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滿額折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讀書與用書》為“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叢書中的一種。編者秉持“非課堂知識傳授”之要義,圍繞“讀書與用書”的主題,于名家文集、民國期刊中精心選出46篇清新有趣的小品文。這些作品側重反映了民國大家崇高之人生理想、嚴謹之治學態度,相信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亦能促進學生進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作者簡介

王風,福州人。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其後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包括近現代文學、學術、教育史,古琴史及古琴鑒定,各有成果。編有《廢名集》,參編《故宮古琴》。田露,瀋陽人,文學博士。201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職于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主要從事民國報刊與近現代文學、文化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梁啟超等編寫的這本《讀書與用書》為“民國時期中學生讀本”叢書中的一種。編者秉持“非課堂知識傳授”之要義,圍繞“讀書與用書”的主題,于名家文集、民國期刊中精心選出46篇清新有趣的小品文。這些作品側重反映了民國大家崇高之人生理想、嚴謹之治學態度,相信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亦能促進學生進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這是一套小書,或者說一點小心意,送給現在年少的朋友們。說“年少”,只是相對我們幾位編者而言,其實你們正在成人,不遠的未來更將獨立面對社會。這是人生千變萬化的時期,正在形成自己的判斷,貿然施教就像硬送禮物一樣,是頗為危險的一件事情。好在這不是高頭講章,里面雖有不少“大家”,但都不會板起面孔,下令該如何如何。他們是些有趣的家伙,蠻有趣味地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你們沒有必須讀必須聽的義務,或者隨便翻翻,那對于我們的工作也是不小的獎勵了。
也許,對于你們最親近的朋友——父母和老師來說,無論他們多么熱切地盼望你們“成材”,進而“成才”,甚至“成龍”,而苛求你們集中一切精力到學業上,這也是一套不犯忌諱的讀物。當然,我們提供的不是“教輔”,雖然與你們的課目頗有重合,但這是對同樣知識的不一樣的敘述,在我看來或許更親切些。如果你們更年長的朋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偶爾在你們的書桌旁翻看這幾本書,發現其中一些文章在他們年少時,也就是你們現在這個年紀時也曾經讀過,那就更有意思了。
想想,這是三代以上的人曾經閱讀的東西,確實有點“滄桑”。文字是奇妙的,今人與古人可以面對同樣的文本,完成同樣的閱讀經歷。這套書里的文章并不特別古老,離我們現在六、七十年,了不起七、八十年,也就是所謂“民國時期”。不過,雖然隔著這樣的時空,這些文字并不真就七老八十了。好文章不會變老,一代一代人總會不斷地閱讀。幾十年前的經驗也未必過時,讀讀老長輩們在你們這個年齡時所讀過的,能不能接受都不要緊,但接觸到不一樣的東西總不是壞事吧。
這些文章選自民國時期各種期刊、書籍,按類分成十冊。其中大部分似乎可以對應到中學的課目,《文字的品格》大量是所謂語文的內容,《三下五除二》都是數學話題,《英文讀譯說寫》一望可知其所云者,《從電子到宇宙》涉及化學物理,《萬卷書萬里路》自然包括歷史地理,《鳥獸草木蟲魚》無疑是生物了,《從梅花說到美》則比較寫意,因為這是升學考試所不待見的,也許應該格外受到歡迎。不過我們的選文標準,并不管你們課堂所學的內容,首先是文章漂亮,其次則態度親切,另外最好說得好玩。在我看來,知識可以是有趣的,也應該是有趣的,知識的習得如果是苦差事,那再下苦功夫最終也還是枉然。
