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考槃餘事(簡體書)
滿額折

考槃餘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考槃?事(彩色圖文版)》是明代子才屠隆的一部藝術隨筆,雜論文房清玩。第一卷介紹書版碑帖;第二卷評論書、畫、琴、紙;第三、四卷記載筆、硯、爐、瓶及一切器用服飾之類。列目瑣碎,論述詳盡,不失為研究文房器具的重要工具書。

作者簡介

作者:(明代)屠隆 編者:趙菁

名人/編輯推薦

《考槃?事》編輯推薦:晚明風流才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筆墨紙硯,追溯古人雅致書齋生活,真偽辨析,彰顯蓬萊仙客精確考證。戲曲博物天縱異才,疑似《金瓶梅》作者堪與湯顯祖齊名,藝術隨筆囊括書版碑帖,琴棋書畫筆硯爐瓶詩酒茶器。

目次

卷一
書箋 002
論書 002
刻地 004
印書 004
書直 006
讎對 006
藏書 007
觀書 007

帖箋 008
墨跡難辨 008
南北紙墨 009
古今帖辨 009
贗帖 010
藏帖 011
學書 011
淳化閣帖 011
絳帖 012
潭帖 013
汝帖 013
秘閣續帖 014
淳化祖石刻 014
太清樓帖 014
淳熙秘閣續帖 015
戲魚堂帖 015
淳熙修內司本 016
星鳳樓帖 017
寶晉齋帖 017
百一帖 018
利州帖 018
黔江帖 018
武陵帖 018
東庫帖 018
賜書堂帖 019
甲秀堂帖 019
一百七十種蘭亭 019
二王帖 020
蔡州帖 020
彭州帖 020
鼎帖 021
鐘鼎帖 021
四聲隸韻 021
玉麟堂帖 021
石鼓文 021
壇山石刻 022
泰山碑 022
朐山碑 022
嶧山碑 022
章帝草書帖 024
秦誓詛楚文 024
淳于長夏承碑 024
郭有道碑 025
九疑山碑 025
石經隸書 025
邊韶墓碑 025
宣父碑 026
師宜官八分書 026
仙人唐君碑 026
張公廟碑 026
韓明府修孔子廟器碑 026
劉耀井陰碑 027
堯母祠碑 027
北岳碑 027
張平子墓銘 027
西岳華山廟碑 027
鐘元常賀捷表 028
大饗碑 028
薦季直表 028
文皇哀冊文 028
受禪碑 028
上尊號碑 029
宗聖侯碑 030
劉玄州華岳碑 030
吳國山碑 030
王增恕延陵季子二碑 031
蘭亭記 032
筆陣圖 032
黃庭經 032
金剛經 032
樂毅論 032
草書心經 033
集王聖教序 033
北岳醮告文 035
周府君碑 035
東方朔頌 035
洛神賦 035
大草書蘭亭 035
集右軍書牡丹詩 036
告墓文 036
絳州重修夫子廟堂碑 036
攝山寺碑 036
裴雄碑 036
興福寺碑 036
臨鐘繇宣示帖 037
平西將軍墓銘 037
梁思楚碑 037
楊承源碑 037
改高樓碑 037
王渙之陀羅尼經幢 038
建福寺山門碑 038
羊祜峴山碑 038
包府君碑 038
宋文帝神道碑 039
齊倪桂金庭觀碑 039
齊南陽寺隸書碑 039
梁茅君碑 039
瘞鶴銘 039
劉靈正墮淚碑 040
魏裴思順教戒經 040
北齊王思誠八分茅山碑 040
後周大宗伯唐景碑 040
蕭子云章草出師頌 040
天柱山銘 040
薛道衡書爾朱敞碑 041
張公謹書龍藏寺碑 041
魏瑗書上方寺舍利塔銘 041
史陵書帛廟碑 042
虞世南書陰聖道場碑 042
開皇三年刻蘭亭記 042
唐太宗書魏徵碑 042
李邕書李思訓碑 042
僧智永千文 042
云麾將軍李秀碑 043
盧府君碑 044
陀羅尼經 044
玄度十八體書 044
僧亞棲千文 045
李陽冰篆先侍郎碑 045
郎官帖 046
張旭草書千文 046
僧懷素三種草書千文 046
聖母帖 046
自敘帖 046
入市詩 047
藏真、律公二帖 047
心經 048
褚河南忠臣像贊 048
枯樹賦 048
虞世南寶曇塔銘 048
夫子廟堂碑 048
破邪論 048
龍藏寺碑 048
褚遂良文皇哀冊 048
臨摹蘭亭 050
臨聖教序 050
蔡孝子墓表 050
小楷陰符經 050
草書陰符經 051
小楷度人經 051
紫陽觀碑 051
真書千文 051
虞世南龍馬圖贊 051
李懷琳絕交書 051
史惟則隸書千文 052
于志寧十八學士像贊 052
薛稷昇仙太子碑 052
顏真卿元次山碑 053
中興頌 053
摩崖刻 053
