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中華二千年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二千年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88 元
優惠價
87207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商品簡介

鄧之誠為教學需要,始著《中國通史》,1934年商務印書館把其列入《大學叢書》,并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二十年后,著者續纂明清部分,全書告成,洋洋二百七十萬字,在同類史著中特色獨具。
從秦之統一,講至辛亥革命清亡,內中歷敘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等,終定5卷9冊,真可謂煌煌巨制。該書融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章節體等幾種體裁于一爐,而尤以紀事本末體為全書主干,編制各朝史實、制度、學術、文學、風俗、宗教等,并輔以圖表,以簡馭繁,條目清晰,內容豐富。
顧炎武治史“搜落史料,印證實物”,鄧之誠貫用其法,書中大量采錄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編年、別史、典故、傳記雜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選本、稗官小說等,可謂取材廣闊,考訂精嚴。
20世紀中葉,顧頡剛點評當時史學,以為此前近百年通史撰述“很少能達到理想地步”,其中較近理想的就有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作為一部頗具特色的歷史著作,《中華二千年史》自問世以來就在史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僅長時間用作高校中國史教材,一直到今天,該書仍是青年學生學習歷史的必讀之書。而原書揭示中華民族治亂興衰的原因,高揚群策群力締造民族業績的團結精神,更可供今人借鑒,以期經世致用。

作者簡介

鄧之誠(1887—1960),字文如,號明齋,又號五石齋,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人。受家學影響,嗜六朝書史。先畢業于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兩級師范學堂專攻文史。畢業后,擔任《滇報》編輯。1917年應北京大學之聘,在國史編纂處任民國史纂輯。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史學教授,以潛心教學著書為終生職志。1952年后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專任明清史研究生導師,并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部歷史考古專門委員。曾培養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學者,門人弟子號稱三千,后人稱他“為人為學,頗有古名士風”。
