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讀史有智慧(簡體書)
滿額折

讀史有智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讀史有智慧》一書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通俗歷史暢銷書作家冷成金用獨特的“以智慧論歷史,以歷史說智慧”的手法,博采史實,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剝開傳統文化內核,重新解讀歷史,為讀者展示中國歷史智慧的精髓,使之讀懂歷史背后的歷史,感悟興衰成敗中的玄機。此為全新修訂版。

作者簡介

冷成金: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后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并受到廣泛歡迎。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名人/編輯推薦

《讀史有智慧》一書
☆ 人大教授冷成金以智慧論歷史、以歷史說智慧
☆ 漫談詼諧 睿智深刻 改變國人解讀歷史的方式
☆ 讀得失 讀成敗 讀人性 ;知規則 明進退 得自在

歷史是什么?歷史不是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不是強權暴力、陰謀詭計,歷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大智慧,誰掌握了這種文化和大智慧,誰就掌握了歷史!
據說,中國人天生都是政治家,政治的運作方式又是“人治”,所以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就成了“治人”。于是,人人也都似乎成了謀略家,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類的話就說透了這個意思。許多中國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謀劃、算計別人上,不僅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內耗,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謀劃和算計似乎已上升為一種根深蒂固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它已經不是一種“術”,而是中國人的人生之“道”,是中國人內在的處世哲學和難以改變的文化精神。
然而,智謀的根源是文化,智慧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果智謀僅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那么,帝王之學人人可講,只要照本宣科,豈不是人人都可以君臨天下?
權謀,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中國的智慧在本質上是一種至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內外都滲透了這種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內謀謀圣、外謀謀智的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圣、智兼備的謀略家。
人,不是權謀的動物,卻是文化的動物。沒有文化素質的人,玩弄權術只會玩火自焚;而只要達到了“內圣”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權謀,也會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的業績來。
因此,中國的智慧是學不來的,要用生命來體味!只有熔鑄了自己整個的情感與生命,才能得到中國智慧活的靈魂,才能用中國智慧建立起自己高大的人格和杰出的功業!
被歷史拋棄的往往是那些沒有文化理想的“神算子”、“智多星”、“奸雄”、“梟雄”,而傳統文化的精華卻是長江之水,奔流不息,不斷地淘汰著歷史的沉渣。這正應該是我們面對歷史長江時的澄明心境,也應該是我們讀史的大智慧。
本書大部分內容由本人完成,“佛家智慧”主要由張法教授完成,“陰陽家智慧”由宋偉完成,宋偉還提供了其他一些資料。自《智典》等出版時本人就多次堅持注明上述情況,但因種種原因未果,故借此機會說明。此次還征求了他們以及出版方的意見,在此處注明作者。另外,署名和本人姓名相同的一些著作有的不是本人編纂,有的未經本人同意,有的有很多竄入和訛改的文字,那都是本人無能為力的事,但也還是要為此向讀者深表歉意。
冷成金

目次

前 言

第一部分 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 / 3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它的運謀方法不是謀智,而是謀圣,即從征服人心著手。

書生皇帝的成敗 / 6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于這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蓋因流氓無顧忌而豪強有勢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 / 15
皇帝身份尊貴,惹人羨慕。但其中的個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么短命,要么深陷權利之爭,備受煎熬。看來,說帝王是苦命人,實在并不過分。

曾國藩的“內圣外王” / 19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是最后一個能夠體現這種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與藝術家 / 26
政治家與藝術家是否可以統一?如果可以的話,中國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么多昏君了。只能感嘆,造化弄人,將“藝術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禮”是什么 / 29
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價值。但叔孫通卻把禮儀當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

人心向背決定政權存亡 / 31
智家講究強權,借權謀和獨裁專斷來奪取晉的政權;趙家卻注重通過人的品性的考核,選立賢德誠信的人接班。從根本意義上講,這是一段早有預言的歷史,成敗的種子早在選擇接班人時就已經埋下了。

儒者善于巧諫 / 36
喜歡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養到達了極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聞過則喜,普通人往往是聞過不喜,甚至是聞過則怒。

