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滿額折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政治學領域繞不開的著作。其特色在於:
第一,它不是從理論出發,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立足於扎實的歷史檔案,條分縷析,試圖得出結論。這保證了學術上的科學性。
第二,基於科學化的視角,本書做到了既不守舊,也不激進,而是立場公允、思維冷靜、目光犀利。它提出了不少真正的問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無論是對於已經逝去的時代,還是對於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在,以及不可知的未來,本書所提供的思維方式,要遠比輕率地拋出某個論斷更有意義:哪怕這個論斷鋒芒畢露、感人至深。讀者與其從本書中得到某個論斷,不如學會一種看待社會和自身的方法。
我們這個中譯本,如果能夠給讀者這樣的啟迪,將功莫大焉。
事實上,《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已在歐美國家發揮了深遠影響。從1856年本書首次出版,到三年後作者去世,本書在法國印行4版,到1934年已印行16版。同時,在英國、德國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國也都非常暢銷。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法文原名為:L'AncienRégimeetlaRévolution。第一個中譯本於199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時距原著首版已過一百三十多年。譯者是中國翻譯界的前輩馮棠先生。我們這個譯本,從法文版譯出,並以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譯本為參照,某些疑難之處以及專有詞匯的翻譯,參考了馮棠先生的譯法,這裡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

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舊制度與大革命》。出身貴族世家,經歷過五個“朝代”(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前期熱心於政治,1838年出任眾議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參與制訂第二共和國憲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長。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托克維爾對政治日益失望,從政治舞臺上逐漸淡出,並逐漸認識到自己“擅長思想勝於行動”。

名人/編輯推薦

《舊制度與大革命(彩色插圖版干部讀本)》編輯推薦:托克維爾之問——為什么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什么法國人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讀者看到的這本書,是我最近發表的。這是一本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書。但是,請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部法國大革命史。關于那段歷史的書,已經有很多人寫過,并且寫得栩栩如生。在我,并不想重復別人的工作。
1789年,法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嘗試與努力。在此過程中,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分為兩半,在過去與將來之間,留出了一條巨大的鴻溝。他們十分謹慎,生怕在新的天地里混雜進一些舊有的東西。于是,他們給自己制訂了一系列的限制,好讓自己與父輩們相比,變得煥然一新。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很明顯地,傾注了極大的努力。
在這種有意的嘗試中,與外人的想象和他們對自己的期待相比,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顯得相形見絀。至少在我看來,確實如此。對于整個法國而言,有太多的社會遺產。這其中自然不乏民族情感、風俗習慣以及各種思潮,它們共同構成了法國舊制度的主要部分。法國人民甚至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們身上承襲了這部分內容。甚至于,他們所發起的大革命,其最終的動力來源也是那部分舊制度。雖然他們很不情愿,但客觀的事實卻是,他們使用舊制度的破磚碎瓦,建造成了新社會這座大廈。
