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去斯萬家那邊:追憶逝水年華(第1卷)(簡體書)
滿額折

去斯萬家那邊:追憶逝水年華(第1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周克希譯文集.追尋逝去的時光(第1卷):去斯萬家那邊》是一本非常現實的書,不過,為了模擬不由自主的回憶,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川憶往事的形式,從而使它有了優雅的形態,有了莖稈作依託。……托在莖稈上的那一切,都是現實的,充滿激情的,書裡的我和您所認識的我很不一樣,而且,遠不像您所認識的我這麼差勁,人家不會再老是說他“優雅”啊,“細膩”啊,而是會感覺到他是活生生的,實實征征的。.

作者簡介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

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但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是內向的,敏感到了近於病態的程度。他受外祖母和母親的薰陶,喜歡塞維涅夫人、喬治,桑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些作家;他又受中學老師的影響,推崇十七世紀的法國古典作品。他傾心於聖西門、巴爾紮克、波德萊爾和福樓拜;一度還熱衷於英國作家約翰.拉斯金論述建築和藝術的作品。從中學畢業到父母去世的這段時間(1889-1905),普魯斯特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對此他後來頗感愧疚,但這段經歷畢竟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和很好的機會,對日後作品中的人物作了細緻而獨到的觀察),為報刊撰寫有關貴族沙龍生活的專欄文章,發表評論、小說和隨筆,模仿心儀的作家寫些習作,還按照母親建議的直譯原則,字斟句酌地翻譯了拉斯金的兩部著作《亞眠的聖經》和《芝麻與百合》。他周圍的熟人都以為小馬塞爾只是寫著玩玩。然而,他不斷地做筆記,積累素材,1896-1900年間斷斷續續在練習本上寫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讓,桑得伊》的草稿。直到1950年(作者去世二十八年以後)人們整理普魯斯特留下的一大堆文件時,無意間發現了《讓.桑得伊》的手稿,才於1952年彙集出版。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找到《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的不少特徵。一些使普魯斯特魂牽夢縈的場景,日後會以更為完美的形式寫下,而在這裡已經初露了端倪。.

名人/編輯推薦

《追尋逝去的時光(第1卷去斯萬家那邊)》由馬塞爾·普魯斯特著,本書是世界文學史中公認的巨著,是文學名著當中最長的一本。普魯斯特在書中開創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整部小說淡化情節,淡化人物,淡化結構,通過自己的意識的流動去反映20世紀初法國貴族的生活,表達自己獨到的美學觀,愛情觀。這部小說的故事沒有連貫性,中間經常插入各種感想、議論、倒敘,語言具有獨特風格,令人回味無窮。

英國文學評論家康諾利在《現代主義代表作100種》中,把《追尋逝去的時光》譽為“百年一遇的杰作”。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但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是內向的,敏感到了近于病態的程度。他受外祖母和母親的熏陶,喜歡塞維涅夫人、喬治·桑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些作家;他又受中學老師的影響,推崇十七世紀的法國古典作品。他傾心于圣西門、巴爾扎克、波德萊爾和福樓拜;一度還熱衷于英國作家約翰·拉斯金論述建筑和藝術的作品。