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將我國古代有關礦物、巖石知識的文獻加以考證、研究、整理,并結合現代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歷史時代為經,以我國古代人民對礦物、巖石的認識思想為緯,對我國古代人民對礦物巖石的認識加以翔實地論述,內容十分豐富。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適合研究中國地質學史、礦物學史、中國科技史的讀者以及相關專業學生閱讀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是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古代先民很早就認識并利用了許多礦物、石料,并且留傳下來許多有關礦物知識方面的文獻史料,值得後人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
礦物學是地質學中的基礎學科和先行學科,礦物知識史是地質學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勾勒清楚礦物學發生、發展的軌跡,對揭示地質學發展的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研究中國礦物知識史,既要找準在世界礦物學史大系統中的位置,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回顧我國的地質事業,在老一輩地質學家章鴻釗(1877~1951年)、丁文江(1887~1936年)、翁文灝(1889~1971年)、李四光(1889~1971年)等人開創推動下,近百年來有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和成就。他們對于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地質科學、地質學史和礦物知識史的研究也都具有奠基開創之功,并有鴻篇巨著傳世(例如章鴻釗1921年出版的《石雅》、1925年出版的《洛氏中國伊蘭卷金石譯證》等)。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王嘉蔭(1911~1976年)、王炳章等人開拓古代礦物知識史的研究領域,70年代後期,夏湘蓉(1910~2001年)、李仲均(1922~2005年)、王根元編著出版《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引起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注。1980年,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在夏湘蓉倡導下成立,夏湘蓉出任首任會長。由此,對中國地質學史的研究,由個人興趣愛好而逐步變為集體的有組織行動,由零星研究變為有計劃的系統研究。自建會以來召開了十多屆學術年會,并于1989年組織過一次國際會議(第十五屆國際地質科學史大會)。出版了十幾部專著和百余篇論文。研究內容包括地質學史、古代礦業開發史、中國地質學會史、地質事業史、地質教育史、地質事業中外交流史、人物史等諸多方面,逐步把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推向了空前繁榮的新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作者王根元受委派擔任當時任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前身)礦物教研室主任王炳章教授(1899~1970年)的助手,協助他從事礦物知識史和地質學史的研究工作。在將近三年的過程中,在他的諄諄教導下,在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教益。當時,他一直想撰寫《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的著作,曾經從為數眾多的古代典籍中收集、整理了不少資料,先後發表了《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丹砂》、《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水銀》、《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雌黃和雄黃》、《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硫黃》等10多篇論文。但由于種種原因,直至1970年與世長辭之前始終未竟夙愿。數十年來雖未曾忘記業師遺志,但畢竟勢單力薄,只是斷續地做了一些資料整理、歸納的工作,未能成書。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根元教授,臺灣學者、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理學碩士、臺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劉昭民先生,以及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王昶教授一起,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并征詢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完成了《中國古代礦物知識》的寫作提綱和初稿。在此基礎上又與王昶一起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對初稿內容及全書架構進行了反復推敲,并由王昶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修改補充完善,最後統編并付梓。
20世紀90年代初,作者曾與崔云昊探討過中國礦物學史的問題,一致認為中國礦物學史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古代礦物知識史;二是近現代礦物學史;三是當代礦物學史。崔云昊經過多年悉心研究,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于北京召開的前夕,撰著出版了《中國近現代礦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95年)。這部專著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地質科學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也是中國礦物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是中國礦物學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之編排和撰寫采取斷代史方式,以歷史時代為經,以我國古代先民對礦物的知識和思想為緯,加以連貫地論述,以期明了歷代先民對礦物逐步認識和深化演變的過程。
至于中國礦物學史的另一組成部分,“當代礦物學史”則有待于將來有識之士撰寫付梓。
在此書完稿之際,恰逢業師王炳章教授謝世40周年,特把業師之《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一文,作為附錄,以彌補本書之不足,也表示作者對業師永難忘卻的紀念。同時把作者1996年發表的中國地質創始人之一、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研究的奠基人章鴻釗傳略,附錄于書後,以示對章氏的緬懷之情。
對于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的研究,是介于地質學、礦物學、冶金學、考古學和歷史學諸學科之間的邊緣性研究課題,具有廣闊的研究領域和重要的學術意義。就物質文化而論,人類的進化史和社會發展史不啻是一部礦產(礦物)資源的發現利用史。而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其考古條件得天獨厚,源自于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成果,將會不斷地豐富著我國古代礦物知識的寶庫,同時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礦物知識史料。但是要尋找、查閱、核實、考證這些史料則是一件頗為不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艱辛的,故本書存在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讀者、專家不吝批評和指正,俾使作者于再版時加以增補、改正。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書能得以及時出版,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的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連緒教授,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副院長袁軍平教授,以及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的全體教師。
王根元、劉昭民、王昶
2011年8月定稿于廣州番禺青山湖畔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參考文獻2

