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通史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通史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價
:NT$ 119 元
優惠價
87104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通史》(經典珍藏版)按時間順序,收錄了從盤古開天辟地起,歷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優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歷史主題,生動、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

作者簡介

邵士梅,進士邵士梅士濟寧人。最初授任登州府教授,有兩個老秀才送上名片,看到兩個人的名字,好像很熟識,凝神想了半天,忽然回憶起前生的事,又問學舍雜役:“謀生是不是住在某村?”又說起他 的神態和模樣,一一吻合。一會兒倆個秀才進了門。邵士梅和他們拉手傾談,高興的像見到了老熟人。談話中間。邵向他們打聽東海家的情況。二人說:“他死在獄中二十多年了。現在還有一個兒子,是這鄉里一個普通百姓,你怎么知道他?”邵士梅笑著說:“是我原來的親戚。”
原先,高東海平時有些不務正業,但性情豪爽,不看重錢財而很講義氣。有人欠了租子而把女兒賣了,他把所有的錢拿出去替那家把女兒贖回來。他和一個婦女私情,那婦女窩藏過盜賊,官府追捕很急,她逃到高家藏了起來。官府知道了,把高抓起來,拷打的和殘酷,他始終不屈服,不久死在獄中。高東海死的那天,正是邵士梅的生日。後來邵士梅到了高東海住的村里,照顧他的老婆孩子,遠近都知道這不平常的事情。這是高侍郎說的,邵士梅就是高侍郎的公子高冀良的同榜進士朋友。

名人/編輯推薦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歷史,借鑒前人得失。縱觀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無不是精研史書、通古今之變的大師。當今時代需要千百萬適應時代發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來開拓進取,引領時代潮流,《中國通史》(經典珍藏版)正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歷史的新型圖書。

目次

一、史前(約800萬年前-約前2000年)
元謀人 / 1
藍田人 / 1
北京人 / 2
山頂洞人 / 2
伏羲氏和神農氏 / 3
仰韶文化 / 4
半坡遺址 / 4
河姆渡文化 / 4
母系氏族 / 5
龍山文化 / 6
紅山文化 / 6
父系氏族 / 7
大汶口文化興起 / 7
炎帝 / 7
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 / 8
倉頡造字 / 9
二、夏(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堯舜禪讓 /10
大禹治水 /11
夏朝的建立 /12
子繼父位 /12
羿、浞生亂 /13
夏桀亡國 /13
三、商(約前1600年-約前1100年)
殷商的起源 /14
成湯滅夏 /15
名臣伊尹 /15
盤庚遷都 /16
武丁中興 /16
“司母戊”大方鼎 /17
人祭和人殉 /17
甲骨文 /18
武王伐紂 /18
四、西周(約前1070年-前771年)
後稷-周人的始祖 /20
牧野之戰 /21
武王封邦 /21
周公旦攝政 /22
周公還政 /22
井田制 /23
“成康之治” /23
昭王征討荊楚 /23
周穆王西征 /24
國人暴動 共和行政 /24
宣王中興 /25
烽火戲諸侯 /25
西周滅亡 /26
早期的詩歌與《詩經》 /26
《周易》 /27
五、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平王東遷 /28
秦國崛起 /28
共叔段之亂 /29
《春秋》 /29
齊桓公登基 /30
周鄭交惡 /30
長勺之戰 /31
管仲佐政 /31
齊桓公確立霸業 /32
齊桓公伐楚 /32
葵丘之會 /33
城濮之戰 /33
崤山之戰 /34
秦穆公稱霸西戎 /34
楚莊王問鼎中原 /35
魯國“初稅畝” /35
弭兵之會 /36
吳國興起 /36
孔子 /36
老子與《道德經》 /37
《孫子兵法》 /37
鄢陵之戰 /38
專諸刺吳王僚 /38
吳軍破楚入郢 /39
臥薪嘗膽 /39
《論語》與儒家經典 /40
名醫扁鵲 /40
六、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戰國七雄 /42
魏文侯出兵平定晉亂 /42
李悝變法 /43
三家分晉 /43
西門豹治鄴 /43
吳起改革 /44
齊威王治齊 /45
秦國開始復興 /45
商鞅變法 /45
圍魏救趙 /46
馬陵之戰 /46
張儀連橫說 /47
胡服騎射 /47
百家爭鳴 /48
儒家 /48
墨家 /48
道家 /49
法家 /49
《尚書》書成 /50
儒法之爭 /50
《孟子》 /51
莊周與《莊子》 /51
屈原 /52
蘇秦合縱五國攻秦 /53
樂毅伐齊 /53
完璧歸趙 /54
負荊請罪 /54
白起拔郢 /55
長平之戰 /55
“毛遂自薦” /56
竊符救趙 /56
秦滅西周 /57
都江堰 /57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58
