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滿額折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清日戰爭 1894-1895(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0 元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8731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894年清日的戰爭,清朝用干支紀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戰爭';;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歐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依據國際上對戰爭命名的慣例,明確作戰當事國的主賓關系,本書題為';清日戰爭';。清日戰爭已過百年,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留下了傷痛和恥辱。從那個時代開始,外來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國近代史上,當西方文明和明治維新與古舊的清朝體制發生猛烈碰撞時,戰爭的失敗也催生了中國新的歷史紀元。
作者將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等處館藏歷史文獻中收集了大量華語史學界難得一見的史料和大量彌足珍貴的圖片,爬梳整理,按戰爭經過、戰爭背景、戰爭、戰時、戰地各種局部、戰爭影響、大事記、圖記、表記等編纂出一部嶄新巨著。書中對甲午戰爭歷史的深層挖掘和剖析,力圖站在中間立場分析戰爭的勝敗得失,有助于讀者更多地認識戰爭的背景,客觀思考戰爭勝負的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本書各部分均采用清日兩國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觀,一目了然。較之以往單純紀事或編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對清日兩國之間戰斗力等軍事能力現狀的了解。

作者簡介

宗澤亞,日本研究學者,畢業于中山大學,曾在科學院工作。多年專注日本古代民間風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史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中文簡體版完整呈現
相較于中文繁體版一字未刪
甲午戰爭老大帝國敗于蕞爾小國
喚醒中國四千年之大夢
以日本視角最完整還原亞洲兩強較量的戰爭圖景

目次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戰爭
1.1 戰爭背景
朝鮮之亂 
清日出兵 
外交紛爭 
列強仲裁 
和平破裂 
戰爭的民意 
清日兩國宣戰 
1.2 清日軍力
清軍戰斗力 
日軍戰斗力 
清日兩國軍力比較 
1.3 朝鮮戰役
清日兩軍動向 
朝鮮王宮之戰 
成歡戰斗 
平壤會戰 
1.4 清日大海戰
豐島海戰前動向 
豐島海戰 
黃海戰前動向 
黃海海戰 
黃海戰後動向 
1.5 鴨綠江作戰
清軍防御態勢 
日軍侵攻滿洲 
山縣有朋的冒進作戰 
1.6 金州旅順作戰
花園口登陸 
金州攻防戰 
旅順攻防戰 
旅順海防戰 
1.7 威海衛作戰
清軍在山東半島防御 
日軍在山東半島攻勢 
威海衛陸戰 
港灣攻堅戰 
1.8 遼河平原會戰
缸瓦寨作戰 
蓋平戰斗 
海城攻防戰 
遼河會戰 
1.9 清日和談
和談背景 
第一輪和談 
第二輪和談 
三國干涉 
清日戰爭總決算 
1.10 臺灣作戰
日本侵臺方略 
武力奪取臺灣 
臺灣民眾的抗戰 
占領臺灣 
第二章 清日戰爭觀
2.1 近代軍備
近代清國軍隊 
近代日本軍隊 
2.2 兵站體系
清軍後勤體系 
日軍兵站體系 
2.3 情報戰爭
清國的情報事情 
日本的情報戰爭 
2.4 野戰通信
清國電報通信 
日本電報通信 
2.5 戰場醫療
清軍戰場醫療 
日軍戰場醫療 
2.6 戰爭俘虜
清國俘虜觀 
日本俘虜觀 
日軍俘虜收容狀況 
2.7 戰場軍紀
清軍戰場軍紀 
日軍戰場軍紀 
2.8 戰爭媒體
清國戰爭媒體 
日本國戰爭媒體 
2.9 戰爭科技
清國戰爭科技 
日本戰爭科技 
2.10 戰地民政
2.11 清國觀形成
日本的清國觀 
清國軍隊觀 
2.12 戰爭與民眾
戰爭與清國民眾 
戰爭與日本民眾 
戰爭與朝鮮民眾 
出征兵家屬 
戰爭與宗教 
2.13 軍國與天皇
日本軍國之路 
武士道軍人 
天皇的士兵 
戰爭與天皇 
軍國的崛起 
2.14 戰爭的反省
清國戰爭反省 
日本戰爭反省 
第三章 清日戰爭大事記
3.1 長崎事件
3.2 高升號事件
擊沉高升號 
事件的葛藤 
豐島海戰第一炮 
高升號裁判 
3.3 旅順虐殺事件
旅順事件輿論戰 
旅順事件目擊者 
野蠻對決的證言 
虐殺事件的隱匿 
野蠻文化的悲劇 
3.4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3.5 清日戰俘交換記
3.6 李鴻章馬關行
清日和談 
日本媒體報道 
3.7 金玉均之死
金玉均被暗殺 
李鴻章談話報告 
凌遲金玉均之尸 
金玉均之墓 
3.8 清國密電破譯集
第四章 清日戰爭圖記
4.1 清國北洋水師戰艦
4.2 日本聯合艦隊戰艦
4.3 黃海海戰圖記
4.4 日清戰爭隨軍申請愿
4.5 日軍作戰地圖
4.6 清國陸軍主要炮械
4.7 日本陸軍主要炮械
4.8 清國陸軍主要槍械
4.9 日本陸軍主要槍械
4.10 日清戰爭批準條約
4.11 大清國光緒皇帝對日宣戰
諭旨
4.12 日本國明治天皇對清宣戰
布告
4.13 中立國宣言
4.14 清日戰爭歷史人物
清國歷史人物 
日本國歷史人物 
朝鮮及三國干涉歷史人物 
第五章 清日戰爭表記
