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生命之輪:生與死的回憶錄(簡體書)
滿額折

生命之輪:生與死的回憶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生命之輪》的作者伊莉莎白•庫勒斯-羅斯是一個顛覆了世界對死亡和瀕臨死亡看法的女人。
繼出版了顛覆性的經典著作《論死亡與瀕亡》後,在數年照顧患兒、愛滋病人以及老年患者的過程中,她還撰寫了許多其他著作,讓數百萬人在面對死亡或所愛之人死亡時得以心生安慰和理解。如今這位全球著名的醫者已經通過了自己的生死過渡,留下這部“臨終告白”——《生命之輪》。她在即將面臨自己的死亡時,講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她已經教會了世人如何才能安寧地死去,如今又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教我們如何才能活得好。她的故事是一次心靈的冒險之旅——充滿力量、備受爭議卻又鼓舞人心。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生命為後人留下的最好的財富。

作者簡介

【美】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她是20世紀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她是從瑞士山村走向世界的國際生死學大師,
她最早從事臨終關懷事業,協助瀕死病人和親屬安詳面對死亡。
她顛覆了世界對死亡和生命的看法,清晰界定臨終的五個階段——
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幫助人們學會接受死亡;
她在自己臨終最后的著作《生命之輪》中告訴我們生命的終極秘密:
“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難的功課是學會無私地去愛。”

名人/編輯推薦

《生命之輪》是一部令千萬人思考“生死大功課”的傳奇作品,在歐美暢銷多年。身為精神科醫生的作者投入到生死學研究四十年,幫助瀕死病人和他們的家人渡過生死過渡的艱難時期。她的“生死研究課”堂堂聽眾爆滿,學生們自愿擠滿教室。她將臨終病人請入醫學院的課堂、將自己與他們面對死亡的體驗告訴所有的學生和讀者。她的“生死課堂”探究的是如何面對生死及其過渡,告訴眾人“如何懷有悲憫的心對待生死大事”,以及“如何呵護好生,才能呵護好死” 。
在《生命之輪》中,我們能夠跟隨作者體悟到她一生最重要的生死觀:一個人如何死,取決于他如何生;死亡并不真正存在,生命唯一的意義在于愛。
直面生死,即獲自由——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終極告白

萬事皆有因
數年來我一直背負惡名,但也許這本書能幫我扭轉這種局面。人們居然將我稱為“死亡與瀕死夫人”,他們認為,在研究了三十多年的死亡和死后的生活后,我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專家。不過我卻認為:他們根本沒搞清楚狀況。
唯一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我的工作重在強調生命的價值。
我常說,死亡也可以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經歷。如果你每天都活得明明白白,那你就沒什么好怕的。
也許這本書——想必是我這輩子寫的最后一本書——能夠撥云見日,把這一切說清楚。也許它還會引發一些新的問題,或許甚至還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如今,我坐在亞利桑那州斯科茲代爾市(Scottsdale,Arizona)擺滿鮮花的起居室里,回憶著過去這七十年里我所書寫的不平凡的生活。我這個從小在瑞士長大的小女孩,即使在最離奇的夢中(它們的確非常離奇),也從未預見到有一天我會和風靡全球的名著——《論死亡與瀕死》一書的作者搭上什么關系。而正是這本書中關于探索生命最后章節的內容,讓我陷入了醫學和神學的論戰之中;同樣令我也無法想象的是,在之后的歲月里,我會耗費一生的精力去向世人解釋:死亡并不存在。
在父母看來,我本可以成為一個和藹虔誠的瑞士家庭主婦,但事實上,我卻成為了一名美國西南部的精神病學家、作家和演說家:我和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靈魂交流,并認為它們的世界更美好、更有愛。我覺得當代的醫學就像是在扮演先知,它試圖向人們提供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簡直太荒謬了。在我看來,只有無私的愛,才是唯一能治愈人們的良藥。
