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人類生存的基石:地球(簡體書)
滿額折

人類生存的基石:地球(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3.8 元
定價
:NT$ 143 元
優惠價
871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林靜編著的《人類生存的基石(地球)》從人類生活的環境入手,著重介紹了地球的概念、質量、成分……并對地球自然災害做了大致描述,讓我們認識并了解地球的自然災害,科學地預防這些災害。通過《人類生存的基石(地球)》,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提高人們愛護地球的意識。

名人/編輯推薦

“探究式科普叢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科普系列讀物,共100本,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物理科學、現代科技4個系列。與其他科普類圖書相比,該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其全面性,幾乎囊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通過閱讀這套叢書,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這套叢書的叢書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叢書”從題目上就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本書為其中一冊《人類生存的基石(地球)》,由林靜編著。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我們不得不贊嘆科技,它猶如魔法師手中的魔杖,使人類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將人類從頭到腳都武裝起來。望遠鏡的發明讓人類視覺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話故事中的虛擬人物;電話是人類聽覺的“順風耳”,它讓即使遠隔重洋的親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樣述說家長里短;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人類腳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萬里不再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當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時候,人的創造力被無限放大;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發展不但在物質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在人類的意識形態上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世界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于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這僅僅是人類世界觀的一個變化,諸如此類的認識變化實在太多了。
今天我們在全社會倡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的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是最為基本的出發點。如果沒有正確的科學思想來指導行為,就難免會走彎路,所以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根本的環節。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說的科普是指采用讀者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動科學技術的應用。這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學知識,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來說,在全社會開展科普知識教育是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雖然曾經在科技上長時間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長期的封建思想統治,廣大民眾的科學意識比較單薄。所以在我國民眾中開展廣泛的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建科技館、自然博物館,舉辦各種科技講座等,但是相對來說,圖書出版無疑是所有科普活動中最為重要和易于實施的途徑。有關科普教育和科普讀物出版發行工作,多年來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和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法制化的軌道。為持續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中國科協決定從2005年起,將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為全國科普日。2003年以來,為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2009年2月,中國科協等單位五年內在全國城鄉建千所科普圖書室的活動舉行了啟動儀式。2003年以來,由民政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已經援建城鄉社區圖書室16.2萬個,援建圖書5600萬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為科普圖書,約3.5億城鄉居民從中受益,對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素質。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系統、全面、準確、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用科學發展觀引領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中國社會出版社按照國家確定的學生科普知識標準,編輯出版了《探究式科普叢書》。
該套叢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科普系列讀物,共100本,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物理科學、現代科技4個系列。與其他科普類圖書相比,該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其全面性,幾乎囊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通過閱讀這套叢書,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這套叢書的叢書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叢書”從題目上就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我相信這套科普圖書的出版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廣大讀者對科普知識的全面需求,為讀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打下一定的基礎。
是為序。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

目次

第一章 人類美麗的家園
第一節 地球概況
1.地球的形成
2.地球的年齡
3.地球的重量
4.地球的結構
第二節 地球探秘
1.地球的褶皺
2.地球的斷層
3.地球的運動
4.不斷漂移的陸地
5.地球將會有怎樣的歸宿
第二章 大洲與海洋
第一節 七大洲
1.世界第一大洲一亞洲
2.海拔最低的洲——歐洲
3.世界第二大洲一非洲
4.世界上最小的洲一大洋洲
5.最寒冷,最南部的洲一南極洲
6.北亞美利加洲——北美洲
7.南亞美利加洲一南美洲
第二節 四大洋
l.世界最大的海洋一太平洋
2.世界第二大洋一大西洋
3.世界第三大洋一印度洋
4.最小最淺的洋——北冰洋
第三章 地球自然災害
第一節 地球內力
1.地震
2.火山爆發
3.泥石流
4.滑坡
第二節 地球外力
1.龍卷風
2.臺風
3.海嘯
4.冰雹
第三節 地球與環境
1.旱災
2.洪災
3.雪災
4.酸雨
5.沙塵暴
6.水土流失
7.生物災害
第四章 地球人文
第一節 地球趣聞
1.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
2.24節 氣劃分的依據
3.地球上哪里最冷,哪里最熱
4:世界時間是怎么回事
第二節 大海奇問
1.為什么大海是藍色的
2.“海”與“洋”是一回事嗎
3.最咸和最淡的海在哪里
4.為何人在死海里不會下沉
第三節 地球氣候奇象
1.夏季為何會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象
2.為什么說“瑞雪兆豐年”
3.厄爾尼諾現象可怕嗎
4.喜馬拉雅山是從海里升起來的嗎

