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滿額折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于丹趣品人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于丹趣品人生》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們忙著升學、晉職、賺錢……每天像陀螺一樣旋轉不停,等到我們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己恰恰丟掉了幸福。
于丹教授推出三年蓄勢之作——《于丹趣品人生》,暢談生活感悟,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于閑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閑的情趣與生活方式并非要讓我們閑擲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
無論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來,讓自己的心靈歇歇腳,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聲繞梁,邀山水入懷。用這些最低成本的養心方法,為自己疲憊的心靈尋找一處短暫的棲息地。

作者簡介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并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于丹·游園驚夢》等。其中《于丹〈論語〉心得》銷量已達五百余萬冊,目前已在三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名人/編輯推薦

《于丹趣品人生》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電視熒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聲繞梁,邀山水入鏡。暢談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財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徑。沒有太多錢財,也可以擁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每個人都可以有的閑適。

〔推薦序〕
做一些無用的事│白巖松
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我們,怎么啦?
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進,又時常困惑:我要去哪兒?
困惑時間長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聽聽琴音,這些事兒有用嗎?表面上看,還真沒用。
從這個時代的追求來看,升官、發財、出名,要做就要做與此有關的事兒,因為有用,而一個人喝喝茶、喝喝酒、聽聽琴,實在沒用。因為,一個人在那兒,既不創造財富,又不營造關系,于是,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甚至被當做是可憐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無用的事推到了邊緣。人群中,人們只愿意結識對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決定了哪一張因無用而該撕,哪一張又因有用而該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來越少,甚至時間長了,我們的人生都開始干澀無趣起來。無用的事或人,真的無用嗎?

2011年,海峽兩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畫作《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陽。那里的人們,人人都在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圖》而驕傲自豪。仔細一聊,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過七十的畫家黃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時間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們也在為名忙為利忙,而黃公望與他的畫作,不過是一個看似無用的人做了一件無用的事而已。耐人尋味的是,當年這幅畫,黃公望正是畫給道友無用師的,因此也有人稱這幅畫卷為《無用師卷》。然而千百年過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煙消云散;卻是當年那無用的老人,用清靜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禿的畫筆,留下的畫作顯赫起來,終成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偉大的記憶,并越來越為這座小城帶來資金、帶來財富、帶來關注。一個無用的人送給無用師的畫作卻真的有用起來。這該是怎樣的一個輪回?無用的事,真的無用嗎?

遠方的事,只是一面鏡子;當下的路,還得要我們自己深一腳淺一腳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還不幸福?
有人說,想要幸福,三個詞很關鍵——物質、情感與精神。物質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于是,人們都想夯實這個基礎,慢慢產生了一個錯覺,以為物質目標實現了,幸福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可是走著走著,物質基礎不差了,國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車的銷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錢包鼓起來的人們卻不幸地發現:幸福并沒有如期而至,反而漸行漸遠。問題出在了哪兒?仔細想想,除了物質,情感與精神這兩個層面,您關照得夠嗎?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質是正分,還很高,可情感與精神都是負分,加起來,你的幸福總分,會不會是負數?
光做與錢與權與名有關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夠用嗎?

