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簡體書)
滿額折

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是《南方人物周刊》“逝者”專欄歷年
精品的結集。這個欄目從《南方人物周刊》創刊就有——因為編者認定逝
者也是人物中的一類。《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中的這些文章除了對
公眾人物的懷念,更多是普通人對生命中已經消逝的人的追憶。這些人中
,有寫作者極為親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朋友,也有關系平淡的過客,甚
至偶遇的陌生人。
他們試圖接近一個人的死亡,同時也向我們傳遞一個人曾經活過的消
息。

名人/編輯推薦

馬季、文興宇、唐德剛、薩繆爾·亨廷頓、羅京、范用、臼井儀人、王世襄、埃里克·侯麥、柏楊、薩馬蘭奇……
《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南方人物周刊》“逝者”專欄首度結集!
有的人走了,或許帶不走一個時代,但卻帶走了我們的一部分生命。
他們的命運,也正是你可能的命運。

《南方人物周刊》的創立建基于《南方周末》,它最初的主創人員也
都來自
于後者,它的文化理念自然地延續了《南方周末》的傳統,公平、正義、
良知
等價值觀成為這一團隊的共識;同時,源于一本人物周刊對人的價值取向
,平
等、寬容、人道的理念又深入雜志的組建和發展過程中,成為這本雜志的
核心
價值。從這套叢書中,你不難讀出這本雜志所要傳遞的精神氣息,從表層
的作
品中你更想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團隊,他們有著怎樣的價值觀和方法
論。
學會平等這門常識課
在人物周刊的創刊培訓會上,大家圍坐在一個四方形的會議桌旁,沒
有主
席臺,也沒有領導位,學著開平等民主的圓桌會議;大家互稱老師或姓名
,沒
有權威指令,沒有一家獨大,只有爭辯、暢想,共同為這個即將出生的嬰
兒描
繪一個愿景,而它的第一課就是學會如何平等相處,如何尊重他人,這不
僅是
這本雜志所要傳遞的價值觀,也是這個團隊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等不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如它開會的模式,或相互的稱謂,更為
重要
的是這個團隊不以權力、學歷、職位取人,而是把平等建立在人生而平等
這一
價值觀上,它不是一個團隊的管理規則,而是內生于每個人心中的常識與
理念。
中國改革的30年就是一個建立常識的30年,平等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最

熟悉又最為陌生的詞語,在“官本位”仍然濃厚的國度里我們并未做到“
以人
為本”,多以權力評判一個人的價值;當資本充盈在市場經濟的動脈里,
“金錢”
又成為論定人之地位的砝碼,權貴與資本被視為成功的標尺。我們承認,
人的
能力有大小,地位有差別,財富有多寡,但人格是平等的。
不少人會問,《南方人物周刊》做成了,關鍵在哪里?當然有很多答
案,比
如定位準確,南方報業良好的平臺,有一批優秀的員工,但最為重要的是
內部
的團結,沒有內耗,大家齊心協力去做一件事。作為管理層,大家理念趨
同,
相互支持,哪怕業務上難免有不同觀點,但都能出于公心,而不計個人得
失。
他們不僅要平等待人,還要身先士卒,規則針對任何人,不因你是管理者
而網
開一面。
沒有爭斗并不等于沒有爭執。一個團隊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
問題,
在這樣一個平等的環境里,員工可以大膽地提出問題,采編會上也可能吵
得面
紅耳赤,對管理者提出批評,因為都是業務討論。但最終大家都能心平氣
和地
發現,我們還不會民主地討論問題,雖然我們都能背出“我不同意你的觀
點,
但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真正辯論時卻有可能意氣用事,事實上每
次爭
辯,都是一次學習民主的過程。可以想象,依據這樣一種理念,出于對工
作的
批評,是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的。
人物周刊是少數幾家對記者沒有量化考核的單位,一些前來交流的同
行覺
得不可思議:那不是讓記者放任自流混日子嗎?我說我相信我們的記者,
他們有
自己的職業尊嚴,會為榮譽而戰,制度只是為了約束他們的最低工作,但
不可
能成為內心的動力。如何激發他們內心的工作欲和責任心,讓他們體會到
不僅
僅是為工作而做,也是為自己的事業而做,這才是管理的精髓。況且,雜
志社
對文章的要求更高,我們要鼓勵記者寫好稿,就要給他相應的時問去打磨
,不
要讓他時常處在量化的壓力當中,寫出好稿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記者的
狀態
總有起伏,一段時間狀態不佳,要讓他有調整的時間,管理者要寬容地對
待記
者一時的消沉,相信他們的實力,他們才會有信心,一旦恢復過來,又會
重現
昔日的輝煌。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這便是尊重所帶來的價值。
在傳媒的高度競爭中,人才的流動成為常態,人物周刊也不例外。面
對每
位要走的員工,我都強調三點:一、我尊重你們的選擇,同時為人物周刊
感到遺
憾,因為你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員工;二、祝福你們能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去
實現自
己的理想;三、如果在外不順,歡迎回來。人物周刊有一些員工已是幾進
幾出,
他們在外轉了一圈後還是認同人物的企業文化,這種開放的心態和魅力才
是留
住員工的最大動力。因為我們一直希望的企業文化是能為員工搭建一個良
好的
平臺,他們不僅在這里獲得事業的成就感,同時能夠享有起碼的生活尊嚴
,二
者缺一不可。
以真實人性為方法論
長久以來,我們對人的認識囿于一種二元對立的判斷,手持非黑即白
的道
德畫筆,要么把人神化,要么把人鬼化,好人好到極致,惡人惡到極點。
這種
臉譜化、妖魔化的認識論,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就有正面人物和負面人物
之分,
表揚稿和批評稿之分,人性,自身的善與惡被撕裂為兩半,分別披在所謂
“好人”
和“壞人”的身上;更為荒謬的是,出于某種政治和利益的需要,不顧客
觀真
實的新聞原則,為某些人大涂油彩或大潑臟水,使得當下的新聞報道中,
表揚
某些人比批評某些人要付出更危險的代價(政客和商人的不斷落馬成為這一