我有一些很離經叛道的想法。比如說,在過去的幾年里,我遭遇了好幾次中風,其中也包括1996年圣誕節之后那次輕微的中風。我的醫生先是對我發出警告,之后開始懇求我戒掉煙、咖啡和巧克力。但我還是沉浸在這些東西帶給我的點滴快樂中,不肯戒掉。為什么要戒掉呢?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那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就算我固執己見、桀驁不馴、特立獨行,還有那么點離經叛道,又怎么樣?這就是我。
在人們看來,生活的片段彼此之間是沒有關聯的。
但經歷告訴我,萬事皆有因。
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注定要發生。
我注定要同瀕死的病人打交道,在第一次見到艾滋病病人的時候就已經別無選擇;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召喚,讓我每年奔波二十五萬英里 ,幫助人們應對生死以及生死之間最為痛苦的階段。晚年時,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我在弗吉尼亞州(Virginia)的鄉下買了一座占地三百英畝 的農莊,并在農莊上建起了自己的治療中心,打算用來收養感染艾滋病的嬰兒;雖然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感到心痛,但不得不承認,那時我已注定要被趕出這個世外桃源。
1985年,在宣布收養感染艾滋病嬰兒的計劃后,我霎時就成為了全仙納度河谷(Shenandoah Valley)最讓人看不起的人。雖然很快我就放棄了這個計劃,但還是有一伙人千方百計地想把我趕走,只差沒把我殺掉。他們開槍打我的窗戶、射殺我飼養的牲畜,還到處散播各種謠言,把這個美麗的地方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但那里是我的家,所以我仍然負險固守,不肯收拾行李離開。
早在十年前,我就搬入了位于弗吉尼亞州河源村(Head Waters)的農莊。這座農莊承載了我所有的夢想,我傾注了所有出版和演講賺來的錢,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在這里蓋房子、倉房和農舍,還建了一座用來召開研討會的康復中心,這讓我免受了許多奔波之苦。那時我正籌劃收養感染艾滋病的嬰兒,希望他們能夠在美麗壯觀的田園風光中,度過人生中剩下的每一天。
農莊簡樸的田園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切。在一段漫長的旅途后,到達通向我家的那條崎嶇蜿蜒的車道,總能讓我一下子就松口氣。恬靜的夜晚比任何安眠藥都有效,它能讓人安然入睡。清晨我在牛、馬、雞、豬、驢和駱駝等動物的叫聲組成的交響樂中睜開著雙眼,整個動物莊園都在吵吵鬧鬧地歡迎我回家;綿延的土地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一眼望不到邊,一些參天古樹默默地矗立在田邊,向人們展示著自己千百年來沉積的智慧。
農莊上的活可沒法偷懶,我的手每天都臟兮兮的。它們每天都觸摸著大地、水和陽光,它們每天都和組成生命的物質打交道。
這就是我的生活。
我的靈魂所在之地。
可是,1994年10月6日,我的房子卻被人放了一把火。
大火無情地燒垮了我的房子,一切都毀于一旦。所有的文件資料都被燒毀了,我所擁有的一切都化為了灰燼。
一接到房子著火的消息,我就立刻飛奔到巴爾的摩(Baltimore) 機場搭飛機回家。那個給我報信的朋友懇求我不要回家,至少不是現在。可是在我這一生中,總是有人在告訴我不要當醫生、不要和瀕死的病人聊天、不要在監獄開辦艾滋病人護理所,而每次我都固執己見地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沒有聽從勸告。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人生在世,總有萬般苦難。經歷越多,學到的越多,心智也就更加成熟。
轟鳴的飛機載著我急速上升,很快我就坐在了朋友的后車座上。朋友載著我在黑暗的鄉村道路上飛速行駛。時間已經幾近午夜,離農莊還有數英里時,我就看到了熊熊的火光和火光中的黑煙,它們在一片漆黑的天幕下顯得分外扎眼,一看就知道這是場大火。漸漸地,我們走近了農莊——或者不如說是農莊的殘骸。熊熊的大火已經將其吞沒,剎那間我仿佛墜入了漫天火光的地獄深淵。消防員說他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火。大火燒了一整晚,直到第二天早上,消防隊員依然束手無策,只能任其燒毀——溫度實在太高,他們根本無法靠近農莊。
那天深夜,我只能暫時借住在附近農莊的客房里。我給自己泡了杯咖啡,點了根煙,然后開始計算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給我帶來的巨大的個人損失。那是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讓人根本無法接受。我失去了父親記載著我兒時生活點滴的日記、我的個人文件資料和工作日記、兩萬多例關于生死學研究的記錄、我的美洲土著藝術品收藏、照片,還有衣服……我所有的一切。