我也是臨近中年,才知茶的好處。
如果單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選擇。急不得惱不得,讓情急口渴的人早已棄它而去,三大杯可樂下肚,馬上去忙別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給自己時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節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時間,對應著不同的茶,像極了生命中或涼或暖的時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時光占大多數,而心靜下來,茶里,卻總有滋味。
酒,我既討厭又喜歡。討厭的是應酬的酒,卻也是周圍人群中最常見的。這樣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著為感情為態度為利益而要大口悶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當成了鑰匙。
真正好的酒卻讓我喜歡,那往往是閑來無事或毫無目的之時,親朋好友間的小酌,沒有名頭大小排座次,沒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潤澤了人生。
琴音更是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妙品。琴為古物,音樂卻是到處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鬧的背景,有多少是為你的悲喜而響起?
新聞于我,是事業是功名,可從現實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須堅持的苦役。如若沒有強迫自己閑下來的愛樂時光,沒有同樣看似無用的喝酒喝茶甚至發呆的時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負。于是我逐漸明白,正是這些無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時覺得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條單行線,如若只為目的而忘了過程,人生,其實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該多做些無用的事,為無用的事正名也為人生正名的時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來太難,可還是要從道理一點點說起。于丹用她的話語文字,在做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這件事也許會被人笑話,大教授竟說些無用的事,可今天,面對茶、酒、琴,說歷史照當下,卻真的該成為教授應做的大事。好的知識分子,應該永遠在憂心忡忡中為更好的世態人心做推動。如同好的醫生,診出了病再開藥方,雖不一定藥到病除,卻盡了心力。忙與盲是當下的一種病,做些無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點兒藥方。于丹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眾人。在這個時代的折返點上,我們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當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聽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這提醒,這反省,都是功德。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讓心靜下來一些,讓生命分一些時間給看似無用的事,這才是目標。心不靜,幸福來不了;人沒有更多與內心對話的機會,生命鮮活不起來。總要有個機會和忙亂告別,那就從看看于丹這些文字開始吧!再然後,把這本書放在一邊,把更好的人生拿起來。我想,這也該是于丹做這件事的緣起與期待吧!

目次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藝術
寧靜是一種生產力
『我』到哪兒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天地有長風,生命自浩蕩
親山臨水聽鳥鳴
看見四季的表情
嚼一嚼菜根的香
抓住“不亦快哉”的瞬間
你的現在在哪里
茶之味(上)
茶聖與《茶經》
一杯清茗,十年塵夢
烹茶煮茗辨世情
喝出一盞茶的前世今生
且盡盧仝七碗茶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盡古今鉛華
歡愉之茶:平淡中的回甘
憂傷之茶:冷暖自知
格調之茶:面對世界的名片
力量之茶:臨危從容
柔韌之茶:外化而內不化
綠茶:凝一點早春的魂魄
烏龍茶:半入松風,半入丁香味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不如吃茶去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
興亡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從容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酒之品(下)
酒隱一場紅塵心事
醉里乾坤
斜陽微醺照菊花
唯有飲者留其名
且盡生前有限杯
醉吟千古興亡事
一蓑煙雨任平生
俯仰天地,會心一杯
千古有真跡,往往醉後得
酒中之禮,酒中之禁
琴之趣(上)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琴中識文王
山水移情,以無為師
命若琴弦
聽音辨意,草木含情
用一生奏成一曲胡笳悲歌
琴之趣(下)
魏晉風骨琴上聽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治世之音,養修之物
撫琴七忌,人生莊嚴
琴聲即心曲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代後記?感悟生活智慧

