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不待揚鞭自奮蹄:父親周利人追求夢想的傳奇人生(簡體書)
滿額折

不待揚鞭自奮蹄:父親周利人追求夢想的傳奇人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待揚鞭自奮蹄》是作者周曉寒博士講述父親周利人追求夢想的傳奇人生的傳紀著作。該書將傳紀寫實和小說文學融為一體,頗有創新的意義。

它是一部大跨度的歷史畫卷。作者通過講述父親周利人坎坷的人生經歷,以詳實的資料,脈絡清晰地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真實場景和時代變遷的軌跡。周利人接觸過共和國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如劉少奇、陳毅、張云逸、羅炳輝、黃克誠、張愛萍…… ,還有叛逃美國的許家屯等。他經歷了8年的艱苦抗戰,參加過中國海軍的創建,鋼鐵工業的大會戰,從事過教育、科研、工業、農業多種工作……,和共和國的歷史緊緊相連。書中所有人物都是真人真名,史證詳實,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

它是一部傳奇的傳記。主人公從小磨難不斷,參加革命后遇到許多極其復雜的環境,面臨多次生死的險境,如高敬亭事件險被誤殺,軍艦沉沒后在長江漂流700里奇跡般生還,鋼廠重傷昏迷7天7夜,文革打斷3根肋骨4顆牙死里逃生……。在劇烈動蕩的歷史大潮中,主人公做了許多令人驚嘆的事情,如自掏工資為張巷村創辦千頭規模的種豬場,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它是一部言情的故事。全書處處洋溢著人情和人性的溫暖,有戰火錘煉出來的戰友深情,有夫妻的愛情和感情糾結,有樸實濃郁的鄉情,還有對歪風邪氣和腐敗的憎恨。故事真實動人,讀后那種酸楚、感嘆、激動和欽佩的復雜感覺令人回味久久。

它是一部勵志的文學作品。一個家境日漸貧困的農家孩子,刻苦求學,在動蕩的社會中先后讀過三個大學,在戰爭年代和建設時期出生入死、建立奇功,最后成為有科學文化知識的高級領導干部。晚年又放棄安逸的生活,毅然到山區創辦園藝場,帶動老區人民致富,這在革命老干部中也是不多見的。他追求夢想的執著精神激勵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奮發向上。

它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的生動讀物,面臨各種艱難、壓力、迫害和誘惑,主人公始終扎根在人民群眾中,堅守共產黨人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信念。那句“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是共產黨最大的危險”的警句,時時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他用自己的坎坷人生生動地詮釋了什么是黨的群眾路線。

它還是一部傳世的好書。古人云:人以文傳。又云:文以人傳。這本書的難得,正是難得有這樣兩者交融的機遇。傳下來的,是老一代革命者的精神和風貌。該書顯示了作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廣闊的視野,還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作者為寫作此書作了長期的努力,查找歷史資料,走訪知情人,深入歷史現場,苦苦地構思寫作,用力之勤,挖掘之深,都是令人嘆服的。作者流暢的語言、富有哲理的見解和引人入勝的文學寫作,增添了它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周曉寒,周利人的長子。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就讀于南京市第九中學、南京大學經濟系和中央黨校研究生部。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分別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雜志1982年第四期和1988年第四期,主要著作有《金融經濟論》(1988年)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1989年)等。

作者經歷豐富,下過農村,參過軍,當過工人,從事過科研工作,在銀行、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任過職,退休前一直在德國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周利人早年參加革命,后參加新四軍,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解放后擔任過上海冶金局局長、江蘇人民委員會農辦副主任。2001年去世。
《不待揚鞭自奮蹄:父親周利人追求夢想的傳奇人生》是周利人長子周曉寒為其父親寫的傳記,完整記述了周利人革命、戰斗的一生,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尤其通過日常事務體現了老一代革命者對黨、對國家的赤誠之心和高尚的品的情操,對后代具有啟示教育意義。
此書值得一讀,它不僅讓你更多地了解歷史,而且從中感悟人生。