……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最嚴苛的法家智慧 / 109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于法、術、勢。法的實質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是權術陰謀。

流氓無賴亦能得天下 / 112
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為用,過于迂遠;術之為用,則立竿見影。因而,救急之道,重術而輕德。雖是流氓,但亦無妨,只要用術得“道”,即可為天下之主。

中國的“法” / 115
極端的集權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說話了就失去了輿論導向,沒有輿論導向,社會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是讀書和自由使國家滅亡,相反,正是壓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國家滅亡。

諸葛亮的悲劇 / 116
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語道破天機,輔助劉備建立后蜀,可謂功業蓋世。奈何后蜀始終偏安一隅,也不過是數十年便國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后蜀無人,種下這禍根的便是諸葛亮。后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多以道德角度為出發點,但這恰恰也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悲劇。

“法家”的結局 / 118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改革者似乎總沒有好下場。其實,中國的變法絕非壞在老百姓的手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才是使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為曹操“翻案” / 122
我們是否想過,在喜歡劉備的潛意識里,是不是隱藏著一種深深的依賴、懶惰和畏懼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劉備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護我們,替我們包辦一切呢?其實,當我們被人“做主”的時候,我們已經變成了奴隸。

小人物的大謀略 / 124
蒯徹生逢亂世,正當群雄逐鹿之時,可謂得時矣。觀蒯徹之謀,可謂大矣,其智應在韓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并不是蒯徹的智計不及,實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變術 / 129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語,足以見證中國歷史的翻云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和“后周代漢”,都是以臣代君的政變。

陰謀的勝利 / 139
世界上有兩個最不講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宮廷。妓院在社會的最下層,唯錢是圖,連皮肉都出賣了,還有什么道德可講?宮廷在社會的最上層,唯權是從,連靈魂都不要了,更沒有什么道德信義可言。

謀國與謀家 / 143
忠與奸,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但在有的時候卻很難區分。說他奸,他卻是全心全意地為國家社稷著想,乃至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論從哪一層意義上講,都應當算作忠臣;但說他忠,他卻又大權獨攬,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禮,實在是大奸有余。

開國與固權 / 153
歷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將皇位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卻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
……


第三部分 道家智慧

最高明的道家智慧 / 249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黃老道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種趨吉避兇、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

蕭規曹隨 / 252
曹參的“蕭規曹隨”政策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十分吻合,與當時呂后專權、皇帝無能的朝廷狀況也是十分吻合的。而這一切,似乎并不能完全歸功于曹參,實在是由于劉邦和蕭何的明智。

“柔道”開國與“柔道”治國 / 254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這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為臣之道 / 259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為臣之道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權大壓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懷疑和恐懼,否則就自身難保了。

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 262
魏晉風度是在中國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點是自由、狂放、灑脫不羈而又純真自然,表現出了對人的本真生命的強烈向往和追求,是青春生命的一次艷麗迸發。

雅量 / 267
歷史賦予了中國知識分子實現王道的使命,但現實卻又總是與他們的愿望相齟齬,于是他們便以憤激的言辭來批評社會,以不羈的性格來標舉自由,以放誕的行為來驚世駭俗,以特異的舉止來彰顯獨立。

慈?忍?變 / 270
在黃老道術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慈,就是收服人心;所謂忍,就是等待并爭取時機;所謂變,就是采取主動的行動。

晏子為相 / 281
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國君身上,這是不忠。勸導國君親近其父兄,對群臣要講禮義,對人民要有恩惠,對諸侯要講信用,這才是忠。

……


第四部分 佛家智慧

最超脫的佛家智慧 / 307
“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于如何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

教外別傳 / 310
“拈花微笑”和以前任何一種佛教教派的傳教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是“教外別傳”;它不是邏輯的、語言的、儀式的,而是超邏輯、超語言、超儀式的,以一種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方式相互傳達,因此是“以心傳心”。

本無一物 / 316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人始終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生存于“有”之中,任何具體的時空都是有局限的。