第二章 原始社會時期和夏代、商代的礦物知識3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所使用的礦物和巖石3
一、早期4
二、中期6
三、晚期7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至夏代、商代所使用的礦物和巖石10
一、有關一般石器的礦物和巖石10
二、有關制造陶器的礦物和巖石13
三、有關制造銅器的礦物17
四、有關玉器的礦物28
五、黃金、隕鐵和丹砂33
參考文獻37

第三章 周代和先秦時代的礦物知識43
第一節 與考古出土實物相關的礦物知識43
第二節 關于礦物和巖石知識的記載46
一、《禹貢》中的礦物知識46
二、《范子計然》中的礦物知識47
三、《山海經》中的礦物知識49
第三節 金屬礦物(礦產)共生關系的認識69
參考文獻76

第四章 秦漢時代的礦物知識79
第一節 與考古出土實物相關的礦物知識79
第二節 有關典籍中記述的礦物知識83
一、《漢書?地理志》中的礦物巖石知識83
二、秦漢煉丹術中的礦物知識88
三、《神農本草經》中的礦物知識101
參考文獻106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礦物知識109
第一節 對各種礦物(礦產)的認識111
一、《吳普本草》中的礦物知識111
二、《抱樸子》中的礦物知識113
三、《名醫別錄》中的礦物知識115
四、其他文獻中的礦物知識123
第二節 礦物與地表植物相互關系的論述127
參考文獻129

第六章 隋唐及五代時代的礦物知識132
第一節 關于巖石與礦床共生、地表植物和地下
金屬礦床關系的
進一步認識137
第二節 本草著作中的礦物知識139
第三節 其他文獻中的礦物巖石知識142
參考文獻149

第七章 宋金元時代的礦物知識151
第一節 在本草書籍中的礦物知識162
一、《圖經本草》中記述的礦物163
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記述的礦物167
第二節 《本草衍義》中的礦物知識171
一、《本草衍義》卷四中記述的礦物172
二、《本草衍義》卷五中記述的礦物176
三、《本草衍義》卷六中記述的礦物181
第三節 成礦理論的萌芽184
第四節 《云林石譜》中的礦物巖石知識187
一、《云林石譜》上卷中記述的礦物巖石188
二、《云林石譜》中卷中記述的礦物巖石196
三、《云林石譜》下卷中記述的礦物巖石200
第五節 《漁陽公石譜》和各種硯譜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07
第六節 其他文獻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17
一、《桂海虞衡志》和《嶺外代答》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17
二、《夢溪筆談》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21
三、關于可燃性礦產的認識230
四、其他有關礦物的記載231
參考文獻233

第八章 明代的礦物知識236
第一節 對植物指示地下金屬礦床的進一步認識242
第二節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44
一、水部246
二、土部249
三、金石部250
第三節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礦物巖石知識291
一、《天工開物》卷上第七章彰施(原第三章)294
二、《天工開物》卷中第八章五金(原第十四章)294
三、《天工開物》卷中第十一章陶埏(原第七章)305
四、《天工開物》卷中第十二章燔石(原第十一章)306
五、《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四章丹青(原第十六章)311
六、《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六章佳兵(原第十五章)312
七、《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八章珠玉(原第十八章)313
第四節 其他各種文獻中的礦物巖石知識321
一、陶宗儀《輟耕錄》321
二、王圻《三才圖會》323
三、郁濬《石品》329
四、《徐霞客游記》中的礦物巖石知識332
五、陸容《菽園雜記》中的礦物知識333
六、張應文《清秘藏》中的礦物巖石知識334
七、曹昭《新增格古要論》中的礦物巖石知識335
參考文獻338