5.1 戰爭機構
5.2 兩國軍力
5.3 朝鮮戰役
5.4 清國本土作戰
5.5 黃海海戰
5.6 清日和談
5.7 臺灣作戰
5.8 軍事體制
5.9 兵站供給
5.10 情報戰爭
5.11 戰爭通信
5.12 戰爭醫療
5.13 戰爭俘虜
5.14 戰場軍紀
5.15 戰地民政
5.16 戰中民眾
5.17 日清戰爭日本民生要事記
清日戰爭年表
表記參考資料
結束語
參考及引用文獻

書摘/試閱

2.1 近代軍備
近代清國軍隊
清朝建國以來,皇帝作為最高統帥君臨國家的武裝力量。清國早期的軍隊體系是八旗制,八旗軍的兵力總數20萬,最初,士兵成分主要由滿族旗人構成,後來不斷擴充,分為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三支。清軍入關後,組建了以漢人為中心的綠營軍,總兵力達50萬人。在此後兩百多年的時間里,清朝的軍隊編制及教育一直沿用舊有體制,沒有改革和創新,到了清朝末期,軍隊已經退化嚴重,腐弱不堪,失去了抗敵御侮的能力。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國注意到戰爭工具的落後,開始大力引進西方的先進武器裝備軍隊。到了清日戰爭時,由綠營軍演化而來的勇軍和練軍,在近代武器裝備下成為朝廷對外作戰的主力。而八旗軍作為朝廷傳統的御林軍,只負責皇室和京畿地區的安全。
勇軍始于嘉慶年間(1796—1820),由地方武裝發展而來。勇軍不屬于國家正規軍,有鄉勇、楚勇、湘勇、淮勇,在平叛白蓮教反亂中有功于朝廷。亂匪剿滅後,大部分勇軍被解散,部分壯兵轉編為湘淮軍,并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赫赫戰功。練軍始于同治年間(1862—1874),是從退化的八旗軍和綠營軍中選拔出的健壯士卒組成,改稱';練軍';。北洋大臣旗下的練軍,按照湘淮軍的';營哨';';餉章';整編軍制,招聘西方國家的軍事顧問訓練部隊,武器裝備較多采用西洋槍炮,成為近代清國軍隊的精銳。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設立第一所海軍軍事學校';福州船政學堂';,1880年';北洋水師學堂';在天津開校。至清日戰爭前,';江南操炮學堂';、';天津武備學堂';、';黃埔水師學堂';等十五所軍事院校先後成立。1875—1895年間,清國派往英、美、法等國的軍事留學生達百余人。清國還組織翻譯了英、美、法、德、俄等軍事強國的兵制、軍隊訓練、海防配置、軍費開支、臨陣用兵、兵器制造、戰斗操法等七十余種軍事著作。北洋水師二十余艘艦船皆任用有留洋經歷的人才擔任管帶,形成有西方海軍特征的清國海軍。留學英國的';定遠';旗艦管帶劉步蟾,參考西洋軍制撰寫的《北洋水師章程》,成為清國艦隊的建軍宗旨,受到歐美海軍界的關注和贊賞。清政府還從歐洲聘用軍事人才,幫助訓練指導清國海軍。
清國軍隊有史以來實行傭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為了獲得軍餉。大多數士卒兵勇是來自沒有特權的貧困家庭,從軍成為窮人躲避饑餓、解決溫飽的一種特殊';職業';。傭兵制度下的軍隊沒有明確的服役年限,軍中老年、壯年、青年人混雜,士兵的年齡和經驗參差不齊,難以承擔相同的軍事任務。在長期和平的環境下,軍隊中滋生各種不良風氣,將士逐漸失去了實際作戰的能力。清日戰爭的實踐證明,清國軍隊已經完全沒有抵御外來侵略的戰斗能力。光緒三十年(1905),清國吸取清日戰爭失敗的教訓,仿照外國兵制進行軍制改革,制定出以';常備兵';、';續備兵';、';後備兵';三種兵役為代表的清國式兵役制度,但是仍然沿襲餉銀傭兵的制度。
1880年,李鴻章奉旨籌辦北洋海軍,大力采購歐洲近代艦船,興建海防要塞。李鴻章對建設海防體系頗有見地,主張';水陸相依';,他強調:';水師以船為用,以炮臺為體,若有兵船而無炮臺庇護,則兵船彈藥、煤、水耗盡,必為敵所奪。有池、塢、廠、棧而無後炮臺,亦必為敵所奪,故炮臺與水師極宜并舉。';在德國和英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北洋海軍修建了旅順口、大連灣、威海衛永久炮臺群,以及為艦隊服務的船塢修理所、魚雷制造局、棧橋等專用設施。炮臺裝備德國炮為主的遠、近程海岸炮,大炮多為口徑35厘米、28厘米、24厘米、21厘米、15厘米、12厘米不等的克魯伯後膛填彈鋼炮,重型炮配置升降機械輔助填彈裝置。炮臺位置設計互成犄角陣勢,能發射穿甲彈、榴霰彈等輕重型彈種,交叉攻擊敵艦。清國海防永固型防御體系的建設,大大強化了清國海岸的防御能力,艦隊在港灣內的停泊安全得到保障。
清國近代軍事變革的潮流中,缺少戰略和戰術意義上的遠見,使清國在和日本的軍備競賽中逐漸落後。清國在引進西式武器過程中,沒有章法、各自為政,進口裝備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營中新舊兵器混雜情況嚴重。通過日本在平壤、九連城、缸瓦寨、遼陽、海城、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處的戰斗中繳獲的清軍武器彈藥統計可見,清軍裝備混亂狀況十分嚴重。安徽廩生朱照在給張之洞的《上張香濤制府條陳平倭事宜書》中寫道:';炮則有格林、阿姆斯脫郎、克虜伯、田雞炮、開花炮等種,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并中國自制之快利槍,名色繁多,殆難指屈。夫槍炮一種有一種之彈藥,即一種有一種之施放之法。彈藥或誤,則與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適于用,則有器與無器等。中國海軍兵輪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虜伯等,一艘必有數種,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重新取易,愈覺勞費,遲誤稽延,多由于此。