汝南宮主墓志銘 053
北岳廟碑 054
草書千文 054
戒壇記 054
李含光碑 054
祭伯文 055
五言詩 055
麻姑仙壇記 055
爭坐帖稿 055
東方朔畫像贊 056
顏氏家廟碑 056
多寶寺碑 057
放生池碑 057
干祿字帖 057
顏母陳夫人墓碑 057
射堂記 057
祭顏杲卿并十三侄文 058
昭仁寺碑 058
茅山玄靜先生碑 059
西岳書 060
金剛經 060
一行禪師塔碑 061
搗衣篇 061
三藏法師塔銘 061
榮州刺史碑 062
北岳恒山碑 062
有道先生葉公碑 062
壯觀 062
房定公墓碑 062
孔子廟碑 063
月儀 063
李北海陰符經 063
娑羅樹碑 063
曹娥碑 064
秦望山碑 064
臧懷亮碑 064
岳麓寺碑 064
開元寺碑 064
李夢征篆教興頌 065
歐陽率更化度寺碑 065
九成宮醴泉銘 065
皇甫君碑 066
真書千文 066
虞恭公碑 066
小楷心經 067
夢奠帖 067
金蘭帖 068
鄱陽銘 068
唐太宗屏風帖 068
唐太宗李勣碑 068
城隍廟碑 068
薦福寺碑 069
韓擇木八分書臧希沈碑 069
唐玄宗孝經 070
歐陽通道因禪師碑 070
李陽冰篆書千文 071
謙卦爻辭 071
玄秘塔銘 071
李晟碑 072
薛平碑 072
武侯祠堂記 072
玄度八分書崔守成碑 072
唐明皇書金仙公主碑 072
隴興寺四絕碑 072
薛稷周封中岳碑 073
僧行敦書遺教經 073
孫過庭書譜 073
王維書壽州紫極宮記 074
柳公綽諸葛廟堂碑 074
牛僧孺隸書陀羅尼經 074
歐陽通益州碑 074
熊君重修先師廟碑 074
索靖出師表 075
褚遂良樂毅論 075
李北海荊門行 075
智永草書蘭亭記 075
白鶴禪師墓靈記 075
孔子廟碑 075
字源千文十八體 075
蘇長公真書韓文公廟碑 076
醉翁亭記 076
馬券 076
魚枕冠記 076
王郎帖 077
歸去來辭 077
表忠觀碑 077
洋州園池三十首 078
金剛經 078
楚頌帖 078
此君軒歌 080
羅池廟碑 080
黃涪翁書狄梁公碑 080
書評 081
晚游池塘詩 081
大江東去詞 081
食時五觀帖 081
米南宮章君表 081
歸去來辭 081
穹窿山賦 081
山水歌 081
龍井記 081
壯懷賦 082
天馬賦 082
行書千文 082
第一山 082
孔子手植檜贊 082
蔡端明書東園記 083
晝錦堂記 084
閱古堂記 084
荔枝譜 084
嚴陵祠堂記 085
白從矩先師廟碑 086
冉宗閔宣廟門碑 086
周越草書千文 086
葛剛正續千文 086
陶谷抄高僧傳 086
姜夔讀書譜 086
佛印牛頌 087
袁正己摩利支天經 087
歷代鼎彝器銘志 087
朱晦翁富貴有余樂詩 087
易系卦辭說 087
拙賦 087
岳鄂王像 088
集蘭亭 088
鮮于太常進學解 089
行書千文 089
?子山白石篇 089
清風嶺詩 090
宋仲溫竹譜 090
雪賦 090
七姬權厝志 090
與俞仲幾書 091
蘭亭十三跋 091
趙松雪小楷度人經 092
言偃祠堂記 092
黃庭經 092
樂毅論 092
七觀帖 092
佑聖觀帖 092
蘭亭十三跋 093
番陽君廟碑 093
道德經 094
沈山寺碑 094
真書千文 094
東岳行宮碑 094
行書千文 094
小楷千文 094
大字千文 094
玄元十子像贊 095
歸去來辭 095
洞玄經 095
金丹四百字 095
臨蘭亭帖 096
春夜宴桃李園記 096
臨座位帖 096
鐵佛寺鐘銘 096
棲霞阡表 096
碎金帖 096
示子手帖 096
玉枕蘭亭 096
真書千文 097
趙仲穆義田記 097
樂善堂集趙諸帖 097
雪庵頭陀茶榜 098
吳衍篆陰符經 098
王翼篆四書 098
不自棄文 098
書杜出塞九首 098
小楷孝經 099
四體千文 099
張即之金剛經 099
吳志淳千文 100
石鼓臨本 100
僧訥草書千文 100
大字千文 100
送參政任冕詩 102
第一山 102
春夜宴桃李園記 103
國朝尊崇孔子廟碑 103
易系卦辭說 103
草書要領 103
草韻 104
帝王聖賢將相像 104
閣帖 104
書法要覽 105
國朝法書 105
金剛經 105
東書堂帖 106
停云館帖 106
小停云館帖 106
宋姜堯章蘭亭偏傍考 123
五字損本蘭亭考 124
蘭亭摹本字考 124
蘭亭諸本考 124
趙松雪蘭亭十三跋考 126