照此說來,如果想要真實而又全面地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那么我們必須考察那已經死去并被埋葬的法國,且必須暫時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法國懸置起來。在這本書里,我所做的努力便是這樣一種嘗試。但是我知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艱辛,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最初的幾個世紀,到后來的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君主制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并且陸續出版了很多著作。通過這些,各種歷史事件的經過,過往時期的法律條文、風俗習慣、政黨宗旨以及民族精神等等,都會一覽無余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然而,對于18世紀,我們中間卻很少有人花同樣的功夫去仔細研究。對于18世紀的法國,它那最為耀眼的光芒,已經清楚地射進我們的眼中;社會上,最為卓越的人物的歷史細節,也盡收我們的眼底;甚至于在或機智或善辯的批評家們的引領下,本世紀最為有名的作家們的著作,也都一一為我們所熟知。因此,我們有相當的自信,認為自己十分徹底地認識了本世紀的法國。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各種制度是怎樣實施的,各個階層位于社會何種地位,人們怎樣處理事務,以及那些受人冷落的階級狀況和情感,甚至于社會各界的輿論導向,我們只是大概地了解一些,而且其中還有很多錯誤的認識。
雖然大革命把我們與那些舊制度分離,但是在時間上,我們距離它們卻是相當的近了。因此,關于它們的核心,我試圖一再地深入其中。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除了閱讀18世紀的名著,我還研究了許多著作,雖然它們并不怎么出名,也不見得是上乘之作,但卻可以真實地反映整個時代的精神氣息。在大革命爆發前夕,法國人寫了很多公共文告。通過這些,法國人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喜好。對于這些寶貴的資料,我全都仔細地閱讀過。
還有一些會議記錄,主要是省三級會議和后來的省議會。查閱這些記錄,我受到了很多啟發。尤其是1789年的請愿書,我專門研究了一番。那份請愿書,是法國社會三個等級共同起草的,它的手稿多達數卷。法國舊社會的遺囑和愿望,在這份請愿書中都有所體現。可以說,在歷史上,它是一份絕無僅有的文獻。通過它,我們可以洞察法國舊社會最終的意志。然而,僅有的這些資料,在我看來還是不夠充分。
思想、愿望、痛苦、利益與激情,在一個行政機構相當龐大的國家里,很自然地,它們會暴露在政府的面前,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問題。整個國家的狀況以及政府的統治手段,在政府的檔案里都能獲悉端倪。在法國的內政部和各省案卷中,到處彌漫著各種各樣的秘密文件。今天,任何一個法國人將這些秘密文件拿給一個不相干的外國人看,他很快就會比我們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在18世紀,法國的政府權力過于集中,且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以驚人的速度活躍在讀者的面前。它要么支持,要么阻礙某種事業的進行。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至每一家、每一戶,甚至于每一個人的私生活,都有它的影響存在。在公眾面前,它總能通過各種方式,允諾或者給予許多。此外,它很低調,以至于產生了這樣一種后果,那就是,幾乎沒有人擔心將自己最為隱秘的缺陷暴露在它的面前。
有關巴黎和幾個省政府遺留下來的檔案,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它們。結果,不出我的所料,在那些故紙堆里,許多活生生的舊制度,包括思想、激情、偏見和實踐等,不斷地被我發現。通過這些,我發現,每一個人都在說話,使用一種他們自己的語言,把他們最為隱秘的想法,全都說了出來。由此,很多舊社會的概念,未曾被同時代的其他人看到或者發現,但卻被我有幸獲知了。
今日法國已經展現出的顯著特點,隨著我這項研究的逐步深入,又從過去的法國那里找到了痕跡。這一點,頗讓我感到驚訝。在那里,我發現了一些情感、思想和習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它們源自于大革命本身。在那里,每時每刻,我都能觸摸到當今社會的根系,它深深地植根于那片古老的土壤。大革命中透露出來的革命精神,隨著這項研究日益迫近1789年,使我越來越能清晰地感受到,它是怎樣形成、萌芽和發展的。它的性格和特點,在它自身的發展中已經顯現出來。這就是它本身的風貌,在我的眼前,逐漸地顯露出來,全面而又清晰。
在這里,革命進展的初級階段,法國人民所作所為的種種緣由,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大革命的長遠目標,在這里也可以多少窺視到。這是因為那場革命可以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法國人似乎意在摧毀過去的一切。而在第二階段,對于某部分被拋棄的東西,法國人又想設法將其撿回。就像一條河流,在流經某部分河道的時候,猛然間沉入地下,但緊接著又在不遠的地方重新出現。就像人們在新的河道上看到同一條河流一樣,舊制度中的許多法律和政治傳統,歷經1789年的大革命突然之間蕩然無存,但是隨后的幾年間,又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關于這本書,我獻給公眾的目的,主要是想說明,為什么整個歐洲大陸都孕育著革命的萌芽,但唯獨在法國爆發了革命,為什么從舊社會母體里自發產生的革命,卻又要摧毀它的母體;最后,舊的君主制為什么會垮臺,并且垮得那么徹底與突然。