自性自度 / 324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體會,自己不用心體會,他人再給你講多久多深也沒有用。

啟悟悟入 / 329
學禪一方面需要外在方面,要尋師引路,但另一方面更在內在方面,要認得本心。不要外求又需要外求,求師;需要外求又不要外求,靠己。

平常心是道 / 352
禪宗的平常心就是:無心于事、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就擺脫了事之累;無事于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第五部分 縱橫家智慧

最圓滑的縱橫家智慧 / 363
蘇秦、張儀之流,憑借廣博的歷史知識、超人的膽略和無礙的辯才,或是南北合縱,或是東西連橫,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將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間。

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 365
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而不是當英雄。當官有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榮、華、富、貴四個字真可謂形容盡了當官的好處。當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國歷史上,英雄大多沒有好下場,富、貴往往是沒有的,就是榮、華也要拜人所賜。

運天下于股掌之間 / 371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改變了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而促成六國合縱的正是對秦王進行連橫游說失敗的蘇秦。

晏嬰進諫有道 / 374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來進諫,反倒要用類似優伶的方式來警醒君主,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少年英才巧舌取五城 / 378
秦國的甘羅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歲就出使他國,憑著杰出的才能,為秦國爭得了很大的利益。不過,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范雎入秦,遠交近攻 / 379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軍事上所實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自從這一策略實行后,秦國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軍事上打破了僵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失一士而國亡 / 383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到了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魯仲連義不帝秦 / 385
魯仲連之所以備受后人贊賞,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堅持氣節,義不帝秦;二是為人排憂解難,功成不受賞。這兩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恒久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理想。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 388
漢朝建立以后,分封了許多諸侯王,它們勢力強大不易控制。漢景帝時,削藩失敗。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才巧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次耐人尋味的務虛辯論 / 389
每一個智謀都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各種發展的可能,就不能應付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治國與打獵 / 392
治國治民就是打獵,如果沒有打獵的本領,那就自顧不暇,哪里還能捕獲獵物?最終只能車覆人亡,或是為猛獸所傷。

……

第六部分 兵家智慧

最冷峻的兵家智慧 / 413
兵家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講究“知己知彼”,講究“避實就虛”。熟練運用兵家智慧,不僅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可獲得政治和商業上的成功。

孫臏與龐涓 / 415
孫臏和龐涓的關系以及龐涓的最終結局,似乎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妒忌之心是毀滅自己的根源。

何謂背水一戰 / 422
背水一戰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講的“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戰法,這是一種自絕退路的戰術,其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將士的求生欲望,激發起他們最大的戰斗力。

何謂奇人 / 426
奇人之奇,就在于無世俗之累,入世可經天緯地,出世可“與天地精神往來”,不為窮困而憂,不為聞達而喜,不論窮困還是聞達,均無所累,常得率性而為。

高處不勝寒 / 433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謂雷霆易怒、天威難測,侍奉君主實在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任何官場上的成功者,是不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論,但說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藝術家,那是絕對錯不了的。

……
 
第七部分 陰陽家智慧

最神秘的陰陽家智慧 / 461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陰陽家通過天象觀測,掌握了自然的變化規律。高明者往往是把科學,如天象,與神秘的巫術形式結合起來,用來預測人事的吉兇禍福。

陰陽 / 463
陰陽觀念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象天法地”是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生產和勞動的實踐中,通過仰觀俯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有著最大差別的那些相互對立的事物。

讖緯 / 465
“讖”是一種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的預言,往往假托神靈來預言吉兇禍福和告知人間的政事;“緯”則是相對“經”而言的,是對各種經書的解釋。作為預言的形式,二者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解夢 / 471
占夢是中國古代眾多占卜術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由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來替人解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書摘/試閱

