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五味書(簡體書)
滿額折

五味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品尚書系·五味書》選輯了著名評論家、書評人解璽璋近20年來所作精品隨筆百余篇。作者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晚報》創辦“書香”專版,是國內媒體讀書版的先聲。收集在這里的書評,有對作家及作品的分析、評論,也有各種文化、歷史讀物的介紹與感悟,更有對寫作、閱讀領域的觀察與思考。作者的書評多有散文、隨筆的意味,自成一家,被許多讀者所喜愛。

作者簡介

解璽璋,1953年生于北京,文學批評家、文化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余年,曾先后擔任《北京晚報》文化部主任、《北京日報》文藝部主任、同心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出版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專著。

名人/編輯推薦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像阿道夫·S.奧克斯在《紐約時報》所做一樣,解璽璋在《北京晚報》開辟了“書香”專版。他站在圖書出版的前沿,用他的書評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生態。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能品味到他文字的魅力,也能了解二十年來的中國變遷的側影。

目次

味之憶
大愛無言 大愛如淵——讀蔡登山著《魯迅愛過的人》
且為中華哭斯文——讀《陳寅恪與傅斯年》
想起了“錢學森之問”——讀《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踏遍青山,歷史醒了——讀幾本關于抗戰的筆記
一次尋找歷史真相的遠征——讀章東磐著《父親的戰場》
寫在歷史底片上的李鴻章——讀《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三生影像》:用生命見證歷史
聽明白人說明白話——讀《喪家狗——我讀〈論語〉》
民間記憶浮出水面——讀《思痛錄》
尋找遺失在昨天的青春——讀杜高《又見昨天》
自由的代價——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刀爾登,一把好刀——讀刀爾登著《中國好人》
中關村的故事:向死而生——讀《中國的新革命》
平衡木上的美麗一躍——我看《讀庫》
我們有必要讀《弟子規》嗎
敞開心扉,光自見耳——讀《我知道光在哪里》
民間話語中的北京生活史——讀《老北京那些事兒》《老北京那些事兒》
一個人的視野和見解——讀韓云峰著《鴉片的肖像》
愛的魯迅與恨的魯迅——讀《魯迅家庭大相簿》
歷史敘事之大者——讀《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培根——讀《莎士比亞密碼》

味之思
我們為什么要讀卡佛
記憶是生命中的一根刺——讀赫塔?米勒
我在何時錯過了賽林格
年后,我們是否治好了這道“傷痕”
重讀張賢亮:被社會功能吞噬的文學
誰讀懂了王朔
傾心交談——讀畢淑敏的散文
坐在馬桶上讀池莉
凸凹和他的鄉土文學
這個“脖子”讓什么人很不爽
有感于“熱了張愛玲,冷了梅娘”
聶紺弩的詩與侯井天的注
認識李辰冬:紅學史上的一個奇跡
我們怎樣繼承柏楊的精神遺產
我讀李敖
游民文化與大院文化
曾國藩:知行合一的人格實踐
讀《唐宋八大家文品讀辭典》,治當代散文病
大眾史學的短與長
后寫作與文學批評的新機遇
民國風景舊曾諳
通俗寫史的前途與局限

味之游
給回家一個理由——閱讀普羅旺斯心得
梁啟超筆下的世博會
勘破生命的奧秘——讀《如實生活如是禪》
人生哲學智慧始——讀《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
《我的千歲寒》:覺悟了什么
夏日里的光影碎片——讀徐虹散文《北京斷章》
阿城的世俗情懷——讀《閑話閑說》
一個初中生的快樂與悲傷——讀《歲的天空沒有悲傷》
輕松中享受深刻——林達新著《一路走來一路讀》感言
《絕對小孩》:回到童年的可能性
蟲子的世界也很有趣——讀《酷蟲學校》
人與動物:對話及其可能性——讀《所羅門王的指環》
《莫兒的門》序
我們如何思考未來——讀《地球倫理》

味之品
有多少愛讓女人心痛——讀《無字》
語言的狂歡和語言的陷阱——讀《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認識自身的一次努力——讀《我的丁一之旅》
飄在空中的寫作——《一腔廢話》三題
被剝奪與被粉碎的希望——讀《遍地月光》
鏡中之像——閑話《雙魚星座》的女性敘事
讓我們坐下來想一想——讀長篇小說《天·藏》
小說應給靈魂保留一席之地——讀《水乳大地》
追尋著歷史的身影——讀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
《成人游戲》:痛并快樂著
自我放逐的意義——讀徐星小說《剩下的都屬于你》
《十面埋伏》十面談
承擔這個世界及其自身——讀《如焉@sars.come》
鄉村敘事的歷史轉變——讀《玄武》
是人就有要求尊嚴的權利——讀《金山》
官場寫作的人性深度——讀《蒼黃》
《公務員筆記》:讓靈魂裸露登場
照亮歷史的幽暗部分——讀龍一小說《暗火》
一無所有的欲望人生——讀《畢業前后》
當心靈敞開一道縫隙——讀《赫本啊赫本》
生活在生活中——評《滿地骨頭》
當代白領病態人格的真實寫照——讀《南方?愛》
談戀愛與過日子——讀《在得到和失去之間》
青春流浪的書寫意義——讀《我的長生天》
奏一曲悲歌唱到老——讀《無家》
穿行于敘事迷宮之中——讀《蟋蟀》
日常經驗與文學書寫——讀《香香飯店》
歷史學家的文學敘事——讀《長沙白茉莉》
一個小報記者的破碎人生——讀《女記者》
《轉場,帕米爾高原的消息》序
沒有余地:詩人的生與死——《不留余地》序
天馬行空的敘事與鄉土氣息的語言——讀許多余的小說

