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1000億玩出來的facebook效應(簡體書)
滿額折

1000億玩出來的facebook效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杜大可,資深財經記者、作家,長期關注國際商業動態和金融演變。曾服務于多家媒體機構,從事財經采訪和報道。曾與國內外IT界、商界資深人士有深度對話。已出版《華爾街之狼》等。

名人/編輯推薦

1、Facebook財富大爆發,喬布斯後熱點天降!28歲男孩8年玩得$1000億,攫取世界財富江山!
2、豬窩里飛出金鳳凰,為80後、90後指明朗朗錢途!引領全球青春宣言,改變中國、催化進步的風向標。
3、“空手套白虎”現代終極版!扎克伯格教你如何迅速變出印鈔機、女人、全世界!
4、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上海交大金融學教授陳工孟、著名投資家查立聯袂推薦!

目次

前言
扎克伯格為什么卓越?
序Facebook不只是生意

第一章 大佬天生是玩家
極客基因:玩出來的“電腦神童”
毛頭小子無視微軟巨額收購
無聊和失戀造就的商業大佬
扎克伯格一炮走紅,哈佛震驚
“酷”出來的校園明星
馬克攻略:雞蛋分開放

第二章 引燃Facebook旋風
與一對兄弟的“創意之爭”
做好Facebook只用了7天
一個夢想家,一個行動派
星星之火,從哈佛宿舍蔓延到全球
步比爾?蓋茨後塵,退學創業
輟學創業可不是鬧著玩兒
拋棄名校文憑不覺可惜
創業成功的兩塊“磚”:專權和專業
邊緣地帶的超級新星
Facebook涌向浪潮之巔
Facebook如何決定美國大選

第三章 這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從三人小公司到跨國巨頭
真實世界的虛擬帝國
它很可能讓Google名存實亡
Facebook和Google的狙擊賽
引發微軟和谷歌之爭
臉譜、谷歌恩仇實錄
重建網絡“自動印鈔機”
自由、民主、開放的互聯網帝國
技術天才范兒:開放、共享
8年成長奧秘:用戶至上

第四章 這是一支怎樣的團隊
早期團隊:一群率性拼命郎
硅谷最“酷”的人才戰略
“賤人”扎克伯格:Facebook的絕對領袖
不想賺錢的創始人
“公牛”莫斯科維茨
從哈佛到硅谷的“朝聖之路”
Facebook用人策略:請進來,剔出去
肖恩?帕克:他曾改變Facebook
Facebook離不開的奶媽

第五章 Facebook如何找錢
功不可沒的第一輪融資
“關鍵先生”彼得?泰爾
理想投資方:華盛頓郵報
群雄角逐,競爭Facebook
匪夷所思的戲劇性融資
15億美元的收購“不幸夭折”
走出收購陰影,估值升至500億美元
扎克伯格穩抓絕對控制權

第六章 Facebook如何賺錢
從一窮二白到凈利10億
Facebook比賺錢更重要
兩全之策:“廣告變內容”
爆紅廣告界,搭上“微軟”大船
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廣告模式和平臺
捕獲難以想象的商機
Facebook為什么要上市

第七章 那些與時運碰撞的人
被“餡餅”結結實實砸中的人們
扎克伯格背後的男人們
狗屎運橫溢的涂鴉藝術家
扎克伯格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因Facebook而升天的“雞犬”們
永遠的玩家
他們,本來可以一夜暴富
扎克伯格八卦一籮筐
扎克伯格與中國
Facebook上的政治明星
Facebook大事記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大佬天生是玩家
試想一下,你在20歲時為了擺脫無聊創辦了一家網站,你能否頂住掙錢的壓力而拒絕刊登廣告,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以求保持趣味性?又能否經起投資人的追捧,一再婉拒收購或延遲上市?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請再加兩個前提條件:8年的時間以及期間各種不穩定因素。
對于現實,人們常有諸多抱怨,然而,事業究竟能做大,外在原因只是客觀因素,起決定作用的終究還是創業者自身。當風險與機遇同時出現時,你的選擇便決定了今後事業的成長度。