整整一天一夜,我都沉浸在震驚中。我不知自己該作何反應:是該大哭大叫,還是憤怒地向上帝揮舞拳頭?又或是只能瞠目結舌地看著這殘酷的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
逆境只會讓人變得更加強大。
人們總是問我死是什么樣子的。我告訴他們死亡是輝煌壯麗的一刻,它是人們這輩子做過的最簡單的事。
生命就像是在學校上課,老師教了你許多課程。你學的越多,接觸的課程就越深奧。
而這次大火也是我生命必經的歷程之一,我生命中的一課。既然無法否認這一切,也只能選擇面對現實。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些什么呢?不管怎么樣,無論這些被燒掉的東西多么珍貴,或是有多么重要的感情意義,它們也不過只是身外之物。沒有什么能和生命的價值相提并論。至少我還活著,我那兩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肯尼斯(Kenneth)和芭芭拉(Barbara)也都毫發無傷。那幫渾蛋雖然成功地燒毀了我的房子以及房子里的一切,但他們卻依然無法將我打倒。
當你學到了人生的課程,痛苦就會隨之而去。
你可以用很多詞來形容我這段從地球另一端開始的人生,但絕不是輕松。這不是抱怨,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這段人生中我學到了樂中必有苦,無苦不成樂的道理。如果沒有經歷戰爭的悲苦,我們又怎能感受到和平的安逸?如果不是艾滋病的出現,我們會注意到人類已處于危險之中了嗎?如果沒有死亡,我們會感激生命嗎?如果沒有恨,我們會領悟到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愛嗎?
就像我常說的那樣:“如果保護峽谷免遭狂風暴雨的侵蝕,你就無法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麗雕刻。”
我承認,類似三年前十月的那個晚上,實在沒什么美好可言。但在人生中的那段時期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想要眺望遠方幾乎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在那些時刻你可以選擇消極逃避,怨天尤人;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治療傷痛,繼續去愛。我相信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成長,所以對我來說,做出選擇并不是一件難事。
于是,火災發生幾天后,我開車去城里買了幾件換洗的衣服,重整旗鼓,準備面對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一切。
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這一生的寫照

目次

前言 萬事皆有因
第一章 “鼠”
 繭
 垂死的天使
 我的小黑兔
 信仰、希望和愛
 屬於我自己的白大褂
 我的承諾
 使命感
 受神庇護的泥土
 蝴蝶
第二章 “熊”
 回家吃飯
 醫學院
 最好的良藥
 醫學博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曼哈頓州立醫院
 活到自然死亡
 我的第一堂課
 身為人母
 死亡和瀕死
 全心全意
 我的母親
 生命的目的
 聲名鵲起
 生命去哪裡
 死後
第三章 “野牛”
 傑菲
 死後的世界
 證據
 和另一個世界對話
 死亡並不存在
 我的宇宙意識
 歸宿
 愛滋病
 聖水
第四章 “鷹”
 奉獻
 鄉村醫生
 畢業
 曼尼的信號
 蝴蝶
 生命和生活

書摘/試閱

蝴蝶
Butterflies
我談到了愛和悲憫,但在拜訪世界上最慘無人道的暴行發生地時,卻學到了有關生命意義的最深刻的一課。
在離開波蘭前,我參加了我們親手建造的校舍的落成典禮,然后就動身去了馬伊達內克——希特勒最駭人聽聞的死亡工廠之一。內心深處一直有什么東西在驅使我,非要親眼看一看這些集中營不可。就好像親眼所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它們一樣。
對于馬伊達內克的惡名我早有耳聞,我的波蘭朋友正是在那里失去了她的丈夫,以及十三個孩子中的十二個。沒錯,我對它十分了解。
但真正動身去那里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座規模宏大的集中營的大門,已被砸得粉碎,但證明它那駭人聽聞的過去(超過三十萬人在這里慘遭殺害)的證據仍然保存了下來,并面向世人展示。我看到了帶刺的鐵絲網、守衛塔,還有一排排的營房——男人、女人、兒童,一家老少就是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生命中最后的幾天或是幾小時。我還看到了一些火車車廂,把頭伸進去一看,不由得不寒而栗——有些車廂里裝著女人的頭發,德國人本打算把它們運回德國做成棉服。其他車廂里還裝著眼鏡、珠寶、結婚戒指和具有紀念意義的小東西,最后的一節車廂里塞滿了兒童服裝、嬰兒鞋和玩具。
從車廂里爬下來,我不由得打起了冷戰。人怎么會那么殘酷?