誰是中國歷史劇的最大導演
這里說的不是影視導演,而是歷史活劇的導演。
要尋找這樣的導演,首先要尋找具體而又典型的歷史大戲。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符合這樣的條件,因為用現代戲劇觀點看,趙匡胤兵變、登基的過程具備了十分典型的“戲劇結構”。
趙匡胤是如何登基的,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黃袍加身”,一是陳橋兵變。
大史學家司馬光他在的《涑水紀聞》中就說:“或以黃袍加太祖之身。”意思是說有人強行將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宋代的官僚文人這樣說,后來的正史也多持這樣的觀點。但民間似乎就不同了,疑為宋人所作的《大宋宣和遺事》和明代的《喻世明言》就直稱“陳橋兵變”。不要小看這稱呼的不同,其中的區別可就大了。如果是黃袍加身,趙匡胤就是無辜的、無奈的、被迫的,在道義上就可以不受譴責;如果是陳橋兵變,趙匡胤可就變成篡權者了。
到底真相是什么,還是讓歷史事實來說話。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都城東京(開封)。
京城里一派節日氣象,尤其是大臣們,在忙著朝賀新年。就在這時,朝廷接到了北邊鎮州、定州的緊急軍報,說割據山西的北漢會合契丹人向后周發動進攻。
其實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為什么?怎么也得讓皇帝過好這個新年,誰有那么大的膽子敢在大年初一上奏這樣的軍情?即使十萬火急也不行。可偏偏就在這時,邊報來了。如果皇帝能夠指揮若定,這時來了邊報也不可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了,可偏偏后周當時的情況是“主少國疑”。所謂主少國疑,就是君主年少,國人疑懼,也就是說國家缺少主心骨,全國上下疑懼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所謂“無巧不成書”,無巧似乎也不成歷史。但歷史真的那么巧嗎?是否背后有人處心積慮地操作呢?不得而知,因為歷史上本來就有很多謎!
接下來的情景是什么樣子呢?可以想見,是朝堂上一片混亂,本來大家都是滿面紅光地祝賀新年,現在卻一個個變成六神無主了。
我們還可以想到什么呢?發兵啊!對了,這正是有人想要的結果。兩個宰相,范質、王溥,不加任何核實,不采取任何防備措施,當時就以周恭帝的名義下詔讓趙匡胤帶兵北征。這樣做,在歷史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倉促遣將”,而倉促遣將,十有八九是要出大問題的。
這是不是因為后周朝廷聽從了趙匡胤的調遣,我們不得而知,但接下來趙匡胤做了什么,我們卻是知道的。
首先,他讓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于正月初二率軍先行。慕容延釗不僅在資歷、聲望諸方面都超過他,更重要的是,慕容延釗并非鐵桿的擁趙派,不是他的核心成員,如果讓慕容延釗與自己同行,無疑是多了一層顧慮;而讓慕容延釗先行,趙匡胤緊隨其后,不僅免除了心腹之患,且一旦兵變成功,就可以切斷慕容延釗的后路,使他進退維谷,自然就容易導向趙匡胤這一邊。這叫清除外圍。
第二,趙匡胤并不是把所有的親信將領全都帶走,而是把石守信、張令鐸等留在開封,目的是既做內應,又牽制負責守衛京城的韓通。這叫設置內應。
第三,趙匡胤特地來向韓通辭行,不僅表示了對對方的尊重,還仿佛說:“我走了,這里的事情就靠你了。”使韓通放松了對他的戒備。這叫麻痹對手。
第四,九年前,郭威擁兵入城自立,在開封縱兵剽掠,人們對此不僅記憶猶新,更是心有余悸。如何使人心安定下來,并能接受自己回城,實在是令趙匡胤大傷腦筋的一件事。對此,趙匡胤處理得可謂十分巧妙。他先是在慕容延釗出兵當日就散布流言,說是“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這令人們十分驚慌,唯恐當年的一幕再度重演。正當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趙匡胤于正月初三率軍出行,奇怪的是,他的軍隊紀律出奇的好,這無疑向開封市民宣布,如果我這個點檢真的回來做了天子,絕不會搶掠你們,你們不用害怕。這樣,將來自己真的突然君臨開封,市民就會順理成章地接受他,說不定,市民還會對他感激涕零呢!對于市民的心理,趙匡胤可謂琢磨透了。這叫輿論準備。
如果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不是處心積慮,如何能做如此周密的安排呢?
至此,趙匡胤該出發了。
