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故事開始了(簡體書)
滿額折

故事開始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4 元
定價
:NT$ 144 元
優惠價
871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家最頭疼的事,就是寫故事時不知從何處下筆,對著一張白紙發呆。而他們絞盡腦汁寫出來的開頭,又總是被心急的讀者匆匆讀過。在奧茲看來,故事的開頭是應當細讀的,它是作者和讀者訂立的合同。這合同有的暗藏玄機,有的是蜜糖陷阱,有的循循善誘,有的令人望而卻步。而作者最後會不會兌現合同,以怎樣的方式兌現,追究起來也頗為有趣。在《奧茲作品:故事開始了》的每篇隨筆中,奧茲都拿出一部名家作品的開頭細加玩味。跟隨這位睿智而風趣的作家、評論家和學者,我們到達一種新的閱讀境界。跨過故事的門,便走進了作家的內心。

作者簡介

阿摩司.奧茲,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當今希伯來語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一位。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12歲那年母親自殺,直接把他推向了寫作道路。父親懂十幾種語言,卻只教他希伯來文。奧茲只用希伯來文寫作,主要作品有《一樣的海》、《我的米海爾》、《愛與黑暗的故事》、《地下室裡的黑豹》等。他擅長破解家庭生活之謎,家庭悲劇和夫妻情感其作品常見的主題。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共鳴,多次獲大獎,其中包括1998年以色列建國50周年之際頒發的以色列國家獎、法國的費米娜獎、歐洲頗負盛名的歌德文化獎、西語界最有影響力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獎等。此外,奧茲還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政治評論家,熱情呼籲阿以和平。

名人/編輯推薦

《奧茲作品:故事開始了》編輯推薦:他是當今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以色列作家,別出心裁的十堂文學課,奧茲帶你游歷小說的微觀世界。莫言、閻連科、畢飛宇尊他為文學導師。

目次

引言可宇宙大爆炸之前究竟有什麼東西呢?難以察覺的樹蔭移動談特奧多爾.馮塔納的《艾菲.布裡斯特》的開頭誰來了談什.約.阿格農小說《在她風華正茂之年》的開頭一臉的鄭重其事談果戈理《鼻子》的開頭山洪中的一根木頭談卡夫卡《鄉村醫生》的開頭重大損失談契訶夫《羅特希爾德的小提琴》的開頭熱、日子和風談薩.伊茲哈爾的長篇小說《米克達莫特》的開頭投入母親的懷抱談埃爾莎.莫蘭黛的長篇小說《歷史》的開頭母牛怎麼可能上到陽臺呢?談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族長的秋天》的開頭把它弄出去,趁我還沒吐談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沒人說一句話》的開頭從特努瓦到摩納特談雅各布.沙蔔泰的短篇小說《一頭非常令人生畏的家養豹子的開頭結語悠閒的樂趣書到用時(譯後記)