書摘/試閱

一山一水一世界
在當今社會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或許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點意趣、一點閑情,缺少了與家人共處的那些閃光的零碎的時間。
如果翻開這本書的朋友恰好有點閑暇的時間,我愿意和您一起坐下來,閑聊幾句關于生活藝術的感悟,相關于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對今天的啟發。
我們處在一個有太多選擇的時代,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設計,都懷有不同的夢想,也都在尋找從腳下抵達夢想的那條道路。
不久前,我讀到一組頗有意思的數據,來源于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報告分析,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人實現自我的動力各不相同,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是對子女發展的期望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際優勢、追求一生平安、盡力做好本分、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貢獻,分別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項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這個數據意味深長。我們對子女的期望、個人事業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業的夢想,都是生活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這個指標或許可以讓我們舉重若輕。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種奢侈品,還是一種必需品呢?
今年夏天,我還看過一份《2010—2011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這份由中國國家旅游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發布的報告,也被稱為《中國休閑綠皮書》。報告里說,大約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沒有享受過帶薪休假,大約有17.85%的人沒有固定的雙休日。更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受訪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的薪水報酬,他們寧愿放棄休假而去加班賺錢。
同樣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組數據,來自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數據羅列了2011年各國帶薪休假時間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帶薪假期為41天,排名第一。中國年帶薪假期是21天,排名最後。事實上,令人更為惋惜的是,連這可憐的21天,還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證。
生活的藝術
看到這些數據,讓人想起上個世紀初一位著名的大學者,一個以幽默享譽世界的中國人——林語堂先生,他寫過一本著名的書《生活的藝術》。
他在書中寫道:“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閑者。”以此來描述中國人和美國人巨大的差異。
在林語堂先生看來,歷史上,中國人以悠閑的生活方式著稱于世,我們不那么汲汲營營,忙于牟利賺錢;相較而言,美國人過分期望事業的成功,過分講求效率,過分守時,這“似乎是美國的三大惡習”。
話語中有一些調侃意味,但是,時隔不到一個世紀,中國人在世界上擁有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而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了。在我們匆忙行走的同時,焦慮和壓力與日俱增,林語堂先生曾經堅信:“中國有一種輕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氣質,可以在他們那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里找到最好的論據。”他甚至依此推導:“假如不是這樣的話,一個民族經過了四千年專講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壓,那是早已不能繼續生存了。四千年專重效能的生活能毀滅任何一個民族。”
那么,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里,中國人輕逸愉快的哲學還能夠幫助我們嗎?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是一個哲學目標,也是一個生活理想。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在整體上追求發展的同時,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長速度,提升幸福指數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當今社會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或許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點意趣、一點閑情,缺少了與家人共處的那些閃光的零碎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所謂成功者的生命版圖中填滿了頭銜和財富,卻缺少了靈性和健康。而對我們更多負荷生命重擔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頭銜和財富成為了關于成功的簡單標簽。他們在成為大眾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時,生命中的荒蕪和蒼涼卻被忽略了。
什么是中國人的理想呢?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
我是如此喜歡林語堂先生,如同他單純而深執地喜歡蘇東坡。
上上個世紀末的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個叫作?仔村的村落。他的父親是位牧師,所以林語堂從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廈門讀完中學後,來到上海,進入聖約翰大學。
大學畢業後,這個掌握熟練英語的男孩向父親宣告,自己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說:“如若一個人承認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會自然而然將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餌誘視做贅物,并將視之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東西。人類之間的互愛應該就是一件終結的和絕對的事實。我們應該不必借著上天第三者的關系而即彼此相愛。”
這個情懷柔軟博大的中國人,甚至將宗教都看做是阻擋給予世界大愛的一層隔膜。
離開聖約翰大學後,林語堂受聘于清華大學任教,隨後又赴美國、德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是研究中國古代語法和音韻的。這樣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學者,卻堅持在西洋教育體系下,進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寫出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杰作,真正做到了“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熱愛中國文化,既是一個人文學者,又是一位科學愛好者,還曾發明了中英文打字機。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評價的呢?
