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8 元
定價
:NT$ 257 元
優惠價
872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農村土地政策實施是協調城鄉用地關系、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重慶工商大學駱東奇教授帶領的課題組于2007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模式、評價及長效機制研究”立項。通過多年的研究,研究成果一次性通過結題驗收,并獲得良好等級,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實了近年來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重大實踐,形成了論著《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該書直接針對當前農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圍繞農村耕地與宅基地當前農村土地利用中的兩大主題,以問題剖析、模式分析、評價體系和政策設計等主線,從集約利用理論體系、實踐案例、長效機制三個層面,既有從微觀視角的深入的農村調查,又有宏觀視角的國家土地政策與制度研判;既有立足農戶的土地權益分析,又有統籌政府、企業、集體與農戶的綜合考慮,是一部理論與現實密切結合的論著。
該著作在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領先性成果,不僅較為系統地描述了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主要理論問題,也不回避乃至充分闡述了作者對于成都模式、重慶模式、廣東模式等的觀點,為社會尤其是學者更為深刻地認知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提供了“一家之言”。

作者簡介

駱東奇(1972—),男,博士,副教授,重慶工商大學區域經濟學碩士生導師。1995年獲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保護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12月獲西南大學農學碩士學位;2003年6月獲西南大學農學博士學位。2005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和區域經濟教學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青年基金、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重慶市科委軟科學等科研項目,并且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科研項目等20多項。先后在《中國土地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水土保持學報》、《山地學報》、《地域研究與開發》、《生態經濟》和《生產力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
石永明,男,生于1980年8月,碩士,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師。主要從事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土地政策和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熟悉區域產業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土地利用數據庫建庫等。先后參與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等縱向課題四項,參與潼南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規劃、綦江縣十二五城鎮及衛星城發展規劃"等橫向課題十余項。
朱莉芬女1973年生,四川鄰水人,博士,研究員,重慶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與三峽庫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資源與環境、土地管理、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等。在土地經濟學、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完成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1項、重慶市教委科技項目1項,主持完成橫向項目10項,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項目等20多項,應邀出席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獲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l項,重慶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重慶市第三屆發展研究獎三等獎1項。在《經濟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等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名人/編輯推薦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為我們更好地認知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是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領域的一項可喜成果,對于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序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耕地日益減少要求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1.1.2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1.1.3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1.4改善農村居民點的土地利用現狀是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重要內容
1.1.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1.6統籌城鄉發展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2研究意義
1.2.1有利于緩解耕地需求矛盾
1.2.2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2.3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
1.2.4有利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1.2.5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
1.2.6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8
1.3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國外研究進展
1.3.2國內研究進展
1.4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的技術路線
第2章 農村土地集約節約相關理論研究
2.1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
2.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內涵
2.2.2研究范圍的界定
2.2農村土地集約制度和經濟理論分析
2.2.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產權制度分析
2.2.2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2.2.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學原理
2.2.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地租理論基礎
2.2.5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區位理論基礎
2.2.6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與產業發展理論
2.2.7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分析小結
第3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調查
3.1理論與實踐綜述
3.1.1國外土地利用調查研究與實踐
3.1.2國內土地相關調查研究與實踐
3.2研究調查方法描述、調查過程
3.2.1調查方法描述
3.2.2調查過程
第4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意愿調查分析
4.1農戶參與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主體意識與意愿
4.1.1變量選擇
4.1.2分析方法
4.1.3模型檢驗結果
4.1.4結果分析
4.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博弈分析
4.2.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博弈的參與主體及其模型構建
4.2.2不同角色群體行為博弈分析
第5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分析
5.1理論與實踐綜述
5.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理論研究進展
5.1.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分析實踐進展
5.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2.1耕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2.2宅基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及影響機制分析
5.3.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分析
5.3.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影響機制分析
5.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分析
5.5.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因素分析
