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農民合作社效率評價:理論方法與運用(簡體書)
滿額折

農民合作社效率評價:理論方法與運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扶玉枝編著的《農民合作社效率評價--理論方法與運用》共七章,第一章是緒論。本章的主要任務是,提出研究的具體問題,交代研究目標、假說和研究內容;說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給出技術路線圖和本書的整體結構框架,并闡述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是理論基礎。主要從宏觀上把握效率及影響效率的相關理論和合作社理論的發展脈絡。 第三章是合作社效率評價的研究進展。研究方法方面,重點論述參數法和非參數法。 第四章是合作社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在討論合作社效率的內涵與特征之后,改進現有目標函數,構建一個能夠運用于實踐的營銷合作社的目標函數。 第五章是農民合作社靜態效率的實證研究。本章以浙江營銷合作社為例,首先構建Bootstrap-DEA模型。然后運用單側截斷Bootstrap程序分別實證檢驗合作社規模、財務杠桿、理事會規模、負責人(管理者)企業家才能、社員人力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分別對三類合作社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影響情況進行分析。 第六章是農民合作社動態效率的實證分析,即合作社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其來源。 第七章是全書的結論、政策啟示與研究展望。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圖書對農民合作社效率進行理論分析,測度了糧食和一般經濟作物類、蔬菜水果類及畜禽水產養殖類三類營銷合作社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檢驗三類合作社的效率的影響因素。此外,還深入考察了三類合作社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其來源。

目次

1 緒論
1. l 研究背景,問題與意義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農民合作社
1.2.2 農民營銷合作社
1. 3 研究目標,假說與內容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假說
1.3.3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4.1 研究方法
1. 4. 2 數據來源
1.5 技術路線與全書結構
1.5.1 技術路線圖
1.5.2 全書結構
1.6 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2 合作社效率評價的理論基礎
2.1 效率及相關理論
2.1.1 效率理論
2.1.2 與效率相關的理論
2.2 合作社理論
2.2.1 早期的合作社理論
2.2.2 新古典理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理論
2.2.3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合作社理論
3 合作社效率評價的研究進展
3.1 合作社效率評價的一般方法
3.1.1 參數法
3.1.2 非參數法
3. 2 合作社效率評價的研究狀況
3.2.1 合作社效率測度
3.2.2 合作社效率影響因素
3.2.3 合作社生產率
3.3 本章小結
4 合作社效率評價:一個分析框架
4.1 合作社效率的內涵與特征
1.1.1 合作社效率的內涵
1.1.2 合作社效率的層次性
4.2 合作社效率決定:目標函數
4.2.1 合作社效率判斷的特殊性
1.2.2 改進的目標函數
4.2.3 動態性
4.3 介作社的短期目標定位:靜態效率最優
4.3.1 實現條件
4.3.2 基本模型
4.3.3 影響閃素
4. 4 合作社的長期目標定位:動態效率最優
4.4.1 技術效率、規模經濟與生產率
4.4.2 技術進步與生產率
4.5 合作社效率最優的實現機理
5 合作社靜態效率實證研究:以浙江營銷合作社為例
5. 1 模型、指標與數據
5.1.1 模型選擇
5.1.2 投入產出指標
5.1.3 數據來源
5.2 靜態效率測度結果與分析
5.2.1 兩樣本t檢驗
5.2.2 總體測量結果
5.2.3 分產品類型測量結果
5.2.4 總體與分產品類型測量結果比較
5. 3 靜態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5.3.1 實證假設
5.3. 2 研究設計
5.3.3 檢驗結果與分析
5.4 本章小結
6 合作社動態效率實證研究:以浙江營銷合作社為例
6.1 實證模型
6.1.1 TFP的度量方法評析
6.1.2 Malmquist指數
6.1.3 Bootstrap方法
6.2 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
6.2.1 指標選取
6.2.2 數據處理
6.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6.3.1 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
6.3.2 技術進步
6.3.3 技術效率變化
6.3.4 TFP增長與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的關系
6.3.5 進一步的討論
6.4 本章小結
7 總結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政策建議
7.3 研究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索引

書摘/試閱



發展了斯密關于分工與市場規模之間關系的思想,認為分工能擴大市場規模,通過分工一市場自我循環,可以實現經濟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羅森(Rosen)、貝克爾(Beeker)、博蘭(Borland)和黃有先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運用超邊際方法,將古典經濟學的“分工和專業化”思想轉化為經濟數學模型,并將分工、交易費用和一般均衡的分析工具納入經濟聚集的研究之中,使得經濟增長及增長過程中各方面的解釋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分工與專業化對效率提高的作用原理主要體現為:(1)增進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即亞當·斯密所說的“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2)使復雜的勞動過程分解為較簡單的操作活動,節省了學習和培訓的費用;(3)為創新提供了條件,有助于新技術的發明和采用。此外,楊小凱和黃有光(1993)還證明了分工可以增加整個社會獲取知識和累積知識的能力。
2.1.2.2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始于亞當·斯密的理論:分工提高生產效率,而規模越大的企業分工越細。傳統規模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馬歇爾對規模經濟有較為系統的論述,他在《經濟學原理》(馬歇爾,2005)一書中提出:“大規模生產的利益在工業上表現得最為清楚。大工廠的利益在于:專門機構的使用與改革、采購與銷售、專門技術和經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劃分。”他還進一步根據規模經濟的形成途徑,將其細分為兩種:(1)內部規模經濟,即由單個企業對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組織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形成;(2)外部規模經濟,即由多個企業之間因合理的分工與聯合、合理的地區布局等形成。此外,馬歇爾還發明了著名的“馬歇爾沖突”,即規模的擴大將帶來壟斷問題,而壟斷將使市場失去“完全競爭”的活力。馬克思的規模經濟理論(馬克思,2004)認為,擴大規模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生產在企業里進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規模的生產、籌集巨額資金以及對正在進行的活動實行細致的管理與監督。”(薩繆爾森,2008)
但根據成本理論的觀點,企業規模并不能無限制地擴大,因為開始時隨著規模的擴大,企業生產成本是不斷降低的,直到實現適度生產規模。此后如再繼續擴大規模,則會因管理上的不經濟而導致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