荊軻刺秦王 /58
秦滅六國 /59
七、秦(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統一全國 /60
蒙恬北伐匈奴 /61
修建長城 /61
焚書坑儒 /61
秦始皇病死沙丘 /62
大澤鄉起義 /62
昏庸的秦二世 /63
趙高專權 /63
巨鹿之戰 /64
秦朝滅亡 /64
阿房宮和驪山皇陵 /65
兵馬俑 /65
秦修靈渠 /66
八、西漢(前206年-25年)
劉邦約法三章 /67
鴻門宴 /67
彭城大戰 /68
西楚霸王 /69
背水一戰 /69
楚漢劃鴻溝為界 /70
項羽自刎烏江 /70
劉邦稱帝 /71
漢初休養生息 /72
白登之圍 /72
韓信之死 /72
“蕭規曹隨” /73
呂後稱制 /74
周勃安劉 /74
文景之治 /74
周亞夫治軍 /75
吳楚七國之亂 /76
漢武帝即位 /76
中國首次使用年號 /77
董仲舒獻天人三策 /77
漢武帝獨尊儒術 /78
頒行推恩令 /78
董仲舒三綱五常 /79
漢樂府建立 /79
張騫通西域 /79
飛將軍李廣 /80
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 /81
蘇武牧羊 /81
司馬遷撰修《史記》 /82
輪臺罪己詔 /83
武帝臨終托孤 /83
絲綢之路 /84
昭帝即位 /84
霍光立宣帝 /84
昭宣中興 /85
始置西域都護 /85
外戚王氏專權 /86
王莽改制 /86
綠林赤眉起義 /86
劉秀起事 /87
昆陽之戰 /88
漢賦 /88
漢樂府 /88
《周髀算經》 /89
二十四節氣 /89
《山海經》 /90
隸書 /91
九、東漢(25年-220年)
劉秀稱帝 /93
杜詩制水排 /94
莎車王請置西域都護 /94
收服南匈奴 /94
“漢倭奴國王” / 95
光武帝去世 / 95
班固受詔撰《漢書》 / 95
白馬寺建成 / 96
王景治河 / 96
班超再通西域 / 97
漢朝擊破北匈奴 / 97
紡織業興盛 / 98
王充與《論衡》 / 98
《九章算術》 / 99
宦官專權 / 99
西域完全歸漢 / 99
說文解字 /100
“蔡侯紙” /100
張衡發明地動儀 /101
梁冀專權 /101
梁冀滅門 /102
黨錮之禍 /102
《神農本草經》 /102
黃巾起義 /103
巨鹿之戰 /103
董卓專權 /104
王允誅董卓 /104
李、郭汜之亂 /105
張魯起義 /105
官渡之戰 /106
張仲景和華佗 /107
《孔雀東南飛》 /107
《胡笳十八拍》 /108
孫權安定東吳 /109
曹操統一北方 /109
赤壁之戰 /110
劉備占據益州 /110
十、三國(220年-280年)
建安風骨 /112
曹丕稱帝 /113
九品中正制 /113
劉備稱帝 /114
夷陵之戰 /114
白帝城托孤 /115
曹丕攻吳 /115
諸葛亮定南中 /115
孫權稱帝 /116
諸葛亮之死 /116
曹芳即位 /117
高平陵政變 /117
司馬師專魏 /118
曹髦之死 /118
蜀漢滅亡 /119
吳國孫皓即位 /119
十一、西晉(265年-316年)
司馬炎稱帝 /120
西晉滅吳 /120
八王之亂 /121
劉淵起兵 /121
劉淵稱帝建漢 /122
永嘉之亂 /122
石勒稱霸 /122
西晉滅亡 /123
竹林七賢 /123
十二、東晉(317年-420年)
司馬睿建東晉 /125
祖逖北伐 /126
王敦之亂 /126
蘇峻、祖約之亂 /127
石勒稱帝 /127
王導去世 /128
桓溫滅成漢 /128
苻洪建前秦 /129
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書” /129
前秦統一北方 /129
謝安建北府兵 /130
淝水之戰 /130
慕容垂重建燕國 /131
姚萇殺苻堅 /131
拓跋建北魏 /132
參合陂之戰 /132
桓玄之亂 /133
孫恩起義 /133
赫連勃勃建夏 /133
顧愷之與《洛神賦圖》 /134
陶淵明與田園詩 /134
陳壽與《三國志》 /135
十三、南北朝(420年-589年)
劉裕建宋 /136
吐谷渾滅夏 /137
拓跋魏統一北方 /137
太武帝滅佛 /138
宋魏大戰 /138
云岡石窟 /138
祖沖之與《大明歷》 /139
蕭道成建齊 /139
北魏實行均田制 /140
北魏孝文帝改革 /141
范縝和《神滅論》 /141
龍門石窟開鑿 /142
酈道元作《水經注》 /142
《文心雕龍》 /142
蕭衍建梁 /143
高歡起兵 /144
北魏分裂 /144
侯景之亂 /145
高洋建齊 /145
突厥崛起 /145
陳霸先建陳 /146
北周統一北方 /146
十四、隋(581年-618年)
楊堅稱帝 /148
三省六部制 /149
隋反擊突厥之戰 /149
隋滅陳統一全國 /149
改革兵制 /150
開皇之治 /150
楊廣弒父 /151
趙州橋 /151
東都洛陽 /152
開鑿大運河 /152
煬帝三游江都 /152
科舉制度確立 /153
三征高麗 /153
日本遣隋使來華 /154
盛極一時的佛教 /154
瓦崗軍起義 /155
李淵晉陽起兵 /155
帝死隋亡 /155
十五、唐(618年-907年)
李淵稱帝建唐 /157
統一戰爭 /158
均田制與租庸調法 /158
玄武門之變 /159
渭水之盟 /160
貞觀之治 /160
房謀杜斷 /161
玄奘西行 /161
鑒真東渡 /161
李靖破突厥 /162
安西都護府 /163
文成公主入蕃 /163
《備急千金要方》 /164
遣唐使來華 /164
武則天封後 /165
徐敬業起兵 /165
武則天稱帝 /166
狄仁杰拜相 /166
北庭都護府 /167
五王政變 /167
韋後亂政 /167
李隆基誅韋 /168
玄宗即位 /168