毒氣室里傳出來的惡臭氣味,彌漫在空氣之中,那種揮之不去的死亡的氣味,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為什么?
又怎么可能發生呢?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我驚愕地繞著營地邊走邊問自己:“人類怎么能這樣對待同胞呢?”走進營房,“這些人,尤其是母親和孩子,在死期臨近的時候,是怎么熬過這最后的幾天乃至幾周的?”我在營房里看到光禿禿的木板床整整堆了五層樓高,人們在墻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姓名的首字母縮寫和涂鴉。他們是用什么完成的呢?石塊?他們的指甲?我湊近看了看,發現有一個圖案一再出現——蝴蝶。
觸目所及,蝴蝶無處不在,有一些畫得很粗糙,有一些則相當精致。我根本沒想到會在馬伊達內克、布痕瓦爾德和達豪 這種可怕的地方看到蝴蝶,但營房里面卻到處都是。甚至每一間我去的營房都有。“為什么?”我問自己:“為什么是蝴蝶?”
很顯然它們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但到底是什么呢?在這之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一再問自己這個問題,并痛恨自己一直找不到答案。
走出營房,感受著馬伊達內克在我心靈上造成的巨大震撼。但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來這里正是為我今后一生的工作做準備。那時我只是想弄明白,為什么人類能夠做出如此慘絕人寰的暴行,尤其是殺害那些無辜的孩子。
突然間我的思緒被打斷了,我聽到一位年輕女人用一種清晰、平靜并且肯定的語氣在回應我的話。她叫果爾達(Golda)。
“你也完全有可能做出那種事。”她說道。
我想要反駁她,卻呆在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如果你是在德國納粹中長大的話。”她補充道。
我想要大聲抗議:“我才不是!”我是個和平主義者,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在一個美好的家庭中長大。我從沒嘗過貧窮、饑餓和遭人歧視的滋味。果爾達通過我的眼睛讀懂了我的想法,她回應道:“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會做出什么事情。如果你在德國納粹中長大,你就很容易變成做那種事的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希特勒。”
我并沒有爭辯,而是努力想去理解她說的話,正值午餐時間,于是我邀請果爾達和我一起吃我帶來的三明治。她美得驚人,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遇到她,我們也很可能會成為朋友、同學或是同事。果爾達邊吃邊告訴我為什么她會這么想。
果爾達出生在德國,十二歲那年,蓋世太保出現在她父親的公司,并帶走了他。從此她再也沒見過父親。戰爭爆發后,她和其他的家人——包括祖父母在內,都被遣送到了馬伊達內克。一天,守衛命令他們進入隊列,他們曾看過許多人進了這個隊列之后就再也沒出來過。她和家人以及其他光著身子的人們一起,被推進了毒氣室。他們不停地尖叫、哀求、哭泣、祈禱,但卻只有死路一條,毫無尊嚴,更不可能生還,因為他們被推進了毒氣室,死得比屠宰場的牲口還慘。