今年是父親誕辰一百周年,為了紀念他,我一直想為他寫本傳記。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現在終于完成此書。這本融匯了我全部情感的書,是兒子獻給他老人家的一份禮物。
為了寫作父親的人生,我先后去了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上海市和北京市,江蘇的蘇北地區和蘇南地區。
沿著父親工作、戰斗的足跡,尋訪了有關單位和許多知悉父親的同志,收集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做了采訪錄音、筆記和采訪攝影。
采訪過的單位有:安徽天長市黨史辦、天長市張公鋪鎮鎮政府、天長市炳輝中學、句容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溧陽水西村新四軍紀念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浙江長興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市鹽都區黨史辦、鹽都區人武部、阜寧縣黨史辦、浙江長興縣黨史辦、河南大學、河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鎮江市老干部處、江蘇省農科院、句容橋頭蠶種場、上海浦鋼集團(原上鋼三廠)、上鋼五廠、溧陽市人大、溧陽市檔案局、溧陽瓦屋山林場、張巷村、利華實業公司、南京森林警察學校(原華東農干校)等。
這里,要特別感謝安徽天長市黨史辦和鹽城市鹽都區黨史辦的同志,他們從上世紀80年代起為搶救戰爭年代的革命歷史資料,做了大量繁雜、細致的工作,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并且慷慨地提供給我,讓我能夠深入地了解當時斗爭的詳細情況。
采訪過的人有:安徽天長的齊新順、戴月林、李旭東、陳在霖、朱承義、鄭訓山、夏保華、王慶平;安徽蕪湖的潘毅、呂炯;浙江長興的呂偉宏、吳連意,北京的張勝、張小艾、張建國、王庸勤、繆重光、盧良恕、殷雪莉;上海的周如君、周德川、蕭思坤、石希珍、王年根、劉先余、李其世、彭培炎、杜界松、李志勇、顧贊臣、侯樹庭、傅楨抗、蔣皓;鹽城的施培、唐華、周彩根、李越山、成國慶、陳宗彪、劉景女;常州的周錫寶、周小鵬、薛峰;河南的陳寧寧、魯金亮;句容茅山的史建和;南京的王維良、孫頷、潘永和、顧靜、虞海澄、路杏軒、虞小莉、高糧、周永生、高亮之、張先進、楊運生、徐潤芳、袁從袆、郭洪、彭秀元、黃學榮、李聯珠、田睿、葉衛;無錫的陳德鈞,儀征的單金龍;鎮江的沈效鴻、王長明、陳武生、吳豐成、胡鎖清、蔣光年;溧陽的沈福新、宋朝林、路發今、高峰、陳芳梅、姜建才、萬正華、陶振幫、張愛文、程萍、陳建仁、陳祥奇、張淑媛、王銘镕、呂水金、方川、潘洪強、許福海、石偉民、汪海清,孫海清、黃明、黃林妹、鄭宏星、陳書華、馮志華、朱蘇華、朱興華、徐連海、陳盤生、史文榮、朱順才、周志清、余鑰、周真福、周福生、周真才、周進平、周延齡、周國金、周秀英、彭振宇;興化的鄒付元。
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是耄耋之年,還有幾位九十多歲、思維清晰的老前輩。憶起父親的往事,許多人感情激動、淚水盈眶,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懷念和敬仰,盡情地進發出來。真沒想到父親的人格魅力有如此巨大,過去了半個世紀,但父親在他們的腦海中還是那么鮮活、那么親切。他們講述的一個個小故事,使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愈來愈豐滿。在他們的鼓勵和推動下,我寫作此書,已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而是變成一股強烈的欲望和沖動,想把父親身上的那種感人的精神、高貴的人格和畢生堅守的信念呈現在書中,留給后人。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此,對這些被采訪過的人,無論是老是少,我都從心里由衷地感激他們。
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還有許多熱心的人給予了我許多支持,他們主動幫我尋找那些熟知父親的人的下落和聯系辦法,積極提供關于父親的各種線索和資料;全書幾十萬字的寫作全部是手寫稿,陳錫明、李勝平和周蓉蓉三人承擔起把這些手寫稿輸入電腦的繁重任務;田吉民(美國)、姚美、陳天宇、高朝俊、周登等人分別預閱了部分稿件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夫人陳錫明還參與了全書的校對工作;中央黨校的校友蔡予民知悉我在寫父親的傳奇人生,不僅慷慨贊助,而且還積極參與。對于他們的無私幫助和大力支持,我深表感謝。
周曉寒
2013年8月 南京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父親的童年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后人
大旱之年降臨人世
“細語溫情喂藥湯”