在生存壓力下,融資上市是普適法則,或者干脆賣掉公司。可以肯定,畏懼風險、安于現狀、追逐短期利益的人很難取得大的成功。如果把創業比作一場游戲,他們只是其中的小玩家,會玩、敢玩的人警惕風險但不畏懼它,將其作為事業成長的挑戰,從征服中磨練壯大。
所謂“大佬天生是玩家”,那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商業人物并非純粹的苦行僧,也不是一味的玩樂主義者,對他們來說,創業是蘊含喜怒哀樂的正常人生歷程,在其中不斷更新進化自身,從而使事業由小到大,由優秀到卓越--就像發生在馬克?扎克伯格身上的故事那樣。
極客基因:玩出來的“電腦神童”
2012年,Facebook向SEC提交上市申請,在經歷了8年的瘋狂增長之後,終于邁出上市的第一步。作為創始人、大股東兼首席執行官,28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將因此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這個“空手套白虎”的創業故事達到階段性高潮。扎克伯格再一次引起全球媒體的注意,在聚光燈下,他被蒙上了一層迷人光環,贊譽紛至沓來,不乏溢美之詞。
但光環之外,才是他的真實人生--牛仔褲、人字拖、電腦游戲、計算機編程,如同宿舍的辦公室--這個28歲的年輕富翁心中,似乎永遠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而所有意象與畫面,統統指向一個最終形象:極客。
10歲無師自通,成為“電腦神童”
1984年5月14日,扎克伯格出生于紐約北部的白原市。扎克伯格的全名是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是一名猶太牙醫和精神病大夫的獨子。他還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妹妹。他們與美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并無二致,從小生活舒適、教育優良。
扎克伯格自幼對計算機著迷不已,10歲時他如愿以償得到一臺個人電腦,很快掌握了編程技巧。由于在計算機上花費的時間大大超過與人交流的時間,他看上去有些沉默,甚至木訥呆板。
但僅從外在表現去評判一個少年未免冒失。實際上,扎克伯格遠比表面看起來的要聰明,他有一副猶太人的好頭腦,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一樣出眾,小小年紀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電腦神童”。
從1994年開始,做牙醫的父親開始教扎克伯格AtariBASIC編程。扎克伯格學習速度很快,當父親意識到自己沒有新的知識教他後,便為他聘請了軟件工程師大衛?紐曼做家庭教師。
大衛?紐曼對扎克伯格超強的計算機學習能力十分震驚,認為他簡直是個無師自通的電腦神童,這個叫法迅速流傳開來。
做扎克伯格的老師可不輕松。一段時間後,大衛?紐曼認為自己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傳授給他,便主動辭職。于是,扎克伯格被送到附近的一所大學,學習研究生課程。
極客基因成就了馬克
扎克伯格非常喜歡開發計算機程序,尤其在行通訊工具和電腦游戲。1996年,他開發了一款通訊軟件“ZuckNet”,將自家診所的電腦全部鏈接起來,彼此可以傳遞消息,改變了大聲說話才能讓人聽清的混亂狀態,父親為此震驚不已。晚一年問世的通訊工具AOL被認為借鑒了“ZuckNet”。
作家何塞?巴爾加斯這樣評價少年扎克伯格:“一些孩子玩電腦游戲,而馬克則創造了它們。”就此而言,他完全不像一個孩子,或者準確說,他在計算機方面的才能讓他的形象成熟起來。
這一時期,扎克伯格編寫了許多簡單的游戲,他自己都記不住到底有多少。然而,他終歸是個孩子,不時搞一些惡作劇,比如用“電腦中毒、即將爆炸”的程序來嚇唬愛玩游戲的妹妹。
雖然把很多精力花費在計算機上,扎克伯格并沒有像愛玩電子游戲或者沉迷于互聯網的孩子那樣變成一個“傻瓜網蟲”。計算機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創造的工具、快樂的源泉和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計算機交流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在他身上逐漸沉淀為極客基因并影響一生。