陸營兵士或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槍,臨陣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鹵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于兵者,雖有認識,而倉促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種類繁多,即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亦有報告:';軍內配備之馬梯尼槍彈丸有四五種規格之多,制造局內尚存二十年前舊彈丸八十萬粒,毛瑟槍彈丸六十六萬粒,不合膛或失效彈丸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清國軍隊不僅槍炮武器裝備中存在諸多問題,在後勤、醫療、食品、輸送等領域內的戰爭儲備同樣存在致命傷,很難應對一場近代戰爭。清國雖然興建了亞洲最強大的要塞炮群,但海岸炮臺只強調正面攻擊力,而忽略後路防御。戰爭中,日軍屢屢從後路迂回奪取炮臺,輕易摧毀了李鴻章艦船和炮臺相互庇護的作戰構想。清國軍隊的軍事改革只學到西方軍事的皮毛,沒有真正掌握近代西方軍隊的建軍思想和原則,并因此在清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
大清王朝的統治經過二百五十年的興衰起伏,清初的尚武精神已經所剩無幾。朝廷唯恐將領擁兵自重,在軍隊中設立了文官和武官兩重管理制度。武官的權力和地位被不斷削弱,在朝廷中的地位明顯低于文官。地方戰略決策權掌握在屬于文職系統的總督、巡撫手中;武官只是戰術上的指揮官。戰事發生時,各省總督臨時任命調動將軍參戰,文武官員間經常出現作戰思維和戰法構想相悖的狀況。李鴻章身為大清國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政務官員;又是主理北洋外交事務的外交官,同時還擔任對日作戰的總司令官,國家政軍體制混亂,這樣的體制構造對一場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爭來說,無疑是有違近代戰爭規律的致命錯誤。
近代日本軍隊
兵役制
慶應四年(1868)日本國改元';明治';,開始了';明治維新';。維新政府下的各藩閥兵權奉還天皇,軍隊合編成明治新軍,施行天皇赦令下的';國軍';軍政體制。明治維新廢除了舊的士、農、工、商(四民)差別的封建制度,允許平民名前冠姓,允許平民居住、職業、結婚自由。軍內長老山縣有朋,倡導在';四民平等';原則下';全民皆兵';的建軍方針。明治六年(1873)一月十日天皇頒布';征兵令';,將';四民平等原則';貫徹到兵役制度中,規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都有為國服兵役的義務。日清戰爭中,日本皇室與國民履行相同的兵役義務,多名適合兵役條件的皇室成員入伍,參加了戰爭。
明治國家早期兵役制度,常備軍三年(在營);第一後備軍兩年(每年召集一次訓練);第二後備軍兩年(專務家業)。17歲至40歲男子中未服兵役者,皆為國民軍(戰爭爆發時本地域內守備)。明治二十二年一月,為適應擴軍的需要,發布了明治新';征兵令';。凡年滿17歲至40歲的男性國民,有義務承擔國家的兵役。兵役義務分四個階段,第一';現役';,年滿20歲者服現役三年。第二';預備役';,現役期滿者服預備役四年四個月。第三';後備役';,預備役期滿者服後備役五年。第四';國民兵役';,年滿17歲至年滿20歲以及預備役期滿至40歲者為國民兵役。日本國民的兵役義務,現役、預備役、後備役、國民兵役,滿期合計23年。1893年,日本修訂戰時兵役編制,現役、預備役、後備役,構成國軍的野戰部隊、守備部隊、補充部隊的兵源。
明治維新的兵役制度,徹底改造了舊藩閥的軍隊體制,成為';國家軍隊';最重要的法律支柱。政府設置兵部省(國防省),采用法國式軍制改編軍隊,大力扶植軍校教育體制,嚴格接受西方軍事思想的訓練。興建陸軍屯兵營地、海陸軍士官和將校培養軍校、兵器彈藥制作所、軍隊專屬醫院。在';國家軍隊';意識統合下,把江戶時代續存的尚武精神與近代國軍意識融合起來,建設成有極高戰斗素養的近代國家軍事集團。明治維新導入';國家';和';國民';的概念,把國民和國家捆綁在共同生存的精神支柱上,形成軍、民、國一體化的';天皇的國家軍隊';。
陸軍
1889年,陸軍發布《野戰教范條例》,提出炮兵是戰場';主兵';的概念。炮兵作為未來戰爭的';戰斗骨干';開始在軍事思想中定位,推動了炮兵兵種空前發展的勢頭。陸軍野戰教范采用歐洲炮兵炮術戰法,炮兵學校講義導入';彈道學';課程,聘請意大利武官布拉加尼講習彈道學,開創了日本彈道學理論基礎。彈道學科理論不但在陸軍廣泛采用,也是當時海軍艦炮唯一的彈道理論教程。此後,日本武田大佐又提出了本國的彈道學理論,在陸海軍炮兵中推廣。炮兵彈道學的應用,使日軍炮兵發展迅速,一舉跨入炮兵先進國家行列。
日本陸軍的炮兵制式,采用野炮還是山炮,在軍中出現過嚴重意見分歧。野炮論者小川又次中將強調';炮火威力優先論';,山炮論者德國教官梅克魯主張';炮械機動性優先論';。兩人在東京炮兵將校研究會上力陳己見、互不相讓,最終陸軍大臣大山嚴折中了雙方的觀點,采用了野炮和山炮混用方案。日清戰爭中,師團炮兵聯隊混用野炮、山炮,獲得良好的戰果,證明野炮和山炮混合使用具有火力和機動性兼備的戰術功能。雖然9厘米臼炮、15厘米臼炮、8厘米加農炮、9厘米加農炮、12厘米加農炮等中大口徑炮械,也有少數參加日清戰爭的記錄,但這些炮類沒有留下值得贊譽的功績。反倒是小口徑7.5厘米馬馱可分解山炮、7.5厘米馬拉野炮在戰爭中戰果顯著。
近代早期炮械受火藥技術的限制,炮彈射出後硝煙彌漫,極易暴露炮隊位置,為此炮兵不惜采用暴露自身,先發制人的手段,先于對手進行炮擊,頗有成效。日軍炮彈多采用榴霰彈,以殺傷敵軍地表目標為目的,彈內攜帶新式起爆引信,彈頭在到達敵陣地上空時爆炸,能有效殺傷地表敵軍,成為炮兵制敵的一大優勢。榴霰彈的威力震撼,被清軍謂之';天彈';,日軍大炮一響,清軍陣地的士兵就會立即出現恐慌和動搖。
戰前,日本陸軍已經發展到六個師團和一個近衛師團的規模,總人數123,047名,馬38,009匹。上等兵以下戰斗人員總數63,360人、騎兵2,121人,野炮168門、山炮72門。配置有多兵種編制,多方位後方支援建制,全天候軍夫機動隊,組成集兵站、通信、衛生、情報為一體的近代作戰體系。