靠獎學金 讀完小學
第二章 動蕩的中學時期
“我要讀中學”
農家子弟讀書的艱辛
蘇州中學臥軌請愿
巧拒童養媳
尋求進步的小學教員
被通緝的日子
南京中央大學的旁聽生
第三章 走進開封城的河南大學
勤工儉學求知識
國民黨和共產黨誰能救中國?
加入中共地下黨
第四章 新四軍的東進戰略
“我叫周利人”
奔赴抗日前線
抗日挺進團
王明錯誤路線的干擾
為新四軍東進戰略做準備
第五章 開創路東天長抗日根據地
孤身深入敵后的特殊任務
冒險穿越津浦鐵路
鍥而不舍 找尋聯系人
成立天長中心縣委
秘密交通線和情報網
巧妙建立秘密武裝
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
抵制來自黨內的“左”傾思潮
第六章 鹽城民運工作的開拓者
初入鹽城 百廢待興
調查民情 戰友情深
鹽城成為華中地區指揮中心
精心組建民運工作隊
把解決群眾的疾苦和困難放在第一位
重點突破 兩個區先行成立農救會
民運工作得到劉少奇的充分肯定
逃婚的革命者
“猶如當年的海陸豐”
第七章 空前艱巨的反“掃蕩”斗爭
鹽城失守,形勢急劇惡化
聯絡同志,堅持原地武裝斗爭
臨危受命,重組抗日政權
除漢奸、殺叛徒、穩定人心
重組縣武裝,粉碎日寇“偽化”企圖
共產黨是保護人民利益的
戰地黃花分外香
建立灰色機構,準備第二次反掃蕩
發動群眾 改造水網地形
迅速擴充地方武裝力量
最困難的時候來臨
終于贏得反掃蕩的勝利
第八章 蘇南長興的風風雨雨
淮南新鋪整風學習
渡江南下
帶回來一個俊媳婦
子彈殼的故事
一切為了前線戰斗
母親突然患病
雨夜渡江北撤
第九章 大連老虎灘
去大連的路上
大連治病的日子
新生命帶來的歡樂
第十章 參加組建新中國第一支海軍
張愛萍的邀請
接管國民黨海軍上海資產
蕪湖狄港的海空戰
組建青島海軍基地
第十一章 新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的橋頭堡
走進新中國現代農業科學的橋頭堡
一次“平靜”的大清理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培養青年科技人員
“全心全意地為科研和科研人員服務”
生氣勃勃的華東農林干部學校
專業知識教育和政治教育并重
“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我們”
“做愉快前進的干部”
第十二章 踏入鋼鐵戰線
鋼鐵, “一五計劃”的重中之重
新來的黨委書記
計劃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件軍大衣的溫暖
豐富職工的業余活動
跟父親去上鋼三廠
建立生產責任制
工人群眾的“后勤部長”
第十三章 上鋼五廠的建設奇跡
1070萬噸鋼的高指標
熱情高漲的年代
一個月煉出鋼
大躍進留下的后遺癥
蘇聯專家的抱怨
重傷病危
“三面紅旗”也轟然倒下
風景如畫的小琪山療養院
第十四章 重回農業戰線
參加革命不是為了享福
邊工作邊養傷
“周政委還和當年一樣,沒有變”
城市中的“農民”
桃園的義務勞動
暑假跟父親回老家
山林糧和山林布
推動蠶桑發展
第十五章 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社教運動中的另類
二次下鄉搞社教運動
父親的預感
第十六章 從天而降的政治災難
文化革命的風暴
老革命遇到新問題
“一二六”奪權
愈演愈烈的武斗
三根肋骨四顆牙
“陳、包、張反革命集團”的黑干將
父親的光環消失 靠自己扎根農村
第十七章 一定要活到徹底平反昭雪的那一天
橋頭“五七干校”
武裝押送 回鄉探母
冥冥之中的護佑
到橋頭看望父親
五七干校有一個能干的老人
第十八章 殘陽如血
重獲自由
“寧愿殺頭也不批鄧”
江南的土地竟如此貧瘠
發展養豬業是突破口
興建規模千頭豬的種豬場
不張聲勢悄悄干
豬飼料中的智慧
豬糞沼氣供熱
改造耕地成穩產高產的良田
母親去張巷村過“五一”節
兩個大西瓜
一盤沒有開封的棋
遠近聞名的“夜游神”
大旱之年大豐收
別忘了鄉親
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第十九章 蘇蜜瓜的故事
第十個副專員
瓦屋山麓的瓜種基地
統一領導思想 坐鎮繁種基地
一臺吃瓜留種的好戲
普及種瓜新技術
“有些人官當大了,心離群眾遠了。”
“蘇蜜1號”搞活整個西瓜產業
第二十章 多種經營新面貌
重振地區蠶桑產業
農村經濟的“三只老虎”
鍋就支在腳背上 家就安在群眾中
農村也要發展工業
處理糾紛的藝術
天目湖的砂鍋煨魚頭
溧陽第一期苗木技術培訓班
第二十一章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改革開放新形勢
援助地方企業發展
瓦屋山下筑路架線 墾荒建場
南山園藝場的崛起
生態桃園 綜合發展
一心為職工的領頭人
第二十二章 情深似海
站在抗洪救災第一線
父親和母親的愛心接力
為革命烈士“化緣”
述不盡的天長情結
溧陽南山的一次采訪
深山里的“親戚”
第二十三章 晚年軼事
詩書傳情 心神交融的知已
十年政治較量終見分曉
留給后代的祖訓
繼承光華中學的革命傳統
最后一次家庭聚會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時光
最后一次遠行
癌癥晚期
“心中無私天地寬”
病房里唱響《國際歌》
一塊不尋常的碑文
尾聲