《為學與做人》的面孔看上去嚴肅,其實無非是長輩們提供自己的心得,也并沒有什么說教,只是一些甘苦談。他們的看法有不少差異,如果其中只言片語對你們有益,我想他們就很高興了。《讀書與用書》更是人言言殊,每個人的閱讀經歷不同,閱讀經驗自也千差萬別。即便提到你看過的書,那么也許他是不一樣的讀法;而如果因為某一篇文章的提及,你尋讀了原先所不知道或不在你計劃中的書,也是難得的緣分,對我們編者而言那是意外之喜了。至于《自己的文章》,一部分是當時中學生的作文,一部分是他們的創作,這些作者想必在世的已寥若晨星,而且都在耄耋之年。與諸位雖然相隔幾代,但寫作時與現在的你們是同年,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沒有“代溝”的,大可以同學視之。
當然,這都是幾十年前的文字了,與現在習見的文章風格差異不小,包括詞匯、句式、語氣。對于文本的處理,我們有個共識,那就是盡可能保持原貌,或者說盡可能提供那時候的文本環境,并不去按照現在的標準“規范”。所謂“規范”,從教育來說是必須的,這自有課堂的訓練。但作為閱讀,則書寫語言既是不斷發展的,也是歷史的。現在的孩子接觸到大量網絡語言,禁止是做不到的,關鍵是讓他們清楚,不能帶到特有語境之外,胡亂使用。而大量的歷史文本,不可能因為不“規范”就廢棄,更不可能全部“規范”,然后再印出來,在此之前不許閱讀。我們有意提供這樣的“粗糧”,也許口感不那么精細,但對鍛煉脾胃想必有些好處。
比如,對于通假字、異形詞,除了容易造成歧義的以外,我們并不去改動。“哪”作“那”、“彩”作“采”、“像”作“象”、“很”作“狠”、“緣”作“原”、“枝”作“支”,以及“徹”作“澈”、“彎”作“灣”、“晰”作“淅”、“碳”作“炭”,都一仍原樣。至于“那么”與“那末”、“什么”與“甚么”、“答復”與“答覆”、“給予”與“給與”、“糊涂”與“胡涂”、“稀罕”與“希罕”,原文如何便如何。大體而言,同音的情況而與現在普通用法不同的,即使字形差異較大,一般可以看做假借字。詞中義同字異,則為異形詞。明白這些,并不意味著現在寫作可以如此,但對將來閱讀舊書是很有幫助的。
同樣,像人稱代詞“他”“她”“它”、結構助詞“的”“地”“得”,當時也多只用“他”和“的”,并不區別。甚至結構助詞還有一個現在廢用的“底”,也予保留,知道有這個“底”,對閱讀民國時期文本有用。當然,有些名詞,比如“養氣”“淡氣”“雅片”等等,雖然相信很多年輕朋友也可推斷出意義,但我們還是做了注。至于外國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大量與現在通譯不一樣,為尊重原文,我們只在注中給出通譯名。
這樣處理,與當今普通的習慣并不一致,目的在于展現原始的文本,同時也希望讀者養成閱讀歷史文本的能力。就像繁體字,能夠認識也就能閱讀幾百年前的原本,游歷名山大川,也不至于在那些石頭上、牌匾上的文字面前變成文盲。俗話所謂“藝多不壓身”,無須擔心這會將年輕朋友搞亂。低估孩子們的判斷力,總想把他們放在無菌室里,這從來就是當大人的愚蠢。
同樣的道理,這套書選文的內容,除了一些明確規定的禁忌之外,我們都不做刪改。所有作者都從善意立論和寫作,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十幾歲的少年自有主張,沒有道理求同。人生很多事情本沒有標準答案,父母老師與這些作者一樣,給出的只是自己的理解和建議。作為編者,我們只是提供,不做解釋。讀者諸君如有什么讀不懂或不理解的,知識方面,希望自己尋找線索和答案;見解方面,希望自己思考或與朋友討論。