書摘/試閱

穿越奧茲的長廊
趙玫
開始講一個故事就像是在餐館和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調情。幾乎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一根骨頭,用這根骨頭逗引女人的狗,而那條狗又使你接近那個女人……
這就是阿摩司?奧茲的“開頭”觀。
讀奧茲的《故事開始了》,很享受的一種感覺。不是因為他對諸多小說開頭所作的那些深邃而又充滿新意的探求,而是,這樣的一部關于小說的研究專著竟是出于一位作家之手。
因為是作家,便較之那些純粹的評論家有了更為質感的思考。那或者來自作家本人的小說實踐之后的一種切膚的體會。于是才能愈加透徹地了然小說的開頭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而這樣的和那樣的之間又會有怎樣的參差。不同的開頭會對整部小說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而這影響又怎樣最終呼應了這樣或那樣的初始的文字。
是的,這就是奧茲奉獻予我們的他對小說“開篇”的理解。而我本人,如果不是讀了奧茲的《故事開始了》,或許輕易不會在意那些開頭的真正含義。
幾乎從閱讀此書的第一個段落開始,就本能地知道,這并不是一本寫給普通讀者的書。在某種意義上這書更像是寫給作家的,抑或寫給那些專門研究小說文本及至研究奧茲本人的評論家的。于是盡管這是一本出自作家本人的研究專著(并且是極為微觀的,只涉及了小說的開頭),但又不像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文本。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國外大學的教學課程,教授們不單單要周而復始地講述那些被定義了的教材,更要別出心裁地將他們獲得突破的研究成果當作教材,傳教于那些渴望新知識的莘莘學子。而奧茲的這份關于小說開頭的講義,很可能便是如此產物。
當讀完奧茲寫于1996年的“引言”,果然印證了我最初的感覺。此書確為奧茲在世界各地的各種中學、大學乃至于博物館的系列講稿。于是《故事開始了》就又不單單是寫給作家的了,它也寫給學生們,以及社會上所有熱愛文學的人。
所以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作深入的探討,想必是在奧茲閱讀了無數小說之后,對小說的內在秩序發生了強烈的興趣,尤其想要知道開篇和全文之間的起承關系。而完成這部自1995年到1996年的講稿期間,奧茲或許正在創作或已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何去何從》。所以《故事開始了》和《何去何從》幾乎形成了奧茲那個時期的一種“互文”,二者應該是并行不悖的,甚至相得益彰。
事實上我要說的并不是奧茲的小說,而是自文學啟航的這個階段開始,奧茲就顯現出了他小說家的天才與氣象。一度我曾以為此書完成于奧茲創作最成熟的時期,否則何以如此駕輕就熟,縱橫捭闔,鞭辟入里。轉而又想,奧茲如日中天之后,他又怎么會再有閑暇慢慢論說那些斑駁而斑斕的開頭呢,盡管他是那么喜歡它們。
所以能在書中感受到奧茲的作家風范,是因為此書的敘述已完全超越了研究者的范式。奧茲幾乎是以一種小說的方式在穿透那些文本,于是行文字字珠璣,無一處不精彩。即或講述那些刻板的理念,枯燥的哲學,艱澀的思辨,奧茲所使用的依舊是那些既質感又動人心魄的語言。那是唯有寫過小說的人才能寫出的感覺和句子。所以讀奧茲的書未曾有過一絲的煩悶,卻有掩卷之后的一種悠長的意猶未盡。
總之,奧茲一定是在擁有了無比深厚的文學積淀之后才開始寫作的。《故事開始了》佐證了奧茲所涉獵文學作品之多。而寫作此書的前提一定是,他必須精讀(不止一遍,甚至兩遍、三遍、更多遍)那些大師的作品。奧茲帶給我們的第一個收獲,是我們跟隨他認識了許多的作家和作品。一些是我們熟悉的,而另一些我們卻一無所知。但奧茲顯然深諳他們,對他們及他們的作品了然于心。于是,讀《故事開始了》就仿佛是走在一道長長的走廊上。那長廊時而通透,時而曲折,卻無限地深遠。從馮塔納到阿格農又到果戈理,然后是卡夫卡、莫蘭黛、卡佛、馬爾克斯……這長廊讓我想到了羅伯—格里耶和雷乃一道完成的那部新浪潮電影《去年在馬里昂巴》。同樣長長的走廊,一忽兒明亮,一忽兒晦暗。穿越時,我們瞻仰了一座座矗立長廊兩側的大理石雕像。那些偉人中,如今只剩馬爾克斯依舊在世。
在被選出的作家中,顯然奧茲最鐘情那些用希伯來文寫作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同胞。是的,他的同胞,就意味著,他們有著幾近于共同的信仰和人生。早期的猶太復國主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及至今天的以色列人不愿再提起那段屈辱的歷史,甚至否定大流散時期猶太人那一如人類塵埃般的蒼白。他們要重鑄以色列人在世界中的形象,將自己塑造成如大衛王一般的強健和英俊。是的,從阿格農到伊茲哈爾又到沙卜泰,全書所論及的十位作家中,就有三位來自以色列。奧茲在談論他們的時候總是加倍滿懷深情,總是在他們的小說開頭中探尋到更多的新意,總是深懷著景仰和敬慕地講述他們的才華。
