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簡體書)
滿額折

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價
:NT$ 180 元
優惠價
8715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通過檔案資料和口述歷史資料,撰寫了部分名人的軼聞軼事,從中可窺見部分人物的風采。在近代,天津有九國租界,五大道原是英租界的一部分,這個歷史風貌建筑區是天津“小洋樓”最為集中的地區。該區現有異國風情風格的各類歷史風貌建筑400余幢,享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譽,在國內外有相當影響。其特點一是居住區功能的完整性和規劃理念的先進性。其特點二是建筑風格的多樣性。該區內房屋具有哥特、巴洛克、古羅馬、折中主義、中西合璧等多種建筑風格。其特點三是居住在此的近代名人多。據統計,居住在五大道的各界名人有百余位,有愛國人士張學銘、起義將領高樹勛、短跑世界冠軍李愛銳、民國總統徐世昌等。作為天津最大的名人故居建筑群,這些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中國一部分近代史。

名人/編輯推薦

《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以住在五大道上的名人及其有關事件為主線,通過相關建筑的介紹,衍生出對政治、藝術和人文內涵的詮釋,《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共分80個題目,近20萬字。融史料性、知識性、可讀性為一體,讓入耳目一新。編寫組用通俗的筆法寫作,在理清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以住在五大道上的名人及和其有關的事件為主線,且不拘泥于冰冷的建筑本身,而是通過對相關建筑要素的介紹,詮釋其衍生的政治、藝術和人文內涵。