從中學畢業到父母去世的這段時間(1889—1905),普魯斯特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對此他后來頗感愧疚,但這段經歷畢竟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和很好的機會,對日后作品中的人物作了細致而獨到的觀察),為報刊撰寫有關貴族沙龍生活的專欄文章,發表評論、小說和隨筆,模仿心儀的作家寫些習作,還按照母親建議的直譯原則,字斟句酌地翻譯了拉斯金的兩部著作《亞眠的圣經》和《芝麻與百合》。他周圍的熟人都以為小馬塞爾只是寫著玩玩。然而,他不斷地做筆記,積累素材,1896一1900年間斷斷續續在練習本上寫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讓·桑得伊》的草稿。直到1950年(作者去世二十八年以后)人們整理普魯斯特留下的一大堆文件時,無意間發現了《讓·桑得伊》的手稿,才于1952年匯集出版。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找到《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的不少特征。一些使普魯斯特魂牽夢縈的場景,日后會以更為完美的形式寫下,而在這里已經初露了端倪。
《讓·桑得伊》中的觀察者已是一位大師。然而普魯斯特并不滿足于觀察。他以時間為主題,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寫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杰作《追尋逝去的時光》。這是一部“追根溯源重現法蘭西思想的每個時期”(喬治·普萊語)的巨著,其意義是嗟嘆韶光易逝、追懷個人遭際的感世之作所不能同日而語的。
他是柏格森的姻親,并深受這位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的影響。柏格森創造了“生命沖動”和“綿延”這兩個哲學術語,來解釋生命現象。他認為,生命沖動即綿延,亦即“真正的時間”或“實際時間”,它是唯一的實在,無法靠理性去認識,只能靠直覺來把握。普魯斯特接受了柏格森的觀點,認為“正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時間有心理學”。每個人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我們本想執著地眷戀一個愛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遺忘卻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沒我們種種美好的記憶。但我們的自我畢竟不會完全消失;時間看起來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實也并非如此,因為它在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這就是普魯斯特的主導動機:尋找似乎已經失去,而其實仍在那兒、隨時準備再生的時間。普魯斯特用了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尋逝去的時光”)這么個帶有哲理意味,而又不失文采和詩意的書名,就再清楚不過地點明了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的主題。
本書書名的翻譯,1991年的中譯本為《追憶似水年華》。英譯本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意為“往事的回憶”)從1920年代起開始問世,1992年企鵝出版社出版修訂本時,易名為In Search of Lost’l ime(意為“尋找失去的時間”)。德文譯本Auf der Suche nach derverlorenen Zeit、西班牙文譯本En busca del tiempo perdido、意大利文譯本Alia ricerca del tempo perduto、日文譯本“失ぉぉた時を求ぁて”,均意為“尋找失去的時間”。
逝去的時光怎樣去追尋呢?普魯斯特在1908年計劃寫作這部作品的同時,先著手寫了另一部“關于小說的小說”《駁圣伯夫》。他在序言中寫道:
