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油氣成藏特徵和勘探實踐(簡體書)
滿額折

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油氣成藏特徵和勘探實踐(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0 元
定價
:NT$ 960 元
優惠價
878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油氣成藏特征和勘探實踐》由徐可強主編。全書共分七章,主要介紹了:石炭系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碳酸鹽巖儲層特征,石炭系碳酸鹽巖儲層測井識別方法,石炭系油氣成藏特征,鹽下碳酸鹽巖油氣藏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等內容。
《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油氣成藏特征和勘探實踐》的出版,將大大豐富中亞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專家們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中亞地區特殊的油氣成藏條件和富集規律。

名人/編輯推薦

《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油氣成藏特征和勘探實踐》是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

目次

第1章 濱里海盆地區域地質特征
1.1 區域地層和沉積特征
1.1.1 基底特征
1.1.2 下古生界
1.1.3 上古生界
1.1.4 中-新生界
1.2 區域構造與盆地演化
1.2.1 大地構造位置
1.2.2 盆地構造區劃
1.2.3 盆地構造演化
1.3 油氣地質條件
1.3.1 生油層
1.3.2 儲層
1.3.3 蓋層
1.3.4 油氣成藏特點

第2章 石炭系層序地層與沉積相
2.1 濱里海東緣石炭系沉積背景
2.1.1 濱里海東緣石炭紀構造演化
2.1.2 濱里海東緣石炭紀古地理背景
2.2 石炭系層序地層格架
2.2.1 鉆井層序地層格架
2.2.2 地震層序地層格架
2.2.3 井-震綜合層序地層格架與基準面變化旋回
2.3 石炭系主要沉積相類型與特征
2.3.1 相帶特征
2.3.2 亞相與微相特征
2.4石 炭系沉積相時空展布
2.4.1 SS1層序沉積相展布
2.4.2 SS2層序沉積相展布
2.4.3 SS3層序沉積相展布
2.4.4 SS4層序沉積相展布
2.4.5 SS5層序沉積相展布
2.4.6 中區塊石炭系沉積模式
2.5 特殊地質體屬性與分布
2.5.1 SS1層序低位扇
2.5.2 SS1層序高位、SS2層序、SS4層序粒屑灘
2.5.3 SS3層序前積透鏡體

第3章 碳酸鹽巖儲層特征
3.1 儲層巖石學特征
3.1.1 礦物組分
3.1.2 結構組分
3.1.3 巖石類型
3.1.4 KT-Ⅰ油層組白云巖的成因類型分析
3.2 儲層物性特征
3.2.1 孔滲分布特征
3.2.2 孔滲相關性分析
3.3 儲集空間與成巖作用特征
3.3.1 儲集空間類型
3.3.2 孔喉結構特征
3.3.3 主要成巖作用類型與成巖環境
3.3.4 成巖序列與儲集空間演化
3.3.5 KT-Ⅰ白云巖儲層沉積一成巖模式
3.4 有效儲層分布預測
3.4.1 KT-Ⅰ層儲層分布預測
3.4.2 KT一Ⅱ層有效儲層預測與分布特征
3.5 儲層發育影響因素
3.5.1 白云巖儲層發育影響因素
3.5.2 石灰巖儲層發育影響因素

第4章 石炭系碳酸鹽巖儲層測井識別方法
4.1 碳酸鹽巖測井識別方法
4.1.1 中子-聲波交會法
4.1.2 光電吸收指數Pe值直觀判別法
4.1.3 光電吸收指數-密度交會法
4.2 儲層劃分及儲層類型的判別
4.2.1 裂縫測井識別方法
4.2.2 溶蝕孔洞的識別
4.2.3 孔隙結構的識別
4.2.4 儲層劃分及類型判別
4.3 儲層流體類型的判別
4.3.1 油水層或氣水層的判別
4.3.2 油氣層的判別
4.3.3 差氣層或干層的判別
4.3.4 疑難層流體類型的判別
4.4 碳酸鹽巖儲層測井識別方法的應用
4.4.1 北特魯瓦構造KT-Ⅰ儲層測井識別
4.4.2 中區塊其他構造KT-Ⅰ儲層測井識別

第5章 石炭系油氣成藏特征
5.1 烴源巖特征
5.1.1 濱里海盆地鹽下層系烴源巖特征
5.1.2 濱里海盆地東緣烴源巖特征
5.1.3 中區塊烴源巖特征
5.2 濱里海盆地東緣流體特征
5.2.1 北特魯瓦油藏流體分布特征
5.2.2 典型油田流體特征對比及影響因素分析
5.3 油源對比及典型油藏解剖
5.3.1 油源對比
5.3.2 典型油氣藏解剖
5.4 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及含油氣系統劃分
5.4.1 烴源巖條件分析
5.4.2 輸導體系類型
5.4.3 油氣運移分析
5.4.4 蓋層條件分析
5.4.5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4.6 含油氣系統劃分
5.5 有利成藏組合與區帶預測
5.5.1 有利成藏組合分析
5.5.2 有利區帶預測