正月初三的當晚,趙匡胤到達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
所謂“百丈風波,起于青萍之末”。從何處突破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神道設教”。
所謂神道設教,就是假借上天、神或是其他超人間的方式來言語或是解釋某些事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歷史上,這種方法是極其盛行的。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在夜晚設了篝火,學狐貍的聲音叫喊說:“大楚興,陳勝王”;元朝末年,韓山童派人到處傳唱一句童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他見歌謠流傳很廣,就秘密派白蓮教教徒用石頭鑿了一個獨眼人,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兩行字,然后趁著夜色偷偷將獨眼石人埋到將要開挖的黃河河道中。這些都直接成為農民大起義的由頭,其作用是巨大的。
趙匡胤似乎也早就準備好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這個人就是禁軍軍校苗訓。苗訓是殿前散員第一直散指揮使,《宋史》稱他為“知星者”,“善天文占候之術”。這樣的人在當時本來就極容易發揮影響力,更何況有一定的軍權!這時,苗訓站了出來,《宋史》記載,他“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這是什么?是表演!當時的情景也許是苗訓大呼小叫地跑去找到趙匡胤的心腹幕僚楚昭輔,說我發現了一個奇跡,這樣就引得許多好奇的人來觀看。苗訓指著天上說:“天上居然有兩個太陽,黑光摩蕩已經很久了。”楚昭輔也看了一會兒天上,煞有介事地說:“嗯,是的。一日克一日,自古如此,這是天命。”楚昭輔是個“文化人”,對于軍人,“文化人”總是很神秘的。那時的軍人顯然缺少“科學精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他們的基本信條,何況改朝換代往往會給軍人帶來搶掠的機會,也會給他們枯燥的生活帶來些許刺激。
應該說,序幕進行得十分順利。如果不是這樣,這點兒事情,正史、野史、筆記、雜談就不會對此加以記載甚至津津樂道了。
由天命到人事,是發展的必然邏輯。大家將另一個“日”與趙匡胤聯系起來,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如何將這件事說出來,仍然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對于軍人來講也不難找到。《長編》(卷一)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都記載說,當時就有一大群將領聚集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議論,后來終于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就是:“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令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能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多好的理由啊,可謂有情有理。情是人之常情——皇帝年幼無知,大權被“奸臣”把持著,我們出了死力,國君也不知道,豈不是白出力嗎?這樣的傻事誰干!理是正理——我們絕不是不顧國家,而是“先安內后攘外”,而且只有先安內,其后才能更好地攘外,否則國家是保不住的。
至此,兵變已正式開始。不過,這僅僅是開端。
接下來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呢?按照中國的傳統,這時應該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出現,這個人物就是謀士——也就是軍師,如果僅靠一群武夫,是成不了大事的,甚至會把事情搞壞,只有文武相濟,才能大功告成。果然,此時那個后來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的人出來了,這個人就是趙普。趙普的及時出現,將兵變納入了正軌。
有的記載說,趙匡胤的心腹李處耘把將領們洶洶不安的情形告訴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然后二人又找到了趙普,正在商量的時候,眾將一擁而入。