就在不久之前,我還與那些由舊制度造就的法國人親密接觸,我觀察他們身上所特有的本質;雖然隨著歷史事件的發生,他們已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但其本質卻一直未變。在我的面前,雖然他們每次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但是我總能辨認出他們。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和旺盛的精力,我情愿通過這場漫長的革命,在跌宕起伏的歷程中,仔細探究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可以說,我所開啟的這部著作,從思想的內涵角度來說,并沒有真正結束。
1789年的最初時期,我首先要和他們一起共同經歷。那時候,他們的內心充滿著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在他們那里,各種特權不僅要一網打盡,而且還要設立新的權利;非但如此,民主的制度,自由的制度,也是他們想要建立的。透過他們,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富有青春熱情、自由豪邁的時代。盡管這一時代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由于其真誠地存在,人們必將永遠紀念它。更為重要的是,在今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由于這一時代的感染,那些想要腐蝕抑或奴役他人的人,終將難以安睡。
同樣是這些法國人,但是到了最后時刻,最初的目的和自由,被他們拋在了一邊,取而代之的是奴役別人的世界霸主地位。這到底是因為何種事件,哪些錯誤導致的呢?大革命推翻了舊的政府,建立的卻是一個比原先更為強大和專制的新政府。這個新政府是怎樣重新獲取并集中了全部的權力,扼殺付出很高代價才換得的一切自由,留給法國人民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自由表象?這個新政府怎樣讓議會表決捐稅權,堂而皇之地掩蓋了議會的屈從和默認?它又是怎樣操控選舉人,使得他們在既不能自由選擇,又不知道真相,沒有辦法進行商討的情況下,錯誤地把普選權當成人民主權?此外,國民的自治權,使得權利得以實現的種種保障,以及思想、言論和寫作自由權等,被這個新成立的政府一概取消。這些正是1789年大革命進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簡要追溯這場大革命進程的時候,我將嘗試著一一說明,以便讓人們看清這場以偉大名義自詡的革命背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真實情況。
在本書中,當寫到法國人取得大革命的功績,且新社會的曙光已經展露時,我將會做另外一些工作——認真地考察新社會本身,與舊社會相比,它在哪些地方與之相似,在哪些地方又有所不同?在這場革命中,我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依據這些,我嘗試著預測一下我們的未來。
關于第二部著作,我已經寫出了一部分草稿,但我不能確定,是否有精力完成它。這個問題,誰也無法保證。與整個民族的命運相比,個人的命運更加難以預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時機還不成熟,已經寫出來的那部分還不能與讀者見面。
寫作這本書時,我時常警戒自己,不要帶有任何個人的偏見。至于寫作時的激情,我卻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試想,當談起法國的時候,想到那個時代的時候,要一個法國人自始至終保持一種默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對于每一個病人的死亡,不僅要搞清楚他的死因,更要弄明白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他是怎樣避免一死的。因此,我承認,新社會的種種,在我研究舊社會的每一部分時,從來沒有被拋棄一邊;這就好比一個醫生,對于生命的規律,希冀在每一個壞死的器官內都有所發現。
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繪制一幅圖畫。它不但精準,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效。真正的獨立精神,對偉大事物的愛好,以及對我們自身和事業的信仰,這些已經很少看見但又極為必要的可貴品質,每每出現在我所瞻仰的偉大先輩的身上時,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要突顯它們。
同樣地,那些過往的弊端——曾經在那個時代的法律、思想和風俗中,無情地蠶食過舊社會,現在又以同樣的方式折磨我們時,我也會毫無留情地將其揭露出來。這樣,它們在我們身上所產生的惡劣后果,就會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而且只這一點,人們就會明白,今后它們還會出現在我們的身上。
我在這里鄭重聲明,任何人,不管是個人、階層,還是輿論、歷史,不管他們多么讓人敬畏,為了實現上文所說的目標,我不怕得罪他們。雖然這么做的時候,我深感抱歉,但我內心里卻沒有絲毫的愧疚。因此,考慮到我的正直無私的目標,希望那些因我而感到不快的人能夠原諒我。
在這本書中,我表達了一種不合時宜的觀點,那就是,自由成為我個人的酷愛。為此,可能會有很多人站出來指責我。他們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讓我明白,在當今的法國,已經沒有人再奢望什么自由了。
