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大遺址的文化地理空間分析:以咸陽原為例(簡體書)
滿額折

大遺址的文化地理空間分析:以咸陽原為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0 元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8741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大遺址保護博士論叢·大遺址的文化地理空間分析:——以咸陽原為例》從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等角度對咸陽原這一完整的區域文化單元進行人地關系研究、社會文化變遷研究,分析了咸陽原的聚落、都城、陵墓文化空間因子,提取重大歷史文化事件,充分解讀了其文化景觀內容;賦予該區域從“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的保護與管理到漢文化復興等方面的實踐意義。咸陽原大遺址的文化地理空間分析形成“對比研究一實地考察一構建理論一驗證理論”規范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

大遺址是指歷史上重要的大面積文化遺存。這些古代都市、凌墓、工程設施等遺址,歷史文化價值高,知名度大,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大多位于現代都市周邊,長期以來,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經濟活動向遺址保護區的迅速擴張和不斷滲透,遺址保護區社會經濟發展和遺址保護在空間上彼此影響、相互制約的矛盾異常突出。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協調這個矛盾,使發展與保護相協調,并相互促進,從而達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有效地保護歷史遺跡的目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90年代,作為一名學習考古、歷史地理、人文地理,又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我認為有責任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
1997年,在陜西省文物局張廷皓局長的倡導下,我和西北大學的同事積極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了以漢長安城保護為例的科研活動,課題組依據國內外大遺址保護利用現狀,特別是漢長安城遺址的特殊區位與問題,提出了通過對保護區產業結構調整,解決遺址保護困難的思路,并以《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遺址保護與產業發展協調研究》為題,在陜西省文物局立項研究。經過課題組十多位專家一年多的現場調研、資料對比和學術討論,先后完成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發展觀光農業與漢城遺址保護》等研究報告。有關成果受到社會及學術界的重視,新華社1998年10月25日還以題為《中國學者提出遺址保護新思路》向海內外發了通稿。
在此工作基礎上,我們對漢長安城的深入研究仍不斷進行,試圖為遺址保護找出一條更富操作性的建議和方案。2000年6月,受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委托,以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西北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為主,組成了規劃項目組,開展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任務。在野外調查中,我們深入到保護區的鄉、村及相關聚落點,有關統計資料除政府統計年鑒外,還進行了村級抽樣調查,并與未央區有關領導和相關鄉村干部,西安市和省有關文物、環境、規劃等部門的專家學者多次開會討論,聽取意見,其間還前往國內相關遺址進行考察調研對比。這項工作對于我們提升陜西大遺址保護意識和理念意義重大。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指導下,西部各省區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而作為重要人文資源的大遺址正是目前開發的重點和熱點。這些大遺址區幾乎都存在著保護與區內居民生活、生產活動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矛盾將不斷發展,因而有必要對大遺址進行重點研究。2002年,我們提出了《西部資源與西部經濟發展研究——文物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研究課題,希望以西部文物大遺址為例,通過研究周原、秦始皇陵園、漢長安城、唐華清宮等典型大遺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充分認識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現狀,重點找出存在問題;通過實地調查及查閱相關的統計資料,對比分析大遺址區內居民的收入、生活狀況、消費結構、消費支出等與大遺址所在區域的相關項目,找出差異及其原因;調查大遺址區內的居民生產活動方式,分析其與區內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對大遺址保護的影響;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研究大遺址區內的產業結構優化模式,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案;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相應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利用模式,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盡可能地減少對遺址的破壞。

目次


第一章 研究綜述
第一節 聚落(古村落)研究理論述評
一、聚落(古村落)的分類
二、聚落(古村落)地理與人地關系
三、聚落(古村落)價值研究方法
四、聚落(古村落)保護與利用
第二節 遺址與文化景觀研究綜述
一、關于遺址
二、關于遺址保護
三、關于景觀與文化景觀
第三節 成陽原研究綜述
一、歷史學角度
二、考古學角度
三、文學角度
四、綜合角度

第二章 研究地理背景與框架
第一節 研究地理背景
一、中國北方黃土地區的地理范圍與國際研究意義
二、關中地區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
三、關中附近的主
四、人類活動影響咸陽原上的生態環境
五、渭河北遷對成陽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框架
一、技術路線與研究結構
二、初步認識與總結
三、研究時間尺度與紀年說明
四、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第三章 咸陽原聚落研究
第一節 不同時間斷面咸陽原聚落分布
第二節 定都咸陽
一、古都選址
二、秦都成陽概述
第三節咸陽分區與人口
一、秦都咸陽分區
二、秦都咸陽人口
第四節 從秦都咸陽到漢都長安
一、秦都成陽的毀棄
二、漢都長安
三、從秦咸陽到漢長安的城制重疊
四、歷史上西安與咸陽的關系
第五節 從“大西安”框架到“西安-成陽一體化”

第四章 咸陽原陵墓整體研究
第一節 咸陽原與歷代帝陵
一、咸陽原(五陵原)墓葬基本情況
二、都城與帝王陵墓分布規律
第二節 西漢帝陵分區與選址
一、成陽原漢帝陵分區
二、西漢帝陵形制
三、西漢帝陵選址“高敞”的地質地貌解釋
四、關于漢長安城“超長建筑基線”討論
第三節 西漢帝陵昭穆制度
第四節 中國古代喪葬觀
一、成陽原墓葬考古出土器物
二、喪葬與德行
三、同塋還是合陵?
四、民間喪服情況
五、關于墓葬墓向的一點討論