第6章 鹽下碳酸鹽巖油氣藏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6.1 鹽下構造識別技術
6.1.1 地震采集和處理技術
6.1.2 鹽丘邊界精細解釋技術
6.1.3 速度模型與時深轉換技術
6.1.4 精度校驗技術
6.1.5 疊前深度偏移技術
6.2 鹽下碳酸鹽巖儲層預測技術
6.2.1 測井儲層評價技術
6.2.2 沉積層序與沉積相分析技術
6.2.3 地震相分析技術
6.2.4 地球物理綜合預測技術
6.3 鹽下勘探技術發展方向
6.3.1 鹽構造成因機制及其對鹽下圈閉發育的影響
6.3.2 鹽下構造圈閉識別
6.3.3 儲層地震預測的地球物理方法
6.3.4 地震采集、處理、解釋一體化技術

第7章 中區塊碳酸鹽巖油氣勘探實踐與啟示
7.1 勘探策略與部署
7.1.1 勘探決策
7.1.2 勘探部署
7.2 勘探效果分析
7.2.1 技術進步
7.2.2 勘探效果
7.3 勘探經驗與啟示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濱里海盆地鹽下油氣運移的通道主要是不整合面、斷層和孔、洞、縫。如上生下儲型、下生上儲型等生油層與儲層連續緊密接觸時,油氣可通過孔、洞、縫和小型斷層滲流到儲層中。生油層與儲油層為分割型時,油氣運移通道多為不整合面和大的斷裂。油氣運移的距離也有長有短。長者如沿區域不整合面和大斷裂遠距離運移(如盆地東部古生代油氣運移至中生代儲層內),短者則為向鄰近儲集體內的運移。
5.4.3.2 中區塊油氣運移時期
區域研究表明,中區塊位于鹽下古生界隆起區,成為早期油氣運移的重要指向。中區塊烴源巖埋深大,有利于成熟原油的生成。根據盆地南緣和東緣在晚石炭世的區域性隆起以及此後的構造發展史,結合含鹽構造成因和空谷階含鹽層普遍不整合超覆在不同時代沉積之上這一現象,可以推測在鹽下層系至少存在三個油氣聚集期。
第一期包括晚石炭世之前的時期(早二疊世之前的時期),個別地區包括中石炭世之前的時期,油氣主要來源于研究區東側陷區。這一階段在靠近強烈坳陷區(可能的生油氣區)的近隆起地段,在泥盆系、下石炭統和個別地區的中石炭統中發生了第一次液態、氣態烴類聚集,形成了早期原生性油藏。第二期包括晚石炭世,個別地區還包括中石炭世,還可能有早=疊世(空谷期之前)。在此時期由于東部烏拉爾褶皺帶引起的劇烈上升運動,在地表條件的影響下早期的原生油藏發生烴類的重新分布,許多油氣藏遭受破壞,同時殘余油氣藏的物理化學成分也產生了變化。第三期包括空谷期以後的整個中生代漫長時期,油氣主要來自于西側盆地中心坳陷。在這一階段形成了厚層的含鹽蓋層,形成一些鹽丘和鹽槽,其上覆蓋著晚二疊世和中生代沉積。此階段的特點是重新形成新的油氣藏,造成現今石油、天然氣、凝析油聚集的格局,其中有不少是在鉆井可打到的鹽下層內發現,如在盆地邊緣形成許多帶油環凝析油氣藏,例如烏里赫套油氣藏、阿里別克莫拉油氣藏。
在第三期聚集時,生油層和儲層相互隔離,有大量的烴類聚集,因此可認為此期的油氣生成和聚集最活躍。在此階段,由于生油層顯著下沉,創造了有利的溫度和壓力條件,并形成了一些適于聚集油氣的構造圈閉(包括被鹽丘和礁體而復雜化的局部隆起在內)和地層型、巖性型和巖性一地層型圈閉(位于不整合超覆儲層帶,儲層相變和尖滅帶內)。
構造演化結果表明,中區塊石炭系構造在石炭紀末期已具雛形,在早二疊世空谷期之前基本定型,而大量油氣生成是在三疊紀以後,因此圈閉與油氣即具有良好的空間配置關系,又具有良好的時間配置關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