書摘/試閱

第五章 開創路東天長抗日根據地
孤身深入敵后的特殊任務
劉少奇擔任中原局書記后,號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要堅決地沖破國民黨頑固派的限制,獨立自主地向東、向蘇北發展。“要大力發展地方黨組織,分派干部到每一個縣去,建立縣委、區委,發展地方武裝和民眾運動。”針對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的反共高潮以及發生大規模軍事摩擦的情況,中原局提出了敢于反摩擦、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
1939年的8月,在安徽廬江東湯池附近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時任中共蘇皖省委書記的劉順元和組織部長李世農找父親單獨談話。那年剛滿26歲的父親已是營級干部,他和戰士一樣穿草鞋打綁腿,一身粗布軍裝。父親有著大學文化的背景,作戰勇敢,年輕氣盛,又善于動腦筋想點子,能夠及時領悟和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政策,很受上級領導的器重。
一進門,父親立馬向首長行了個軍禮;當他看見組織部長李世農和省委秘書周大姐也在,心里不禁犯了嘀咕,“這會是什么任務呢?”
劉順元書記拉著父親的手十分鄭重地說道:“這次要讓你去執行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省委決定派你到敵后去開辟和建立根據地。”劉順元告訴父親,上個月省委派方毅和八團二營營長朱紹清帶了兩個連到天長、嘉山(現在的明光市)、來安一帶偵察了近一個月,廣泛搜集了敵情和當地的民情。接著,他便向父親簡要介紹了他們搜集到的津浦路東的斗爭局勢。從現有敵情而言,皖東地區的津浦鐵路東部是敵占區的空隙之地。南京淪陷后,喪心病狂的日寇又向武漢三鎮發起大規模進攻,這一帶的日軍主力大部分都被調往武漢前線,只是在幾個縣城、重要據點和交通線上留有少數守備部隊。
這一地區,東有天揚公路(天長一揚州),南有儀六公路(儀征一六合),北有三河水道(連結高郵湖和洪澤湖),西有津浦鐵路,中間還有盱六公路(盱眙—六合),交通較為便利。日軍占據著六合、天長、嘉山、來安等縣城;只有北面盱眙縣城被國民黨頑固派秦慶霖占據,約有一個團的兵力。在這一地區,日偽軍隊、國民黨頑固派武裝、地方鄉紳自衛隊以及土匪惡霸等各種勢力,犬牙交錯。滁縣東面還有一支國民黨忠義救國軍。不過,在揚州城北卻是有一支積極抗日的隊伍,雖屬國民黨編制,但行動相對獨立;這支部隊的團長叫陳文。
這一地區常遭日軍“掃蕩”,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加之那些土匪出沒,肆意掠奪民財,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地民眾急切盼望能夠早日跳出苦海,具有抗日熱情;而一些進步青年還自發地宣傳和組織抗日活動,有建立新四軍根據地的群眾基礎。我們要在敵人后方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斗爭……
從劉順元書記簡要的形勢分析中,父親敏銳地覺察到皖東地區有新四軍發展的空間,部隊要越過津浦鐵路,深入日軍占領區的腹地了。“這下有大仗打了”,正當父親暗自高興時,一旁的李世農部長卻說:“你先別高興得太早,省委決定這次你獨自一人先去,在天長、盱眙、高郵、寶應、儀征一帶摸清情況,伺機發展地下黨員和建立黨組織,打開路東抗日局面。現在干部非常緊缺呀,以后有干部再給你派去。工作開展起來后,可以成立黨的秘密工作委員會。”