太平公主謀逆 /169
開元盛世 /169
李林甫拜相 /170
楊貴妃 /170
楊國忠擅權 /171
安史之亂 /171
馬嵬驛兵變 /172
唐肅宗即位 /172
史思明敗亡 /172
王維 /173
百代畫聖吳道子 /173
回紇助唐平叛 /174
推行兩稅法 /174
李白 /175
杜甫 /175
柳宗元 /176
宦官專權 /176
牛李黨爭 /177
甘露之變 /178
武宗崇道滅佛 /178
白居易 /179
杜牧 /179
李商隱 /180
《金剛經》 /180
黃巢起義 /181
唐朝滅亡 /181
十六、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朱全忠建(後)梁 /183
王建(稱帝)建蜀 /184
洛陽兵變 /184
楊行密建吳 /185
後唐建立 /185
石敬瑭建後晉 /186
劉知遠建後漢 /186
郭威稱帝建後周 /187
柴榮即位後周 /187
十七、北宋(960年-1127年)
陳橋兵變 /189
杯酒釋兵權 /190
北宋平定南方 /190
宋太宗即位 /191
王小波、李順起義 /191
澶淵之盟 /192
科舉取士 /192
交子的出現 /193
白鹿洞書院 /193
岳麓書院 /194
黃庭堅 /194
秦觀 /195
范仲淹、歐陽修被貶 /195
活字印刷術 /196
儂智高反宋 /197
宋英宗即位 /197
王安石變法 /198
歐陽修 /198
永樂城之戰 /199
司馬光《資治通鑒》 /200
元更化 /200
沈括 /201
平夏城之戰 /201
米芾 /202
蘇軾 /202
書法四大家 /203
徽宗即位 /204
金朝建立 /204
宋徽宗退位 /205
李綱堅守開封 /205
靖康之變 /206
《清明上河圖》 /206
十八、南宋(1127年-1279年)
南宋建立 /208
宗澤保衛東京 /208
鐘相、楊么起義 /209
岳飛抗金 /209
紹興議和 /210
宋孝宗即位 /210
隆興和議 /211
李清照 /211
韓世忠 /212
南宋紙幣一會子 /212
鈞窯 /213
定窯 /213
陸游 /214
朱熹 /214
陸九淵 /215
慶元黨禁 /216
鐵木真建國 /217
開禧北伐 /217
宋蒙滅金 /217
文天祥 /218
宋朝滅亡 /218
十九、遼(916年-1125年)
耶律阿保機建國 /220
遼建東丹國 /220
幽云十六州 /221
遼周交戰 /221
遼征西夏 /221
東侵高麗 /222
遼與韃靼的戰爭 /222
遼朝滅亡 /223
耶律大石建西遼 /223
二十、西夏(1032年-1227年)
西夏建立 /224
夏遼之戰 /224
慶歷和議 /225
諒祚攻宋 /225
援遼抗金 /226
蒙古滅夏 /226
二十一、金(1115年-1234年)
阿骨打建金 /228
金滅北宋 /229
完顏亮政變 /229
金遷都燕京 /230
太原失陷 /230
金朝滅亡 /230
二十二、元(1271年-1368年)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232
蒙哥死于釣魚城之戰 /233
忽必烈稱帝 /233
忽必烈建元 /234
馬可·波羅來華 /234
伯顏渡江滅宋 /235
《授時歷》 /235
元大都建成 /236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236
京杭大運河 /237
元成宗即位 /237
英宗新政 /238
十年更五帝 /238
永樂宮 /239
紅巾軍大起義 /240
朱元璋稱王 /240
元朝滅亡 /242
二十三、明(1368年-1644年)
明朝建立 /243
君主專制的加強 /244
分封諸王 /244
空印案 /245
《大明律》 /245
建立錦衣衛 /245
建文帝登基 /246
建文削藩 /246
靖難之役 /246
方孝儒殉難 /247
鄭和下西洋 /247
《永樂大典》修成 /248
永樂北伐 /248
遷都北京 /249
仁宗即位 /249
朱高煦謀反 /250
仁宣之治 /250
明英宗即位 /250
土木堡之役 /251
于謙保衛北京 /252
英宗自瓦剌回京 /253
奪門之變 /253
曹石亂政 /253
設置西廠 /254
弘治中興 /254
武宗殺劉瑾 /254
武宗亂政 /255
明世宗即位 /255
壬寅宮變 /255
嚴嵩遭貶 /256
戚繼光抗倭 /256
張居正改革 /257
《本草綱目》 /257
“一條鞭法” /257
女真崛起 /258
吳承恩 /258
中日朝鮮之戰 /259
《牡丹亭》 /259
東林黨 /259
努爾哈赤伐明 /260
薩爾滸大戰 /260
熊廷弼抗金 /261
袁崇煥督師薊遼 /261
孫承宗抗金 /261
明末三大案 /262
魏忠賢亂政 /262
袁崇煥寧遠大捷 /262
皇太極稱帝 /263
崇禎帝即位 /263
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263
《天工開物》 /264
徐霞客 /264
荷蘭入侵臺灣 /265
李自成起義 /265
李自成建大順 /265
崇禎帝自縊煤山 /266
二十四、清(1644年-1911年)
清軍入關 /267
清建都北京 /268
揚州十日 /268
嘉定三屠 /269
李自成死難 /269
順治親政 /269
鄭成功收復臺灣 /270
康熙即位 /270
莊廷案 /271
康熙計除鰲拜 /271
平定三藩 /271
統一臺灣 /272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272
康熙南巡 /273
雅克薩之戰 /273
三征噶爾丹 /274
多倫會盟 /274