對于智力,我越來越覺得沒有什么值得重視的了。我認為作家只有擺脫智力,才能在我們獲得的種種印象中將事物真正抓住,也就是說,真正達到事物的本身,得到藝術的內容。智力以過去的時間的名義提供給我們的東西,未必就是那樣東西。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一經過去,立即寄寓并隱匿在某件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民間傳說中的靈魂托生那樣。生命的每一刻都囿于某一物質對象,只要這一對象沒被我們發現,它就會永遠寄寓其中。我們是通過這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一時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之時,方能從這個物質對象中脫穎而出。而它囿于其間的對象——或者不如說感覺,因為對象是通過感覺與我們互相關聯的,我們很可能無從與之相遇。因此,我們一生中有許多時間,很可能就此永遠不復再現。
普魯斯特的一大貢獻,在于他出示給人們一種回憶過去的方式,那就是不由自主的回憶。自主的回憶借助于智力和推理,是不可能使我們感到過去再現的。只有不由自主的回憶,才能通過當時的感覺與某種記憶之間的偶合(無意識聯想),使我們的過去存活于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事物之中。
我曾在鄉間一處住所度過許多個夏季。我不時在懷念這些夏季,……對我來說,它們很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永遠消逝了。就像任何失而復現的情形一樣,它們的失而復現全憑一種偶合。有一天傍晚,天在下雪,我從外面回來,在屋里坐在燈下準備看書,但一時沒法暖和過來。這時,上了年紀的廚娘建議我喝杯熱茶;而我平時是不大喝茶的。完全出于偶然,她還給我拿來幾片.烤面包。我把面包片放到茶水里浸了浸,放進嘴里;我嘴里感到它軟軟的浸過茶的味道,突然,我產生了一種異樣的心緒,感到了天竺葵和香橙的芳香,一種無以名狀的幸福充滿了全身;我動也不敢動,唯恐在我身上發生的不可思議的一切會就此消失:我的思緒集中在這片喚起這一切奇妙感覺的浸過茶的面包上,驟然間,記憶中封閉的隔板受到震動松開了,以前在鄉間住所度過的那些夏天,頓時涌現在我的意識之中,連同那些夏天美好的早晨,一一再現了。我想起來了:原來我那時清晨起來,下樓到外祖父屋里去喝早茶,外祖父總是把面包干先放進他的茶里蘸一蘸,然后拿給我吃。但是,這樣的夏季清晨早已成了過去,而茶水泡軟的面包干的感覺,卻成了那逝去的時間——對智力來說,它已經成為死去的時間——躲藏隱匿的所在。
《駁圣伯夫》中的這段文字,后來擴展改寫成了《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瑪德萊娜小蛋糕”那個有名的段落。普魯斯特要告訴我們的是,失去的時間就是這樣尋找回來的,而它一旦被找了回來,也就被我們戰勝了,因為屬于過去的實際時間,已經轉化成了心理時間,作家正是在此刻,才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恒。任何事物只有以其永恒的面貌,亦即藝術的面貌,才能被真正領悟和保存:這就是《追尋逝去的時光》的寫作主旨。而在普魯斯特看來,這種偶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而“一旦那一切是經過有意識的觀察而得到的,詩意的再現就全部喪失了”。
鴻篇巨制《追尋逝去的時光》有如一部看似信手寫來、不講章法,實則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的交響樂。
小說一開頭,敘述者醒來后躺在床上。童年時代的回憶,在貢布雷姑婆家的生活情景,清晰地重現了出來。然后小說的時間倒退十多年,我們看到了他家的朋友斯萬與奧黛特之間的一段戀情。斯萬的女兒吉爾貝特,后來是敘述者在巴黎時單戀的對象(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他經常到斯萬家去,可是吉爾貝特對他時冷時熱,漸漸他也對她冷了下來。有一天,他在巴爾貝克海濱遇到一群少女,并結識了其中的阿爾貝蒂娜(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回到巴黎后,他對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并應邀去公爵夫人府上做客。外婆去世后,他與阿爾貝蒂娜關系親密起來,在對蒙著神秘面紗的貴族生活有所了解以后,他感到悵然和失望(第三卷《蓋爾芒特家那邊》)。重返巴爾貝克,他意外地發現了阿爾貝蒂娜是同性戀者的隱情。