5.5.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機制分析
5.5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5.5.1耕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5.5.2宅基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第6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理論研究與實踐綜述
6.1.1耕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2 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3 國內外農村土地集約模式研究的主要貢獻及不足
6.2 耕地集約利用實踐模式分析
6.2.1 成都模式
6.2.2 重慶模式
6.2.3 廣東模式
6.2.4 耕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
6.3 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實踐模式分析
6.3.1 成都模式
6.3.2 天津模式
6.3.3 佛山模式
6.3.4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
6.4 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與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模式分析
6.4.1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內涵及意義
6.4.2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及指標管理
6.4.3 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與城鄉掛鉤的典型模式分析
6.4.4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存在的問題
6.4.5 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對策建議
第7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研究
7.1理論與實踐綜述
7.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7.1.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研究進展
7.1.3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各地實踐
7.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分析
7.2.1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
7.2.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特點分析
7.2.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選擇
7.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7.3.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7.3.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7.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構建
7.4.1指標值的獲取
7.4.2評價原理模型解析
7.4.3評價技術路線解析
7.5實證研究
7.5.1研究區概況
7.5.2重慶市農村耕地集約利用評價
7.5.3重慶市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評價
7.5.4對策建議
第8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
8.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1.1耕地集約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1.2農村宅基地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實踐
8.2.1耕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法律法規
8.2.2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實踐
8.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8.3.1耕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8.3.2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參考文獻

目次

序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耕地日益減少要求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1.1.2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1.1.3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1.4改善農村居民點的土地利用現狀是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重要內容
1.1.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1.6統籌城鄉發展要求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1.2研究意義
1.2.1有利于緩解耕地需求矛盾
1.2.2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2.3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
1.2.4有利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1.2.5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
1.2.6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8
1.3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國外研究進展
1.3.2國內研究進展
1.4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的技術路線
第2章 農村土地集約節約相關理論研究
2.1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
2.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內涵
2.2.2研究范圍的界定
2.2農村土地集約制度和經濟理論分析
2.2.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產權制度分析
2.2.2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2.2.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學原理
2.2.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地租理論基礎
2.2.5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區位理論基礎
2.2.6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與產業發展理論
2.2.7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分析小結
第3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調查
3.1理論與實踐綜述
3.1.1國外土地利用調查研究與實踐
3.1.2國內土地相關調查研究與實踐
3.2研究調查方法描述、調查過程
3.2.1調查方法描述
3.2.2調查過程
第4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意愿調查分析
4.1農戶參與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主體意識與意愿
4.1.1變量選擇
4.1.2分析方法
4.1.3模型檢驗結果
4.1.4結果分析
4.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博弈分析
4.2.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博弈的參與主體及其模型構建
4.2.2不同角色群體行為博弈分析
第5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分析
5.1理論與實踐綜述
5.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理論研究進展
5.1.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與障礙分析實踐進展
5.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2.1耕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2.2宅基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5.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及影響機制分析
5.3.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分析
5.3.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障礙因素影響機制分析
5.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分析
5.5.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因素分析
5.5.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驅動機制分析
5.5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5.5.1耕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5.5.2宅基地集約利用動力系統構建
第6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理論研究與實踐綜述
