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感傷時代的文學(簡體書)
滿額折

感傷時代的文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感傷時代的文學》為作者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論文精選,內容涉及張愛玲、莫言、史鐵生等多位優秀小說家的作品研究,以及于堅、翟永明、胡寬等詩人的評論,從整體上反映了作者獨特的研究思路和寫作風格。作者主張“大文學”概念,認為“文學”不局限於技術或者文體層面的詩歌、小說、散文概念,它是通過語言符號、形式要素、經驗表達之間的複雜關係,呈現出來的時代的精神氣質和心靈演變。文學研究作為“人文學科”的分支,其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形式史研究的路徑,呈現出精神史的演化過程。《感傷時代的文學》通過對作品進行形式史、主題史、觀念史的研究,發掘時代的精神演變歷程,以及作家作品在這個演變歷程中的角色。

作者簡介

張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中心主任。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歷任廣東省作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師範大學“985”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文化理論與批評、鄉土社會學。出版學術著作《敘事的智慧》、《詩比歷史更永久》、《再造文學巴別塔》、《土地的黃昏》、《白堊紀文學備忘錄》等12部。主編文化批評叢書《刀鋒文叢》、學術輯刊《媒介批評》。

名人/編輯推薦

《新人文叢書:感傷時代的文學》編輯推薦: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社會分工細致發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好處在于能夠通過高度的專業化來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社會成本;壞處是制度化的勞動分工使一個人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受到抑制,進而導致“勞動異化”。我對這種制度化的勞動分工有天然的敵意。我不想把一生的精力耗費在某一個作家身上,無論他是曹雪芹還是魯迅、托爾斯泰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希望自己盡量地隨心所欲,對內心著迷的無論什么作家作品、文化現象、社會思潮,能夠通過寫作的方式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便如今在高等學校從事某一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我的這種想法依然很強烈,盡管它不時地受到各種制約。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忙里抽閑逃離狹義的“專業”領域,去寫一本并非我的“專業”的著作,比如帶有社會學或文化哲學色彩的《土地的黃昏》,比如需要求助于文學理論之外的其他理論方法的文化研究;有時候還從事文學創作,而且我堅信文學寫作對人文學科研究的積極意義。
關于學術研究和寫作的規范性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清人章學誠曾經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記注”(史料,或稱“當時之簡”)力求方以智,“撰述”(著作,或稱“后來之筆”)力求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蓍之德圓而神”;方智以藏往,圓神以知來;嚴謹之德屬“方”,創造之德屬“圓”(《文史通義·書教》。引按:“方”與“圓”也可意指“地”與“天”;“天道”與“人事”之由阻而通曰“神”)。前者的確是后者的基礎,但并不是充足的條件。一些人文研究,貌似“方智”十足,實際上不過是材料的堆砌。至于“圓神”者,更是罕見。常見的是,把與人的精神或者靈魂相關的,蘊含“靈性”的人文學科,做成了僵死的東西。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史、哲變成了互不相干的“專業”領域,缺乏一以貫之的東西;或者說,從前那種一以貫之的“道”已經疑問重重,而新的價值標準又沒有成型。于是,“文”成了詞語的花招,“史”成了材料的堆砌,“哲”成了權勢的辯辭。當今的學界與民國時代的學界相比較,這種破敗殘缺的情形顯得更為明顯。正是“畸才匯于末世,利祿萃其性靈。……曠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從。”(《文史通義·詩教》)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中國現代啟蒙運動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程,中國知識分子那種“好為官師”的士大夫心思依然沒有改變。在“官”、“師”未分時代,士大夫的主要工作,就是維護“語言秩序”,以便與權勢者維護“行為秩序”的做法兩相配套。維護秩序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具體的個人的言論和行為,符合社會(家國)意義上的“禮”的規范。士大夫對于如何處理“文”與“質”的關系這件事情,非常在意也非常糾結,既擔心“質勝文”的粗野,又擔心“文勝質”的靠不住,最好是“文質參差均衡”,做到“損有余補不足”,符合辯證法,才能將合于“仁德”的品質,通過某種“形式”的“文”表現出來。可是,誰敢保證自己能將文與質的比例處理得恰到好處呢?評價標準是什么?誰當裁判?其實,當文質發生沖突時,他們就要刪“文”保“質”。他們認為,“質勝文”盡管不完美,但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啊!“文勝質”呢,則有忘其“根本”的危險,所以“與其史也,寧野。”(朱熹《論語集注》卷三)。這種想法和做法至今陰魂不散。