書摘/試閱

1.地球的形成
關于地球的起源,從古到今,人們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我國遠古時代,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西方基督教的《聖經》里,也有上帝花了六天工夫創造世界的敘述。
我國古語說:“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最初宇宙是混混沌沌的,待混沌一分開,陽和陰、天和地也就分清楚了,輕清的物質上浮變成藍天,重濁的物質往下凝聚變成大地。這種說法盡管提到了物質的上浮和下凝,但是它并沒有說明混沌是怎樣分開的,也沒有解釋地球和太陽以及與其他行星的關系,因而,地球的起源問題并未說清楚。
到了18世紀,法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有關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他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彌漫在太空中的物質微粒凝聚而成,通常這些物質微粒彌漫成云狀,叫做“星云”。同時,康德還認為,形成太陽系的物質微粒,最初分布在比今天太陽系大得多的空間范圍里,這些微粒在這個范圍里飄浮。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物質微粒互相吸引,密度大的微粒吸引附近密度小的微粒,逐步形成團塊;較大的團塊又吸引較小的團塊和微粒,成了中心團塊(又名引力中心);中心團塊又不斷吸引周圍的微粒和團塊,變得越來越大,直至最後凝聚成太陽。有些團塊或微粒在向中心團塊遷移的過程中,由于相互碰撞,產生偏移,它們并沒有落入中心團塊中,而是在其引力的作用下,圍繞中心團塊旋轉起來。之後這些團塊和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吸引四周的微粒,最後凝聚成行星。一般而言,行星四周的微粒也有類似的凝聚過程。按照康德的“星云說”,人們把地球的形成歸結于“沒有落到太陽中心的微粒凝聚作用”。事實上,“星云說”是康德提出的一種假說,這一理論把太陽系的形成解釋成為星云物質按其客觀規律運動發展的一個過程。此後,另一位比康德晚幾十年的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并且還用數學計算進行了論證。
盡管後來的許多科學家發現“星云說”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大多數的人們還是接受了這種假說。有趣的是,“星云說”可謂是到目前為止,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假說之一,許多科學家都從各方面不斷地完善了這種說法。
眾所周知,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共有家園,而且也是其他生物所共有的家園。愛護地球,珍愛生命,要從認識地球的形成開始。作為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地球的外部被氣體包圍著。其實,在最初形成時,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這個火球較重的物質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火球較輕的物質漂浮到地面,冷卻後形成了地殼。大約在46億年以前,地球的大小就已經和今天的地球相差不多了。原始的地球上,既無大氣,又無海洋。在最初的數億年間,由于原始地球的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的不斷撞擊等原因,造成地球內熔液不斷上涌,因而,地震與火山噴發也就隨處可見。地球內部蘊藏著大量的氣泡,在火山噴發過程中,從內部升起形成云狀的大氣。這些云中充滿了水蒸氣,然後又通過降雨落回到地面,降水填滿了洼地,注滿了溝谷,最後積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到了距今25億年至5億年的元古代,地球上出現了大片相連的陸地,于是地球就形成了。
事實上,無論從哪方面來解釋,地球的起源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那么,它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呢7這還有待今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2.地球的年齡
我們知道,根據樹干的年輪多少,我們可以判斷樹木的年齡。目前,地球上年齡最長的樹木可達四五千年。但是,相對而言,四五千年的時間與地球的年齡相比,就好似人生中的一秒,微不足道。那么,地球的年齡到底有多大呢?至今仍眾說紛紜,各家不一。現今,多數學者認為,地球已有46億年的年齡,不過,也有人說是20億年至30億年或50億年。
人們是如何來測定地球年齡的呢?一開始,人們利用海水中鹽的濃度來推算地球的年齡。即假設在海水中所有的鹽都來源于陸地上的河流,如果計算出一年中世界上所有河流搬運到海里的鹽量.再從海洋中長年累月地蒸發後,達到現代海洋中鹽分的濃度,推算其所需時間。通常,這樣推斷的話,地球有一億數千萬年的年齡。不過,從某些方面來講,這種推算極不科學,因為我們并不十分清楚地球過去的河流分布、年降水量、海陸分布和氣候等情況,況且海洋中鹽分的形成,也并不完全是陸地河流搬運的結果。
另外,除海水中鹽水的濃度推算外,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方法來測定地球的年齡。河流每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流入海洋,這些泥沙就在海洋中沉積下來形成沉積物,時間越長,沉積物的厚度就越大。世界上沉積物形成的最厚的沉積巖,有100千米厚。沉積物要達到這樣的厚度需要3~10億年的時間,于是有人提出地球的年齡大概在10億年左右。不過這個數字仍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在有物質沉積之前,地球早就形成了。P4-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