他覺得到處都是罪孽和不幸(第四卷《所多瑪與蛾摩拉》)。阿爾貝蒂娜答應和他一起到巴黎同居。他感到自己負有文學使命,同時又無法擺脫由阿爾貝蒂娜引起的妒意(第五卷《女囚》)。他感覺到阿爾貝蒂娜似乎正從他身邊離去。不料有一天,她當真不見了。他得知她死于騎馬失事后,很想念她,想在別的少女身上找到她的影子(第六卷《失蹤的阿爾貝蒂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傷感地看到社會的變化,覺得自己在文學上的使命感似乎幻滅了。然而在一次社交性的晚會上,發生了一連串偶然的事情,使他驟然間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靈感:通過一部作品來重現過去的時光。于是他又回到全書的開頭,成了那個醒著躺在床上的人(第七卷《尋回的時光》)。因而,這部作品既是小說本身,同時又是敘述者(作者)完成這部小說的心靈歷程的記錄。
普魯斯特曾把這部作品的結構比作大教堂:“我曾經想過為我的書的每一卷分別選用如下標題:大門,后殿彩畫玻璃窗,等等。這部作品唯一的優點正在于它的整體,它的每個細小的組成部分都很結實……”確實如此,在這部作品里有那么多精心安排的對稱結構,那么多在兩翼相呼應的細部,又有那么多石塊在開工伊始就碼齊放正、準備承受日后的尖拱,所以當我們看到最后竣工的這座大教堂——厚厚七卷的《追尋逝去的時光》,看到“無形無色、不可捕捉”的時間凝固為物質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想起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那句精辟的論斷:“對于1900年到1950年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尋逝去的時光》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杰作了。”如果考慮到莫洛亞以后的小說創作狀況,我們甚至不妨說,這一歷史時期還可以再延長五十年。
杰作的命運常常是坎坷的。1912年,普魯斯特將已寫成的一千多頁手稿(《去斯萬家那邊》,《蓋爾芒特家那邊》和《尋回的時光》)托人送交負責《新法蘭西評論》的著名作家紀德,但紀德拒絕推薦出版這部小說。在其他幾家出版社,普魯斯特也都遭到冷遇。事隔兩年以后,紀德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他致信普魯斯特,誠懇地表示愿意出版這部小說。紀德后來在文學評論集《偶感集》中這樣寫道:“普魯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見過的最講究藝術的文章。藝術一詞如果出自龔古爾兄弟之口,會讓我覺得可厭。但是一想到普魯斯特,我就對這個詞絲毫也不反感了。”這位曾指斥羅曼.羅蘭“沒有風格”的文壇泰斗,對普魯斯特的風格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在普魯斯特的風格中尋找不到缺點。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有找到。他有的不是這樣那樣的優點,而是無所不備的一切優點……他的優點不是先后輪流出現,而是同時一齊出現的。他的風格靈動活潑,令人驚嘆。任何另一種風格和他的風格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矯揉造作、缺乏生氣。”
確實如此,普魯斯特的風格并非單一的一種風格,無論敘事狀物還是人物的對話,他都有著不同的處理。曾經被人詬病為“臃腫冗長”的長句,在他的筆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異常精彩的,因為他確實有那么些紛至沓來、極為豐贍的思想要表達,確實有那么些錯綜復雜、相當微妙的關系和因由要交待,而這一切,也只有他的筆才能寫得如此從容,如此美妙。普魯斯特的這種寫法,是很少有人能夠仿效的,因為,倘若要像他那樣去寫,首先就得有像他那樣層次豐富而多變化的細膩感受才行。翻譯他的作品,是一個既艱苦又愉悅的過程。每譯幾段,我總會預感到前面有美妙的東西在等著我;那些無比美妙的東西,往往有層堅殼裹著似的,要使勁(常常是使出渾身解數)打開殼,才會驚喜地發現里面閃光的內容。