“玩”出來的商業大佬
從表面看,以“好玩”、“酷”、“有趣”為出發點的創業者似乎顯得單純甚至幼稚,不像傳統社會要求的那樣嚴肅認真、正襟危坐、符合常規價值標準。
但不可否認,許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商業大佬正是從“玩樂”中獲得成功,最典型如?HTDH?比爾?蓋茨?HT?,被計算機編程上獲得的樂趣激發出豐富的創造力,將之轉化為持久的產品創新,締造了生命力旺盛的“微軟王朝”。
大多數情況下,創業事關生死,顯然是件嚴肅的事情,但也可以輕松心態來經營。
利潤導向是普遍的創業價值觀,它無可厚非。不過在具體操作上卻有高下之別。如果以利潤為第一目標,計較一時成敗得失,不僅活得艱辛,而且被目標和數字所拖累,路越走越窄,最終難免進入死胡同。
換個角度,以利益之外的追求而存在,雖重視利潤,但不視其為唯一,更注重過程體驗和創造所帶來的樂趣,反而可以減輕負重,激發更多的創新,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平臺與機遇。從後一個觀點來看,“大佬天生是玩家”,大視野導向大成功,絕非偶然。
評論界把Facebook視作一款革命性產品,認為它具有顛覆已有商業格局的潛力,可能像蘋果公司那樣,引發一系列的商業變革和產業革命。從目前看,推翻這種假設的依據越來越弱。
現在,我們回到源頭,做這樣一個假設:扎克伯格以利益為第一追求,Facebok能否有上述突破?
不妨暫且擱置回答,看一看接下來發生的故事,也許會有更清晰、更明確的判斷。
毛頭小子無視微軟巨額收購
愛德華多?薩瓦林是Facebook聯合創始人,他與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在一次校園聚會上。
那時,扎克伯格因編寫CourseMatch,中文譯作課程搭配,是扎克伯格開發的一款用于選課的小程序。
剛開始在哈佛小有名氣,但人們談論的是CourseMatch,對他的過往經歷普遍不感興趣,而他本人也不善言談,沒人拿他當一個大人物來看。因此當薩瓦林聽說了他的經歷後,不禁對這個“長著娃娃頭”的家伙刮目相看。
那是發生在扎克伯格高中時期的真實事情,是關于他做極品黑客的傳聞和一筆200萬美元的收購。
極客做派:高中生拒絕200萬美元收購
扎克伯格在白原市的公立中學讀到高中二年級,因為厭倦了舊環境,轉學到著名私立中學菲利普艾斯特,并在那里升入哈佛大學。其間,他熟練掌握了法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和古希臘語,在數學、物理學上展現出過人之處,還成為了一個擊劍明星,而計算機才能則令他大放異彩。
扎克伯格依然保持著編程的熱忱,開發出電腦版“冒險游戲”,但他開始尋求更刺激的挑戰。據說因為入侵某電腦系統,他還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列入調查名單。
這無形中助長了他的極客形象。
他開發了一款名叫“Synapse”的媒體播放器,能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記錄用戶的收聽習慣和喜好程度,以此排列播放列表。因為當時還沒有類似產品,而“Synapse”解決了許多使用不便,獲得媒體與大眾的一致好評。
微軟公司和美國在線試圖收購這款產品,微軟直接開價200萬美元購買版權,并以25萬美元的年薪邀請扎克伯格加盟。關于具體數目存在不同說法,另有一種說法稱,微軟向扎克伯格提供的是一份百萬年薪的工作。
扎克伯格統統拒絕了這些條件,他把“Synapse”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下載,然後徑直去哈佛讀書去了。
當時以及此後很長時間,人們對扎克伯格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搞不懂他為何放棄唾手可得的百萬美元和高薪工作,去哈佛謀求飄渺不定的未來。要知道,很多時候,人們不過把名校文憑當做求職跳板,即便哈佛畢業生也很難拒絕微軟這樣的高薪誘惑,而這個毛頭小子竟然選擇直接無視。
是天才,還是傻瓜?