海軍
日本系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建設強大的海防要塞成為明治政府政治、軍事發展的既定方針。面對清國強大的北洋艦隊,日本感到窒息和壓抑,決心發展近代海軍,加快海防建設的步伐。可是日本同時并舉海防建設和擴張海軍艦隊,龐大軍費預算遠遠超出日本政府的財政能力。面臨這一大難題,明治天皇率先從宮內經費中下賜御內帑金,支援國家海防建設。全國有志者在天皇恩惠感召下紛紛響應追隨,總計捐獻海防金230萬日圓。明治二十年(1887)至明治二十五年(1892),全國各要塞裝備的海防火炮總數達212門,除兩門大炮從外國購入外,其余全部是大阪炮兵工廠用獻納金制造的。國家用獻金款制造的大炮,尾部刻有';獻納';文字標識,以向捐納者表示敬意,并向獻金者授予';黃綬褒獎章';,表彰他們為國家作出的貢獻。
聯合艦隊主力戰艦';吉野';號,是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制造,使用新型蒸汽機驅動,航速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裝甲巡洋艦。艦上火力配備15.2厘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門、12厘米速射炮8門、4.7厘米哈乞開斯機關炮22門、36厘米魚雷發射管5具。';吉野';艦原是清國北洋水師預購,後因海軍經費不足被迫放棄。日本一直關注清國訂購該款新型軍艦的動向,政府動員全國官民的一切力量募捐,明治天皇也省吃儉用捐贈皇室用度。日本終于購得這艘命名為';吉野';號的新銳戰艦,大幅提升了艦隊的作戰實力。
日本為對抗清國戰艦';定遠';、';鎮遠';的巨炮威脅,采用法國造船技術建造了三艘松島級巡洋艦,并用日本國內絕色佳景';陸奧松島';、';安蕓嚴島';、';丹後天橋立';,命名為';松島';';嚴島';';橋立';,海軍美其名曰';三景艦';。';三景艦';上裝備巨炮,超過';定遠';、';鎮遠';30.5厘米巨炮的口徑。但是三景艦的32厘米巨炮在海戰中沒有發揮預想的作戰性能,打敗清國艦隊實際上是倚仗速射炮強大的速射火力和艦隊機敏的運動戰法。戰後,日本海軍通過分析得出清國';定遠';、';鎮遠';艦的30.5厘米主炮優于日艦32厘米主炮的結論,在以後的新造艦上,均采用30.5厘米炮作為主炮標準。
日清開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軍艦已經達到可以與清國艦隊匹敵的數量:炮艦數28艘,噸位57,631噸;水雷艇24艘,噸位1,475噸,合計艦艇52艘,總噸位59,106噸。聯合艦隊人才濟濟,大多數艦長是畢業于西洋軍事院校的優秀人才,他們成為日本海軍的最重要力量。
軍夫體制
明治軍隊編制中的';軍夫';是一支與正規軍人不同的集團,在日清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軍夫起源于江戶時代,是藩閥軍後勤補給部門的編制,通稱';陣夫';。當時江戶百姓每年負擔國家規定的年貢和國役,而陣夫役本身就相當一種國役,屬于既有收入又履行國役的人氣職業,但也伴有戰爭傷亡的風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軍隊引入西方近代軍制,模仿德法兩國兵站編制,使用更多的近代化手段運送載荷,突出了軍夫的應用價值。
日軍遠赴國外作戰時,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物資運輸面臨許多新的考驗和問題,迫使日軍重新起用';軍夫';,擔任向前線部隊輸送輜重、彈藥、糧草、救護等後勤保障任務。軍夫的雇用采取軍方和民間契約的承包制,承包業者協助軍兵站包攬軍隊戰時需求的馬匹征集、物資調集、被服供給、武器搬運、軍夫管理等復雜的業務。在馬匹車輛不能到達的地方,軍夫用';馱馬隊';或';背負子隊';(人力肩擔背扛),完成艱難地段的運輸業務。雖然軍夫的職能主要是單純體力勞動,但是薪水收入遠高于正規軍士兵的津貼。而且軍夫在受雇用前沒有受到專門軍政教育訓練,從軍者中不乏地痞、流氓、賭徒等不務正業者,成為戰爭中違反軍紀的突出代表,給部隊管理帶來諸多困難。
戰場上軍夫存在的紀律問題,很快引起陸軍省法官部的注意。1894年8月27日,兒玉源太郎陸軍次官強調指出:';軍夫沒有軍人的素質,沒有軍紀習慣,任務執行中無法按照軍人的標準來約束。';';軍夫缺少文明的人格,在敵國作戰容易作出有傷我軍名譽的行為。對發生劣跡的軍夫必須施以嚴罰、解雇、減薪的紀律。';10月22日,日軍越過鴨綠江進入清國,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發出訓示:';日軍侵入清國領地時的重要一點,是要管好自己的士兵和軍夫,對他們必須嚴格訓誡。作為文明國家的軍隊,厲行軍紀乃我軍天職所在,絕不能讓害群之馬亂暴胡來。那些缺少軍隊教養的軍夫,只是以賺錢為目的從軍,如今數萬後勤支援的軍夫與野戰軍共同作戰,軍紀上會成為我軍的累贅,甚至妨礙正常的作戰秩序。因此,對在戰場上燒民屋者、掠民財物者、羞辱婦女者,必須軍法從事,趕出神聖的戰場。';戰爭中,軍夫的表現如上官預料一樣,尤其在違反風俗軍紀的數量上遠超過正規士兵,酗酒賭博、打架斗毆、偷騙財物、侵擾婦女、戰場逃兵,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明治軍隊的文明形象。
在戰爭中組織軍夫擔負作戰部隊物質輸送的重要任務,這種方式在各國軍隊中都曾經使用過。日本采用的是高薪雇用制,國內的軍夫每日薪水40錢,出征海外的軍夫每日薪水50—70錢,飯食、衣類和住宿自理。戰場上的軍夫,穿戴江戶時代式樣的防寒服和褲子,佩戴護手護腳,頭戴日式斗笠,腳穿草鞋,粗衣粗食,時常以鹽為菜,在惡劣環境中肩負繁重的勞動。軍人所到之處有帳篷棲息,軍夫則沒有這樣的設備,只能自己尋找遮寒場所。1894年12月12日《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僅一兩日就有二十余軍夫在嚴寒中凍死。而且,軍夫每日的收入都明文規定上交5錢,是軍夫承包商的中介費。