一生治學嚴謹,博聞強識,著述甚豐,除本書外,有《骨董瑣記全編》《桑園讀書記》《東京夢華錄注》《清詩紀事初編》等著作。一生酷喜鈔書、印書,在執教之余,還先后審核、鑒定付之校印的有茅瑞徵《萬歷三大征考》傳鈔本、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匯要》明鈔本四十一卷、張萱《西園聞見錄》傳鈔本一○七卷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華兩千年史》始于秦之統一,終于辛亥革命清亡,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徐蘋芳說:文如先生治學,可以“博大精深”四字概之。治史求真、求通,他編纂《中華二千年史》正體現了這種精神,從秦漢至明清兩千余年,貫通古今,從宏觀上控制了歷史發展之大勢;選材皆以正史為準,求真、求信……

敘 錄
之誠不學,少好讀史,鉆研既久,粗識端緒。謬主大學通史講席,越既有年,于通史編纂之法,懵無所知。茲事體大,世無司馬光之才。二千年之事,正史、雜史,次及史事記載考證之書,浩如煙海,當如何糾集,而后不致貽誤來學。即以體例言,將欲從舊,則紀傳、編年、本末之體未必適于今時;將欲從新,則慮遺棄事實,統系不明,非教人通知古今之意。且史材如何采摭,文字如何紀述,皆有待于商榷,未易以一人一手之力成之。近來著述之才斐然,通史之作,非無鴻篇巨制,而不刊之典,似猶有待。蓋率爾成書,不脫日本人窠臼,揆之于義,未免不衷。若體大思精,包羅貫串,則不免涉筆知難,廢然而止。在昔尚有綱鑒等書,流行坊肆,雖復疏舛,然使人童而習之,猶足以稍明本末。今則鄙此等書不讀,而又無以代之。昔人深痛于靖康之禍,每歸咎于崇寧禁止讀史;準斯以談,則金人入汴,卵翼齊楚,后世未嘗無此事,然而無人能避免其覆轍者何也?歷史循環之見,固為拘迂,而后先如出一轍之事,亦往往而有。故學者不泥古可也,不高唱復古可也,而不知往事覆轍則不可,廢棄史事不觀則尤不可。歷史進化為一事,因果定律別為一事,而歷史所以昭示吾人者,永永不可忘,則又為一事。姑以外患論之: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誠欲讀史,莫如注重事實,先編通史。通史編纂,莫如由國家特開史局,妙選通才,商訂體裁、類例、史材、文字,然后分撰長編,務期以數年之力,刪削而成,使讀者無浩博難窮之嘆,亦無淺薄謬誤之譏,豈非嘉惠來學之盛事!雖然,此愿何時可償,何人能償,以意度之,正恐非易事也。斯編之作,若遽目為通史,是亦僭妄之甚矣,然區區之經營,蓋已歷十六七年。當民國六年,國史館初改為國史編纂處,隸于教育部,以北京大學校長蔡孑民元培先生,兼為處長,禮聘屠敬山寄、劉申叔師培、葉浩吾瀚、童亦韓學琦、蒯耕崖壽田、孫季芃詒棫諸先生,任通史纂輯。之誠年少無學,亦羼其列,與張蔚西相文先生,任民國史纂輯。蔡先生手訂條例,纂通史者綴輯正史名詞,先編詞典,次第始及通史。是后三年間,童、蒯、孫三先生,即從事綴輯《史記》及兩《漢書》,而屠先生則自著其《蒙兀史》,劉先生著《南北史補志》,葉先生著《美術史》,皆未成書。之誠默念編纂通史,曷若先定體例,再為長編,否則不如依本末之體,區分事實、制度、學術、文學、風俗等等,亦可為通史底簿。終以非其所職,未敢遽以語人。后于編纂民國史之余,私撰《南北朝風俗志》,多讀乙部書,因以暇日裒錄,匯為一編。是即斯編,經創之始,自后時作時輟。至民國十六年,專任北京大學史學課程,乃并力為之,以為教本。得友人孫君爽秋之助,又歷六七寒暑,始克粗就。計前后修改已不下六七次。今年復畀燕京大學重印,方在病中,未遑細為整比,只略刊訛史書魚豕最多,遼、金、元人名,一書之中,前后互異,皆一仍其舊,不敢妄改,小有增省。初意以七八十萬言了之,不欲過多,多則恐人不易讀,及其成也,篇幅乃幾倍之。然已屢經刪削,棄余之稿,尚盈箱篋。嘗以史事最難于詳略取舍,不難于詳而難于略,不難于略而難于略得其當。斯編排比失次,取舍異宜,固自知之。諸生日以重印為請,遂亦不容終閟,然其據依,亦有可得而言者。