對于無法理解的人和事,公眾不是將其看做天才,就是把他當成傻瓜。誠實地說,這件事讓扎克伯格多了些神秘色彩,既有“電腦神童”的天分,又像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傻瓜。
在愛德華多?薩瓦林看來,扎克伯格可不傻,他只是固執罷了。作為商人之子,薩瓦林從小耳濡目染商業風云,洞察人世百態,在哈佛見過各種類型的學生之後,他太了解扎克伯格這類人。
就拿拒絕微軟這事來說,那不過是天才少年體現自我的另一種方式,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就是酷。在他們的世界中,酷是一個寓意豐富的字,不僅流露著對某種行為的明確贊賞,更意味其中蘊含非同尋常的樂趣。扎克伯格曾向人解釋過拒絕微軟的原因--因為這樣很酷!
事實上,這就是典型的極客做派。他們在計算機上有獨樹一幟的才能并以此為樂。他們離經叛道,從不墨守陳規,世俗社會的普遍規則對他們來說不值一提,他們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他們喜歡挑戰,對技術異常癡迷,熱衷開發新奇玩意,甚至和大公司對著干;他們個性分明、特立獨行,為金錢之外的追求而樂此不疲,有時是一時之快,有時也許只是一個惡作劇,但這并非自我表演或標榜,而是作為個人存在感的證明,他們能從中得到莫大快樂。
從10歲得到第一臺個人電腦開始,扎克伯格便不可救藥地迷上計算機技術,只有在其中才能體驗到創造、發明帶來的征服感。與此同時,浩渺無垠的計算機世界像一個黑洞將其深深吸住。他就像一個探索者,在日復一日的編程解碼中,建立了極客的思維模式、世界觀和方法論。
愛德華多?薩瓦林對計算機不在行,他只對商業和生意感興趣。他還有一種對人分門別類的本領,這讓他直覺地意識到,眼前這個擅長計算機的年輕人,也許可以一起做些什么。
無聊和失戀造就的商業大佬:扎克伯格住在哈佛柯克蘭宿舍,結識愛德華多?薩瓦林前不久,剛搞出了轟動哈佛的CourseMatch。
無聊也是成功之母
CourseMatoh是一款設計巧妙的軟件,可以直觀顯示選課情況,比如點擊某門課程,就會看到都有哪些學生選擇了該門課程;隨便點擊一個學生,便可得到他或她的課程表,一目了然。
某種程度上講,這款軟件是為“方便搭訕”和“擺脫無聊”而生。暗戀某個女生的男生渴求與之相會,兩個彼此討厭的人發誓永遠不相見,諸如此類的事情在大學生活中宛如恒河沙數難以數計,但由于課程安排不可掌控,他們的愿望常常落空,在課堂上見不到戀人卻見到了仇人。
2003年秋天,扎克伯格即將升入大學二年級,他實在無聊極了,準備找點事做。想起選課上的困擾,突發奇想決定開發一款軟件,他買來一塊白板,在上面寫寫畫畫,埋頭干了一周,寫出CourseMatch,趕在選課前推出,居然引起轟動。一時間,哈佛學子爭相下載。
創立Facebook後,扎克伯格曾這樣評價CourseMatch--“通過事物就可以把人聯系起來”。
這種聯系與“Synapse”不同。通過選課這件事,扎克伯格用CourseMatch軟件在人們之間建立了“無形的橋梁”,這也許是他第一次體會鏈接的作用,這正是互聯網帶來的神奇效應。
“Synapse”只是一款純粹的軟件,分享到互聯網上,供人免費下載,產品應用達到最大化;CourseMatch則不同,它的核心是選課信息的共享,而蘊含其中的人際網絡才是關鍵因素,通過人際之間的積極互動,使其豐富性無限拓展。而這一點,正是Facebook成功的內核。
受CourseMatch的激發,扎克伯格很快開發了另一款軟件--與Facebook更為接近的Facemash。
馬克的失戀結晶
從坊間傳聞來看,Facemash是感情受挫的產物,它的設計思路源于扎克伯格一次不成功的戀愛經歷。與女友分手之後,扎克伯格氣憤難當,萌生了將她羞辱一番的沖動,不過他并非有勇無謀之人,計劃在網絡上泄憤。在多個版本的故事中,扎克伯格起初只是想把女友的照片和動物圖片一起放到互聯網上進行比較和點評,供人消遣,後經人提醒,意識到此舉有失風度,遂作罷。