日清戰爭中,擔任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作戰任務的日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師團,均配置了軍夫編制。戰時一個師團的編制人員約18,500人,馬5,600匹,其中軍夫人數占編制總數的26.7%。戰爭中,軍夫的傷亡在日軍傷亡總數中占較大比例,然而日本在日清戰爭統計中,人為地忽略了軍夫的傷亡數。根據獲得戰爭撫恤金';恩給';的記載,軍夫陣亡7,000—8,000人,其中絕大部分死于疾病,這一事實使得日軍在日清戰爭中陣亡的總人數超過兩萬。
軍人的野心
日清戰爭為日本軍人登上政治舞臺帶來了機遇,軍人勢力抬頭,推動了日本國半個世紀的戰爭政治。依照明治國家憲法,國防計劃、作戰計劃、用兵計劃等軍事大權獨立于日常國務范圍之外,內閣不能干涉軍務,軍部大臣可以直接上奏天皇,呈請敕裁。利用日清戰爭,軍部第一次驗證了憲法中規定的,軍人擁有軍事大權的實效性,這一驗證助長了軍方的野心。戰爭中,軍方堅持我行我素的軍事獨立行動,當他們的行為超越政府預案時,文官也必須為維護國家利益而開脫武官的過失。聯合艦隊擊沉英國商船';高升';號;未經宣戰先行進攻駐朝清軍;旅順虐殺事件;執意發動直隸決戰等軍事行動,暴露出軍方違背內閣初衷,野心勃勃的好戰欲望。內閣文官曾嘗試向軍方做過若干挑戰,企圖削弱軍隊在國家政治上的決策權,結果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例如,戰爭中,軍界長老、陸軍大將山縣有朋作為第一軍司令官,在進攻海城的決策上抵制大本營作戰意圖,孤軍深入,給作戰部隊造成重大傷亡,最終被天皇撤換職務,就是文官挑戰武官的一場較量。
明治維新鼓吹全民擁戴天皇,憲法給予天皇統帥軍隊的最高榮譽。軍部利用憲法中';天皇統帥權獨立';的條款,混淆明治民主國家和明治軍國的概念,力圖從民主國家';文民統制';原則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日清戰爭前夜,軍部利用文官外交誘導戰爭氣氛,戰爭中又意欲脫離文官政治的約束,推動戰爭政治。戰爭勝利的結果,進一步助長了軍人的野心,軍方主導國家政治的軍國主義傾向日益公開化。軍人在皇道軍統政治框架下架空了天皇,支配了國家,愚弄了國民,日本民族終于被拖入五十年戰爭的深淵。
2.2 兵站體系
清軍後勤體系
後勤體制
鴉片戰爭後,清國朝廷開始關注軍隊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近代軍事科學理念,難以撼動二百年的陳腐觀念,軍隊後勤體制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初級階段。太平天國戰爭中,清軍主力湘、淮兩軍的後勤體制開始有些改革,專設有餉械糧臺的部門。糧臺內設有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器所、偵探所、發審所、采編所等八所。糧臺總理事一人,都統全軍糧草,下屬各所督辦,分管本轄內籌糧籌餉、輸送糧草軍械等事務。戰役中,又增設前敵糧臺、後敵糧臺和轉運局,明確各部職責提高作業效率。清軍的糧臺機制,在鎮壓太平天國的13年內戰中,起到了重要的後勤保障作用。
1854年,曾國藩在湘軍首創';長夫制';,在軍營中設置擔任雜務的後勤兵,規定營官及幫辦配給長夫48人,軍需搬運配備長夫30人,五百人一營的編制配備各種職能的長夫總數180人,相當每百人兵勇擁有長夫36人。長夫是臨時雇用的隨軍人員,不屬于軍隊的編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斗力與後勤保障的效率。曾國藩創設的軍內長夫制,合理運用了民間的人力、物力資源,成為近代戰爭的一項典范。
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勝利後,清國陸軍進行了大規模裁軍。在李鴻章洋務運動風潮中,武器裝備的近代化推動了軍制的部分改革。陸軍改革重點側重于武器裝備的增設配給,相對輕視了後勤支援在軍隊體制中的鼎足作用。清國的軍制改革,沒有統一規劃,各地總督各行其是,沒有引進外國近代軍制中後勤學的理論,來改造自身落後的軍事體系。直至清日戰爭爆發,清國的陸軍實際上已經變成東西南北聚合的大雜燴,後勤體系各自為政,無法適應一場近代化的戰爭。
1885年,清法戰爭落幕,海戰的失敗加速了清國的海防建設。同年清國增設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確定優先發展北洋水師的國家戰略。北洋水師號稱是一支新型的近代化海軍部隊,艦船投資與物資消耗量驚人,艦隊運行及保養需要注入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及附屬工廠才能維持。李鴻章主持北洋艦隊的原則是:';凡籌餉、練將、修船、制器、鑄造軍火、置設天線,以及儲備械具煤斤,無一而非急務......;是以地方設清訟、發審、保甲、水利、籌款、車船、厘金、征信等局。海防則有設練餉、支應、軍械、機器、制造、電報、船塢、工程等局,并分設營務,建立水師、武備學堂及醫院、煤廠,均專職專責以免貽誤。';李鴻章的近代軍事後勤思想,有力地支持了當時稱雄亞洲的北洋艦隊。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正式頒布,進一步明確了水師各部門的職責。船械局專管維修艦船的船塢和兵船一切器具的添置購買;天津海防支應局專管海軍的軍俸餉;天津軍械局專管水陸各軍軍火的收發;威海衛水師養病院專管海軍將兵戰傷救治。清日戰爭開戰前的近十年中,北洋水師實現了較為完整的後勤保障體系。
運輸機能