他自稱是“西洋的頭腦,中國人的心靈”,意指在思維邏輯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體系,在心靈的歸屬感中,他熱愛中國——這個悠閑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議:“東方人須向西方人學習動植物的全部科學,可是西方人須向東方人學習怎樣欣賞花魚鳥獸,怎樣能賞心悅目地賞識動植物各種的輪廓與姿態,因而從它們聯想到各種不同的心情和感覺。”今天,當我們重讀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會發現他是多么強調中國人的心靈生活啊!
現代人的頭腦,充盈著太多太多的知識;現代人的思維,充滿了太多太多的邏輯……可是,在心靈的方面,我們也喪失了相當豐富的內涵。
如果翻開字典,找到心字底或豎心旁的字詞看一看,就會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我們會看到,中國漢字中有如此多的字與“心”有關。比如說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說感恩,從心而發,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說慈悲,也是源自內心。
漢語里還有一些與情緒有關的詞匯,也與心有關。比如著急的“急”,思戀的“戀”,焦慮、顧慮的“慮”,還有懷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厭惡的“惡”、容忍的“忍”……都是以心為底,都與心有關。
再來看看豎心旁的字詞。
憎恨、慚愧、懺悔、惱怒、惶恐、愜意、憧憬、懶惰、懈怠……“心”在旁邊站著,說明一切正面和負面的情緒都是心理導致的。這些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態。
性情是從心而起的,“心”的外邊加個“門”,就是煩悶的“悶”。只要一顆“心”還在,我們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這顆“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記,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經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種組合,豎心旁加一個“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許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沒有時間去體味心靈中那些細微的悸動,去體會生命的美妙,這也是一種心不在此的狀態。
這是漢字描述的心靈生活,是漢語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雖然中國古代知識中沒有西方現代科學對人體器官功能的精準定義,但是我們有屬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說法,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中國人恭維人時往往會說,“哎呀,你一肚子學問”,文雅一點兒的說法是“滿腹經綸”。看一看,人的整個腹腔都可以用來裝學問,是不是很有趣?
中國人發愁時會說“愁腸百結”、“肝腸寸斷”,老百姓將“後悔”形象地說成是“悔青了腸子”。在中國人看來,腸子不僅僅是用來消化的,也參與到我們的心靈生活之中。
中國人將真話稱為“肺腑之言”,民間說法是“掏心窩子”,肺和心窩不僅僅是用來呼吸和血液循環的,也參與到待人的真誠上。
這就是中國人原本的心靈生活——用五臟六腑支撐著一顆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誠,如此感性。
林語堂在其著作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現實加上夢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們常說,一個人要腳踏大地,頭頂天空,就可以去實現理想了。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們頂天立地,生命將不失崇高,但是它輕盈靈巧嗎?
如果我們忍辱負重,人生將有所沉淀,但是能舉重若輕嗎?
我們能否多一點幽默,以化解苦難?
我們能否多一些悲憫,融化僵硬的心靈?
缺少這些元素,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智慧。
回頭仔細看一看,中國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直至上個世紀林語堂所處的年代,中國人經歷過一代代滄桑浮沉,甚至經歷過民族救亡的抗爭,但是那種達觀樂天的哲學基因一直蟄伏在血液深處,一有機會就會浮現于從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生活中呈現多元可能的大時代,但這也給每個人帶來了成功奮斗的壓力,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糾結。這似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個人成長的代價。“鴨梨(壓力)老大”,這能成為我們放棄悠閑情趣的理由嗎?
許多人會說,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閑?
在我看來,悠閑與時間無關,悠閑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閑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悠閑是生命的一種節奏。拿捏得住輕重緩急,忙而不亂,這是一種境界。同樣的工作,也許別人力不從心,無法勝任,你卻能在重重壓力縫隙中閑庭信步,悠然自得,有著不敗的從容,這才是個人評價體系中真正的成功。因為從容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緊張,而是內在狀態的焦慮。
寧靜是一種生產力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這句話頗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夠悠閑地對待它,才會有時間、有心思去滿足自己的閑情逸趣。
別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趕,別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體會。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發現什么呢?發現一種生活方式,發現生命的質量。《菜根譚》里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寧靜有時也是一種生產力。一個人能夠平心靜氣,就能夠獲得一種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效率。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木匠帶著一幫徒弟干活,干著干著累了,擦汗時揮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飛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滿滿的,足有半人高,徒弟們停下手里的活兒東翻西找,始終沒有找著。
天色已晚,師父說:“算了,先去吃晚飯,明天再找吧!”就帶著徒弟們離開了木工坊。
一個多小時後,師徒們酒足飯飽,回到木工房,見木匠的小兒子坐在門口,拿著手表說:“爸爸,我幫你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是驚訝:“我們這么多大人,大白天都沒有找到,現在黑燈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
男孩說:“大家一起找,亂哄哄的。你們走後,我一個人坐在黑暗里,聽見手表滴答滴答的聲音,順著聲音一摸,就摸到了。”
故事很簡單,道理卻很深刻。想想看,寧靜難道不是一種生產力嗎?
《莊子》中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天地萬物是可以映照在我們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靜,因為水流就是如此。喧囂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時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灘上的時候,它能照見世界嗎?它什么也看不見。
