秘。

其中一種造型是眼球突出。為何眼睛如此夸張,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一說是圖騰崇拜,“眼睛”是古蜀國的圖騰。一說是太陽崇拜,天之眼就是太陽,夸張的人眼象征太陽。大立人青銅像頭頂花冠的正中,有一個圓形的代表太陽的標志,還有青銅太陽輪形器,大概都是太陽的象征。一說是對蠶叢氏的祖先崇拜,《華陽國志·蜀志》曰:“有蜀侯蠶叢,其縱目。”縱目就是眼球在眼眶之外。蠶叢是古蜀第一個王,傳說他發明了養蠶,有功於人民,有功於後人,被古蜀後來的王朝當作祖先神來尊崇。(一如周人祭祀自己的祖先後稷,說其種植五谷的技術養活了全天下的人,有功於天下。)出於對他的崇拜,有了對“縱目”,即夸張的“眼睛”的崇拜,這種夸張的“眼睛”是祖先神靈的象征。

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了三件青銅縱目獸面具。龍晦先生《廣漢三星堆出土銅像考釋》認為,這種青銅面具是人鳥合體的表現,體現了鳥崇拜,耳朵類似杜鵑鳥的翅膀,鼻子類似鷹隼一類的鳥。

為何蠶叢氏會“縱目”?有學者說是“甲亢”導致的,這種眼球突出後來就被神化了;還有的說其實是對蠶叢氏眼睛炯炯有光的藝術夸張,也就是上古時期人們信仰的 “千裡眼”。

三星堆最有名的青銅人造型大概要數青銅大立人像了。

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大巫師,是“群巫之長”,也是“國王”。除了這個祭祀的“指揮者”,三星堆還出土了其他青銅立人像、青銅人頭像以及小型人像:服飾有的左衽,有的右衽,發型有的有辮子,有的無辮子,可能是來自不同民族或部落。他們共同構成龐大而有序的巫師集團,壟斷知識,占有財富,既是部落的族長,也是通神的巫師,簡言之是三星堆神權的實際統治者。

除了青銅人像,三星堆中的各種動植物也有著神秘的象征符號。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有鳥與魚,其象征寓意頗多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某種功能或者儀式的象征:一說鳥和魚象征金杖具有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通神的法器。一說魚被射殺,鳥又連箭桿,帶魚成隊飛來,是蜀人刻出的希望通過巫術成功捕魚的漁獵祈禱圖。

更多學者認為是族徽的象征,至於是哪個王朝的,又充滿了異議。有學者認為這是魚圖騰的部落與鳧鳥圖騰的部落不斷融合的象征,最終組合成了“魚鳧”王朝。趙殿增《三星堆考古發現與巴蜀古史研究》一文指出,眾多的鳥頭形長柄器,特別是祭祀坑中巨大的青銅鳥頭,金杖上的魚鳥圖案,可能是魚鳧族的族徽標志。胡昌鈺、蔡革《魚鳧考——也談三星堆遺址》一文則認為此圖象征魚鳧王朝的滅亡。武家璧《古蜀的“神化”與三星堆祭祀坑》一文指出此圖象征柏灌王朝的滅亡,金杖上的魚是蜀王“魚鳧”的象征,鳥為鸛,是另一位蜀王“柏灌”的象征,蜀王“魚鳧”以射魚為標志,取代了蜀王“柏灌”,但祭祀柏灌為他們的祖先神。在青銅立人像上,也有鳥紋,武家璧認為這也是伯鸛,此人就是蜀王“柏灌”本尊。還有學者認為這是杜宇王朝滅亡之後形成的,鳥是杜宇王朝的象征,傳說杜宇死後化為杜鵑鳥,魚則是杜宇之後的開明王朝的象征,傳說鱉靈是其圖騰,等等。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仰韶文化時期器物,其圖案組合為鸛、魚、石斧。有學者指出,石斧是權力的象征,以鸛為圖騰的部落戰勝了以魚為圖騰的部落。

鳥是古蜀國重要的圖騰信仰,蠶叢、柏灌、魚鳧,以及後來的杜宇(號望帝,李商隱《錦瑟》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等,實際都與鳥有關係。除了金杖上有鳥,在三星堆還出土了青銅圓雕鳥腳人像、青銅浮雕鳥身戴冠人頭像、青銅圓雕鳥身人頭像,等等,可見,鳥是古蜀人主要膜拜的物件。