扎克伯格由此引申開去,將“人”與“動物”照片對比,改變為“人”與“人”相貌的評比。任何一所大學,交流對異性的看法、評價他人相貌、比較兩人美丑,諸如此類的的事情在私下里長盛不衰,并屢見不鮮。那不過是無聊生活的調味劑,無可厚非。現在,扎克伯格決定將它搬到網絡上公開進行,他一定在心里偷笑--到時候,一定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這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圖片素材,二是運算程序。這都難不倒扎克伯格。他知道哈佛每棟宿舍都有一個住宿人員花名冊“Facebook”,里面有每個學生入學時的半身照,只要花些時間和技巧就能從數據庫下載到。至于第二條,對他這樣的編程高手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對于扎克伯格這樣的“電腦怪才”,計算機是躲避俗世煩惱的好去處,而當他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更會爭分奪秒、全力以赴。經過幾個小時的連續奮戰,他終于在凌晨四點完成Facemash?HTDH?腳本?HT?。一切大功告成,感情受挫積蓄的怨氣一掃而光。
興奮之余,他在主頁上寫下兩句導語:“我們會因為長相受到傷害嗎?不會。”“我們會遭受以貌取人嗎?會的。”扎克伯格連夜將它發給幾個朋友,讓他們私下測試。隨後,他喝了點小酒,帶著滿足感沉沉睡去……
扎克伯格一炮走紅,哈佛震驚
20分鐘造成哈佛網絡阻塞
一覺醒來,扎克伯格早已忘記了Facemash這碼事。他按部就班地上課、吃飯,與幾個伙伴碰面,直到回到宿舍發現打開的手提電腦死機了,這才想起它一直作為Facemash的服務器在用。
此時這個發芽于惡作劇的軟件正在哈佛引發瘋狂!扎克伯格的電腦死機之前,Facemash就像?HTDH?病毒?HT?一樣急速擴散。哈佛學生不僅可以在電腦屏幕上一覽他人面孔,還有權對其品頭論足,選出他認為最酷的男生、最辣的女生。它如此令人著迷,以致每一個接觸到的人欲罷不能,忍不住轉發。
過去幾個小時,大約400名學生訪問了Facemsh,對22萬張相片進行投票,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哈佛高材生被拿來與人比較相貌。事實上,在短短的20分鐘內,Facemash就被點擊了2萬多次,造成哈佛校園網絡阻塞。
哈佛校報一面斥責其“低俗”,一面對其巨大魅力震驚不已。
這可不是扎克伯格希望看到的結果。他很清楚,使用未經授權許可的圖片可能引來校方問責,評比相貌也會招致道德非議,并且Facemash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他原計劃測試調整之後再做打算,也許只是將其作為朋友圈子里一種私下的游戲。而現在,Facemsh不僅公開上線,并且一炮走紅,徹底打亂了扎克伯格的計劃。最後,他重啟電腦,把Facemash強行刪除。
就像本?麥茲里奇說的那樣,“互聯網是鋼筆,而不是鉛筆,你把某件東西放上去後就沒法擦掉它了”。扎克伯格刪除了Facemash,然而,由它引發的一系列追究才剛剛開始。
“它是一個有價值的嘗試”
由于扎克伯格入侵計算機系統的黑客行為,Facemash在版權、隱私保護、安全性等方面的欠缺,以及來自學生團體的道德指責,扎克伯格不得不面對校方責問。他原本就木訥羞澀、不善言談,竭力解釋Facemash并非有意公測,而是偶然泄露,聽起來煞有介事,但扎克伯格必須對結果負責。
鑒于可能引發的訴訟風險,他不得不去咨詢法律顧問,并向被冒犯的女子社團道歉,盡管不一定被接受。在某些學生圈子,他成了耍惡作劇的壞蛋,人們對他指指點點。哈佛校方給予他留校察看處分,意味著在畢業之前不能再犯任何錯誤,否則可能遭受重罰。
謝天謝地,他沒有被停學或開除。此時,他還不會想到,幾個月後,自己會主動退學。
扎克伯格并不糊涂,他早就意識到Facemsh可能引發的爭議和牽連。實際上,Facemash上線之前他著實猶豫一番,他在網絡日志寫下的句子印證了這種猜測--“可能哈佛會為了法律原因限制這個網站,而不會意識到它是一個有價值的嘗試”。