然后進入奧茲的“開頭”。從操作程序上,奧茲如若想要強調開篇的作用,就必定先要為讀者講述故事的梗概。因為唯有知道了故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乃至終局,才能更準確更捷近地進入奧茲的解析。于是奧茲的作家才華便因此無限張揚地表現出來,他幾乎三言兩語就能提綱挈領且極為生動地為我們描述一個故事(一些要幾十萬字才能說完的故事),以及倒騰清楚故事中那疊床架屋的人物關系。有時候他會游離于“開頭”,尤其對那些他格外喜歡的情節不惜揮灑筆墨,甚至干脆對整部作品進行全面的“洗禮”。那顯然是他的興之所至,有時候要“偏離”很久很久以后才重新回到原先的軌道上。
在建立開頭與全文關系的過程中,奧茲會告訴我們該怎樣閱讀這個開頭,進而怎樣辨析它和文本的糾結關系。他并且開宗明義提示讀者:小說的開頭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某種契約。即是說,通過這契約你能在小說中得到什么,或者,你干脆就什么也得不到。而這有時候并不是讀者的問題,而是作者根本不想讓你找到那隱秘的并且很容易就被忽略的那個進入的通道。
于是透過奧茲的敘說,我們才真正意識到開頭的緊要。有時候覺得開頭就像所有的文字一樣,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的,甚至和整個謀篇布局都沒有關系。有時候確實是文字本身在帶動故事,其中諸多不確定因素,導致了連人物的命運都與開篇時大相徑庭。還有的時候就因為有了某個句子或某段文字,而有了后面波瀾起伏的故事。又有的時候有了故事,卻苦于找不到一個好的開頭,因為那開篇的文字將決定整部作品的基調。有時候開頭時行云流水,而另一些時候卻又難產一般地舉步維艱……
但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了開頭與通篇的聯系,但好像,哪怕是看不到的,感覺不到的,甚至哪怕是冥冥中的,開頭最終還是左右了你的整個的寫作。
作為作家,奧茲在論說中可謂縱橫捭闔,多文體交混。時而白描一般的冷靜,時而論辯一般的激情。進入純粹理論后他用詞嚴謹,縝密而準確;一旦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小說層面,他便又立刻回歸了那才情洋溢的作家本色。他或者將開頭拆解開來,一句句解釋;或者前后照應地兼顧所有的細節。在條分縷析中,他總是旁征博引,信手拈來,仿佛任何文藝現象都可以作為他論點的佐證。
作為作家的好還在于奧茲對小說內部結構的爛熟于心,所以永遠不會有隔靴搔癢的尷尬。他不僅能看到文字的表面,還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他不僅能參透文字的用意,還能體悟到作家的用心。小說何以如此開篇,又何以要沿著那條迷茫的路徑發展下去。總之奧茲太知道其中的門道了,他就像潛伏其中的“線人”那樣在揭示著某種奧秘,就像,他在述說他自己。
盡管此書是在述說奧茲的“開頭”理論,但事實是,“開頭”不過是奧茲進入小說的一個由頭,而他所關注的始終是整個的文本。既然整部小說都在奧茲的視野中,奧茲的真知灼見便開始自由自在地飛翔:
——一個人怎樣才能用語言觸摸那混沌初開的體驗?奧茲說,應該打破常規,把整個開頭部分描寫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句子。或者在第一個聲音和第二個聲音之間創造出一種賦格曲。
——奧茲對語言的功能情有獨鐘,他認為有時候在語言的運用中,應當把語言當作音調,而不僅僅是標識的手段。用一串又一串的擬聲詞,用旋律多變的混合曲調,這樣,語言突然之間就不再僅僅具有標識的功能,而是開始歌唱,開始舞蹈起來。
——在卡佛極為簡約的小說中,為什么既沒有寫到希望,也沒有寫到失望,而希望和失望都在字里行間的縫隙中了。為什么在這個既沒有感情,又漫不經心的描寫中,奧茲他卻能讀出那個經過剪裁的內在的故事?
——面對馬爾克斯《族長的秋天》,奧茲為什么會說,這部滑稽劇似的小說給我們提供的,是周而復始的精神混亂的永恒噩夢?
——為什么奧茲能從契訶夫的《羅德西爾德的小提琴》中發現悲劇性意識的轉換?在契訶夫看來,悲劇感不再只屬于高貴的丹麥王子,小說中那個小人物棺材匠在臨死的那一刻,也上升到了悲劇意識的高度。奧茲認為,這是來自于契訶夫的偉大革新。
——奧茲好像格外垂青于意大利女作家莫蘭黛的小說《歷史》。在論析中不厭其煩地講述“二戰”中德國士兵怎樣強奸了意大利女人。然而奧茲所熱衷的并不是這一事件本身,而是在這個事件中不斷出現的情感的錯位。馬上要開赴非洲前線的年輕士兵,無非是想在羅馬女人的身上找到母愛。然而為了隱匿自己的猶太血統,女人拒絕了這個年輕人(盡管他三天后將死于這場戰爭)。但女人的拒絕不是因為仇恨,而是來自她內心的恐懼。于是德國士兵錯將拒絕當作了羞辱,進而導致了他的強奸行為。他們都沒能正確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正如奧茲所說,這是莫蘭黛用夢魘般的光芒照亮的一幅令人恐怖的畫卷。奧茲還說,這就是莫蘭黛情欲加神秘的小說與樂意選擇它的讀者訂立的一份內在的、具有神學意義的、藏而不露的合同。
……
這就是,《故事開始了》。這就是,這個人,怎樣說都說不盡的,阿摩司?奧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