點的最好注腳),批評某些人比表揚某些人更具有獲利的先機(大量封口費
的產
生來源于此)。
重新打量每個生命,這是人物周刊創刊以來所一直秉承的對人的認識
理念。
我們希望一改過往的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把人還原到人性原點上,拋棄意
識形
態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簡單化,回歸人物應有的多元、復雜、善惡并存、變
化莫
測的基點上。可以想見,世事有多繁復,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對人的認識
上,
我們只有心懷謙卑敬畏又冷峻謹慎,才能更接近人物的本性,才能最大限
度地
還原人物的真實性。這既是對采編人員的職業要求,同時也是內生的一種
文化
理念,從而更為理性地去看待人。
理念無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則是行動的利器,器物層面的方法論可
以使
記者的采訪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掘進到人物的內心和實質。就人物采寫
的方
法論而言,因其記者個性的不同常常呈現出不同的樣式,但大致可定位在
從人
的本性出發,進而推及到人的職業屬性,最終拓展到人的社會屬性。
我們說,性格決定命運。人之所以千差萬別,性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不
同性格的人在同一事件面前會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這對我們采訪人物具
有指
導性意義。所以,面對面的采訪給了記者一個最真接的印象記憶,他的形
象、
氣質、談吐及各種微妙細節,不僅使記者對人物有一個直接的性格判斷,
而且
會在記者後來的寫作中成為影像的記憶,成為開啟人物為什么而做的動因

鑰匙。
人出生于某個階層、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會在其身上烙下與其他階層和
職業
不同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個性和思想情感,從階層和職業屬性人手
是把
握人物特質的一條捷徑。所以,人物記者也常常分線,他們可以在長期的
專業
采訪中成為某一行業的準專家,可以最有效地直抵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是
說術
業有專攻。采訪時政人物要從政治利益考量,采訪財經人物要著眼商業訴
求的
最大化,采訪文化人物更看重他對世界的觀察感知,采訪藝術家則要捕促
他對
人生的表達方式,這樣你才能呈現不同人物的不同特質。
但人最終還是社會的一分子,無論他的性格如何,職業所決定的價值
觀和
思維方式如何,他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觀察一個人,我們常常要把他
放在
大的時代背景下,放在與他相關的同時代的人物中進行比較鑒別,既要找
到人
物的個性和職業屬性,又要看到時代的潮流是如何改變了人生的軌跡。人
就是
在這種有限的規范中,展現出不同的命運,它既是時代的,又是個人的,
既能
看到人物個性的張揚和命運的陡轉,又能呈現時代的風云流變。
從這套叢書中,你就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個人物的命運,還能讀出時代