在這里,我懇請那些指責我的人,認真地想一想,其實對于自由的熱愛,在我已經很長時間了,并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在二十年多年之前,當論及美國的民主社會時,我就已經寫下了人們今天將會看到的內容。而且,這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什么不同。
有三條顯而易見的真理,在即將到來的黑暗中,已經為人們所獲悉。第一條真理是,與其他任何政體相比,在那些貴族制已經不復存在和不能繼續存在下去的社會里,專制制度更能助長其特有的各種弊端,以至于它們沿著原本就要前往的方向繼續發展,因此,與上述社會相比,專制制度所帶來的危害,沒有哪一個地方可以相比;第二條是,在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中,恰恰是上述社會最難擺脫專制政府的控制;第三條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存在著一種不知名的力量,時而劇烈地,時而輕微地,驅使著人們去摧毀貴族制度。對于這種力量,人們可以減緩它,甚至控制它,但是卻沒有辦法戰勝它。
種姓、階級、行會以及家庭,所有這些人們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在這種社會里完全消失。只關注自己,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盡管這已經扼住公共道德的咽喉,并將人們逼迫到只見方寸的個人主義空間。
這是一種多么可怕的趨勢,然而,專制制度卻任之由之,而不采取任何抵制的措施。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在于公民身上一切共同行動的機遇,一切友好相處的必要,一切彼此的需求,以及一切共同的情感,都被專制制度毫不留情地剝奪。就像是一堵墻,專制制度把人們禁錮在個人的生活之中,這就使得原本就不怎么相互關心,只顧及自己的人們,變得更加冷漠無情,互不往來。
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擔憂——他們害怕自己的地位下降。于是,他們拼命地向社會高層攀爬。因為他們明白,在這種社會中,沒有什么東西是永遠不變的。人們區別貴賤尊卑的方法,毫無例外地選擇了金錢。由于金錢易于流通,不斷地從這人手中,轉換到那一個人手中,并提升或者貶低他們的家庭地位,無疑毫無例外地,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賺錢,使勁兒地積累財富。
在這樣的社會里,對于物質利益和享受的追求,對于商業的沉迷,以及想方設法賺錢積累財富的欲望,將成為人們普遍的共同情感。在所有社會階級之中,這種情感四處泛濫;甚至于在向來與此沒有任何關聯的階級中,也有這種情感的影子。很明顯,不采取任何阻止的措施,它就會滲透整個民族,進而使其腐化墮落。
這種情感,可以使人消沉,使人的思想一再地遠離公共事務,并使恐懼長時間地占據人的心靈,只要他們一想到革命。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情感的肆虐,是得到了專制制度的幫助和支持的。專制制度時刻庇佑著它們,甚至為其提供發展的秘訣。這樣,在這種情感的感召之下,人們的貪婪之心,橫行無阻,通過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占有不正當的財富。也許,這種情感會很強勢,如果沒有專制制度的話;但是它們獨占鰲頭,恰恰是因為有專制制度的存在。
與之相應地,在這樣的社會里,為了防止社會沿著斜坡下滑,只能依靠自由的力量,依靠它與各種社會的弊病做斗爭。實際上,由于公民的獨立地位,使得他們生活在彼此孤立的狀態中,他們如果想要擺脫這種狀態,相互間變得親密接觸,也只能依靠自由的力量。這是因為,與發財致富的想法相比,只有自由才能促使人們發展出更為宏大的事業心,并且促使人們創造知識,辨別善惡,隨時以一種更為強烈和高尚的激情,從沉溺于幸福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只有自由,才能使得人們每時每刻意識到,國家近在咫尺,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讓他們擺脫金錢至上的想法以及與個人有關的繁瑣事務;也只有自由,才能使人們在公共事務的處理中,友好相處,相互理解,并說服對方日益聯合起來,感到彼此的溫暖。
在一種民主社會里,如果沒有自由,或許可以看到私人品德、家庭慈父、守信商人和可敬產業主,甚至于最為優秀的基督徒。在羅馬帝國最為腐敗的時候,就曾一度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基督徒。這是因為他們的國家不在塵世,而他們的宗教最為榮耀的事情,莫過于在最為腐敗和惡劣的條件下,造就出優秀的基督徒。然而,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大聲地呼吁,偉大的公民,乃至偉大公民的精神和心靈,只要平等與專制不可分離,我敢肯定,其普遍水準將一如既往地下降。
20年前,我想要說的,就是上述內容。從那個時候開始,在我看來,世界上一直沒有發生什么事情,使我改變自己以往的見解和看法。對于自由,如果它來到了,我表示衷心的贊賞;如果它被人們拋棄,我仍舊一如既往地追求它。對于后者,相信人們是有目共睹的。
一個人,如果他所在的民族素來善于享用自由,而他卻聽從于一個同類人的指揮,并且是那樣的卑躬屈膝,以至于他對他所制定的法律置若罔聞,那么他該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像這樣的人,在我看來,他是不會存在的。