當時納粹打算把果爾達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推進去后,就關門放毒氣,但神奇的是,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扇門怎么也關不上,因為那里面實在擠了太多人。為了完成每日的任務,納粹干脆一把把她拉了出來,將她推到了外面。但因為她的名字已經在死亡名單上了,大家都當她已經死了,從此再也沒人叫過她的名字。她就這么陰差陽錯地撿回了一條命。
她根本沒太多時間哭泣傷心,因為要竭盡全力地想辦法活下去。她掙扎著熬過了波蘭的嚴冬——想方設法地搜羅食物、避免患上傷寒這樣的疾病,因為哪怕是一場小小的感冒,也會讓她無法挖掘溝渠或是清掃積雪,結果就是會被再次送回毒氣室。為了保持振作,她想象著集中營獲得解放的樣子。她覺得上帝讓她活下來是為了讓她告訴后人,這些親眼目睹的殘酷暴行。
這個理由一直支撐著她熬過了最嚴酷的寒冬。如果感到筋疲力盡,她就會閉上眼睛,回想女朋友被集中營的醫生當成小白鼠做實驗,或被集中營的守衛施暴時發出的慘叫聲——通常是兩者兼有——然后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將這些人犯下的駭人聽聞的罪行告訴全世界。”果爾達懷抱著這份仇恨和決心,苦苦支撐,終于熬到了盟軍到達的日子。
當集中營被解放,營地的大門打開時,果爾達卻被潮水一般洶涌的怒氣和怨恨攫住了身心,無法脫身。但她不想看到自己用剩下的寶貴人生來發泄仇恨。“那就跟希特勒沒什么兩樣了。”她說道,“如果我用這條撿回來的命去播撒仇恨的種子,那就和他沒什么兩樣。我只不過是另一個散播更多仇恨的受害人。只有讓過去的事過去,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她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我在馬伊達內克時內心涌現出的所有問題。直到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人類能做出多么殘暴的事情。但你只有看到那滿車的嬰兒鞋,聞到那彌漫在空氣中宛如裹尸布一樣惡臭的味道時,才能感受到人類究竟能犯下多么不人道的罪行。但如何解釋果爾達的做法呢?在見證了如此殘酷的罪行后,她的心中為什么沒有恨,卻只有寬恕和愛?
她接下來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我能將一個人只想著仇恨和報復的一生,轉變成充滿愛和同情的一生,我才沒有白白撿回這條命。”
領悟了這番道理,馬伊達內克之旅讓我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以前的人生完全被顛覆了,我又活了一次。
我還是想進醫學院,不過這次我的人生目標是確保在未來的子子孫孫里,不會出現另一個希特勒。
當然,我得先回家才行。
生命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Life
我在那里遇到的人,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面對命運之手的捉弄,都苦苦掙扎,不肯放棄。我仔細研究了他們的應對方式。他們的一生就像在搭乘一輛云霄飛車,有時不幸,有時又充滿勇氣,有時沮喪,有時又極富成就感。我經常問自己,作為一位明眼人,我能給予他們什么幫助?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傾聽,但也扮演拉拉隊長的角色,鼓勵他們“看到”自己仍然可以過上充實、積極、幸福的生活。人生是一場挑戰,而不是一幕悲劇。
有時這種要求真的有些過分,我看到太多一出生就失明的嬰兒,還有那些生來就患上腦積水的嬰兒,他們一生下來就成了植物人,被送到研究所里度過余生,這簡直是在浪費生命,那些孤立無援的父母也吃盡了苦頭。我發現許多生下失明兒的父母,和我那些瀕死的病人有著一樣的心路歷程。現實總是讓人難以接受,但我們還有選擇余地嗎?
