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上海灘 1843(簡體書)
滿額折

上海灘 1843(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上海灘·1843:中國在此轉身》雖以“上海”為題,講的卻是“開放”。因為開放,所以能夠做到兼收并蓄,東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從而取長補短,將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而這也是上海得以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名人/編輯推薦

卞君君編著的《上海灘1843(中國在此轉身)》雖以“上海”為題,講的卻是“開放”。因為開放,所以能夠做到兼收并蓄,東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從而取長補短,將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而這也是上海得以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已今非昔比,成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這個國家仍然有一種百年前那種“懼怕開放,懼怕融入世界”的心態,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機背后,更令我們為之擔憂的境況。從這個角度講,本書能夠借上海的百年發展讓我們重新正視“開放”之于中國未來的價值和意義,則善莫大焉。

1843年上海的開埠,標志著中國東西方融合的正式開啟,也讓當時的清王朝真正具備了一個面向世界的窗口。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間,這座太平洋西海岸的小縣城逐步發展,幾經枯榮起落,終于成為中國最具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城市。
今年恰逢上海開埠的一百七十周年,諸多以“上海”為主題的圖書紛紛面世,而在其中,君君的這本書無疑是“感乎中,發乎外”。本書雖以“上海”為題,講的卻是“開放”。因為開放,所以能夠做到兼收并蓄,東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從而取長補短,將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而這也是上海得以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書中,論述“開放”,讓我印象為深的有兩點,摘錄于下,雖是管中窺豹,但也足以見出作者的初心。
首先,“開放”意味著國外較為先進的商業制度進入本地,對傳統的規則進行改造,使之更加適應商業化社會的發展。在書中,作者借上海這個舞臺,描繪了諸多這種新對舊、西對東的同化與改造。在房地產領域的“道契”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根據書中的記述:“道契”的出現,一方面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地契”概念,使產權變得明晰,從而便于產權交易;另一方面,它有效地隔絕了公權力對私有財產的覬覦,更好地保護了私有產權。也因如此,道契一出,“得到了租界內華人‘地主’們的贊同,紛紛請求將自己的地契更換成‘道契’,甚至連租界外的地主也要求換發這種產權明晰的新式權證”。也是在道契制度形成以后,房地產業開始成為上海城市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可見,一個行業的大發展,背后必須要有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開放”意味著允許多元價值觀的存在,允許爭論和異見,思想上的自由爭鳴是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上海自開埠后便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之所,各種思潮的碰撞、交鋒,使上海的文化異常地活躍和繁榮,從而造就了上海的品格。而作者在書中,哀嘆這種以上海文化為代表的爭論、自省意識的衰落。例如,他談及“公共空間”:
對于“公共空間”的理解,中國老百姓側重于“公共使用”,卻在“公共管理”方面意識薄弱。姚公鶴在《上海閑話》嘆道:“嗚呼,教育不普及,又曷怪公益心之薄弱耶!”自20世紀初以來,針對民眾公德問題的反省,一直沒有停過。但這種內省在中國很多歷史教科書中一概不見了,在民族主義高漲的洶涌浪潮中,愛國主義教育籠罩了一切。
他繼而在更大的層面上加以評論: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成敗,不僅取決于它的政府能否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戰略和政策,同時還取決于是否能承認現實,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勇氣。如果一個政權不能正確認識歷史,連反省的勇氣都沒有,還能指望它真正與時俱進嗎? 這其中的弦外之音,關注時政的讀者自然能心領神會。
從根本上講,“開放”意味著先進制度、先進文化對落后制度、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征服,但問題是,落后的制度和文化往往意味著巨大的權力尋租空間,因此既得利益集團會千方百計地阻撓“開放”。對今日的中國而言,這一點不是值得溫故的歷史,而是需要直面的現實。
一百七十年前,中國的國門被叩開,被迫開闊眼界,被迫進入世界一體化進程,而當一百七十年后,中國已今非昔比,成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我們國家仍然有一種百年前那種“懼怕開放,懼怕融入世界”的心態,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機背后,更令我們為之擔憂的境況。
從這個角度講,本書能夠借上海的百年發展讓我們重新正視“開放”之于中國未來的價值和意義,則善莫大焉。
客觀而言,君君寫作此書,并不具備優勢,他并不是史學專業出身,也沒有城市研究的背景,于他而言,操作這個選題,本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若一般人或早已知難而退,但他查閱文獻資料無數,著實下了一番苦工。君君對近代政治、歷史頗有志趣,此書也是以“上海”為切口,來展現他對中國近代歷史變化演進的一個觀察和思考。無論如何,這都值得鼓勵和嘉許。其中或有訛誤,或有漏疏,終歸瑕不掩瑜。
是為序。