普魯斯特自小患有哮喘病,隨著年歲的增長,病情愈來愈嚴重。從三十五歲起,他已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由于備受哮喘和失眠的折磨,他杜絕了一切社交活動,幾乎足不出戶地過著自我幽禁的生活。為了避免聲音的干擾,房間的墻壁全都加上了軟木貼面;為了避免植物氣味對氣管的刺激,窗戶從早到晚關得嚴嚴實實。《追尋逝去的時光》正是普魯斯特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在這種常人幾乎無法想象的境況中寫成的。“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有一種悲壯的美。
普魯斯特以他的天賦和心血,使逝去的時光在他筆下得以重現,使時間在藝術中復活并永存。然而,要讓他感受到的時間在使用另一種語言的讀者心中復活,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相當艱難、尚未完成的使命。
在將近一年的猶豫和準備后,花了一年半時間譯就的這部《去斯萬家那邊》,僅僅是全書七卷中的第一卷。這一卷的翻譯過程中,凝聚著許多朋友的心血,沒有他們的關心、鼓勵和無私幫助,譯稿是不可能有現在的面貌的。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貴,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了普魯斯特小說的獨特魅力。
周克希
2003年7月

目次

第1部貢布雷
第2部斯萬的愛情
第3部地方與地名:地名
梗概
附錄:譯文版澤序

書摘/試閱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時,剛吹滅蠟燭,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沒來得及轉一下念頭:“我要睡著了。”但過了半小時,我突然想起這是該睡覺的時候呀,于是就醒了。我想把自以為還拿在手里的書放下,把燭火吹掉。方才睡著的那會兒,腦子里仍然不停地想著剛讀過的故事,不過想的東西都有點特別。我覺得書里講的就是我自己:教堂啊,四重奏啊,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之爭啊,都是在講我的事情。剛醒來的幾秒鐘,腦子里還是這么在想;這個想法和我的正常神志并不抵觸,但像層霧翳似的遮在眼睛上,讓我無從覺察燭火滅了。而后它變得費解起來,就像前世里的種種思緒、念頭,經過靈魂轉世變得無法理解了。書里的內容跟我脫離了關系,我可以關注其中的內容,也可以不去管它們。視力一恢復。我驚訝地發現周圍是一片黑暗,這使我的眼睛感到溫柔而愜意,而心靈也許更感到如此。因為對心靈而言,這片黑暗仿佛是一件沒有來由、無從了解的東西,一件確確實實看不透的東西。我心想,現在不知是幾點鐘了;我聽見從不算很遙遠的遠方傳來火車鳴笛聲,猶如森林中一只鳥兒的鳴囀,凸顯了距離感。眼前展現出一片空曠的鄉間景象,其中的旅客正匆匆趕往臨近的火車站;獨在異鄉作客,迥非尋常的行止,記憶猶新的晤談,夜的靜謐中浮現腦際的燈下告別,歸程前方等待著的溫馨和親情,這一切都使他心緒難以平靜,這條小路因此也將深深地鐫刻在記憶之中。
我把臉頰溫柔地貼在美麗的枕套上,它飽滿而清新,猶如我們童年時代的腮幫。我劃了根火柴,想看看表。就快到午夜了。這種時分,對飄泊異鄉羈留客棧的病中人而言,正是被病痛發作驚醒,驟然瞥見門下透進的亮光,感到欣慰萬分的時候。太好了,已經是清晨了!旅館的服務生一會兒就要起床,可以拉鈴叫他們來照應自己了。有了寬慰的指望,也就有了忍受病痛的勇氣。不錯,他覺得聽見了腳步聲;腳步由遠而近,又漸漸遠去。房門下面的那道光線消失不見了。恰是午夜時分,外面的人剛把煤氣燈滅了,最后一個服務生也走遠了。只剩下他,孤苦無告地徹夜受著病痛的折磨。
我又睡著了,有時只是稍稍醒一醒,可就在醒來的這一會兒,我聽見細木護壁板沿著紋理咯咯作響,我睜眼定住黑暗中萬花筒般變幻的景象,我還憑借一閃而過的意識之光,感受讓家具、房間、所有這一切都浸潤其間的睡意。對這一切而言,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快就會變得跟它們一樣失去知覺。有時我在睡夢中身不由己地回到逝去的童年歲月,重又體驗到幼時被姨公一把抓住鬈發的恐懼,這種恐懼直到有一天——那在我是新紀元的開始——大人把我的鬈發都剪掉了,方始消失。睡意朦嚨中我把這件事給忘了,可當我掙扎著醒來,想要躲開姨公的手時,馬上恢復了這段回憶。不過出于謹慎的考慮,我還是先把整個頭深深埋進枕頭里面,然后才返回夢的世界。