我想起了一位順利經歷了十月懷胎的母親,她本該生下一個正常健康的孩子,但因為產房里發生的意外,她的女兒一生下來就失明了。她當時的反應就好像家里有人去世一樣,這也是很正常的。但在大家的幫助下,她艱難地熬過了創傷期,并開始期待著自己的女兒海蒂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掌握一技之長。這種就是很棒很健康的心態。
不幸的是,她在咨詢了一些專家后卻被告知,她的夢想是不現實的。他們鼓勵她把寶寶送到研究所去。一家人都傷透了心,但謝天謝地,就在采取行動之前,他們找到了燈塔組織尋求幫助,我正是在那里遇到了這個母親。
很顯然我無法創造奇跡,讓她的女兒重見光明,但我可以用心傾聽她的煩惱。當她問我怎么想時,我告訴這位急于發現奇跡的母親,每個孩子都會帶著上帝賜予他的特別的天賦降臨到這個世上。“撇開你所有的期望吧。”我說道,“你要做的就是將她摟在懷里,好好愛她,把她當做是上帝賜予你的禮物。”
“然后呢?”她問道。
“等到時機成熟,上帝就會讓孩子展示她那項特殊的天賦。”我回答道。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會這么說,但我相信這是真的。這位母親也抱著新的希望回去了。
許多年以后,我在讀報紙時,看到了一篇關于那個來自燈塔的小女孩海蒂的報道。長大后的海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鋼琴家,正在進行首次公演。當地的評論家都對她的天賦贊不絕口。我立刻和海蒂的母親取得聯絡,她驕傲地告訴我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撫養女兒,然后突然有一天,海蒂就開始展露自己像花兒綻放般的音樂天賦,而她母親則把它歸功于當年我一番鼓勵的話。
“我差點就拋棄她了,”她說道,“其他人都勸我那么做。”
我和家人分享了這些振奮人心的故事,并且希望他們不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屬于自己的。人生無常,每個人都要和命運斗爭。這就是我們得到啟示的方法。有些從一出生起就要開始和命運斗爭,他們是所有人當中最特別的一群,應該得到最多的關愛和同情,正是他們讓我們知道,生命唯一的目的就是去愛。
我清楚地看到,我所有瀕死的病人——事實上也包括每個失去過的人,都會經歷相似的心理歷程。一開始他們會感到無比震驚,對此矢口否認,接著勃然大怒、亂發脾氣,然后便陷入悲慟和痛苦之中,之后他們就開始和上帝討價還價。他們萬分沮喪地質問道:“為什么是我?”最后他們縮進自己的小天地里,與世隔絕,希望能夠求得內心的安寧,平靜地接受這個事實(并不是眼淚和憤怒未能博取別人同情所導致的認命)。
在來燈塔的那些父母身上,我很清楚地看到了這幾個階段。他們把生下一個盲兒視為一種失去——失去了他們期待的那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他們會經歷震驚、憤怒、否認和沮喪的階段,在經過一些心理輔導后,最終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
失去或即將失去某位親近的人,會經歷相同的五個階段:一開始是否認和震驚。“我妻子怎么可能會死,她剛有了寶寶,怎么能就這樣撇下我?”又或者他們會大喊道:“不,不會是我,我不可能會死。”否認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噩耗時采取的一種正常健康的應對方法。它讓人們能夠考慮自己可能面臨的最終結局,期待一切又恢復正常。
當否認已經無濟于事時,人們就會用憤怒取而代之。病人們不再問為什么是我這種問題,而是開始質問:“為什么不是他?”這個階段對于家人、醫生、護士、朋友等人來說尤其難熬。病人的怒火就像是爆炸的鉛彈一樣,碎片四處飛散,擊中他身邊的每個人。他遷怒于上帝、遷怒于他的家人,遷怒于每一個健康的人。病人或許還會抓狂地尖叫起來:“你們可別忘了我還活著呢!”他的憤怒并不針對特定的某個人。
如果能夠痛痛快快地宣泄自己的憤怒,而不感到罪惡或是羞愧的話,病人們通常會經歷討價還價的階段:“哦,求你讓我的妻子能活著看到這個孩子進幼兒園吧。”然后他們又會加上一個小小的祈求:“至少讓她活到孩子高中畢業吧。那時她已經大到能應對母親的去世了。”諸如此類。我發現人們對上帝許下的諾言從來未保持過一致,他們只是在討價還價,每次都在不斷提高賭注。
不過這段討價還價的時間讓照顧者終于得以喘一口氣。病人雖然還是感到十分憤怒,但卻不再充耳不聞地對任何人充滿敵意。病人不再情緒低落,開始能夠和旁人交流。他們也許還會發脾氣,但不會再傷害到別人。我認為這段時期是幫助病人完成未了事宜的最佳時機。走進他們的房間,說出那些一直未解決的心結,這時不妨火上澆油,讓他們徹底宣泄出自己的怒氣,然后宿怨就會轉化成愛和諒解。