一個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過分在意他人的贊譽和誹謗之語,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蕩著,躁動著,以這樣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沒有偏差嗎?如果不能擁有一份寧靜,不能擁有一種閑適,我們能看見生命的本真嗎?
安靜下來,在中國人本來的生命規律中去發現悠然的歡喜,對今天這個時代而言,也許不只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說它是雪中送炭也不為過。
“我”到哪兒去了
看過一則中國禪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第一樣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盤纏、寒衣都在里面,當然不能丟;第二樣是公文,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第三樣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樣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點一遍,包袱還在,公文還在,和尚還在,我自己也還在,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復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閑聊幾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應,關系越來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風雨交加,饑寒交迫,兩人趕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個破廟里。和尚對公差說,不遠處有個集市,我去給你打點兒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給和尚打開了枷鎖,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還買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過去。
和尚一看,機會終于來了。他從懷里掏出一把剛剛買來的剃刀,嗖嗖嗖,就將公差的頭剃光了。然後,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來,自己換上,又將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連夜逃走了。
對發生的這一切,公差都渾然不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來後,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準備清點東西,繼續趕路。一摸手邊的包袱,包袱還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著了。廟里找,廟外找,到處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兒去了呢?呃?發現頭居然是光的!低頭再一看,身上穿著僧袍,恍然大悟,原來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樣都在,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廟里四處找,怎么也找不著自己,心里就納悶兒了,和尚還在,我到哪兒去了?
這個故事放在今天來解讀,顯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么?是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不管現在的生活水準如何,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質生活的改善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它不會丟。
公文是什么?公文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總要有一個社會角色,要通過一種職業建立與他人的關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份公文也丟不了,會隨時帶在身邊。
和尚是什么?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當我們的自我還在時,押解和管理著這個囚徒。但是,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過分專注于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日復一日忙碌的事都沒有丟,自我卻找不到了。
我們忙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來,人最想得到什么,就會成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別看重權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關系、經營人脈上,職位越來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後就變成了權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別想掙錢,開始的時候掙錢是為了花,掙到最後它就是個數字,那就變成了金錢的囚徒。有些人一輩子執著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但癡迷不悟,最後就變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會把你裹挾進去,讓你變成它的囚徒,這時候,“我”就丟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為什么想和朋友們談一談生活方式呢?為什么想在當下說一說中國人的閑情雅致呢?
不是為了讓我們拿出大把時光去浪擲,不是為了讓我們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人生長路漫漫,如何用中國人的方式,從容踏上旅程?悠閑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值得去嘗試。
大家在路上行走,在公園里散步,會看到很多亭子。“亭”子旁邊要加個“人”才是“停”,漫漫路途中,歇歇腳,落落汗,看看山景再出發,亭子就是讓身體休息、心靈放松的空間所在。
清代著名戲曲家、大文人李漁,在家鄉浙江蘭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曰“且停亭”。這個名字的來由很有趣。
傳說當年李漁在家鄉修建亭子時,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助,出錢最多的是當地財主李富貴。財主贊助了資金,就定要給亭子取名,叫富貴亭。
李漁覺得太惡俗,就阻攔說:“且停停。”意思是說,你暫且停一下。
財主說:“我給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說該叫什么?你不是也沒取出更好的名字來嗎?”
李漁笑著說:“我已說出名字了——且停亭。”
財主還想辯解,李漁說道:“且自在這里停一停,歇歇腳,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這個亭子就叫且停亭了。”
後來,李漁還為這個亭子擬了一副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人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這溪山清靜中,不妨停一停。這種“停一停”能讓我們充充電,讓我們歇歇腳,讓我們靜靜心,讓我們回頭看一看出發的起點在哪兒,讓我們向前望一望最終目的又是什么。在亭子里喝一盞茶,養一會兒神,回味一下起點與目的之間,過程本身也是意義,這一路上每一步,真實都是風景。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許那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甚至不是具體的一段光陰,一盞茶、一杯酒、一段琴曲、一片山水意境,都可以走進去,體會生命中的一種從容。
為了上路時走得更輕松,且自停一停腳步,不要丟了趕路的自己。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