變遷。
徐列
2011年6月1日

目次

總序
公眾人物
我見過最完美的女人
張可(1919—2006)莎士比亞專家
無邪廖冰兄
廖冰兄(1915-2006)漫畫家
撲向櫻花
東史郎(1912—2006)日本老兵
孤獨的浪漫
戴愛蓮(1916—2006)舞蹈家
我兒子尤
子尤(1990-2006)少年作家
如此保守,如此新銳
馬季(1934-2006)相聲演員
他就這么沒了
庫爾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德裔美國作家
懷念“老傅”
文興宇(1941-2007)演員
梅勒沒了
諾曼·梅勒(1923-2007)美國作家
碎了,那件盛滿才思的容器
韋爾喬(1964-2007)漫畫家
市川昆的電影事件簿
市川昆(1915-2008)日本導演、編劇
也許是最後一次傾聽
岑范(1926-2008)導演
冷魂賈值芳
賈植芳(1916-2008)作家、翻譯家、學者
匆憶柏楊
柏楊(1920-2008)作家
他用時裝賦予女性權力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時裝設計師
認定了理想主義的老兵
魏巍(1920-2008)作家
一個巨人的猝然倒下
穆鐵柱(1949-2008)籃球運動員
為中國足球付出一輩子
馬克堅(1936-2008)足協官員
懷念你,懷念一個時代
陳虻(1961-2008)電視人
智者停止發表箴言
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美國政治學家
No Smoke,No Sun,No Fabbit!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國作家
永遠的沙師弟,走好
閆懷禮(1936-2009)演員
再見,秀行先生
藤澤秀行(1925-2009)日本著名棋士
未曾年輕過的人
李文華(1927-2009)相聲演員
這一次,別人播他的新聞
羅京(1961-2009)播音員
以舞蹈對抗恐懼
皮娜·鮑什(Pina Baush,1940-2009)德國舞蹈家
事情就是這樣
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1916-2009)美國新聞主播
族長歸去
愛德華·肯尼迪(1932-2009)美國政治家
為詩受難
綠原(1922-2009)詩人
頑童學者唐德剛
唐德剛(1920-2009)歷史學家
解剖原始思想的人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人類學家
平山家的賬本
平山郁夫(1930-2009)日本畫家
此地空余錦灰堆
王世襄(1914-2009)博物學家
小新之父
臼井儀人(1958-2009)日本漫畫家
侯麥的冬天
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1910-2010)法國導演
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已過去
薩馬蘭奇(1920-2010)國際奧委會前主席
謝謝你,馬丁
馬丁·加德納(1936-2010)美國數學家
所有紀事都是盲目的
若澤·薩拉馬戈(1922-2010)葡萄牙作家
勇敢地言說道德
托尼·朱特(1948-2010)美國歷史學家
泥土·腳印·范用
范用(1923-2010)出版家
愛國的“反對派”
梁叢誡(1932-2010)環保先驅
尋常百姓
三代人的礦難
祖父的規矩
那些年,爺爺活在沉默里
世上少了一個人
艱難母親
我的小舅舅
奶奶的故事
外公和外婆
父親的神鞭
他們說:外婆
母親和她的最後11年
外婆的英歌表
日環食下
食物鏈上的奶奶
橘子樹下
那個風聲鶴唳的春天
塵埃中的姥爺
我的“前世情人”
永歸香格里拉
優雅地受難與拯救
互聯網上的電影先鋒
山友老吳
知青張革
電影人生
包叔叔的霧
此地一為別
文學青年馬躍進
少女楊德云
賣炭翁老金
兩個軍人
明年冬天誰在那里
一種死亡
爾西
編後記

書摘/試閱

張可(1919—2006)莎士比亞專家
我見過的最完美的女人
藍云口述 李宗陶整理
我父親十五歲時投身革命,經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紹結識了王伯伯(王
元化先生)。他長我父親四歲多,當時是上海地下黨黨員,文章也寫得好,
我父
親視他為兄長和朋友。父親後來赴蘇北參加新四軍,全國解放後轉業回到
上海,
我們家和王伯伯家開始頻頻走動。
從我記事起,王伯伯就因為胡風問題蒙難,但當時已經結束隔離審查
回家
了。那時我是個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每個禮拜天上午都去皋蘭路王伯伯家
里跟
張可阿姨學英語。那時跟王伯伯很少交談,總是圍繞著張可阿姨,朗讀英
語課
文,做些會話練習,不一會兒就“下課”了。她就領著我玩,端出家里的
各種
美食。張阿姨很隨和,也很好客,把家里布置得富有文化氣息。餐桌上永
遠有
精致的食物。每次去,張阿姨都會叫保姆拿個冰瓶去買冰磚請我吃,那個
年代,
獨享一塊冰磚簡直有點奢侈!所以,這段童年回憶深深銘記著親切慈祥的