問題在于,歷史或時代的變化導致了對“質”(本)的理解的變化。我們究竟要“以天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呢?這個曾經讓全世界的人感到糾結的老問題,自然也曾經讓中國人糾結萬分。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本質的、沉思默想的生活,與積極的、生命活躍的生活之間,進行了選擇,他們選擇了后者。20世紀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也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由此開始了“以道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型,開始告別那種將“生人”之氣息淹沒的“天道之美”;告別那種以“貪帝王之尊,無骨肉之愛”(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三》)的宮廷政治為核心的家國政治生活;將貌似高度整一的、符合天道運行的家國結構(實為“沙聚之邦”),轉化為“人國”。這就是“人的自覺”。人的自覺的內核,是自由選擇及其相應的規則或關系;它的形式是改變那種君臣父子、恩威并施的“小兒文化”,建構一種自由選擇與獨自擔當的“成人文化”。因此,啟蒙的本質實際上是“悲劇性”的。它讓人獨自承擔自己的命運,并由此獲得一種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面對這種新文化及其相應的新文學,中國人至今不大習慣,內心總有一股尋求父親訓斥、投進母親懷抱的沖動。迷戀宮廷權斗故事和官場小說,還有歌頌溫順的動物和熟悉的植物的詩歌,就是這種沖動的潛意識動作。
對于20世紀新文學而言,“文的自覺”不應該是辭章之術,而是“人的自覺”的外顯形式。整部20世紀中國文學史,都可以視為對這種外顯形式的操練。或者說,新文學的形式史,正是新時代的精神史的外在表現。從這一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就不會固執地糾纏于作品單純的“審美價值”的高下問題,而是從中發現一種新的“精神生態”的形成過程,發現一種稚嫩的新精神的發育成長過程。20世紀的中國新文學,同時擔當了大變革時代的多重任務。首先,是使我們從那種古典審美迷霧中走出來,并懷著新的審美期待。第二,是將那種具有高度整一性的、同時又含混神秘的審美感知,分解到具體而生動的個體身上,也就是分解到具體的感官層面,讓人成為活人,使得每一個感官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復,讓它們能夠正常地看、聽、觸、嗅、嘗、行,讓它們得以首先恢復到人類學層面,由此轉而進入社會學或美學層面,這些都是“質”的外顯形式,或者說就是“文”的內容。第三,是實踐或者重構新的美學規范,也就是屬于“體”(體制,格局)的部分。對于詩歌而言,就是在新詞法、新句法基礎上的新意象體系的建構(見本書《中國節奏與精神秘密——古詩的遺傳基因和新詩的遭感傷時代的文學遇》一文)。對于小說而言,則是對現代敘事結構的探索和轉型,這不僅僅是指單純技術意義上的“布局結構”,更重要的是與“質”相關的“意義結構”(見本書中的《張愛玲與現代中國的隱秘心思》一文中對“現代小說結構”問題的討論)。
新文學運動中所產生的問題或者說不足,是小節問題而不是原則問題。白話漢語文學的生產與公眾接受之間的巨大反差,其改變也需要時日。我對白話文學的發展充滿期待,而且在文學研究和評價過程之中,我主張“大文學”的概念。也就是說,“文學”不只是局限于技術或者文體層面的詩歌、小說、散文概念,它是通過語言符號(紋樣)呈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氣質。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分支,文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形式史研究的路徑,呈現出精神史的演化過程。因此“質”—“文”—“體”三者之間的演變歷史或互動關系,是文學研究從形式史走向精神史的基本前提。
2012年7月20日

目次

序: 文學研究的精神史維度
第一輯 講故事的人
張愛玲與現代中國的隱秘心思
一個時代的文學病案
文學與民間性
——莫言小說裡的中國經驗
史鐵生小說中的東方美學
——論《務虛筆記》
詞語的復活與散發
——論《馬橋詞典》
第二輯 幽暗的詩歌
中國節奏與精神秘密
——古詩的遺傳基因和新詩的遭遇
我們內心的土撥鼠
《零檔案》:詞語集中營
飛翔的蝙蝠
——翟永明論
酒的詩學
第三輯 經驗與意義
經驗的碎裂和意義的困境
三個詩學範疇的演變
傳統詩學與“當代”相遇
現代文學批評的道路
第四輯 文學新動向
當代漢語文學中的“邊疆神話”
當代“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意
莫言的意義和研究的歧路
代跋:十年讀書記
編後記
附錄:主要學術成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