十九世紀末,當全世界文明國都在廣泛運用蒸汽機帶來的福利時,東方大國卻堂堂登場了在鐵軌上奔馳的';鐵路馬車';,用馬匹做動力取代蒸汽機車牽引的鬧劇。愚昧觀念嚴重制約了清國鐵路的發展。1881年11月,全長9.7公里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運行;1887年,唐胥鐵路延長35公里至蘆臺;1888年,唐胥鐵路延長130公里,展筑至天津,更名';津唐鐵路';;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的津榆鐵路通車,全長127公里。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清國本土僅修建鐵路300多公里。清日戰爭中,天津以及山海關一線的清軍調動,曾經利用了這段鐵路作為運兵工具。而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隊,只能依靠畜力牽引、人力步行方式行軍。
大清王朝的康熙年間(1662—1722)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疆域,用于交通的工具、設施、動力、管理技術,比前朝在量上有所增加,質上沒有大的躍進。作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清朝對全國道路布局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道路網。清國的道路有';官馬大路';、';大路';、';小路';之分。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由北京向各方向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大路從省城通往地方主要城市;小路則連接各地主要城市與邊遠市鎮。';官馬大路';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分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線,共長4,000余華里,總驛站設在京城東華門外的皇華驛。其中的干線通往清朝的發祥地滿洲,是清日戰爭中最重要的道路系統。此路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一支延伸到雅克薩、廟屯與俄國接壤;另一支通往朝鮮半島。隸屬官馬北路網的還有呼倫、恰克圖干線,這一道路在開發清代北疆、打擊蒙古叛亂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漫長的官馬大路,其實是靠馬蹄、車輪和人類足跡,經過千百年碾壓出來的自然軌跡。這些軌跡通往四面八方,連接有人煙和部落的地方,形成所謂的道路網絡。大多數官馬大路是沙石路或泥土路,沒有人工筑路的痕跡,沒有路基填筑和排水構造,晴朗干燥日尚可以支承騾馬載荷通過,雨水日在輜重車輛重壓下,道路極易變形,泥濘中車馬行進艱難。1894年清日戰爭爆發時,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經歷了連年澇災,路狀極差,完全不能滿足清軍輜重運輸的需要。7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豐升阿的奉天盛字練軍,從陸路出發趕赴朝鮮,增援牙山葉志超軍。豐升阿部沿官馬北路晝夜兼程,歷盡艱辛,8月9日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平壤,此時牙山、成歡的清軍已經敗戰多日。
侵入滿洲的日軍面對清國泥濘的道路也經常陷入困境,幸運的是戰爭中日軍的輜重運輸采用的是馱馬搬運方式,可解體組裝的山炮發揮了能適應惡劣天氣和地貌作戰的特點。而清軍拖拽式炮械經常舉步艱難,大炮一旦進入陣地就失去了進退機動性,在敵軍進攻的狀況下,炮兵只能丟棄炮械等輜重逃命。
清國派往朝鮮的軍隊和給養,最初的投送方式是海上運輸。十九世紀末,清國海上大型運輸業幾乎被外國洋行壟斷,經海路運送兵員只能依賴租借外國汽船公司的船隊。豐島海戰,日本聯合艦隊擊沉清國租借的英國籍商船';高升';號,就隸屬英國印度支那汽船公司。1894年9月17日,清國租用英國和美國的多艘商船向朝鮮運兵,北洋水師主力護送船隊時,在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了黃海海戰,結果北洋水師敗戰,制海權喪失。此後,清軍運兵和一切後方支援,只能依靠奉天至平壤間約千里的泥土官道。
戰時後勤
戰爭勝負乃決于';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清日戰爭中清軍與日軍作戰于本土,戰略上占有';地利';的優勢。可是清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嚴重饑荒,使清軍僅有的';地利';優勢陷入';天時';的厄運之中。
清日戰爭爆發前十年,順天府、直隸地區連續發生旱災水害。甲午年夏秋,又遭洪水侵襲。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本年順、直各屬,自春徂夏陽雨應時,麥秋尚稱中稔。';';自五月下旬起,至七月底止,節次大雨淫霖。加上上游邊外山水及西南鄰省諸水同時匯注,洶涌奔騰來源驟旺,下游宣泄不及,以致南北運河、大清、子牙、滏陽、?龍、潮白、薊、灤各河紛紛漫決,平地水深數尺至丈余不等,汪洋一片,民田廬舍多被沖塌。計秋禾災歉者一百二州縣,內有被潮、被雹之處。';後任直隸總督王文韶也上奏順直地區災情:';永平、遵化兩府州屬,雨水連綿,冰雹頻降,灤、青各河同時漲發,漫決橫溢,廬舍民田盡成澤國';;';收成不及十分之一,小民無以為食,專恃糠?。入春以來不但糠?全無,并草根樹皮剝掘已盡。無力春耕,秋成無望,較尋常之青黃不接更形危機';;';訪查該處情形,一村之中舉火者不過數家,有并一家而無之者。死亡枕藉,轉徙流離,聞有一家七八口無從覓食,服毒自盡者。';