最終,嘗試的愿望壓過了潛在風險。他對自己說,“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是建立這個網站的怪人。最終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情”引自《Facebook: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本?麥茲里奇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傳記作家本?麥茲里奇甚至在《Facebook: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一書中不失武斷地猜測扎克伯格此時的心情:“信息就意味著分享,照片就意味著可以看”。
要的就是“酷”
何以認定這件事情最終會發生呢?如果不是一時氣血上涌,網絡英雄主義催生的“舍我其誰”情結使然,那一定是來自對日常瑣事和人類行為的真切體驗。
評價他人相貌這種事情是人類社會習以為常的現象,在每一個社交圈暗流涌動,人們一面比較別人,一面成為被比較的對象,享受躲在幕後臧否人物的快感。正如哈佛校報評論Facemsh的文章寫的那樣:“像這樣以淺顯的標準評價周圍人而無需直接面對任何評判對象,我們哈佛學生當然會為之著迷”。
在扎克伯格這樣的技術天才看來,Facemsh這么有趣的創造,如果自己不來做,讓別人搶先一步,未免可惜。他才不會理會什么處分,他要的是“酷”。當然,運氣最終還是站到了他這邊,僅受留校察看處分,他為此買來香檳與朋友慶賀。如果他把人與動物比較,結果可就沒這么樂觀了。
接受校方問詢期間,扎克伯格坦然承認入侵校園網下載他人相片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時不留情面地指出,正是自己的入侵暴露了哈佛大學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隱患。
最後,他表示自己愿意幫助學校修補計算機系統的漏洞。這也許是他的肺腑之言,可在注重權威的哈佛校方聽來簡直就是侮辱。他們不愿接受一個半大孩子的技術幫助,體面地拒絕了扎克伯格的好意。
創新者通常是孤獨的
在哈佛、在常春藤,甚至在普通校園,總是不缺膽大包天、離經叛道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和衡量標準,對普遍準則和約定俗成不屑一顧,完全沉浸在自己構建的理想世界中。
時間日復一日地流逝,他們長大成人,迎頭面對傳統社會的殘酷現實,為了生存收斂銳氣,強烈的個人色彩日漸消失,變為原本不屑的平庸之眾。而只有少數人,不屈服于外界壓力,最後,他們不是被當做難以理喻的瘋子、怪胎,孤獨而死,就是成了眾人仰望的明星、富豪。
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遠一些,也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社會中各個層面的創新者通常是孤獨的,因為破除陳規,承擔著不被群體理解和接受的壓力,甚至被視作異類;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富有的。正如扎克伯格所言“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其中不僅包含著舍我其誰的豪邁,也是對歷史趨勢深刻把握基礎上生出的超然。
從科學、文學、藝術……幾乎每個領域都有創新先驅,而商業無疑最有廣泛的社會效應和現實意義,將創新思維變為實實在在的商品,掀起最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徹底顛覆已有認知和市場格局。
“酷”出來的校園明星
Facemash讓馬克?扎克伯格的名字印刷到了哈佛校報《深紅》?KG-*2?上,被更多的人看到、知道和記住。不管Facemsh為他引來了怎樣的麻煩、招致了何種非議,現在卻讓他在一夜之間成了校園名人。
“電腦怪才”成熱門話題