對于自由,因為只有他才會享有,所以專制者本人是不會否定自由所帶來的美好的。關于這一點,人們并沒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人們的分歧在于,專制者對人的尊重程度。即使在這一問題上,很多反對者認為,我與他們的分歧要小很多,但是我仍堅持請求,希望大家認真地思考它。嚴格地說,對于專制政府的喜好,與對國家的輕蔑程度,在很多人那里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讓我也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這里,請允許我夸張地說一句,歷經許多艱辛復雜的工作,這本書才得以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里,有的章節雖然短小,但卻讓我付出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特意將書中大量的注釋,放在本書的末尾,并一一標明頁碼,以方便讀者從中找出史例和證據。如果讀者看完本書后,希望得到更多的例證,那么我很樂意提供。

目次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時,人們不同的評論
第二章 摧毀宗教權力與消減政治權力,並不是大革命的根本目的
第三章 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大革命,是怎樣的一種過程,原因又是什麼
第四章 為什麼全歐洲擁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們又是怎樣崩潰的
第五章 法國革命最為獨特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第二編
第一章 法國封建權利遭到人們的憎惡遠甚於其他國家,原因何在
第二章 中央集權不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而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三章 而今的政府管理監督,其本質就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舊制度的體制: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制是怎樣取代卻並不摧毀舊的政治權力
第六章 舊制度時期的行政之風
第七章 法國怎樣成為歐洲各國的特例:首都在國內穩居榜首,整個帝國的精髓都彙聚於此
第八章 法國是一個最能將民眾同化的國家
第九章 這群人這麼相像,內部關係卻又這麼冷漠,他們是怎樣被切割成比過去更多的陌生小組織的
第十章 政治自由淪喪,社會各階級彼此分離,這二者究竟怎樣引發了毀滅舊制度的大部分弊端
第十一章 舊制度時期的自由包括哪些類型,他們對大革命有何影響
第十二章 文明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進步,但為什麼有時候相較於13世紀,18世紀法國農民的境況反而更加不妙了

第三編
第一章 十八世紀中期時的文人怎麼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家,最後結果又是怎樣的
第二章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人中,不信教的傾向是怎麼成為佔據優勢的熱情的,它對大革命的特異性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為什麼先要求改革,再要求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治的年代是舊的君主專制制度最昌盛的時代,為什麼昌盛反而加快了大革命的發生
第五章 為什麼減輕民眾的負擔卻反而激發了民眾的憤怒
第六章 政府教民眾進行革命的幾種行為
第七章 為什麼一次大規模的行政改革帶來了政治革命,其結果又是怎麼樣的
第八章 大革命是怎麼從過去的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注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時,人們不同的評論
哲學家和政治學家們一定要注意,與法國大革命史相比,再也沒有其他的事情,更能警醒你們。這是因為,與它的偉大、悠久的歷史起源以及突發性相比,沒有任何歷史事件可以相媲美。
對于這場革命的爆發,連腓特烈大帝這樣偉大的天才人物,也沒能預測出來。作為大革命的先行者,他就是按照大革命的精神來做事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他是大革命的代理人。不過,當大革命真的要爆發時,他卻沒有觀察出來。大革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別有一番新面孔,以至于當它最終爆發時,很多人根本熟視無睹。在這一點上,腓特烈大帝就是如此,盡管他事前已經接觸到了。
在法國之外的各國人民心中,大革命帶來了一種新的觀念和一絲新的希望。這種觀念讓人們隱約感受到,一種新的時代即將來臨。在朦朧的希望里,人們期待著變革與改良。雖然大革命已經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猜出,它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在各個國家的君王和大臣身上,那種模糊不清的預感不著痕跡。而恰恰是這種預感,在人民身上一旦引發,就會立刻讓他們感到不安。
在很多君主和大臣看來,革命只是為鄰國的政治開辟一塊新的凈土,而不會有其他的結果。他們還認為,革命是一場疾病。這種疾病是周期性的,幾乎沒有一個民族可以避免。這是他們對革命的最初看法,如果其中確有真理的成分,那也是純屬偶然。