面對生活中的巨變,病人或多或少地都會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這是很自然的事,誰能例外呢?他們已經無法否認自己得了重病、身體條件也開始每況愈下了;接著還可能會出現經濟負擔,通常外表也會發生讓人心痛的改變。女人還會擔心失去一只乳房會變得不那么像女人。當大家開誠布公地說出這些憂慮時,病人通常都會積極地作出回應。
比較難應對的沮喪類型是,病人意識到他將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和他愛著的每個人。這是一種無聲的沮喪,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看不到任何光明的一面,任何安慰的話語都無法撫慰病人那破碎的心,他不再回顧過去、只想探求那深不可測的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病人釋放出他的憂傷,為他祈禱,關愛地拍拍他或只是陪他在床邊坐一坐。
如果病人能夠盡情哭鬧,宣泄出他們的憤怒和悲慟,完成他們未了的心愿,說出他們心中的恐懼,并且成功渡過以上幾個階段的話,他們就能到達最后這個接受的階段。他們不會很開心,但卻不再沮喪或憤怒。這個時期的病人十分安靜,他們會自顧自地陷入沉思中,期待著獲得安寧。之前的痛苦掙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的睡眠。我在《論死亡與瀕死》這本書中,將其稱為病人在“漫長旅程前最后的休息”。
后來有人問我,這些瀕死的病人在死亡這個問題上讓我學到了什么。一開始我想給出一個非常專業的醫學解釋,但那樣的話我就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我從瀕死的病人那里學到的,不僅是瀕死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況,他們還和我分享了自己本來可以做、應該做,但因太過虛弱或直到變成鰥夫或寡婦時仍未做的后悔莫及的事情。他們回顧自己的一生,教會我生命中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和瀕死無關,而是好好活著。
生命和生活
On Life and Living
我向來喜歡在行動前先做好計劃。在我的構想中,家人和朋友將從全世界各地趕赴我所在的沙漠,他們會看到土路上插著一塊小小的白色路標,上面寫著“伊麗莎白”,然后再按照路標的指示開車來到一座印第安的圓錐帳篷前,看到高高飄揚在我家上方的瑞士國旗。有些人會哀悼難過,而有些人則知道我終于解脫了,走得十分安詳。他們會在這里吃飯、聊天、大笑、哭泣,然后在某一時刻把好幾十只看上去像外星人一樣的氦氣球放到蔚藍的天空中。當然,那時我已經死了。
但為什么不拋棄這種告別派對,一起慶祝我的離開呢?七十一歲的我,絕對有資格說我已經真正活過一次了。剛剛來到這個世上時,我只是一個“兩磅重的小不點”,大家都以為我不會活下來;窮其一生,我都在和無處不在、有如巨人歌利亞(Goliath) 般龐大的人類的愚昧和恐懼搏斗,熟悉我作品的人都知道,我相信死亡可以成為人一生中最美妙的經歷。了解我的人能夠證明,我一直是多么急切地在等待著死亡的來臨,這樣我就可以從現世的痛苦與掙扎,過渡到充滿大愛的完滿存在。
但這堂關于耐心的最后一課來得并不容易。在過去的兩年里,一次次的中風讓我就連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掙扎著從床上移到椅子上,再從椅子上移到浴室里,然后再移回來。如此反反復復,日復一日。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夠像蝴蝶破繭一樣脫離我的肉身,融化在那道來自上天的光束中。我的靈魂實體曾反復向我強調過和時間做朋友的重要性。我知道,直到我結束這一世為人的生命那天,我才真正能夠領悟并學會接受。
讓這段通往生命最后篇章的道路變得如此漫長,只有一個好處:有更多的時間去思索生命。我這輩子給很多瀕死的病人做過心理輔導,現在也該給我點時間,反省一下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了。死亡像一首詩,讓你有種微妙的緊張感,就像是在庭審達到高潮時突然停下來,讓被告有機會懺悔的感覺。幸運的是,我沒有什么新的罪行需要懺悔,死神會伸開它溫暖的雙臂擁我而去。正如我一直以來所說的那樣,肉身中的生命在人的存在中只占很短的一段時間。
當通過了人生的考試,學完了我們來到地球上需要學習的東西后,我們就可以從人生這所大學中畢業。畢業后,我們就可以像一只破繭的蝴蝶一樣,擺脫一直禁錮著我們靈魂的肉身,當時機成熟,我們就能破繭而出。到了那時,我們就會遠離痛苦,遠離恐懼,遠離憂慮……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那樣,飛回上帝身邊……在這里我們永遠都不會感到孤單;在這里我們會繼續獲得成長,終日載歌載舞;在這里我們和我們愛的人在一起,享受身邊無盡的愛。