卷二
畫箋 130
王弇州評畫 130
賞鑒好事 130
似不似 131
古畫 132
唐畫 132
宋畫 132
元畫 135
國朝畫家 138
邪學 138
粉本 141
臨畫 141
宋繡畫 143
看畫法 143
品第畫 144
無名畫 145
單條畫 145
古絹素 145
裱錦 146
學畫 148
軸頭 149
藏畫 150
小畫匣 150
卷畫 150
拭畫 150
出示畫 150
裱畫 150
掛畫 150

紙箋 152
南北紙 152
唐紙 152
宋紙 153
元紙 154
國朝紙 154
高麗紙 156
造葵箋法 156
染宋箋色法 158
染紙作畫不用膠法 158
造捶白紙法 159
造金銀印花箋法 159
造松花箋法 160

墨箋 160
論墨 160
古制墨法 161
朱萬初墨 162

筆箋 163
筆法 163
毫 163
管 165
式 165
工 166
藏 167
滌 167
瘞 167
筆經 168
硯箋 169
硯 169
養硯 169
滌硯 171
試新墨 171
藏硯 171
冬月硯 171
朱硯 172
墨? 172

琴箋 172
論琴 172
古琴色 175
古斷紋 175
古琴灰 175
古琴材 176
琴軫 176
琴徽 177
琴弦 178
琴臺 179
琴室 179
唐琴 179
宋琴 179
元琴 180
國朝琴 180
蕉葉琴 180
百衲琴 182
掛琴 183
琴匣 183
抱琴 183
對鶴 184
對月 184
對花 184
臨水 185
焚香 185
盥手 185
露下 185
飲酒 185
琴壇十友 186

卷三
香箋 190
論香 190
棋楠香 191
角沉香 191
片速香 192
唵叭香 192
角香 192
降真香 192
白膠香 192
黃檀香 192
芙蓉香 192
蒼術 192
萬春香 193
蘭香 193
安息香 193
龍桂香 194
甜香 194
黃香餅 194
黑香餅 194
京線香 194
龍樓香 195
玉華香 195
暖閣香 195
黑蕓香 195
香爐 195
香盒 197
隔火 197
匙? 198
?瓶 198
香盤 198
袖爐 199