1791年,在皮爾尼茨,德意志各國君主曾經宣稱,有一種威脅已經迫近法國君主制,而且這一威脅很可能是整個歐洲舊政權的共同敵人。因此,他們將會與法國一道,面臨危難的處境。但事實上,對于自己所說的這番話,連他們自己也不認同。他們只是想在眾目睽睽之下,粉飾自己的真實意圖,或者尋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借以掩蓋。
在他們看來,法國大革命只是一次地方性事件,并且很快就會過去。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從中謀取利益。有了這種意圖之后,他們便秘密地策劃,并私下勾結成一個不為人知的聯盟。他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在相互依靠且又相互掣肘的過程中,他們你爭我奪起來。
實行政治自由的英國,長期以來,對于自己的歷史,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他們經驗豐富,見識長遠,雖然在他們的面前,有一道厚度不小的帷幕,但是他們依然看清了即將到來的大革命的面目。不過,他們有一點不是很清楚,那就是,法國大革命到底會采取何種形式,以及革命會對英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命運產生何種影響。
正在法國游歷的亞瑟·揚,在革命即將爆發之際,雖然認為革命一觸即發,但是對于它的意識卻不甚清楚,甚至以為特權的增加是革命的后果。于是,他這樣說道:“在我看來,這場革命的弊端將大于好處,如果貴族階層從中獲取更多的優越地位的話。”
當得知大革命爆發時,伯克瞬間變得十分憤怒。可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在某些時候,他也不知道大革命的性質如何了。最初,他認為,法國的實力將會在大革命中變弱,甚至會亡國。他這樣說道:“我相信,今后的法國人,將像他們古時候的先祖那樣說:‘我們曾經聽說,在古時候,高盧人是以武力作戰而聞名于世的。’這是因為他們的作戰能力,將會在一定時期內消亡,甚至永遠都不會重現。”
判斷一個歷史事件,與其用遠距離的視角觀察,還不如用近距離的視角來得準確。在法國,對于革命即將成就的事業,人們并沒有明確的認識。不過,有兩份請愿書在眾多的文獻中脫穎而出。它們反映出法國人民的一種恐懼心理。王權,也就是當時所稱的宮廷,是不是會繼續保持壓倒性的優勢,這是人們最為擔心的問題。
還有一點,向來軟弱無力且存在時間較短的三級會議,會不會遭到暴力對待,這也是法國人民尤其是貴族最為擔憂的一個問題。事實上,一切弊端都會消除,只要三級會議開得順暢。人們所要實行的改革,雖然工程非常大,但是難度并不是很高。在其他的眾多的請愿書中,表達出了這樣的意思:“不管是騷亂,還是暴動,御前士兵都不應把槍口對準法國公民。”
然而,不管各方的評論怎樣,法國的大革命自有其發展的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露出了魔鬼般的頭部。隨之,一副猙獰可怖的面孔出現了。它先是摧毀了政治機構,接著又廢除了民事機構。整個國家的法律,風俗習慣,甚至于語言,都不曾逃脫它的魔掌。法國的政府結構被破壞了,支撐社會的基礎也被動搖了。這種情況不斷發展,大有要向上帝發起挑戰的趨勢。很快,這場革命超出了法國,沖破其他帝國的種種阻礙,用一種皮特所謂的武裝的輿論——前所未有的各種手段、新的戰術和致命的準則的綜合體,將各個國王的王冠打破,將一個個民族踐踏在腳下。不過,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卻大聲呼吁那些民族與他們站在一起。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當這一切發生以后,人們對大革命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最初,在歐洲各國君主和大臣們看來,革命不過是常有的事情。可是現在,他們都認為,大革命是一種最新的情況,并將與世界上歷來發生的一切相互對立起來。大革命是如此的普遍、恐怖和令人費解,以至于當人們面對它的時候,不知如何是好了。
對于大革命,還有一些人認為,它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是自然生成的,并且永遠存在。它不會自動停止,勢必將整個人類社會推向滅亡的邊緣。更有甚者,將大革命當做魔鬼,認為這是它在人世間的顯靈。德·美斯德爾先生從1797年起,一直持有這種觀點,他說:“關于惡魔的全部特征,在法國大革命中都體現了出來。”
不過,另外一些人,在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上帝的福音。他們認為,大革命是要創造一種新人類,使得世界脫去舊顏,換上新貌。當然,法國的面貌更新也在其中。
當時,還有一些作家,就好像薩爾維第一次碰到野蠻人一樣,他們懷有一種驚恐的心理。這種心理極具宗教色彩。其中,伯克這樣闡述他的思想,并以一種大聲疾呼的方式驚嘆道:“在法國君主制的墳墓里,有一個丑陋巨大的怪物走出來。它的可怖形象超出了人類所能想象的地步。一切的危險和悔恨,絲毫不能阻攔它向目標進發。所有的固定準則,一切的常規手段,在它那里都被摧毀,除非有人對它的存在抱有深切的理解。可見,法蘭西不但喪失了舊的政府,甚至喪失了一切政府。人們都說它必將成為人類的災難與恐怖之源,但是在我看來,它卻是備受屈辱與讓人憐憫的對象。”
對于法國革命,當時的人們感到非同尋常——離奇、顛倒是非、大力革新,難道真是那樣嗎?這場革命,怪異而又可怕,它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它創造了什么,又摧毀了什么?它的深遠影響是什么?它的真正特征又是什么?