“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劉書記接著說,“陳團是一支可以爭取的抗日武裝力量,你要設法摸清陳文部隊的情況,迅速報告省委。要爭取陳團加入到抗日統一戰線。”他還告訴父親,必要時將從八團抽調一個營到天長地區,配合陳文部隊;以應付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努力保護好這支地方抗日武裝。
父親聽完任務后,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自從參加革命隊伍行軍打仗以來,父親還從未有過在敵占區“單打獨斗”的經歷,這將是一場完全陌生的特殊戰斗。父親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僅此一人!
不過,父親依然堅定地答復,“請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的確,共產黨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共產黨的干部更是歷經磨難,出生人死闖出來的!在那嚴酷的戰爭年代,對于上級交付的戰斗任務,人、錢、槍這些條件往往都是要靠自己去創造、去奪取;至于有什么物質待遇,那更是沒影的事。不像現在富庶的和平年代,某些干部接個任務就要先開條件,走馬上任就得講相應待遇;不但丟失了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而且還會蛻變成革命的對象。
隨后,省委秘書周大姐小心翼翼地遞給父親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六個人的姓名,“你可以先設法與這幾個進步青年取得聯系。”父親迅速掃視了一眼,見名單上列有“田由、歐魯川、陳舜儀……”等人。當時對于這六個人的具體情況,周大姐并沒有詳細介紹,而是要父親自己去了解和考察。至于如何進入敵占區,也還是要父親自己去探問。接著,周大姐又給父親找來一件半舊的長衫,一雙布鞋以及一把雨傘,說:“你有文化,裝扮成教師進入敵占區比較合適,這樣便于接觸這些進步青年。”隨后,周大姐又幫父親把小紙條縫在長衫里。
任務交代完以后,劉順元書記又將事務長叫來,問他還有多少伙食費。事務長答復只剩五角錢了,劉順元無奈地搖了搖頭,卻又慷慨地對父親說:“你看,我們只有這點伙食費了,從里面拿三角錢給你做路費吧。”
由此可見,當時的新四軍和省委的生活是何等的艱難。
父親回憶起當年的處境,無限感慨并直言:“當時真有點像戲劇里演唱的《單刀赴會》,獨自一人要單槍匹馬地深人敵占區,周圍全都是日偽軍隊和極端反共的頑固派勢力,稍有疏忽就會掉腦袋。真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雖然,上級領導交代了任務,但如何完成任務則是要靠父親自己想辦法。首先就是設法通過日軍嚴密封鎖的津浦鐵路。父親找到了八團當時的統戰股長任一力(1)。所幸,任一力認識滁縣一個接近敵占區的國民黨蔡區長,此人對新四軍態度友好。任一力隨即給蔡區長寫了一封信交父親帶去,信中請蔡區長協助父親通過日軍控制的津浦鐵路封鎖線。
晚上,父親又把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和應對之策,反反復復地思慮了一遍。鑒于任務的保密性,父親只能獨自悄悄地出發。
第二天清晨,父親脫下軍裝和草鞋,換上長衫和布鞋,帶上一把雨傘,有著文人氣質的父親,此時看上去就是一副年輕教師的模樣。
臨行前,省委秘書周大姐特地趕來送行。周大姐仔細地檢查了父親的行裝,再三叮囑,過封鎖線時一定要倍加小心;并給了父親幾個煮熟的山芋,說是老鄉給的,算是路上的干糧。
P52-5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