6.1.1耕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2 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模式研究
6.1.3 國內外農村土地集約模式研究的主要貢獻及不足
6.2 耕地集約利用實踐模式分析
6.2.1 成都模式
6.2.2 重慶模式
6.2.3 廣東模式
6.2.4 耕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
6.3 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實踐模式分析
6.3.1 成都模式
6.3.2 天津模式
6.3.3 佛山模式
6.3.4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
6.4 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與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模式分析
6.4.1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內涵及意義
6.4.2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及指標管理
6.4.3 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與城鄉掛鉤的典型模式分析
6.4.4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存在的問題
6.4.5 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對策建議
第7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研究
7.1理論與實踐綜述
7.1.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7.1.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研究進展
7.1.3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各地實踐
7.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分析
7.2.1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
7.2.2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特點分析
7.2.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選擇
7.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7.3.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7.3.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7.4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構建
7.4.1指標值的獲取
7.4.2評價原理模型解析
7.4.3評價技術路線解析
7.5實證研究
7.5.1研究區概況
7.5.2重慶市農村耕地集約利用評價
7.5.3重慶市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評價
7.5.4對策建議
第8章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
8.1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1.1耕地集約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1.2農村宅基地政策設計和保障研究綜述
8.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實踐
8.2.1耕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法律法規
8.2.2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和保障實踐
8.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8.3.1耕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8.3.2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政策設計建議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2.2.3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學原理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也可稱之為農村土地集約經營。土地集約經營的經濟問題又叫做土地集約經濟問題。本研究所探討的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包括土地經營集約度、土地收益變動規律、土地集約經營的邊際、影響農村土地集約經營的因素等問題,土地經營集約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數量(畢寶德,2003)。
2.2.3.1農村土地利用與經營集約度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不但為人類提供產品,而且作為人類一切生產活動的承載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有限的土地資源要養活和承載快速增長的人口和人類多樣化的需求,就要求不斷提高土地的產出。因此,必須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度,提高土地的產出和供給量,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
一般地,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資本、技術和勞動投入量是土地經營的集約度(Degree of intensity),表示土地與資本、技術和勞動的結合程度。所投入資本、技術和勞動越多,則集約度越高;反之,則越低。德國農業經濟學家T布林克曼(Theod or Brinkman)(T?布林克曼,1984)給出了土地集約經營度的公式I =(A + K+ Z)/ F,式中I為土地經營集約度,A為工資,K為資本,Z為經營資本利息,F為土地面積。布氏的公式顯然是針對農用土地的集約經營,其經營集約度通過單位面積上的工資、資本、利息的耗費量來表達。在具體對比和分析I值時,需要將A、K、Z的數值加以標準化,使之具有可比性。土地集約經營度I的數值越高,表明土地經營的集約度高。土地經營的集約度往往與土地的經濟容力和生產效率密切相關。土地經濟容力(Economic capacity of land)又稱“土地受容力”或者“土地轉化力”,它是指在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土地資源與其他生產資源最佳配合比例時所能受容其他變量資源的數量,土地對投入的承受能力越大和產出能力越大,其經濟容力越大。
布氏的公式廣泛應用于農村土地經營集約度的評價,由于農村土地集約經營不是簡單地局限于經濟投入和產出效益的提高,它還包括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故農村土地集約經營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在評價農村土地經營的集約度時,評價指標至少應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①制約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指標,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等;②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指標,主要包括土地投入強度和土地利用強度等;③農村土地利用效率指標,主要包括土地經濟產出指標等;④農村土地集約利用趨勢和可持續度指標。
2.2.3.2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報酬變動規律
自人類利用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時起,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就客觀存在。首次提出“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是英國威斯特(Ewest),威斯特在1815年所寫的《資本用于土地》一書中提出: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須日漸耕墾,就在于土地報酬遞減率之故(畢寶德,1998)。現代西方經濟學將這一規律運用于各個領域,從而出現了一般的“收益遞減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它是將可變生產要素的追加量相繼投入到其他不變的生產要素,將引起遞減的邊際生產率,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后會出現這種現象。連續地把追加資本投入到固定的勞動量中,將引起產量的增加,但邊際產量隨之下降,然后出現可變要素計算的平均產量下降,每單位可變要素都有一個數量遞減的不變要素與之相配合。由此可見,收益遞減只發生在可變要素的投入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之后,在此之前,產量收益遞增,也可能不變,當可變要素的投入量超過一定的限度,收益遞減規律發生作用(高鴻業,1995)。因此,土地報酬變動規律可概括為在一定的自然、技術、管理條件下,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不斷追加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投入量,則土地收益(表現為邊際產量、平均產量和總產量)便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由增加、不變到降低的變動過程(周誠,2003)。
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為合理進行土地集約利用、選擇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約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與現實途徑。具體表現在正確認識投入與收益的關系,有效掌握農村土地利用集約度,實現投入效益最大化。受土地收益規律的影響,農村土地經營集約度不是無限地提高,當對土地投入的資本、技術和勞動力達到經濟報酬遞減點時,土地邊際效益等于邊際產出,這一臨界點就是土地經營集約的邊界,逾越此界限將轉為不利,投入效率降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