關于這些問題,我們認真研究和論述的時機就在眼前。今天,一方面,大革命距離我們相當久遠,因此那種革命參與者所特有的激情,我們幾乎無法感受到;但另一方面,大革命距離我們又十分接近,我們可以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把握它。正是我們所處的這一地位,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和判斷大革命。不過,關于這一點,人們很快就沒有辦法做到了。這是因為只要大革命成功,醞釀革命的前因就會消失,而革命本身所取得的成果,也會變得讓人難以理解。
第二章
摧毀宗教權力與消減政治權力,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本目的
法國大革命產生過很多激情。其中,反宗教的激情,是最先燃燒也是最后才熄滅的。攻擊教會,是大革命初期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我們看到,教會的權威,一直以來是人們所反抗的對象,即使當人們對自由不再抱有希望,茍且偷生的時候。
對于法國革命的自由天賦,也許拿破侖有能力將其制服。可是,對于法國革命反基督教的本性,恐怕連他也無能為力。甚至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人,他們對于上帝,仍舊保持懷疑的態度。對于大革命中的某些信條——最為自由、最為高貴和最為自豪的一切,他們都拋之不顧,而以忠于大革命的精神自詡。在他們看來,這樣做可以彌補當初他們的過失。那時候,他們對政府的一個小小官吏都惟命是從。
今天,人們很容易就會明白,對于大革命來說,反宗教的戰斗并不是其本身的特性,而只是那些思想、激情和個別事件的暫時產物,是大革命的一個特征,也是這場革命中的一個事件。那些思想、激情和個別事件,曾經孕育過大革命,并成為它的前奏。而作為大革命的一個特征,反宗教之戰盡管十分引人注目,但卻轉瞬即逝。
對于18世紀的哲學來說,深刻的非宗教性成為其主要特征。從這一點來看,它被當做大革命的一個主要原因,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只要人們稍加分析就會看到,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可以相互分開。
18世紀哲學的一部分,是關于最新的或者革新的觀點,涉及到社會地位、民事、政治法律準則等方面。比如,人民享有主權,社會權力不可僭越,規章制度需要統一,基于人生而平等基礎上的廢除各種特權,包括階級、種姓、職業等……所有這些觀點,從時間上來說,是大革命最為久遠的功勛,也是它最基本的業績。可以說,它們直接就是大革命的內容,也是大革命發生的原因。
18世紀哲學家的另外一部分觀點,主要是批判教會的。為了徹底推翻教會,甚至于教會的基礎,也成為他們摧毀的對象。此外,他們還廣泛地打擊教士,攻訐教會機構、教會等級,批判教會教義。但是,由于這場革命正在摧毀的各種事實,孕育了18世紀哲學的這一部分內容,所以當這些事實逐漸消失的時候,這些哲學內容也逃脫不了厄運,就好像是被大革命埋葬了一樣。
為了更加清晰地表明我的觀點,請允許我在這里補充一句:人們之所以對基督教懷有強烈的恨意,是因為在被摧毀的舊社會中,基督教享有特權,占據最高地位,而不是因為在新成立的社會中,教會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教士是塵世的地主、行政官吏、莊園領主和什一稅的征收者,而不是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只有他們才能治理新社會的事務;是因為基督教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不是因為它是一種宗教教義。在其他的章節中,我還會論及到這些問題。
當教士垮臺后,他們從和他們同時垮臺的其他東西中分離出來后,人們就會發現,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教會的力量重新出現,并且變得日益強大;一切舊的政治制度,各種權力、影響和階級,被日益發展的大革命所擊潰和摧毀,而它們所激起的仇恨,也慢慢地消退,成為它們失敗的最后標志;大革命所帶來的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夯實,而此時革命最開始倡導的反宗教運動也宣布結束。這些真理性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得到了證實,被每一天每一刻的時間所證實。