目次

城市的源起
一 海上來“客”
(注定結局的開始)
二 炮響埠開
(骯臟的鴉片貿易)
三 發現上海
(“阿關士德”號來了)
四 荒灘“特區”
(租界的物種起源)
西風東漸;洋人的改造;
基督的圣徒
一 法美虎狼
(領事館的開場戲)
二 大清木馬
(清政府與流水官)
三 海關被竊
(一塊砧板上的咸魚)
四 洋教之徒
(最中國的神父們)
五 房地產熱
(上海灘頭炒地皮)
被改變的城市、文化、社會
一 銀行矗立
(金融的草莽時代)
二 洋行買辦
(在夾縫中走鋼絲)
三“阿拉”是誰
(誰是城市的主人)
四 黑幫大哥
(革命“有功”的江湖)
融合,燎原的星火
一 報業繁茂
(“申報紙”的大變局)
二 海派濫觴
(東方的西方切口)
三 說“洋涇浜”
(小河的滄海桑田)
四 革命星火
(花園里的革命吶喊)
后記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談海派文化,不可不談麥都思和他的墨海書館,然而一個令人生疑的現象是,百多年間中國一直避諱談論教會,但事實上傳教士幾乎是早期唯一通曉中文的洋人。從意大利人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和比利時人南懷仁,到郭士立、麥都思,甚至到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L.Stuart),他們都是傳教士。這批耶穌的信徒在無意之中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盡管有時候他們同時還扮演著另外的灰暗角色。
一個歷史悠久且傳播廣泛的指控是,教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1858年,在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后,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的《天津條約》中,將基督傳教士可以在中國自由傳教寫進了不平等條約之內,成為中國喪失給列強的利權的一部分,傳教活動由此與帝國主義侵華聯系在了一起。西方列強以武力欺凌中國的目的在貿易利益,絕非是為了開辟傳教場所,“上帝”卻也因此陷入了一個頗為尷尬的境地:文化侵略。
由于身份的尷尬,傳教士進入中國大都在政商背景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或在駐華外交和商務官方代表身邊,從事翻譯、書記之類的工作。他們有時還要精通醫術,利瑪竇就開創了傳教與醫療并重的傳教路線。應該說,基督教的教義并不具攻擊性,其信徒也不是兇惡之徒,但傳教士和中國信徒卻往往因為信奉洋教而受到歧視和攻擊,在參與不平等條約簽訂的起草和談判中,作為翻譯的傳教士自然希望中國政府能改變這種狀況,給予足夠的保護。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860年,《天津條約》之后法國又強迫中國簽訂《中法北京條約》,其實《北京條約》的內容與《天津條約》大致相同,但是負責傳譯的法籍傳教士狄拉瑪(De Lamarre)竟然擅自篡改中文內容,致使《中法北京條約》的中文版多了一項法文版所沒有的條款:允許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可以相信,這項條款并非出于法國政府的初衷,而僅僅是傳教士為了能在華傳教方便,故意“添足”上去的。由于當時的中國人不懂法文,遵照條約沿用了數十年后才發覺,再追究也為時已晚了。
原本自由、合法的基督信徒傳教,在不平等條約之上變成了需要受政治力量保護的行為,它為基督教會在中國的日后生根成長,留下了一塊極壞的土壤,始終無法如佛教一樣嫁接人中國文化之中。更不幸的是,它還遺下了一個無窮的口實: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