遼東半島是清日戰爭的主戰場,1894年夏季連降暴雨,河水泛濫、災害不斷。12月15日,盛京將軍裕祿上奏:';奉省自本年夏間大雨連綿、河水漲發,所有沿河之承德及省城西南之新民、廣寧、錦縣、遼陽、海城、蓋平、復州、岫巖等處各廳、州、縣均被淹澇。';翌年2月18日又奏:';去歲奉天夏雨過多,沿河州縣所屬低洼地方田畝被水淹澇。受災各區以錦縣、廣寧、新民、牛莊為最重,遼陽、海城、承德、岫巖次之,蓋平、復州、熊岳又次之。';陵寢總管聯瑞給軍機處電報中稱:';本年夏間,南路之遼、復、海、蓋,西路之新民、錦縣、廣寧各城,以及省城附近地方,農田多被淹潦,災歉甚廣,數十萬饑餒之民嗷嗷待哺。瞬屆天氣嚴寒,無衣無食,更難免不乘間滋事。兵荒交困,萬分危迫。';時任錦州轉運局知府的周冕,電致盛宣懷稱:';查自錦至遼,沿途大水為災,類多顆粒無獲,極好者不過一二分收成。';翌年初夏再電:';錦州、廣寧一帶,上年秋災既重,今年春荒尤甚,現在麥秋無望,節逾小滿,尚是赤野千里,拆屋賣人,道饉相望。';戰前從朝鮮秘密潛回清國的袁世凱,被降職協助直隸臬司辦理東征糧秣轉運事宜,為清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他在給上官奏報函中寫道:';遼沈自遭兵禍,四民失業,饑饉流離。關外居民本極困苦,近遭災荒,營勇騷擾太甚,哭聲載道,慘不忍聞。';劉坤一之弟劉侃在《從征別記》中,記錄了他在唐山的見聞:';既至,見饑民數千,疲困道旁,日斃數十人,幼稚十六七;蓋壯者或他適,婦女惜廉恥,忍死不出,風俗良厚。而地方多巨富,無賑濟者。軍中倡義賑款錢三十余萬貫,施放三十余州縣,地廣事繁,籌措須日。余彷徨庭戶,慮遲則創,命帳前差官、兵目人等多備餅餌、米粥,日就道旁給之。許隊伍中收養小兒,由是收養以百數。余擬資二千貫,用二百五十串合眾人所施至八百串,而義賑事大集矣,斯民庶幾少蘇。然樂亭、灤州有一村人口僅存十三四者,蓋三年水患,播種無收,官吏貪征糧稅,隱匿不報,致奇窮無補救也。';
清軍在這種情形下作戰,糧食短缺成為最嚴重的問題。征糧官在餓莩遍野的州縣催征、籌集兵糧,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加劇了官民矛盾。在自然災害沉重打擊下的民眾無力支援戰爭,甚至出現部分清軍勻出有限的軍資軍糧,拯救垂死掙扎中的百姓的事情。清日開戰後,時任湖南巡撫的吳大澂斗志昂揚,主動請纓參戰,被任命為幫辦東征軍務。而當他在災區籌賑軍糧時,所見所聞慘不忍睹。于是,他向朝廷上奏,向李鴻章、王文韶、盛宣懷以及廣東、浙江、湖北等地督撫發電報請求支援,強調奉天各地';水災甚重';、';饑民遍野';、';道饉相望';、';幸存百姓甚或有十余日不得食者';、';災民之悲慘,目擊傷心,不忍漠視。如若不迅速撫輯饑黎收拾人心,戰爭將很難進行';。 面對尸橫遍野的饑民,吳大澂完全喪失了戰爭必勝的信心。
清軍糧食供給問題在戰爭初期的朝鮮戰場就已經露出破綻,駐防部隊上奏折報告:';朝鮮地瘠民貧,大軍云集之時,一切米糧及日用所需無從購覓,皆需由奉天省城及鳳凰城轉運而往,餉饋艱難,繁費尤屬不貲。';赴朝作戰清軍的一切軍需均由滿洲境內負責供給,增加了奉天衙門的負擔。嚴重的自然災害,使集市上糧少價高,軍糧采購十分困難。盛京將軍裕祿抱怨:';現在奉天大軍云集,需糧甚多,雖經各軍設法購運,而去歲本省秋收甚歉,存糧無多,辦運過遠,腳費又復太昂,軍食攸關,亟須預為籌備。';將軍依克唐阿亦奏:';糧米價昂,運腳耗費,若在各兵口分內扣留銀兩,預為辦運糧食,竊恐大敵當前,軍心解體,難期得力。';清軍戰時供給狀況,如翰林院蒯光典所云:';兵事一興,偶有災歉,采辦艱難,歸之于公,則此項無著;扣之于兵勇,有不嘩潰者哉。';
自然災害直接影響到後方對前線作戰部隊的支援。清軍在倉促出兵上陣的背景下,糧秣輜重大部分隨軍而行,木輪馬車在朝鮮及滿洲官馬土石道上行進困難重重,降低了部隊的推進速度和機動性。然而,清軍在後勤保障嚴重不足的被動狀況下,沒有全力保護有限的糧秣輜重,在數次重要戰斗中都輕易丟棄大量糧秣輜重,不戰而逃。潰退清軍的糧食狀況陷入嚴重困難境地,造成部隊士氣低下、戰斗力喪失,強搶朝鮮百姓食糧家財的事件頻發。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保存的日清作戰記錄記載,朝鮮的';成歡';、';平壤';及清國鴨綠江的';九連城';戰斗,清軍都丟棄了大量軍糧和炮械。僅平壤一戰,清軍丟棄的軍糧,糧米2,900石、雜谷2,500石,其量是15,000清兵一個月的口糧。當時赴朝作戰的山縣第一軍,因海軍尚未取得制海權,海路軍需物資運輸尚沒有開通,前線部隊也出現軍需補給的困難局面。清軍丟棄的大量軍糧,及時緩解了日軍食糧短缺的困境,確保了第一、二兩方面軍同時向清國侵入的計劃。失去食糧的清軍,在朝鮮境內展開了瘋狂的掠奪,沿途的民眾成為搶掠的犧牲品。日清戰爭結束後,日軍參謀本部統計,戰爭中共繳獲清軍糧秣,精米7,000石、玄米2,000石、雜谷6,000石。這些戰利品被分配給戰地部隊、充作馬糧、供給俘虜及雇用的民工,也用于救助當地百姓的糧荒。
清國軍事後勤體制的諸多缺陷是導致其在清日戰爭中全面失敗的致命要素。和平時期,後勤部門成為許多官人夢寐的肥缺,他們是執掌部隊生存的衙門,高高在上。可是一旦大規模戰事爆發,就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客觀因素搪塞前方將士的流血犧牲。此等軍事後勤體制,顯然不能戰勝擁有近代兵站理念的日本軍隊。
日軍兵站體系
兵站概念成立
明治十八年(1885),日本陸軍聘請德國軍事顧問梅克魯少佐擔任陸軍大學教官,當時的陸軍大學是培養陸軍各級參謀的最高軍事院校。梅克魯的教學,推動了日本陸軍的改革——;由過去的法式師團建制向德式建制轉變。梅克魯講述近代兵站基礎學,強調日本內地多山、耕種水田、道路橋梁脆弱,不適合像歐洲軍隊那樣運搬野炮的方式。建議日本陸軍以山炮為主,組建馱馬隊輸送輜重及行李。梅克魯教學的成果,改變了日本陸軍近代輜重作戰的方式,為後來日軍在戰爭中的軍事優勢奠定了基礎。
梅克魯的教學引入';兵站';和';行李';的概念。';兵站';是軍隊後勤補給系統,是負責向前線作戰部隊投送物資的組織體系。';行李';是為前線輸送戰斗、宿營必要資材的部隊,有';大行李';';小行李';區分。大行李是對宿營地所需物品和運輸人員的通稱,小行李是戰斗中必須攜帶的物品和運輸人員的通稱。各師團均配備一個';兵站縱列';,擔任後方倉庫和師團間糧秣輸送任務。其中配備三個';輜重監視隊';,由將校以下50名騎兵編成,負責輜重縱列的統括、管理、護衛。兵站的職能是負責物資的調度、管理、運送、配送,以及協調搬運工具與押運部隊的合理運作。基于梅克魯的理論,日軍在兵站和作戰單元之間的比例關系上,進行了多次重要調整。1886年,一個步兵大隊(相當清軍營建制)的行李編制是:';小行李';衛生馱馬3匹、彈藥馱馬16匹。';大行李';將校物品馱馬7匹、炊具馱馬8匹、糧秣馱馬12匹。1891年,陸軍實施《野外要務令適用規則》,步兵大隊大行李編制改成,物品馱馬9匹、炊具馱馬8匹、糧秣馱馬13匹。