三星堆青銅大鳥頭,通高 40.3厘米。三星堆出土了很多動物造型的器物,而鳥又是三星堆文化的核心。

三星堆人首鳥身像,通高 12厘米。三星堆出土的小型青銅樹上,有不少人首鳥身的神像。有學者認為這是太陽之神,也有人認為這是人們希望借助鳥通神。

三星堆出土的另一件重要器物——大型青銅神樹上也出現了鳥。

三星堆一號青銅神樹,復原高度為396厘米,樹的頂部殘缺。有學者認為最頂端原來可能還有一只更大的托盤、果實或神鳥,總的高度可能會突破 4米。三千年前有這麼高的青銅器,實屬罕見。

三星堆出土的大神樹,樹上有九鳥、十二個桃形果、一條龍,還有短劍、人手(古蜀人可能也對“手”有崇拜,青銅大立人像的手也很大)、火焰狀圓盤、山形底座、云雷紋等裝飾。

鳥或者金烏,往往是太陽的象征,這在漢畫像中比較多見。在馬王堆帛畫中,有一棵樹,上邊就有九個太陽,其中最上邊的太陽中有金烏。古人為何會把鳥和太陽聯系起來呢?可能因為鳥和太陽都在天上“飛”,有相似性。太陽沒有翅膀,怎麼能飛呢?信仰鳥圖騰的古人可能就又想象是鳥馱著太陽飛的,再加上古人可能已經發現太陽中有黑點,即我們所說的黑子,所以就想象出了背著太陽升起的金烏。

三星堆神樹上的鳥,很可能也是太陽的背負者。如果這種推測是真的,那麼《山海經》中記載的扶桑樹,其原型很可能就是參照三星堆神樹。《山海經•海外東經》曰:“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這裡說扶桑樹上有十個太陽,有金烏背著太陽輪流“上班”。

除了樹上的鳥,這棵神樹也充滿了象征寓意。有學者說三星堆神樹可能是扶桑,也可能是若木。《淮南子•墜形訓》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若木是十個太陽休息的地方。也有人說此神樹是建木,登天用的。《淮南子·墜形訓》曰:“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神人們通過神樹可以登天。還有學者說,樹本是溝通人天的途徑,後來工具變成了物件,神樹變成了“樹神”。樹木是生長、繁衍的象征,人們對其尊崇,表現了對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崇拜。

趙殿增、袁曙光《從“神樹”到“錢樹”——兼談“樹崇拜”觀念的發展與演變》一文指出,三星堆除了高大的神樹,還有一些一米多高的神樹,其象征意義有如下說法:一則神樹可能為神靈或者神的使者的居住地;二則四米高的神樹或為登天的天梯;三則神樹上有“供品”,或許整棵樹就是祭祀神靈的祭臺;四則神樹本身象征大地之母,是人們所崇拜的物件,等等。

神樹上除了鳥,還有一條龍,馬面,蛇身,龍頭朝下。《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燭龍是“直目”,郭璞注云:“直目,目縱也。”即眼睛在眼眶之外,這跟傳說中蠶叢為“縱目”是一樣的。有人指出,燭龍或是古蜀人的祖先或圖騰,神樹上的龍很可能也是某個原始圖騰的一種反映。

中原器物多饕餮紋(青銅立人像底座也是饕餮紋),而三星堆鳥形器物最多,其次是羊、龍等動物,此外還出土了蛇、雞、鹿、水牛頭、怪獸以及鯰魚等動植物精靈神像。趙殿增《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構架特征》一文說:“三星堆青銅器群中有鳥、鷹、魚、龍、蛇、虎、雞、牛、羊等等,大都代表著各氏族各民族崇拜的圖騰,它們是前來參加祭祀活動的各個氏族部落的標志物。各種圖騰的匯集表明這些民族參加了三星堆古城的祭典集會,共同構成了三星堆龐大的民族集團。”也就是說,這些動物造型很可能是各個部落圖騰信仰的反映。

從圖騰的角度解讀三星堆,只是自圓其說,屬於“合理”闡釋的一個方面,未必準確。神秘的三星堆實際上還存有諸多的未解之謎,如:為何青銅人像的眼睛中沒有眼仁?二號坑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握成環狀的大手究竟握著什麼?祭祀的形式與目的是什麼?古城是什麼樣子的?三星堆文明的主要創造者是魚鳧還是杜宇?三星堆古國為什麼消失了?大量神器、祭器為什麼被打碎焚燒,埋藏到了祭祀坑中?器物出土的地方是埋葬祭祀物品的地方,被命名為“祭祀坑”並不準確,祭祀場所可能在別處,在哪,不得而知。沒有文字,出土的那些金面具是如何按照比例精確制作出來的也是一個謎團。另外,三星堆有夏文化、商文化的影響,同時還有南亞、西亞的文化影響,金杖與金面罩就是例證。這些文化是怎麼傳進來的,三星堆文化的來源是什麼,等等,都值得思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