感謝上天,我終于學有所成,不用再回到世間學習任何課程了。但遺憾的是,我對即將離開的這個世界感到很不滿意。整個星球都出了問題,現在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長期以來,地球一直飽受蹂躪,而我們根本沒考慮過后果有多嚴重。人類已經將上帝賜予我們的花園踐踏得面目全非。武器、貪婪、功利主義、大肆破壞,這些東西已經成為了現代人人生觀的教義和真言,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已經變得極其扭曲。
我相信,地球很快就會糾正人類的這些錯誤。人類的惡行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洪水、火山爆發和其他自然災害。人類已經忘記了上帝的教誨,所以這些可怕的自然災害將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傷亡。這些我都知道,我的靈魂實體們一早就對我說過,正如《圣經》中所描述的,驚天動地的大災難即將來臨。還有什么其他辦法能讓人類覺醒,讓他們學會尊重自然,承認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嗎?
我的眼睛看到了未來,我的心卻和那些落在后面的人在一起。別害怕,無需任何理由,只要你們記得死亡并不存在,探尋你自己的內心,將生命看成是一次挑戰,而這場挑戰中最難做的決定就是最至高無上的選擇——這些選擇將激蕩起正義之氣,讓我們看到了他,至高無上的他的力量和洞察力。上帝給予我們最偉大的恩賜就是自由選擇的權利。凡事必有因,生命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自有它需要發生的理由。如果保護峽谷免遭狂風暴雨的侵蝕,你就無法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麗雕刻。
當我從這個世界去到另一個世界時,我知道,到底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要看人們這輩子怎么活。生命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得成長,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會如何去無私地愛和被愛。地球上有數百萬的人還在忍饑挨餓,有數百萬的人無家可歸,有數百萬的人身患艾滋病,有數百萬的人正在遭受虐待,還有數百萬的人因為各種殘疾而痛苦掙扎。每一天都有人因為渴望得到理解和同情而哭泣。聽聽這些聲音吧,就像傾聽天籟之音那樣去傾聽這些呼喚吧。我敢說,如果你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敞開心靈,你就會得到這輩子最好的回報。幫助他人就是最好的祈福方式。
所有人都是同根而生,之后又落葉歸根。
我們必須要學會無私地愛與被愛。
你在人生中所經歷的所有艱難困苦、所有磨難和噩夢,以及所有被你視為來自上帝的懲罰,實際上都是天賜的禮物。它們讓你獲得了成長的機會,而這正是生命的唯一目的。
如果你不先治愈自己的心靈,就無法拯救這個世界。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獲得靈異經歷,而且也不會感到害怕的話,這種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在你身上,并不需與古魯或是精神導師來告訴你怎么做。
當我們所有人從我們的根——我將其稱之為上帝——出生時,都被賦予了某種神性。正是這種神性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是永恒的。
你應該好好活著,直到你的大限已至。
沒有人會孤零零地死去。
每個人的身邊都環繞著廣博無邊的愛。
每個人都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指引。
切記在你的一生中只做你愛做的事,你也許會窮困潦倒、饑寒交迫,或是住在破瓦寒窯中,但你這一輩子真真正正地活過。在最后的日子里,你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人生中最難的一課就是學習如何無私地去愛。
瀕死一點兒都不可怕,它可以成為你這一生中最奇妙的經歷,這要看你這輩子是怎么活的。
死亡只是從這一世過渡到另一種存在的方式,只不過后者不會再有任何痛苦和煩惱。
只要有愛,人生中的一切都可以忍受。
我的愿望就是:每個人都對他人付出更多的愛。
唯一永恒不變的,只有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