陸軍兵站體系中擔任向作戰部隊投送糧秣的部門,稱作';陸軍糧秣本廠';。糧秣本廠由';兵站基地';、';積集基地';、';積集主地';、';兵站主地';、';兵站地';、';海運地';等機構負責向戰地輸送軍需,形成一個特有的物流系統。';兵站基地';是出征師團在本土轄區的機關,為本師團出征部隊組織、收集、管理必要的軍需物資,同時擔任從前線回歸的兵馬物品管理。';積集基地';是在內地主要口岸設置的送往戰地的軍需品集散地,接收前方回歸人員、物品,并向各地疏散的機構,相當于';兵站基地';和';積集主地';之間的配送中心。';積集主地';是在戰地設置的人員輸送、物資積集的機構。';兵站主地';設置在作戰地域內,是為司令部、補給廠、衛生機構提供臨時駐地的場所。';兵站地';是兵站司令部、出張所(派出所)的人馬宿營、給養、診療、警備、交通、通信保障的營地。';海運地';是負責連接戰地和內地之間,可影響全局作戰的重要機構,下設';海運基地';、';海運主地';、';海運補助地';,歸大本營直轄,由陸軍運輸部統一管理。
日清戰爭,日軍海外後勤補給線的開設,第一次嘗試了兵站運用近代船舶、鐵道、通訊網絡、設備器材的統合指揮系統。兵站除了部隊物資補給、輜重調運外,還承擔部隊的營地建設、戰斗人員的維持增補,傷病員和各種物類的收容、診療、運送、宿營、交通、戰場清理、遺棄軍需品收集、戰地諸資材調查、戰地民生等繁雜事項。
鐵路運輸
日清戰爭開戰前,日本國內鐵道線全長3,200公里,鐵道網延伸到全國各主要城市。擁有火車頭417輛,客車1,550輛、貨車5,583輛。本島的日本鐵道、東海鐵道、山陽鐵道線貫通東北青森至廣島的大半個日本,國鐵、私鐵的支線與各道縣連接。日清宣戰後,國鐵東海道線、橫須賀線、北陸線;私鐵日本鐵道、九州鐵道、北海道炭礦鐵道、總武鐵道都投入了軍隊的運輸業務。只有新發田和金澤的鐵道尚未竣工,出征兵聯隊只能徒步行軍至最近的敦賀車站乘車。
1894年7月下旬,大本營制定了戰時鐵道運行時刻表,命令鐵道局晝夜通行軍用列車,從最初的3列增加到10列。7月23日,運輸通信長官根據各師團的出征計劃,向鐵道局和私鐵道會社發出';運兵注意書';。7月30日,政府作戰方針決定,各地鐵道全線開動,輸送各地駐屯部隊和軍需物資,前往廣島諸沿岸的港口集結。戰時出征兵員的調運,每日軍列滿10列負荷。停戰凱旋歸國時,因船舶時刻變動及檢疫延遲等原因所致,以每日軍列6列向各地疏散。1894年6月—1896年3月,鐵路共發送出征人員24萬人,馬3.6萬匹;送還回歸人員15.1萬人,馬2.1萬匹。戰時繁忙的鐵路運輸,軍需輸送幾乎沒有間斷過,即使天氣不佳或出現機械故障,都能按時完成原定的運送計劃,保障了戰時兵員和軍需品的調達。戰爭末期,日本國內鐵路運輸發生過一起重大事故,1895年7月25日夜,絲崎和尾道間的鐵道因海浪沖垮路基,造成一列運送傷病員的軍列脫軌,墜入海中。全車323名傷患者和26名醫護者,當場死亡8人,重輕傷93人;列車機組人員當場死亡3人,負傷1人。
海上運輸
日清戰爭是日本近代大規模越海作戰的第一次嘗試,海上運輸成為渡海戰爭的最大課題。參謀本部和陸軍省決定征用民間船只運兵,從日本郵船會社征得汽船12艘,從大阪商船會社征得汽船2艘,其中軍需物資及通信物資用船4艘,計24,487噸。當時日本擁有日籍汽船378艘191,491噸;外國造汽船64艘109,817噸。國產內航船106艘52,817噸;近海航船208艘28,786噸。船隊航線,北路到海參崴;南路到夏威夷、南洋諸島;西路到朝鮮、上海、香港、孟買等地。由于船只征用難以適應作戰需要,陸軍大臣決定增購1,500—3,000噸位的汽船10艘,計18,099噸。7月12日至9月17日,汽船陸續交貨,全部貸與日本郵船會社,投入軍需運輸。
8月下旬,日軍赴朝兵力輸送量激增,陸軍征用船只數達到40艘73,726噸,海軍擁有的6艘汽船全部配與巡洋艦補給使用。10月,海軍另外追購6艘汽船29,036噸,其中5艘歸屬海軍,1艘歸屬陸軍,全部貸與民間會社運行。隨著戰爭的全面展開,民間航運業者紛紛求購汽船,業界出現相互競爭的局面。10月,第二軍花園口登陸作戰,民間提供征用船63艘113,372噸;1895年7月,海外部隊回歸及臺灣作戰,民間增加提供征用船38艘,民間船只合計101艘195,197噸。日清戰爭軍內外征用汽船總數為,陸軍112艘212,636噸;海軍24艘45,750噸;另外征用帆船7艘4,619噸,專門用于向國內運送繳獲的兵器、彈藥等戰利品。戰時軍事運輸結果顯示,日軍渡海作戰的船舶噸數明顯不足。在兵力、物資運輸緩慢的情況下,日軍仍然取得花園口、榮城灣登陸作戰的成功,主要應歸結于聯合艦隊取得制海權,確保了海上運輸通道的暢通。
運輸通信支部
戰地輸送任務,由兵站開設的運輸通信支部擔任,負責將戰斗兵力和物資送至指定作戰地域。1894年6月8日,宇品開設運輸通信支部,輸送先頭部隊混成第九旅團。6月15日下關的兵站兼停泊場,接受運輸通信支部的任務。第九旅團在朝鮮登陸後,兵站監部開設';現地臨時運輸通信支部';,運送部隊前往朝鮮京城,臨時運輸通信支部的任務一直持續到第一軍登陸。10月4日,第一軍開設現地運輸通信支部,掌管向大同江方面的輸送業務。27日,南部兵站監部在漁隱洞開設運輸通信支部,負責耳湖浦、大東溝、大孤山方面軍用物資的登陸運輸。11月13日,第二軍兵站監部在花園口柳樹屯設立運輸通信支部,負責人馬、軍需品的登陸及患者的送還業務。1895年,運輸通信支部在旅順口設立出張所(派出所),執行旅順半島作戰軍前往山東的運送任務,并隨軍在登陸地龍睡澳設置出張所。3月1日運輸通信支部從威海衛返回旅順口,會同柳樹屯運輸通信支部籌備直隸決戰。4月初,旅順口運輸通信支部分別在耳湖浦、大孤山、營口設出張所,為遼河平原作戰提供支援。近衛師團臺灣作戰時,在基隆設立運輸通信支部,逐次在淡水、澎湖島、安平、打狗等處設置出張所。1896年3月31日,運輸通信長官部宣布關閉這一支部,剩余業務移交臺灣臨時陸軍運輸通信部繼續完成。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