第九章 清代的礦物知識343
第一節 對于硯石和奇石的認識347
第二節 各種文獻中的礦物知識353
一、《物理小識》中的礦物知識353
二、《博物要覽》中的礦物知識356
三、《格致鏡源》中的礦物知識366
四、《顏山雜記》中的礦物知識368
五、《滇海虞衡志》中的礦物知識369
六、《華岳志》中的礦物知識371
七、《嶺南叢述》中的礦物知識372
八、關于菊花石的記載375
參考文獻378

第十章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萌芽成長和發展379
第一節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萌芽380
一、《坤輿格致》的內容及其在中國的傳播381
二、《地理全志》、《博物新編》、《遐邇貫珍》、《六合叢談》等書刊的傳播384
三、外國地礦人員在中國活動的影響387
第二節 近代礦物學在中國生根的標志——譯著《金石識別》的出版389
一、《金石識別》的著者和譯者390
二、《金石識別》的翻譯391
三、《金石識別》書名淺釋392
四、《金石識別》的內容393
五、《金石識別》的翻譯藍本395
六、《金石識別》的翻譯和出版時間395
七、《金石識別》的版本及影響396
第三節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成長398
一、日本近代礦物學輸入中國的途徑399
二、西文漢譯礦物學著作402
三、中國學者編著的礦物學著作403
四、20世紀初礦物學著作出版概況408
參考文獻408

附錄411
附錄一 中國礦物史研究的開拓者——章鴻釗411
附錄二 《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王炳章420

書摘/試閱

1946年應聘為南京國立編譯館編纂,從上海遷居南京地質調查所,專心著述。同年10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章鴻釗“民國初年創辦最早之地質教育機關……其本人對于研究工作之興趣,數十年來從未稍減。在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及地質學史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授予金質葛利普獎章。
194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前夕,雖已72歲高齡,章鴻釗仍欣然應聘出任浙江省財政經濟處地質研究所顧問,為新中國的地質工作盡力。1950年8月25日,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李四光出任主任委員,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章鴻釗為該委員會顧問。同年11月,章鴻釗專程從南京去北京參加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第一屆擴大會議,并致開幕詞。他說:“我從事地質工作已經43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愉快。過去環境不好,在沉悶中過日子,自從人民政府成立,情況大變,很重視地質工作……今天我們在好的環境下齊集一堂,是開地質界的新紀元。希望大家努力團結,為新中國的大事業而努力”。這段話語,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章鴻釗這位中國地質界的元老對地質學人的厚望。當年他被邀請作特邀代表參加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曾賦詩暢舒情懷:“爆竹聲聲祝太平,于今始解問蒼生,林間小鳥解人意,也效嵩呼鬧晚晴。”
致力手中國的地質教育,培養了我國第一代地質人才
為了開展我國的地質工作,章鴻釗認為必須有人才才能去開創事業。1911年從日本學成歸國不久,即應聘于京師大學堂農科講授地質學。自地質研究所——我國最早的一所地質專科學校于191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之後,他便不遺余力投身于地質教育,培養地質人才。
章鴻釗精心地安排了學制(3年)與課程,基礎課有國文、微積分、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圖畫等;專業基礎課有動物學、地理學、地文學、測量學、機械學、照相術等;專業課有地質通論、普通地質學、造巖礦物及巖石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冶金學及采礦學等。外語課除學習英語外,還開德語。保證了學生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濃厚的專業知識。同時,章鴻釗十分重視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培養,增加了野外實習時間。3年共安排野外實習11次,每次短者數天,長者月余,在每次實習之後,都要寫野外實習報告,章鴻釗親自批閱學生實習報告,審定通過後方許參加考試。
章鴻釗深知辦學優劣的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所以為選聘教師曾多方苦心奔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