扎克伯格依舊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從外觀上看,那個時候的他是這樣一副面貌:牛仔褲、套頭衫加“?HTDH?阿迪達斯?HT?”牌人字拖是固定裝束,里面有時會穿一件畫著“編碼猴子”的T恤衫,似乎表明童心未泯。
在公開或社交場合,面對陌生人,他總是表現出自閉傾向,一臉木然,讓人望而生畏。黃色卷曲頭發下,雙眼時常閃爍著與己無關的漠然表情,只有談到計算機或新點子,才會眼放亮光、興味盎然,也只有在這時,他才能徹底放松心情,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看起來,計算機為扎克伯格構筑起一道“防火墻”,墻外是他不熟悉的世俗世界,墻內才是他的天地。現在的情形是,他這個墻內的“電腦怪才”正在成為墻外世界的熱門話題。
人們開始知道,扎克伯格的腦袋里裝著許多新奇主意,他的技術天分和動手能力足以將這些想法統統變成現實。甚至他拒絕微軟的陳年往事也被挖出來,引發一番摻雜著羨慕與不解的爭論。
然而,輿論對這個校園新秀態度著實復雜:一方面驚奇于他的編程才能,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濫用才能,對他即將進行的下一個項目充滿好奇,被冒犯的人則對他評價很低。有人形容“他的大腦已經被程式化”,還有人說“這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混沌”。
此外,還有各種莫名其妙的事情找上門,比如學生社團尋求技術咨詢或項目合作。總而言之,扎克伯格不喜歡這種到處被人拿來消遣的感覺,但事到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這畢竟是他一手造成的。
耍“酷”耍出校園風暴,無論如何,扎克伯格不得不正視CourseMatch和Facemsh,兩者在哈佛校園的走紅并非一時偶然,實際上反映了哈佛學子對網絡社交的群體性渴求。作為其中一員,扎克伯格切身體會到這種強烈訴求--那是對乏味生活的厭惡,對新奇與趣味的追逐,是他們口口聲聲所說的“酷”。
此後,扎克伯格又編寫了許多程序,以下兩個線上程序再次展示出他對社交網絡的理解。
第一個名叫“奧古斯都時代的藝術”,名字來自扎克伯格選修的一門課程。由于他幾乎從來沒有去上過課,臨近期末時對課程內容一無所知,為了通過考試,專門從互聯網上找來相關圖片,制作成可以添加點評的系列圖集,發給同班同學,引導他們對圖片進行討論,并添加評注。扎克伯格在考試前花了一個晚上研讀這些評論,結果順利通過了這門課程的考試。
第二個應用叫做“哈瑞?劉易斯的人際六度空間”。哈瑞?劉易斯是哈佛大學計算機系知名教授,同時擔任哈佛學院院長,負責本科生管理。
扎克伯格突發奇想,想簡單看看這個權威人物的人際圈子。他將哈佛校報上刊登的與劉易斯相關的文章匯集到一起,制成一個小型資料庫,只要在搜索框鍵入任何哈佛學生的名字,都能顯示出他與劉易斯教授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以上兩個程序,扎克伯格的本意或是為了方便記憶、或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卻在不經意間表現出社交網絡的初始形態。基于群體交流的架構,正在扎克伯格頭腦中掀起無聲風暴。
馬克攻略:雞蛋分開放
有這樣一個幾乎眾所周知的投資理念,“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奧,是為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實際上,不止投資如此,其他領域同樣適用,譬如創業初期不妨多線發展。在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多元化嘗試未嘗不是一個有效規避風險的明智選擇。
Facebook風暴前的嘗試
如今馬克?扎克伯格因Facebook名滿天下,但不為人知的是,Facebook之前他也經過多次嘗試。