據史書對此事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趙普對此事的處理可謂是一個經典案例。
趙普首先對眾將說:“策立新君,是天下最大的事。這樣的大事,是要詳細周密的安排的,你們這樣隨便,這樣狂亂,怎么可以!”言外之意,如果策立不成,大家都要有族誅的危險。眾將聽了,面面相覷,沒想到兵變還有這么大的學問。這樣,將士的氣焰就被壓制住了,只有壓制住了將士的驕橫之心,才能控制他們——這是彈壓。
但如果壓制得過分,使他們不敢兵變,那也不行,因此就需要激將。于是趙普說:“如今外敵入侵,我們應該先打敗了入侵的外敵,回來再討論這件事!”眾將最不愛聽的就是這話。因為戰場乃是生死之地,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活著回來,而不立新主,戰勝的可能性很小,再說,如果真凱旋,到那時誰還愿意兵變?所以眾人堅決反對,并且說:“現在政出多門,我們無所適從,不如趕緊回到京城,讓太尉(趙匡胤)做新君,然后大軍慢慢地北上,破敵不難。如果太尉執意不肯做皇帝,恐怕軍隊就不肯北上!”——這是激將。
此時,趙普已經控制了眾將的心理,但還要用恫嚇的方式給他們講清利害,否則這些武人未必就聽你的指揮。趙普說:“興王易姓,雖然說是天命,也是由于人心。二日相爭,趙氏上應天命,但至于是否能得人心,就要看眾將了。”眾將感到奇怪,都愿意聽從趙普的吩咐,趙普就接著說:“如今外敵入侵,節度使又各鎮一方,京城若是亂了,恐怕不只是外敵乘亂而入,各地的節度使也會轉而反對我們,到那時,不要說富貴,恐怕我們這些人都死無葬身之地了!”眾將沒有意識到問題居然如此嚴重,至此,都惟趙普之命是從了——這是恐嚇。
趙普見眾人已入自己彀中,于是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條件:“入京城后,一定要嚴厲約束全軍士兵,絕不能濫殺無辜,絕不能搶掠。如果能夠這樣,雖然你們暫時不很痛快,但可以長保富貴。”至此,眾將怎么還能不答應,怎么還能不聽指揮——這是掌握。
趙普采取了彈壓、激將、恫嚇、掌握的邏輯順序,將事態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中。
故事發展到這里,高潮即將出現,這就是所謂“黃袍加身”的一幕。
生活在北宋中葉司馬光是位偉大的史學家,他在自己的筆記《涑水紀聞》的開端就記述了這一幕:
甲辰日的黎明,將士都披甲執兵仗,集合于陳橋驛的門外,歡呼聒噪之聲一直傳入驛中。這時太祖趙匡胤尚未起床,太宗趙光義是當時的值日官,趕緊入內告知了趙匡胤,趙匡胤十分驚訝,急忙出來探看情況。諸將刀已出鞘,圍在庭中說:“諸軍無主,愿奉太尉為天子。”太祖還沒有來得及回答,有人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件黃袍,強行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眾人都跪拜在院子里,大呼稱萬歲,聲聞數里。趙匡胤執意抗拒,但眾人不聽,強行將他架到馬上,簇擁著逼他南行回京。趙匡胤自知不能扭轉眾將的心意了,就勒住馬對將士說:“你們自貪富貴,強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給你們做天子。”眾人都下馬聽命,趙匡胤說:“近世帝王初舉兵入京城,都縱兵搶掠,叫作‘夯市’。如今,你們不能夯市,也不能侵犯國家的府庫,事定之日當重重的賞賜你們;不然,就誅殺你們。這樣可以嗎?”眾人都說:“好。”于是趙匡胤整飭隊伍,自仁和門入城,無所驚擾,官民平安。不到一天,帝業就成了。
趙匡胤多么無辜!多么無奈!多么仁慈啊!后來的史書,大致是按司馬光的意思記載的。
結局可想而知。
趙匡胤嚴密封鎖消息,僅僅派出了楚昭輔和郭延赟分別向自己的母親和石守信報告,而選擇的進城時間,則是眾臣早朝的時候。這時,石守信早已輕易地打開了城門,迎接趙匡胤大軍進城。然后,早朝的大臣才得知消息。當時,如果未有詔令而擅自率兵進城,十有八九就是兵變,更何況正當主少國疑的敏感時期。宰相范質聽到消息后,無奈地抓住王溥的手,十分悔恨地連聲說道:“倉猝遣將,吾輩之罪也!倉猝遣將,吾輩之罪也!”然后就束手無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謂的“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說的大概就是這種人。
據說,唯一一個起來組織抵抗的將領就是負責京城守衛的韓通。韓通雖然忠誠,但有勇無謀,事先未作防備,急難之時,組織軍士進攻石守信的殿前司公署,結果被早有準備的石守信打敗。其實,就是戰勝了石守信又能怎樣,反正趙匡胤的大軍已經進城。韓通見事不濟,急忙跑回自己的家中,結果被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趕上,連他的滿門妻小一并殺死。