書摘/試閱

1964年,陳寅恪75歲,此時距他辭世的1969年,還有5年時間。這一年,他的學生蔣天樞(秉南)前來看望病中的老師,陳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寫下詩三首及《贈蔣秉南序》,其中寫道:“清光緒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檢架上舊書,見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讀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羨其事。以為魏丘諸子值明清嬗變之際,猶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與從容講文論學于乾撼坤岌之際,不謂為天下之至樂大幸,不可也。”這未始不是陳寅恪當時心境的一種寫照。他因此想到自己這一生,“凡歷數十年,遭逢世界大戰者二,內戰更不勝計。其后失明臏足,棲身嶺表,已奄奄垂死,將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蹤前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范,托未契于后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遐想而已。”岳南在其新著《陳寅恪與傅斯年》中引述了陳寅恪這篇序文的一部分,并且寫道:“此篇泣血滴淚之序文,是陳寅恪生命中的一曲悲歌,是一個文化殉道者的獨白,同時也是一位雖九死而不悔的學術老人留給這個世界的一個隱語。”
讀書至此,便有一種心寒齒冷的感覺。這或者正是中華學術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在20世紀所遭遇的多舛之命運的一個縮影。他所羨慕的,是在改朝換代之際,讀書人還可以兄弟朋友聚集一堂,從容地談論讀書的心得。即使這樣一點微薄的愿望,在陳寅恪已經沒有實現的可能了。而他可以安心的,是他這一生,沒有“侮食自矜,曲學阿世”,這已經足夠了,他不敢再有更多的奢望。這就是他在詩中寫道的:“俗學阿時似楚咻,可憐無力障東流。”即不能兼及天下,就有點獨善其身的意思了。這里所說“曲學阿世”一詞,最早見《史記?儒林列傳》,其中嘗有“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之語,意思就是說,做學問要正直,不要扭曲學問以趨時媚世。這是一個讀書人,現在叫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我們衡量一個知識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學問做得怎么樣,而是看他治學的態度。這里所強調的前提還是做人。扭曲學問以趨時媚世的人,一定不是正直的人。而做人不能正直,立德就有問題。古人說,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德不立,其他的自然免談。所謂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事實上,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特別是在20世紀以來這百余年中,能否堅持學術獨立的根本信念,已經成為衡量學者,或者知識分子精神人格的準繩,也是區分真學術與假學術的分水嶺和試金石。陳寅恪最為人所稱道的,也是他最為自得的,就是在學術研究中所堅持的“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他曾教訓自己的學生:“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王國維1927年6月自沉于昆明湖,陳寅恪曾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碑文,其中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這里所謂“俗諦”,正是趨時媚世的另一種說法,是陳寅恪們所不齒的。
傅斯年與陳寅恪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他們有幾乎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知識背景,也有幾乎相同的家世和門第,他們還是相濡以沫的知己和朋友。他們二人,一個被譽為“人間最稀有的一個天才”,一個是“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教授之教授”,但在很多方面,他們又表現得完全兩樣。這或者為性格使然,卻也關乎人的精神氣象。傅斯年嘗有“大炮”之稱,想當年,他一炮轟倒孔祥熙,再一炮轟倒宋子文,兩位“皇親國戚”均被傅斯年幾聲炮響轟于馬下,天下人心大振。所以有人稱贊他:“在最近的十年來他內心已焚燒著正義之火,逼他走出學術之宮,要分一部分精神來顧問國事。他的話,是代表千萬人民的隱泣和怒吼!他的話,也寄托著對祖國的復興與再生!”這或者正是社會大眾對知識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種期許。所謂“千夫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傅斯年在那個動蕩之秋就做了諤諤之士的一個典范。如果說,他與陳寅恪有所相通的話,或者就在“為中國傳統文化延續血脈”這個層面上,他們是以一生的言行實踐了這個偉大的理想。說到底,就是宋代大儒張載的那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當然,這也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記得讀過易中天先生一篇文章,題目是《勸君免談陳寅恪》,為什么要“免談”呢?他說:“陳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們學不來。”理由有三:首先是“頂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這“三不住”,陳寅恪還真是免談的好,因為談了也是白談。我想,易中天先生說的是實話,唯其說了實話,讓我們看到了斯文在現實中的尷尬處境,我更覺得有為中華而痛哭于斯文的必要。如果說,作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托命者”(吳宓撰《讀散原精舍詩筆記》)的知識分子,都有“三不住”的擔憂,我們還能將延續中華文化血脈的使命托付給誰呢?這幾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復興說得很多了,但根本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或者就是易中天先生所概括的“三不住”還支配著我們許多人的想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又不能不說,不能不做,只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就像過了河的小卒一樣。在我看來,岳南就是這樣一個過河的卒子,他創作《陳寅恪與傅斯年》這部書,又何嘗不是一次“拱卒”呢!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