《南山集》案 /274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275
雍正帝 /275
西征青海 /276
攤丁入畝 /276
文字獄 /277
“改土歸流” /277
曾靜投書案 /277
軍機處 /278
乾隆帝即位 /278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279
圓明園 /279
鄭板橋 /280
揚州八怪 /280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282
《四庫全書》 /282
明清小說 /283
大貪官和 /283
乾隆退位 /284
書法家劉墉 /284
全國性大禁教 /285
癸酉之變 /285
道光帝即位 /285
平新疆叛亂 /286
虎門禁煙 /286
第一次鴉片戰爭 /287
三元里抗英 /287
中英《南京條約》 /288
魏源和《海國圖志》 /288
洪秀全拜上帝會 /289
葡萄牙強占澳門 /289
金田起義 /290
天京建都 /290
曾國藩建湘軍 /290
亞羅號事件 /291
天京事變 /291
洪仁的《資政新篇》 /292
第二次鴉片戰爭 /292
火燒圓明園 /293
辛酉政變 /293
總理衙門 /294
洋務運動 /294
天京陷落 /294
左宗棠收復新疆 /295
晚清海軍 /295
中法戰爭 /296
《中法新約》 /296
臺灣建省 /297
西藏遭侵 /297
中日甲午戰爭 /297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298
臺灣人民抗日 /298
興中會 /299
中日《馬關條約》 /299
公車上書 /299
強學會成立 /300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300
保國會創立 /300
戊戌變法 /301
戊戌六君子 /301
京師大學堂 /302
義和團運動 /302
“門戶開放” /302
八國聯軍侵華 /303
《辛丑條約》 /303
廢除科舉 /304
日俄戰爭 /304
中國同盟會 /305
《蘇報》案 /305
“三民主義” /305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306
溥儀繼位 /306
黃花崗起義 /307
保路運動 /307
武昌起義 /307

書摘/試閱

古老而廣袤的華夏大地是一駕鑾車,它披荊斬棘,載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探索與艱辛、創造與拼搏、衰敗與繁盛的曲折道路。而車輪過處遺留的那些溝壑,記載的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興衰史。讓我們帶您一同觸摸這些深深淺淺的溝壑,領略那份只屬于歷史的獨特魅力與千古絕唱。
中國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在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探索的歷程。從歷史文明的萌生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我們的祖先以亞洲東部的這塊神奇土地為舞臺,演繹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中國的歷史漫長悠遠,期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普通讀者很難找到入門之徑。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創建了“通史”這種體例,即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通過通俗精練的文字對中國歷史進行現代詮釋,是讀者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中國歷史的理想讀本。
中華民族的歷史紛繁錯綜,治亂興衰交錯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爭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淚史。歷史不是簡單地記錄事件的發生,史學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也決不僅僅局限于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學習歷史的目的應該是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歷史,借鑒前人得失,古為今用。縱觀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無不是精研史書、通古今之變的大師。今天,我們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回顧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史為鏡,延續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剔除糟粕與浮躁,更是社會進步的前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對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來說,不了解祖國的歷史,將無以完成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肩負民族復興的任務。