天津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北屏燕山,周臨北京市及河北省。常住人口一千多萬,土地總面積1.19萬平方公里。
幾個世紀以來,天津憑河川之流,藉舟楫之便和漁鹽之利,在政治、經濟、國防上占有重要位置,從一個不知名的漁村逐步發展成為重要城市。金元時期天津已形成聚落點,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兵下滄州,在直沽渡河南下爭天下。稱帝后,因這里曾是“天子經過的渡口”,明永樂二年(1404.)遂設衛并賜名“天津”,由此開始了天津城市的歷史。以后,而州、而府、而縣。到清朝末期,天津已逐漸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
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60年間,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被迫開放中國沿海12個城市,設立了各國租界。天津作為第一批開埠城市,英、法、美、德、日、俄、意大利、比利時、奧匈帝國等九個國家先后在天津設立了租界,九國租界在天津存續時間最長的為英租界85年,最短的為奧匈租界17年。這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上是空前的。由此可見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負載了最沉重的恥辱,同時九國租界遺存的歷史風貌建筑及其建設過程中派生的多元文化,也成為今天城市建設中不可忽視的歷史文脈和寶貴的文化資源。
1860年后,由于英法聯軍的入侵,在簽訂了屈辱的《北京條約》之后,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英、法、美首先在靠近海河西岸的紫竹林一帶設租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九國在天津設租界,總面積相當于天津舊城的八倍,這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自20世紀初葉起,外國人按其國家的建筑風格,在租界進行大規模建設,一大批歐洲建筑師在天津留下了風格紛呈的小洋樓景觀,這些彌漫著歐陸風情的西洋建筑,記述著時代的風雨和歷史的變遷,也凝聚著設計者的聰明才智和建設者的心血汗水。在九國租界中,以英租界為最大(美租界亦并入英租界),其次為法租界和日租界,以下排列為俄租界、德租界、意租界、奧租界、比租界。這些租界均在海河兩岸。各國在租界里興建領事館、工部局、公議局、兵營、警察局、高級住宅、飯店、洋行、銀行、俱樂部、商場、電影院等建筑。
由于先后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設租界,天津近代建筑形式受到各國建筑思潮的影響,加之天津建筑自身演變的特點,形成了中西薈萃、華洋雜處的獨特風格。天津大部分近代風貌建筑是在1900年至1936年不足40年的時間里建成的,建筑規模宏大的金融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帶,被稱為“東方華爾街”;商貿性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原日、法租界;居住性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區“一官”、建國道一帶的原意、奧匈租界,河西區大營門、下瓦房一帶的原德租界,和平區原英租界的五大道風貌區及原法租界的中心花園居住區。上世紀20年代,正值英國“花園城市”規劃理論盛行之時,英租界新區(即現在的五大道地區)基本按照該理論進行規劃與建設,從而形成了具備完整的公共配套設施、宜人的空間尺度和舒適的居住環境的高級居住區。例如,為保證該居住區的環境質量,不設商業中心,并禁止電車等公共交通車輛進入,因而該區域的道路規模較小,尺度宜人。完善的公共配套和室內設施:各租界的建設注重整地筑路,建設完善的市政設施,如路燈、綠化、上下水等設施的建設,又如在住宅中引進推廣了水沖式廁所,改善了居住環境,提高了衛生水平。各租界的建設引進了西方的現代生活方式,如以起居、餐廳、舞廳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公園、教堂、市政廳為中心的社會生活方式,以電車、汽車代步的現代交通方式。這些開放的生活方式與封閉的中國傳統方式迥然不同,同時也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空間。
由于天津靠近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社會各界名流定居天津,天津也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例如,張自忠、張伯苓、宋柴卿、馬連良等。經初步考證,近代有300多位社會各界名流曾在天津留下了他們的寓所或足跡。辛亥革命后,不少清廷遺老遺少從北京來到天津寓居,各界北洋政府的許多要員在天津購置房產,寓居在天津的這類人物競有上百人之多。例如:清遜帝溥儀、慶親王載振、清太監大總管張祥齋(小德張)等;北洋五位大總統袁世凱、徐世昌、黎元洪、馮國璋、曹錕都在天津有多處住宅。
天津近代風貌建筑最集中的地區當屬五大道。五大道地區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其范圍是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長方形地段。該地區縱橫23條馬路,占地1.28平方公里,現存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建各國建筑風格房屋2000多所,有代表性的風貌建筑300余幢,文物建筑近百處。五大道并非一個地名,而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熟稱。
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租界當局以“越界筑路”為名,強占了租界以外的大片土地,陸續建成了賽馬會和鄉誼俱樂部。英租界當局以溝通租界至賽馬場為名,從賽馬場經佟樓,沿英租界直到墻子河,修筑了一條馬路稱為馬場道,馬場道是五大道中最早修建的一條馬路。五大道地區原是天津城南的坑洼淀,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當時有“二十間房”、“六十間房”、“八十間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從1919年至1926年七年間,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洼修路。當時,由于租界享有治外法權,所以,下野政客、清廷遺老遺少、軍閥買辦和外國‘人紛紛涌進該地區置地建房,英先農公司、比商儀品公司、外國教會及一些中資建筑公司也來五大道承建房屋,大量外觀豪華、風格各異的小洋樓相繼建成。五大道上的小洋樓多建成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五大道”這一名稱出于何時。已不可考,具體到五大道的范圍,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五條馬路,不包括成都道;一是指上述六條道路,但因常德道較短,為半條路,故省略了。五大道的準確范圍,直到1998年開始準備修五大道時才確定下來。
馬場道全長3216米,最早稱馬廠道,民國后改為海寧路,路中間有花壇,栽種小松樹,上世紀50年代末拆除。睦南道全長1968米,最早稱香港道,后改鎮南道,現名睦南道。大理道全長1745米,原名新加坡道。重慶道全長1432米,以威靈頓路現河北路為界,西部稱愛丁堡道,東部叫劍橋道。常德道全長1219米,原名科倫坡道。成都道全長2206米,原名倫敦道,路中間原設花壇,設歐式路燈,1961年拆除。
天津近代百年的歷史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融的獨特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建筑作為一種有形的文化形態,記載著城市的歷史,隨著開埠通商,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在這里融合。這些具有相當價值的傳統風貌建筑記載著天津城市的時代變遷,它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傳承著歷史文脈,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天津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五大道上的風貌建筑,記載了天津入的歷史。它從政治、經濟、文化、建筑、藝術、人文、旅游等多方面反映了天津的變化,它不僅是天津的財富,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
天津市檔案館是天津文化事業建設的一個標志,又是傳播夫津文化的一個重要基地。多年來,天津市檔案館一直以開發檔案史料為己任,推出了不同種類的檔案文化產品,包括檔案史料匯編、研究專著等成果。天津市檔案館同和平區檔案館聯手聘請專家,深入五大道走訪當事人的后代,挖掘館藏檔案資源,編寫出版了百年中國看天津系列叢書之一《天津五大道名人軼事》。
這本書,融史料性、知識性、可讀性為一體,讓入耳目一新。編寫組用通俗的筆法寫作,在理清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以住在五大道上的名人及和其有關的事件為主線,且不拘泥于冰冷的建筑本身,而是通過對相關建筑要素的介紹,詮釋其衍生的政治、藝術和人文內涵。在編寫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創新,圖文并茂,文字生動。成書前又經天津歷史專家羅澍偉先生審閱把關,力求使之成為一本記載天津近代史發展變遷的精品。 我希望它成為一個系列,更希望它成為一個品牌,能夠不斷延續下去,并通過它吸引更多的人來了解天津,認識天津,走近天津。