有時候,就如夏娃從亞當的肋骨里降生一般,一個女人在我睡著時從我大腿一個不自然的姿勢里降生出來。她是從我正要品嘗的快感幻化出來的,我卻以為是她給我帶來了這種快感。我的身體在她懷抱中感覺得到自己的體溫,我想讓自己融合到她的身體里去,可又一下子醒了。跟這位剛剛離我而去的女子相比,這世上所有剩下的人,在我眼里都顯得那么遙遠;我的臉頰上還有她親吻的余溫,我承受她身軀的分量還疲乏未消。假如,像偶爾的幾次那樣,她的眉眼之間跟我認識的一位女子有幾分相似,那我為此可以在所不惜:找到她,就像那些為了親眼見到一個日思夜想的城邦而毅然踏上旅途的人們,他們以為在現實里真能領略到夢境中令人銷魂的滋味。漸漸地,她的容貌在我的記憶中淡去了,我忘卻了夢中的可人兒。
一個人睡著時,時光的系列,歲月和星辰的順序都圍繞著他。他醒來時,會本能地根據這些信息,用一秒鐘工夫就得知自己處于地球上的哪一點,度過了多少時間;但是它們的排列可能會發生混亂,甚至出現中斷。比如說,夜里沒睡好,清晨時分睡意突然在看書的當口襲來,這時他的睡姿跟平時是全然不同的,他只消稍稍抬一下胳膊,就能讓太陽停住甚至往后轉,結果剛醒來的剎那間,他沒有了時間概念,還以為自己剛剛躺下呢。再有,如果他在打盹兒,姿勢更隨便更出格,比如說是餐后坐在扶手椅里,那時,逸出軌道的日月星辰就整個兒亂套了,這張魔椅載著他飛速地在時間和空間中遨游,等到睜開眼睛時,他會以為自己是在好幾個月以前睡過的另一個地方。而我,哪怕是在自己床上,只要睡意很濃,彌漫到了整個腦海,那些序列就會亂套;這時,我在哪兒這一地點背景,會從意識中飄走,我在夜間醒來,非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有一瞬間甚至連自己是誰都弄糊涂了。我僅有一種原生態的存在感,一頭動物在它的靈魂深處,想必也萌動著這種感覺。我比石器時代的穴居野人還要蒙昧;而這時記憶——不是有關我此刻所在的地方。而是我曾經在過的那些地方,以及我原本說不定會在的地方的記憶——向我而來,猶如高處伸下的援手,把我拉出這片我獨自無論如何掙脫不了的虛無的泥潭。我在一秒鐘里就越過了人類文明的一個又一個世紀,朦嚨中影影綽綽瞥見的煤油燈的影子,然后是翻領襯衫的輪廓,漸漸地拼湊起了我的自我的本來面貌。
也許,我們周圍這些事物的靜止狀態,只是由我們確信它們就是這些事物而并非其他事物的信念賦予它們的,只是由面對它們時我們思緒的靜止狀態賦予它們的。情況往往如此,當我像這樣醒來的時候,我的思緒非常活躍,枉然地想弄清楚這是在哪兒,一切的一切,事物,地域,歲月,都在黑暗中圍繞我旋轉。麻木得不能動彈的身體,努力根據不同部位的疲乏狀態,來確定四肢的位置,從而推斷墻壁的方向、家具的布局,回想這軀體所在的住處的模樣,說出這所住處的名稱。兩肋、膝蓋、肩膀,軀體的這些回憶,都相繼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它曾睡過的房間的景象,看不見的墻壁,隨著想象中房間的形狀不停地變換位置,在黑暗中盤旋。思緒面對時間和形狀而猶豫,但就在打量場景,尚未確認這是在哪兒之際,它——我的身體——記起了那些房間的床的式樣如何,門的位置在哪兒,窗戶的采光好不好,門外有沒有一條過道,乃至我入睡前或醒來時在想些什么。壓麻了的半邊身子,試圖猜出它所在的方位,比如說,想象這是沖著墻躺在一張有蓋頂的大床上,于是我馬上會想:“這不,媽媽沒來跟我說晚安,可我還是睡著了。”這是在外公鄉下的家里,他已經死了好幾年了;而我的身體,壓在床上的一邊,卻把那些我大概永遠不會忘懷的歲月忠實地保存在那兒,讓我看見天花板上用細鏈懸著的、有波希米亞玻璃燈罩的壺狀通宵燈的火苗,回想起我在貢布雷外公外婆家臥室里的那座錫耶納‘大理石的壁爐,此刻浮現在我眼前的這些遙遠的情景,一下子看不很真切,但待會兒我完全醒過來了,會看得清楚的。
隨后,一種新的姿勢重又引起了回憶。墻壁朝著一個方向徑直移去;我在德·圣盧夫人鄉間別墅的房間里。天哪!少說也有十點了,他們一定已經吃完晚餐了!每天晚上陪德·圣盧夫人散步回來,我總要先打個噸兒,然后換好衣服去用餐,可今天這個盹兒打得太長了。在貢布雷那會兒,我們散步就算回來晚了,我還能在我的窗玻璃上看到落日嫣紅的反光,可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在當松鎮德·圣盧夫人府上,我們過的是另一種生活。我覺得晚上出去,在月光中,踏著兒時頂著烈日玩耍過的小路往前走,自有一番別樣的情趣。回家的路上,好遠就能望見我的那個房間,房間里亮著燈,就像黑暗中孤零零的燈塔。我回屋以后先睡上一會兒,然后換衣服去用晚餐。
P3-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