一曰體裁。略依紀事本末之例,先之以世系,著明年代,稍及統系,以存通之本義,兼使讀者得以與本書互參。次之以一代大事,尤重民族變遷。其無關得失,不必詳者則略之;非必事盡于此,以詳于此者自有諸史在。次之以制度。制度為一代典則,不僅觀其因革損益,及政治良窳,實欲借以測其影響于社會者安在,尤重地理官制者。讀史本以二者為基礎。述地理止于州郡,述官制止于臺閣寺監者,特疏舉其要,以較詳者自有諸志在。次之以學術、文學、藝術,期以著學術之淵源,思想之變遷,亦以見時代遞變遞進之跡。學術、文學、藝術,亦但舉可以代表當時者,即如佛老見于釋道藏者何限。書畫自有專書,盡入通史,勢不能容,故遂從略,他皆仿此。終之以生計,以為讀史意義,根本在此。民族興亡,無不關乎生計之盈絀,今后經濟關系,或牽于外,或變于內,必更繁復,故欲參證史實,以一較其得失。自信斯編頗重事實,特所重者非一人之事,瑣細之事,以為制度文章,莫非事也。其事有一代分述,或數代合述者,純為紀述之便,非有微意存于其間,亦非體例不純。其所以造端于秦者,以秦以前六經即史,至說經偏于考據,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若論遠古,則楊朱所謂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明若暗;經傳所傳,宋人尚有故意翻案者,求證于金石甲骨。所得既渺,毋寧付之闕如。馬端臨不有言乎,乖異傳疑者不錄,故遂決然不作,庶幾竊比司馬光不作《通鑒》前紀之意。至秦以后,制度文化一貫,約而分之:則秦漢三國為一時代,兩晉南北朝為一時代,隋唐五代為一時代,宋遼金夏元為一時代,明清為一時代,共厘為五卷,粗本于所見所聞所傳聞之義云爾。
二曰取材。斯編取材,首重正史,次及政書,次始及于雜史,再次始及于其他。近人著述,耳目所接,未遑甄錄。排比之法,皆撮錄原文,以類相次,明著所本。蘇軾謂天地間事物散于六經諸史,惟恃一物以攝之,此物維何,即意是也。之誠即竊用此義。今人重視野史,斯編乃多取正史者,非謂正史以外無史,亦非輕信前人所信。誠以自來史職甚尊,斷代之書,所以累代不廢,即由無以相易。自唐修《晉書》,李延壽修南、北《史》,多取瑣聞小記;宋人宋歐之于《新唐》,司馬之于《通鑒》,采摭雜史,多至數百余種。此后私家撰述益富,然野史多尊所聞。沈括身在朝列,所紀宋事不實,遂為洪邁糾摘。明季野史,果一按其時地與人,則互相違迕,莫可究詰。故顧炎武以野史為謬悠之談,而萬斯同獨重實錄。正史為體例所限,往往不詳,且成于后人,自不能盡得當時真相。野史佳者,多足以補史闕。然正史據官書,其出入微,野史據所聞,其出入大;正史諱尊親,野史挾恩怨。諱尊親不過有書有不書,挾恩怨則無所不至矣。故取材野史,務須審慎,否則必至以偽為真,甚者以真為偽。之誠亦嘗欲紀民國以來事,二十年間禍亂相尋,皆身親目擊,或且預知隱秘,然屬筆而后,以質正于當事者,則曲折盡異,且其所言,人各不同,然后信紀載之難。今時報章所紀載者,若函電,若宣言,若命令,非不實也。果細究之,不唯事情曲折,無此單簡,甚且有與事實相反者。異代之后,謂之為信史不可也,謂之為非信史亦不可也。雜史所載,委曲詳盡,正如報章紀事,然報章有聞必錄,尚有許人更正之例;雜史傳之異代,則并此而無之。若學識不充,不能別擇,妄加援引,誣蔑古人,其事尚小;貽誤后學,其罪實大。張孟劬先生謂史書紀事,固貴直筆,然正史具存其跡,使有識者自能尋求微意,以昭實事。故之誠以為讀史修史,皆貴有識;史貴求真,正不當獨取野史而忽略正史也。又今人治史,多重金石。金石足貴,此亦誠然。特其所以足貴者,亦只官階、地理、姓名、世系、年月,或足以補證史闕而已。至于行實,則蔡邕作碑,唯郭林宗不愧,韓愈不免諛墓,南朝禁止立碑,亦正厭其虛美。人情所向,子孫萬無丑其尊親之理。況史家搜羅舊事,譜諜志狀,未嘗屏棄不觀。今之所貴,未必非昔之所賤,故以金石為旁證可也。閏位代嫡,謂金石以外無史,竊以為稍過矣。故斯編所取金石文字甚少。又今人喜臚前人實物,寶為重要史料。實物較金石,種類尤多,且關于制作,其足以發千古之閟,正未有艾。特凡此種種,不過證史而已。史若可廢,考證奚施,且實物發現,較之史書所紀,固已多少不侔矣。斯編為求前后一貫,竊亦未取,非敢茍為異同也。時賢著書,兼綜博采,既偏重新發現,復矜尚孤本秘籍。采山之銅,豈不可貴?若之誠不敏,妄欲寢饋取求于二十四史之中,則所謂廢銅耳。然廢銅不為人所重也久矣,若能給冶鑄之用,未始不與采山之銅等,否則亦終愈于非銅。區區之意,以為金石之學,古器物之學,日新月異,將來必臻廣大,蔚為專科。特易見之書,若正史之類,果能不畏煩難而細讀之,亦未始非求新之一助也。