美國《財富》雜志高級編輯大衛?柯克帕特里克是最早注意到馬克?扎克伯格與Facebook的媒體人士,他對扎克伯格的創業歷程有詳盡而細致的采訪和觀察。
他在《Facebook效應》一書中記載了扎克伯格的一段談話:“我只不過喜歡編些小項目……那一年我做了12個項目。當然,哪個項目都不是我全權負責。……(這些項目大多關于)發現人們如何通過相互參照建立聯系。”這些項目主要包括:為哈佛校報《深紅》提供編程服務,為哈佛大學黑人女子協會搭建網站,以及後來引發“Facebook創意之爭”的文克萊沃斯兄弟的網絡編程。
做了多少項目或者是否全權負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項目之間是否存在相同的指向性,引導你找到最終的落腳點。目標不夠明確的時候,至少要保證大方向正確,即便進行多元嘗試,也應圍繞某個核心點展開,倘若漫無目的地多線嘗試,不僅分散精力,最終還可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從CourseMatch、Facemash開始,扎克伯格參與的項目幾乎都與“人們如何通過相互參照建立聯系”這一主題有關,而這點最終指向的結果即是Facebook。
人們常常用“妙手偶得”來形容靈感獲得,實際上,靈感、創意等一類精神層面的事物固然依賴偶然事件觸發,具有一定的概率色彩,但不應忽略數量上的疊加效應,以及由此導致的質變。
Facebook成立後,隨著融資幅度加大,公司估值水漲船高,引來創意之爭。文克萊沃斯兄弟認為馬克?扎克伯格剽竊了他們的主意,而扎克伯格則堅持原創說法,雙方為此一度訴諸法庭,難分難解。
從源頭上來講,創意很難辨清。對扎克伯格來說,創意之爭最棘手的地方在于,與文克萊沃斯兄弟的合作正是“12個項目之一”,不久他便注冊成立TheFacebook。
Facebook最初只是小雞蛋創立Facebook最初一段時間,扎克伯格并沒有將所有精力放在Facebook上,同時著手運作著另一個項目:Wirehog,甚至為此成立了一家公司,還在Facebook主頁上為其專門開辟宣傳區。因Wirehog發展過慢,盈利能力不足而被關閉,扎克伯格這才將全副心思轉移到Facebook。
機會成本是任何一個創業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不可預知的行業前景,變幻莫測的創業風險,創業者本能地產生敬畏心理和防范意識,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同時運作多個項目也無可厚非。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里,既削弱單一項目的風險,也可降低機會成本。
扎克伯格在這方面的做法也許值得借鑒。首先,Wirehog是一款分享軟件,可以方便地上傳圖片、影音到互聯網上,對定位于社交平臺的Facebook是一種補充。其次,Facebook具有的平臺效應反過來也可促進Wirehog的推廣,形成互動。
這個設想無疑是美好的。但實際實施起來,由于Wirehog的設計過于復雜,使用不便,并且存在版權隱患,反而可能拖累Facebook的發展,于是被扎克伯格果斷放棄。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偶然事件,無法表明同時進行多個嘗試的必然結果。從多線嘗試到單一業務,必然會經歷一個發展階段,直到找到最具成長性的那個。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引進外資。投資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選擇,投資人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多線投資,創業型公司為了獲得更多溢價,往往會選中兩個以上的投資人,以期引發競爭效應。Facebook引進風險投資時即多次采取此種策略,可以說成功取得了主導地位,幾輪融資均頗為順利。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