雖然武力反抗被鎮壓下去了,但文臣是否能歸心,卻是個大問題,而且還是一個長遠的問題。趙匡胤在這個問題上可謂具有寬廣的胸懷和雄才大略,在以后的歲月中,這些都慢慢地顯示出來。
當下的問題是取得大臣們的承認。趙匡胤采取的策略仍然是使用“苦情計”。他首先向范質、王溥等大臣哭訴,當然還是在陳橋兵變時的老一套,說什么深受世宗深恩,哪能辜負世宗啊,自己真是不愿意當皇帝,是屬下將士所逼,他不知如何是好,并請宰相們給自己拿主意等等。
可別小看了這苦情計。趙匡胤這樣做,不僅可以洗脫自己,更重要的是給了后周的大臣們一個大大的臺階。對于那些文人,如果使用強硬的手段,即便他們本來想歸附,也會礙于面子,變得嘴硬,有的甚至會反抗到底。而趙匡胤這樣說,使得整個事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兵變篡位而為順天應人,由一己之私而為社稷之公。這就基本掃除了眾臣歸附的心理障礙。還有,趙匡胤這樣做,大有禮賢下士的味道,而中國人是特別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所以,大臣的歸附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首先站出來的,是趙匡胤部下親將羅延瑰。他橫劍而出,大聲高呼:“天命所歸,我輩欲得明主。”然后高呼萬歲。既然有人開了頭,接下來的就很自然了。首先是懦弱的宰相王溥跪拜,另一宰相范質也許有些遲疑,但還是隨著王溥跪下了。兩位宰相一跪,滿朝文武自然也就跪下了。山呼萬歲的聲音響徹開封城!
江山就這樣易姓了。
但還有些尾聲需要交代。
趙匡胤掃除了一切障礙,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天子了。但是,這還不完美,他還不是形式上的皇帝,還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這怎么辦?這需要用禪讓儀式來解決。
歷來的“禪讓”都必須經過“三遜”、“三辭”這一過程。所謂三遜,就是讓位的帝王要多次謙遜地辭去皇位,理由當然是寡人德才不足以御天下,而應讓位于賢人之類;三辭就是多次辭謝,說自己德薄功微,做臣子猶然汗顏,哪里敢接受王位。經過充分的表演之后,篡位者最后坦然地登上皇帝寶座。但在輿論上,逼宮、篡位就變成了效法古圣先賢的禪讓,成了可以大家贊譽的美談!
趙匡胤登基的“禪讓”儀式是在崇元殿舉行的,時近黃昏,暮色慘淡,百官群集,同時也百感交集。翰林學士陶谷奉上早已準備好的制書,小皇帝“三遜”,趙匡胤“三辭”——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大概像今天京劇里的一些程式化的動作——趙匡胤終于接受了禪讓詔書。然后,到廂房中換上皇帝的服飾,在宰相的攙扶下,登上皇位,接受百官的朝賀。
趙匡胤終于從孤兒寡母的手里“接過”了皇權。因他曾出任過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故改國號為“宋”。
這一年,趙匡胤三十四歲。
你看,整個過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戲劇結構十分完整。這出江山易姓的歷史活劇到底是自然發生的呢,還是有人精心策劃、導演的呢?這出戲劇的名字是應該叫陳橋兵變呢,還是叫黃袍加身?歷史自有公論。
然而,無論這出活劇叫什么,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政權的更替,并開創了一個延續三百多年的趙宋王朝,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但是,他辜負了柴榮對他的恩義,欺負了人家孤兒寡母,似乎又于德行有虧。其間的糾結,不知如何才能理得清楚。
所謂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歷史又何嘗不是一出大戲!
趙匡胤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導演還不敢說,但他肯定是一個最善于把握戲劇節奏的導演!而節奏,在歷史和人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參見《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百將傳》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