阿姨。
而王伯伯總是坐在客廳沙發上,起勁地對三兩個客人談我聽不懂的深
奧學
問。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王伯伯比較嚴肅,是個黑黑瘦瘦的老頭,穿一件
中山
裝,扣子都扣得齊齊的,談鋒很健。有天去他家,王伯伯正在向朋友談,
事物
不是一分為二的,而是合二為一的,就像事物總有向陽的一面和背陽的一
面,
就像正電和負電合成了電,總之世界是和諧的,不是一分為二的。我回家
後跟
爸爸說起,爸爸沉下臉說,不許胡說!因為當時正掀起一分為二的斗爭哲
學。
而在這個遭受政治沖擊的家里,因為有了張阿姨,就有了驅散陰霾的和風
,就
有了躲避風浪的港灣。
一晃很多年過去,我從安徽插隊回來時,他們家搬到了吳興路淮海路
,離
我家很近。那時我也有了孩子了,就常帶著女兒去他們家,張阿姨依然會
做很
好的東西給我們吃。來吃飯的客人往往很多,張阿姨有時會在吃飯之前對
我說:
“去,把那個雞腿吃掉,省得都給他們吃了。”
王伯伯這時好像已經平反了,做了部長。在他家里,常常見他躺在床
上,
床邊坐著前來請示匯報的人們。他們談什么,張阿姨從來不過問。而我感
興趣
的是到他們家拿電影票,看內部電影。比如《敖德薩檔案》、《法國中尉
的女人》
那種緊俏的電影,張阿姨必定悄悄為我留著票。
後來張阿姨的身體每況愈下,保姆也用不安定。因為我住在衡山路口
,離
他家最近,他們沒有保姆的時候,我會時不時送點吃的過去。張阿姨會問
,你
家里吃什么,能不能給我買一點?張阿姨說王伯伯需要營養,我就買點牛
肉啊
雞啊蝦啊什么的。這樣慢慢地他們家里有些事情就會叫我幫忙。後來,張
阿姨
病情日漸加重,腿瘸得越來越厲害,意識變得模糊,說話也越來越不清楚
。王
伯伯很難過,有時和我說,“我總是感到很孤獨,覺得沒有人可以說話了
,張可
阿姨我跟她說什么她已經聽不懂了。我這里雖然很熱鬧,但是我很孤獨。

去年,王伯伯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一周一篇的《清園談話錄》
中,有
一篇談及老年人的愛——
年輕時,讀別林斯基論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別林斯基說

劇作者讓他筆下的那對戀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雙雙意外死去,這樣處理

很恰當的。因為可以想象到,如果羅密歐與朱麗葉一直活下來,變成了一

老頭子和一個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哪里還有什么愛情可言?兩人對面

有打哈欠而已,這是別林斯基的看法。那時我覺得他說得很對,但是後來

步入中年重讀杜甫的“三別”中的《垂老別》之後,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

年老夫婦之間,為什么就沒有愛情可言呢?《垂老別》寫那個老漢被拉去

仗的時候,杜甫沒有用多少文字,把兩個老人拳拳相依之心和眷念之情,

得多么深邃,令人感動。其中有一段是用老漢的眼光寫出:老妻臥路啼,

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話
極平
常,但是我每讀到此,總禁不住內心的激蕩,它確實有一股催人淚下的力
量。
張可阿姨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她書讀得多,很有教養,有自己
的事
業,但又不失溫婉典雅的女人氣。她不僅是賢良的家庭主婦,還有一種令
人欽
佩的堅韌不拔。
王伯伯和張阿姨感情上是非常好的,對張阿姨也是照顧備至,但我覺
得,
在她一生當中,張阿姨付出的更多,給丈夫,給兒子,給她摯愛著的人們
。但
是,她還沒能享受她應得的,就又進了醫院(做這個訪談時,張可女士還躺

瑞金醫院的病房里)。
想到這一點,我心里總覺黯然。
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