近兩年的教育類圖書,“民國時期”似乎成為一個頗為吸引眼球的概念,所翻印的從教材到作文,不大不小一個出版流行風。究其原因,是與反思當前的教育有關。對一個社會來說,教育問題從來是大問題,何況目前的教育確實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有很多的不滿在。那么作為不一樣的資源,“民國時期”就被引入,并成為市場的需求。不過在我看來,教育問題作為日常存在,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持續不斷地溫和地推動改良,而不能寄希望于一夜之間翻天覆地的革命。激烈極端的用語,意氣用事的主張,不但于事無補,反而造成浮躁和混亂。因而,“民國時期”的教育遺產可以作為資源汲取,但將這一時期理想化,并作為批判現實的工具,那是與教育本身無關的問題。
本來沒有意愿趕這個潮流,后來有一回幾位朋友聊天,談到那一時期不少前輩,有些在各自領域卓然名家,卻花費大量精力,為中學生寫作。隨便可以點出夏丏尊、葉圣陶、豐子愷、朱自清、林語堂、朱光潛、劉薰宇、顧均正、周建人,等等,今天這樣的人少了,這樣的文章也不多,或許不妨可以選印出來。出版社知道這個想法,很愿意合作,就這樣有了這套書。與簡單翻印舊籍不同,各位編者從大量舊報刊中翻查,需要格外多花些力氣。但對當下的教育,與其簡單對照,廉價批評,不如按我們的眼光去尋找,把我們認為的好東西發掘出來,似乎更理想些。
因而,也就有了這些薄薄的冊子,以此結緣于愿意翻讀的朋友們。書中的這些作者,有的人人皆知,也有的甚至已經查不到任何線索。不過,我想,不管是編者還是讀者,都愿意給予深切的致意,銘感這些給我們的文字,雖然他們大都已不在人世。
王風
2012年春于北京大學

目次

學問之趣味——八月六日在東南大學為暑期學校學員講演讀書為什麼讀書讀書雜談——七月十六日在廣州知用中學講演讀書的藝術談讀書——給一個中學生的十二封信之一談讀書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人與書說開卷有益好書談談學問求學與不老讀書的意義燈下讀書論怎樣讀書讀書三部曲讀書的方法和步驟讀書的方法閱讀什麼——二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在中央廣播電臺講怎樣閱讀——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央廣播電臺講再來跑一趟野馬專家與通人讀書與用書讀書與救國讀書與求學讀書與生活——在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講演讀書與興趣讀書與自動的研究讀書與讀自然書論讀書與談話從讀書說到作文考而不死是為神如何成功今天的我——十七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演我年輕時讀什麼書青年期的讀書論青年讀書風氣與青年論讀書我的讀書經驗我的讀書經驗餘對於讀書之經驗我的讀書經驗我的讀書經驗——怎樣可以不至成為書呆子讀書並非為黃金——我的不讀書的經驗談談我的讀書經驗我的讀書經驗·

書摘/試閱

說開卷有益
郁達夫
開卷有益,是古人獎勵讀書的一句成語。從前讀到一冊壞書,讀后每覺得為古人所欺;現在多了一點智識,反過來又覺得古人的不我欺了。總之,好書讀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處在那里;可是壞書讀了,而知道它的壞的原因與地方,豈不也是一得?從知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意,也不一定是從正的一方面著想,反過來在負的一方面,也何嘗不可以為鑒戒。因此,從前是非有定評之書不讀的,現在卻馬勃牛溲,一例的都想看看了,這大約總也是一種進步的現象。
(《論語》1936年第87期)
好書談
梁實秋
從前有一個朋友說,世界上的好書,他已經讀盡,似乎再沒有什么好書可看了。當時許多別的朋友不以為然,而較長一些的朋友就更以為其狂妄。現在想想,卻也有些道理。
世界上的好書本來不多,除非愛書成癖的人(那就像抽鴉片抽上癮一樣的),真正心悅誠服地手不釋卷,實在有些稀奇。還有一件最令人氣短的事,就是許多最偉大的作家往往沒有什么憑借,但卻做了后來二三流的人的精神上的財源了。柏拉圖、孔子、屈原,他們一點一滴,都是人類的至寶,可是要問他們從誰學來的,或者讀什么人的書而成就如此,恐怕就是最善于說謊的考據家也束手無策。這事有點怪!難道真正偉大的作家,讀書不讀書沒有什么關系么?讀好書或讀壞書也沒有什么影響么?