自從法國爆發革命以來,歐洲的所有教會都死灰復燃。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只有法國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基督教乃至天主教,與民主社會中的精神,并不是絕對對立的。相反,它們中的好多東西,是有利于民主社會發展的。如果人們一味地認為,宗教是民主社會的死敵,那就陷入了一種完全的錯誤認識里。在人民的心中,一直蘊藏有最富生命力的宗教本能。這一點,已經為過往的歷史所證明。
有一件事情很令人奇怪,那就是,那些聲稱順應人民思想情感的制度,最終卻強迫人類的精神完全脫離宗教;而那些早就消亡殆盡的宗教,卻在人們心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所有這些關于宗教的議論,在我看來,同樣也適用于社會權力。
大革命推翻了一切機構和風俗習慣——它們始終維系著社會等級制度,束縛著人性的發展。當人們看到這一切后,便想當然地認為,從本質上來說,無政府主義是法國革命的特性。這是因為不僅某一政府,個別的社會秩序,甚至連社會權力本身以及一切社會秩序,都是大革命要摧毀的對象。然而,我敢肯定地說,他們只是觸及到了問題的表象。
當大革命爆發后,進行不到一半的時候,彌拉伯私下里給國王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這樣說道:“慰藉和希望是存在的,只要您把新的形勢與舊的制度稍加比較即可。由于平等的形式,使得權力的執行更加暢通無阻。因此,僅僅組建一個單一的公民階級,這種想法一定會愉悅黎西留的。教士、特權階級和貴族集團,三級會議省份,高等法院,如果將它們全部取消的話,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國民議會的一部分法令中,有些法令極其重要。很顯然,對于君主政府來說,那部分法令對其相當有利。對于增強國王的權威,有很多屆專制政府想要實現。但是,他們所取得的成效,與在這短短一年內大革命所取得的成效相比,簡直相形見絀。”
對于大革命的目的,有能力的領導人是這樣看待的。他們認為,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會產生無政府主義的特點,原因在于一切現存的權力,一切公認的勢力,成為大革命攻擊和摧毀的對象;各種各樣的傳統和舊的風俗習慣,被大革命所驅除和更新。甚至連人們頭腦中,向來存在的敬畏和服從的思想,也被大革命一概清除。可見,變革舊政府是大革命的目的之一,但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廢除舊社會的結構。
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中央政權,當你把大革命的瑣碎的特點拋開之后,整個社會——由大量的權力機構、等級、階級、職業、家庭、個人所組成,分散著七零八落的權力和影響。但是,它們被這一中央政權所吸引,最后全部融合在一起,成為它的統一體。像這樣的中央政權,自從羅馬帝國滅亡以來,還沒有出現過一次。與其說大革命創造了這一政權,倒不如它是從一片廢墟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只不過這片廢墟,是由大革命造成的罷了。
與所推翻的任何政府相比,大革命所建立的政府是無比強大的。可是,就大革命建立的政府本身而言,卻是很脆弱的。基于同樣的理由,大革命自身也是既強大,又脆弱。在這里,我再補充幾句。盡管舊的社會結構十分龐大,而對于其中發生的變化,民眾幾乎察覺不出來,但是透過已經垮臺的舊制度的塵埃,彌拉伯已經看到了大革命的形式——簡單、正規而又巨大。
慢慢地,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大革命的形式。尤其是今天的各個國家的君主,他們尤其注意它。對于這個龐然大物,他們欣賞有加。除了他們之外,有兩類人也是如此態度。他們分別是參與大革命的人們,以及與大革命背道而馳、不懷好意的人們。在各個不同的領域,豁免權和特權,都是他們積極摧毀的。貴族、地方特權和魚龍混雜的權力機構,分別被官吏、統一的規章制度和統一的政府所代替。不同的等級,也被他們所融合,進而使得社會地位由原先的差別懸殊變得日益平等。
這場法國革命,在他們那里,既是教師,又是災難。一旦有了困難,他們就尋求革命中的各種手段和原則。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窮人、平民和農民,也被他們動員起來,去反對富人、貴族和領主。可見,對于這場革命所建立的事業,他們的態度表現得極為謹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