第五章 成陽原陵墓個案研究
第一節 周陵個案——誤讀和祭祀序列探討
一、周陵遺存
二、周陵誤讀
二三、周陵祭祀
第二節 茂陵個案——建筑形制與陪葬品(石刻)探討
一、茂陵建筑形制
二、茂陵的陪葬墓情況
三、茂陵石刻
第三節 陽陵個案——羅經石性質探討
一、羅經石基本考古參數
二、羅經石性質討論

第六章 成陽原遺址的破壞與保護
第一節 咸陽原遺址及價值
一、咸陽原現存遺址基本情況
二、成陽原遺址價值
第二節 歷史時期咸陽原遺址的破壞與保護
一、歷史時期咸陽原遺址的破壞
二、歷史時期咸陽原遺址保護
第三節 現代咸陽原遺址的破壞與保護
一、咸陽原遺址的人為破壞(偷盜)現狀
二、咸陽原遺址的保護現狀
三、田野文物的民間盜掘與遏制
四、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群眾在遺址保護中的角色
五、基層文物管理所人員的生活狀況
第四節 咸陽原遺址的規劃管理
一、咸陽原帝陵遺址的區劃
二、反思交通建設對遺址的隱性破壞
三、是否到需要對大遺址被動的搶救性發掘做一些反思的時候了?
四、擴大西安大遺址保護特區的一點討論

第七章 咸陽原文化地理總結
第一節 咸陽原居民的“帝陵一古村落”認同
一、咸陽原上從西漢延續至今的部分村落
二、帝陵與古老的村莊
三、村民不同的口述史
第二節 咸陽原遺址保護的文化反思
一、關于西安“文化復興”悖論
二、文物和旅游的有效融合
三、正確理解大遺址“保護即發展”
第三節 研究期望:走進歷史場景
一、擴大大遺址文化地理研究的史料來源I
二、對史料的正確分析與解讀I
三、追求歷史真實
四、追求人文(本)精神
五、田野的邊界與研究文本
六、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Abstract
后記
編后記

書摘/試閱

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直達潼關附近注入黃河,長達100多千米。漕渠的開鑿不僅使這一段漕運縮短了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的萬余頃土地得到了灌溉;二是采取了均輸平準的辦法,解決地方上交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的矛盾。另外開鑿了關中的六輔渠、龍首渠、白渠、成國渠,南陽的六門陂等。西漢在關中地區等興建了一系列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維持其關中渭河流域“基本經濟區”,乃至伊洛河流域“基本經濟區”等,甚至不惜犧牲其他地區利益。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正確選擇都城不僅關系到江山社稷的存亡,而且關系到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漢都長安實際是對秦國大區位優勢的繼承,即使在區位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用水利工程維持其關中“基本經濟區”并使其與其他“基本經濟區”進行空間連接,形成更大規模的文化一經濟區域版塊;在小區位上則是繼承了秦咸陽的渭河以南部分,也可以說本身即是在秦咸陽都城的南面部分重新利用。
三、從秦成陽到漢長安的城制重疊
“秦雖建都咸陽,而諸廟、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相距很近。事實上,渭河南的朝宮等建筑群,也是秦咸陽的一部分。”否則,馬正林先生認為《三輔黃圖》中“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就無法解釋。“秦咸陽兼有渭河南北兩個方面,雖然咸陽宮始終是秦王朝政治活動的中心,但阿房宮卻是作為朝宮來興建的,政治中心已大有向南移動,取代咸陽宮之趨勢。”王學理先生提出“從秦咸陽到漢長安的城制重疊”這一命題,基本上是出自兩個事實根據:一是漢長安建都的選址并沒有脫離秦都咸陽的范圍。換言之,漢長安是在秦咸陽渭南區長安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次序是秦長安鄉一漢長安縣一漢都長安,地望標志是秦興樂宮一漢長樂宮);二是一些大型的漢代宮殿,實際是對秦故宮的利用和改造。
四、歷史上西安與成陽的關系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國都為咸陽城,故址在今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北聶家溝,西漢改名新城縣。前秦付堅將咸陽郡治設置于漢長陵邑。隋開皇九年(589年)又將涇陽縣改名咸陽縣,故址即今涇陽縣城,十一年遷至咸陽故城西1.5千米,大業三年(607年)撤銷。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寄治鮑橋,旋徙至杜郵亭,故址在今咸陽市東北10千米。李健超先生早在1977年發表的文章考證得更為精細,唐咸陽應在今咸陽城東北約5千米三姓莊附近,即渭城鄉龔家灣。宋元時期咸陽治所在今古渡鄉東耳村。明洪武四年(1317年)遷至渭水驛,后發展為咸陽老縣城,發展為今咸陽市。
我們可以簡單列出咸陽治所的變遷路線: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北聶家溝(秦咸陽、兩漢新城縣)一涇陽縣(隋開皇九年成陽)一咸陽故城西(隋開皇十一年咸陽)一杜郵亭(唐咸陽)一今成陽市(明清至今)。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