叔本華曾經說好讀書的人就好像慣于坐車的人,久而久之,就不能在思想上邁步了。這真喚醒人的迷夢不小!小說家瓦塞曼竟又說過這樣的話,認為倘若為了要鼓起創作的勇氣,只有讀二流的作品。因為在讀二流的作品的時候,他可以覺得只要自己一動手就準強,倘讀第一流的作品卻往往叫人減卻了下筆的膽量。這話也不能說沒有部分的真理。
也許世界上天生有種人是作家,有種入是讀者。這就像天生有種人是演員,有種人是觀眾;有種人是名廚,有種人卻是所謂“老饕”。演員是不是十分熱心看別人的戲,名廚是不是愛嘗別人的菜,我也許不能十分確切地肯定,但我見過一些作家,卻確乎不大愛看別人的作品。如果是同時代的人,更如果是和自己的名氣不相上下的人,大概尤其不愿意寓目。我見過一個名小說家,他的桌上空空如也,架上僅有的幾本書是他自己的新著,以及自己所編過的期刊。我也曾見過一個名詩人(新詩人),他的惟一讀物是《唐詩三百首)),而且在他也盡有多余之感了。這也不一定只是由于高傲,如果分析起來,也許是比高傲還復雜的一種心理。照我想,也許是真像廚子(哪怕是名廚),天天看見油鍋油勺,就膩了。除非自己逼不得已而下廚房,大概再不愿意去接觸這些家伙,甚而不愿意見一些使他可以聯想到這些家伙的物事。職業的辛酸,也有時是外人不曉得的。唐代的閻立本不是不愿意自己的兒子再做畫師么?以教書為生活的人,也往往看見別人在聲嘶力竭地講授,就會想到自己,于是覺得“慘不忍聞”。做文章更是一樁嘔心血的事,成功失敗都要有一番產痛,大概因此之故不忍讀他人的作品了。
撇開這些不說,站在一個純粹讀者而論,卻委實有好書不多的實感。分量多的書,糟粕也就多。讀讀杜甫的選集十分快意,雖然有些佳作也許漏過了選者的眼光。讀全集怎么樣?叫人頭痛的作品依然不少。據說有把全集背誦一字不遺的人,我想這種人是缺乏美感,就只是為了訓練記憶。頂討厭的集子更無過于陸放翁,分量那么大,而佳作卻真寥若晨星。反過來,《古詩十九首》、郭璞《仙游詩》十四首卻不能不叫人公認為人類的珍珠寶石。錢鐘書的小說里曾說到一個產量大的作家,在房屋恐慌中,忽然得到一個新居,滿心高興,誰知一打聽,才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著作汗牛充棟的結果,把自己原來的房子壓塌,而一直落在地獄里了。這話誠然有點刻薄,但也許對于像陸放翁那樣不知趣的笨伯有一點點兒益處。
古今來的好書,假若讓我挑選,我舉不出十部。而且因為年齡、環境的不同,也不免隨時有些更易。單就目前論,我想是《柏拉圖對話集》,《論語》,《史記》,《世說新語》,《水滸傳》,《莊子》,《韓非子》,如此而已。其他的書名,我就有些躊躇了。或者有人問,你自己的著作可以不可以列上?我很悲哀,我只有毫不躊躇的放棄附驥之想了。一個人有勇氣(無論是糊涂或欺騙)是可愛的,可惜我不能像上海某名畫家,出了一套世界名畫選集,卻只有第一本,那就是他自己的“杰作”!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北平
(《益世報》,1947年12月14日,原署名率爾)
P62-6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