三曰文字。嘗見今人所謂歷史教科書,每以今時文字敘述古事,甚或以白話文行之。夫史學貴真貴簡,故劉子玄不廢口語,而未嘗謂史不必有文。孫樵竟致譏俚言,謂非史法。夫史書文飾未必皆真,特出于后來追述,而乃以今時之文,紀古時之事,其不中程,亦猶之乎以古時之文,紀今時之事也。前人追紀古事,唯字句略有異同者,司馬遷之于六經,班固之于《史記》是也;加以修改,自出機杼,則宋祁之于《舊唐書》是也;略去重復之詞,則李延壽之于八書,司馬光之于諸史是也。《通鑒》文字,首尾一律,最為難及。誠以史貴求真,茍文字改易,將必去真愈遠;況白話文言,差違已甚,何能對譯。茍以繁易簡,必失之支蔓。平情而論,白話可以為文,而不可以作史。至若翻譯外史,又當別論。故紀載今后之事,文字若何,可以不論;若追述史事,雖文字今古,尚待商定,而求真之義不磨,則原文似不當改。若夫制度,更難以今時文字釋之。孫樵謂史家紀職官、山川、地理、禮樂、衣服,亦宜直書一時制度,使后人知某時如此,某時如彼,不當以禿屑淺俗,則取前代名品,以就簡編,故斯編之作,全錄原書,一字不易。荀悅所謂省約易習,無妨本書者是也。亦以大學諸生,沉酣典籍,不必再假通俗之文,而斯編職在排比,與撰述殊科,直錄舊文,體則然耳。
所據依者如此,語其缺失,尚有二端。其一考證。近來考證之風盛行,一事一物,必窮究原委,網羅眾籍。斯編獨略而不備者,意本提示綱要,俾學者循類以求,多讀原書,姑以此為勸誘之資云爾。史學本貴考證,惟通史則有間,所重在乎系統沿革,所要在乎事實綱領。若有待于考證,則研讀專史者,固優為之,且史之為用,豈僅僅在此。斯編于異同取舍,亦間有考訂,而不欲明著之。明著之則篇幅愈侈,與省約易習之義,蓋相違矣。其二論斷。在中國史學,本有史評一派,積久流為空疏,遂不為人所重。誠以見解隨時而異,隨地而異,今日之所見,已異于昔日,則來日之所見,未必不異于今日。況往古之人與事多矣,論人當觀其一生,論事當究其終始,而得也失也未必盡當。蓋書缺有間者多矣,其涉疑似之間者,未能一一論定,故斯編各標題目,略分片段。誠不欲輕下斷語,徒滋空論,致貽他日悔恨。亦以排比之責已盡,任讀者隨時隨事,自能以其見解解之。蓋讀史若能比較綜合而觀,則事理詳晰,因果分明。斯編排比,頗事綜合,自不必費詞解說,而后微意乃見。然斯編也,于民族消長,生計盈絀,二者紀之獨詳,以為今后立國立人所關至大,讀者不容忽視,則于歷史效用,未嘗不致其最后之希望也。草創既竟,每持以就教通人。燕都舊為學術淵藪,談史學者尤眾,幸不蒙其所薄,凡有糾彈,無不虛受。編后附以通檢,即承洪煨蓮先生之教,尤受張孟劬先生過分獎許,謂取舍排比,足當一潔字。然得失自知,始終不敢滿假,或待后來補苴。若海內魁碩,能出其專門名家之學,以詔一世,則不獨區區之至愿而已。
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鄧之誠。
此書原名《中國通史講義》,期于糾集史材,稍具系統而已。昔年先后在北京各大學講授通史,即以之供諸生參考。后由商務印書館印行,為更名《中華二千年史》,非本志也。二十年來,久已絕版。今日史學大昌,名著如林,不意采及陋劣,謂取材皆有出處,或可省翻檢之勞,乃由中華書局就原板重印。凡屬顯然錯誤,略皆改正。其明清史部分,亦正整理舊稿,即將繼此付印。俾成完本,壯年經始,晚幸觀成,不可言勞,歷時則甚久矣。此書缺點,《自序》已詳言之。老病侵尋,精力日減,不及照覆,尚多疏漏。明知之而不能彌補其闕失,固由學力有限,而史學甚難,實不勝望洋之嘆云。
一九五四年五月,鄧之誠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7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