目次

馬場道
潘復馬場道上置豪宅
青年胡佛津門發跡
楊度寓居青島胡同的日子
從美國“營盤”走出的幾位將軍
馬場道54號與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
桑志華創建北疆博物院
雍劍秋興建“西湖飯店”
劉冠雄海上“追捕”康有為
宋柒卿創建東亞毛紡廠
陳祝齡、梁賚奎被綁案真相
崔伯與“崔家花園”
高云覽抱病寫長篇
倪嗣沖與“倪家花園”
朱啟鈐與北戴河的旅游開發
馬場道上的德璀琳別墅
漢納根在津二三事
睦南道
名醫多居睦南道
張作霖的兩處夫人居所
顏惠慶興辦“大陸商業公司”
孫殿英津門銷贓
張學銘粉碎便衣隊暴亂
周叔瞍捐獻珍藏
卞做成擴大隆順榕經營規模
王襄收藏甲骨片
張克忠與南開大學化學工程系
林崧的幾件珍藏
為馬寅初做手術的金顯宅
高樹勛智除漢奸石友三
徐世章獻寶
大理道
張志潭題寫“登瀛樓”
鹿鐘麟熱心街道工作
大理道上的箱尸案
張伯苓的三處舊宅
陳必娣把天津當家鄉
王占元智救被綁外孫
大理道上的兩處孫氏舊宅
蔡成勛投資房地產業
常德道
兩處地下黨活動地
胡奇趕繪毛主席巨像
金鉞編刻天津地方文獻
兒科圣手范權鐘情攝影
趙以成創建中國神經外科
汪培媧與鄧穎超在一起的日子
重慶道
張作相寓居拒任偽職
孟恩遠與雙塔樓
金梁退隱津門著書立說
小德張與慶王府
慶親王津門擺排場
奧運冠軍利迪爾鐘情天津
孫傳芳血濺佛堂居士林
董維基承建鐵路建筑
陳少梅津門再結連理
龔心湛捐建大悲院
成都道
楊十三倫敦道救助傷員
張自忠智斗日、英領事
“洋灰陳”天津創業
孫冰如壯大壽豐面粉公司
朱憲彝創辦天津醫學院
樂達仁、樂肇基創辦達仁堂
風流才子袁克文
袁家騮的家鄉情結
趙天麟被刺案
胡仲文、陳亦侯護藏國寶金編鐘
張叔誠捐獻《雪景寒林圖》
五大道區域的其他街道
周學熙創辦實業
周明泰酷愛戲曲
吉鴻昌抗日的兩處聯絡點
馬占山津門遇三險
劉彭壽創辦福星面粉公司
馬連良與疙瘩樓
愛潑斯坦津門溯源
談丹崖創辦天津大陸銀行
楊文愷當文史館員
沈理源和他設計的樓房
閻子亨和他設計的公寓樓
曹錕保晚節
徐世昌的晚年生活
曹汝霖謫居津門
約翰·赫賽來津尋故地
后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