茶箋 199
茶品 199
虎丘 200
天池 200
陽羨 201
六安 201
龍井 201
天目 202
采茶 202
日曬茶 202
焙茶 203
藏茶 203
又法 204
又法 204
諸花茶 204
擇水 205
江水 207
長流 207
井水 208
靈水 208
丹泉 208
養水 208
洗茶 209
候湯 209
注湯 209
擇器 210
滌器 212
熁盞 212
擇薪 212
擇果 213
茶? 213
人品 214
茶具 216

盆玩箋 223
盆玩 223
瓶花 225
擬花榮辱 225

魚鶴箋 231
鶴品 231
金魚品 232

山齋箋 234
山齋 234
藥室 235
茆亭 235
花榭 237
佛堂 237
茶寮 237

卷四
起居器服箋 240
榻 240
短榻 240
禪椅 241
隱幾 241
坐墩 241
坐團 242
滾凳 243
枕 243
簟 244
被 245
臥褥爐 245
帳 246
紙帳 246
禪衣 246
道服 248
冠 249
道扇 249
漢唐巾 249
披云巾 250
文履 250
云舄 252

文房器具箋 252
筆格 252
硯山 254
筆? 254
筆屏 257
筆筒 257
筆船 257
筆洗 257
筆覘 260
水中丞 260
水注 262
硯匣 265
墨匣 265
印章 265
圖書匣 268
印色池 269
糊斗 270
蠟斗 270
鎮紙 272
壓尺 274
秘閣 275
貝光 276
?? 276
裁刀 277
剪刀 278
途利 278
書燈 279
香櫞盤 281
布泉 281
鉤 281
簫 282
塵 282
如意 284
詩筒葵箋 284
韻牌 285
五岳圖 285
花尊 285
鐘 287
磬 287
禪燈 287
數珠 288
缽 291
番經 291
鏡 292
軒轅鏡 293
劍 293

游具箋 295
笠 295
杖 296
魚竿 297
舟 297
葉箋 298
葫蘆 299
瓢 299
藥籃 300
衣匣 300
?卓 300
提盒 300
提爐 302
備具匣 302
酒尊 302
跋 304

書摘/試閱

論書
書貴宋元者何哉?以其雕鏤不茍,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刷印清明,況多奇書,未經後人重刻。故海內名家評書次第,為價之輕重,以墳典(1)、六經(2)、《騷》(3)《
國》(4)《史記》(5)《漢書》(6)《文選》(7)為最,詩集及百家、醫方次之,文集、道釋二書又其次也。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8)跡。閱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闊多一線,字畫不分粗細,紙松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嗅味。嘗見宋版漢書,不惟內紙堅白,每本用澄心堂紙(9)數幅為副。今歸吳中,不可得矣。次以活襯(10)竹紙(11)為佳。蠶繭鵠白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糊褙(12)及以官券殘紙者則惡矣。元補宋板(13)遺缺,其去猶未易辨。國初補元板遺缺,內有單邊雙邊之異且字刻迥別,不辨自明矣。近日作假宋板書者,種種若舊初,非今書仿佛,或今人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惑,售者莫可窺測,多混名家,收藏者當具法眼辨證。
[注釋]
(1)[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
(2)[六經]六部儒家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3)[《騷》]指屈原的《離騷》,後泛指詩文。
(4)[《國》]左丘明所撰《國語》,凡二十一篇。
(5)[《史記》]漢司馬遷著,凡一百三十卷。
(6)[《漢書》]又稱《前漢書》,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
》并稱為“前四史”。
(7)[《文選》]《昭明文選》,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選,六十卷。
(8)[湮]y?n,同洇,液體在紙、布及土壤中向四外散開或滲透。
(9)[澄心堂紙]《演繁露》:“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獨有存者。”
(10)[活襯]也叫“金鑲玉”,裝潢古書,補綴後以白紙為里,四周放大為護葉。
(11)[竹紙]以嫩竹為原料制成的紙。
(12)[褙]bei,把布或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糊褙,用紙另行托背。
(13)[宋板]雕板始于隋,唐五代繼之,至宋代而益精;其書皆選工書之士,各隨其字體繕寫刻板,即民間私刻,也要由官家頒發式樣,以為雕刻模樣,所以宋板書最為精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