江澤民總書記曾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財富。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對中國歷史的學習,這對于大家弄清楚我國歷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增強唯物史觀,豐富治國經驗,都是很有好處的。”鑒于此,我們精心編寫了這部《中國通史》。本書以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時間為線索,以生動客觀的語言為載體,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來反映歷史發展的進程,力求為讀者展現一部清晰的中華文明史。當今時代呼喚知識英雄,需要千百萬適應時代發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來開拓進取,引領時代潮流。《中國通史》正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歷史的新型圖書。
本書是按照現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國內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沉淀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記述了從170萬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全書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根據朝代的更替,將總體內容分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個總括此段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特點的標題,并根據全章內容整理出一段介紹有關該時期重要發展的簡練文字。每一章里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順序來逐一梳理紛紜繁復的歷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貴的歷史圖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歷史主題,生動、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以最新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國歷史,帶讀者跨越千年時光,全面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本書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并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歷史。著重于引導讀者探討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讀者從歷史學習中吸取知識營養和智慧的興趣。它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極具歷史價值的圖片,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和學習。此外嚴格尊重史實,公正評述歷史人物與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學性、趣味性,使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讀者閱讀歷史事件時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既能從中學到歷史知識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學陶冶。
一個民族如果不面對自己的歷史,那么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在文明的發展軌道中不被拋離出去,那么它就得注重用自己的歷史教育和鼓舞它的人民。因為它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它可以激發人的斗志,發揚本民族優良傳統,從而繼承燦爛的文化遺產。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歷史,讓我們在歷史盛衰中吸取經驗教訓,做到知史達變,鑒之往來。
本書編排嚴謹,校點精當,并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效果。此外本書版式新穎,設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以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編 者
2007年7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