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滿額折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00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關乎現在的書,這是一本關乎未來的書。
目前,互聯網金融這個充滿無限想象的市場硝煙彌漫。在這場洪流中,支付、小額信貸、P2P貸款、理財等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域被互聯網企業一個個撬開大門,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此同時,這場洪流的另一群弄潮兒和先行者--金融巨鯨們在"鯰魚"的刺激下,也紛紛抖掉阻礙前行的藤壺,積極擁抱這一嶄新業態。未來,"互聯網金融"或將不再成為焦點--它將成為人們金融生活和互聯網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個場景,是一次嬉笑間在手機上用食指完成的轉賬,或是一次在谷歌眼鏡的視圖中操作的股票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你關心,抑或淡忘,互聯網金融和這個戰場上看不見的硝煙都在那里,不曾消散。
本書從互聯網金融的兩大主體--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企業--入手,通過引證、思考、對比,把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炒得有點狂熱的問題加以辨析,溯清根源,還原真相,并以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資金的時空匹配理論去分析未來互聯網金融中的兩大主體--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和前景。
在三大部分、17章內容里,作者通過創新的理論、深刻的洞見、詳實的數據和豐富的案例,對互聯網金融的起因和業務模式,互聯網企業與金融企業的"廝殺"現狀及相互影響、各自的戰略選擇和應對措施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尤其具有借鑒意義的是,本書在充分分析現實的基礎上,大膽展望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監管環境、市場主體的博弈路徑。就如作者在后記中提到的那樣:未來的社會,將會怎樣演變?我們不敢妄加猜測,但互聯網對生產、消費、交換等社會大生產的促動已經全面展開。就互聯網金融而言,去中心化、碎片化、場景化的金融消費模式和迭代化、平臺化、混業化的金融生產模式正在深入演進。唯有認清形勢、適應變革、重塑商業精神、做好渠道整合和產品創新,才能真正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王者。

作者簡介

樊志剛,河南人,經濟學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現任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長期在銀行從事理論與實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經營管理及發展戰略問題,堅持用有價值的研究,實現研究的價值。曾出版《信貸》、《銀行法全書》(主編)、《最新金融證券反期詐全書》(主編)、《商業銀行貸款操作實務》(主編)、《商業銀行財務管理》、《投資商資本主義》等多部著作和譯作,曾在報刊發表文章上百篇。
黃旭,湖南人,管理學碩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個人金融。曾在《金融論壇》、《中國金融》、《新金融》、《上海證券報》等刊物上發學術論文近30篇。研究力求視角敏銳、觀點新穎,近年來持續關注互聯網金融及其相關的銀行業戰略、渠道、產品、組織變革和轉型,并有一定研究心得。
胡婕,河北人,經濟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銀行業改革、商業銀行競爭力提升等,曾在《中國金融》、《銀行家》、《金融論壇》、《上海證券報》等報刊發表文章數十篇,曾出版《銀行變革前沿觀察》,曾在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的論文評比中多次獲獎,始終關注中國銀行業轉型的最前沿,對于銀行業改革發展中面臨的熱焦點問題,均有著持續研究與獨到見解。

名人/編輯推薦

互聯網金融,一邊連著互聯網,一邊連著金融。于無聲處聽驚雷,這個跨界產生的新寵兒在人們熱切的討論和關切的目光下,悄然生根,并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壯大。面對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本書作者認為,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冷靜的思考。于是,就有了您手中的這本書。
互聯網企業與金融企業是互聯網金融游戲的參與主體,一方是新生力量,一方是傳統機構。互聯網企業摩拳擦掌,競相跨入"金融"這片陌生海域,探尋新的拓展方向;金融機構為了保疆衛土,紛紛行動,銳意創新,積極應對經營環境與客戶需求的變化。雙方力量,孰強孰弱?各自優劣何在?在未來的競爭中,雙方究竟是對抗,是融合,還是在競合中共同成長?誰會是21世紀金融業的王者?互聯網企業在金融界的風光會不會是曇花一現?傳統金融機構又是否可能成為被滅絕的恐龍?
問題很多,困惑亦多。讀罷此書,我不敢說您能解決心中所有的問題和困惑,但至少能夠保證,您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發展方向,會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對兩股勢力的長遠關系會有更為透徹的解析。總之一句話,它將借您一雙慧眼,為您透過互聯網金融紛擾表象直擊本質,提供幫助與依據。

目次

第一部分 互聯網企業與互聯網金融 / 1
1 于無聲處聽驚雷: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3
1.1 風暴來襲:互聯網企業之動物兇猛3
1.1.1 風暴的中心:余額寶之最炫理財風3
1.1.2 風暴的另一面:互聯網金融之暗流涌動6
1.1.3 風暴的背后:蜂擁而至的創業者與風投7
1.2 全民熱議:是顛覆還是融入?11
1.2.1 顛覆論者的論證11
1.2.2 融合論者的反駁13
2 真理越辯越明:互聯網金融界定與前景之爭17
2.1 互聯網金融:概念界定之爭17
2.1.1 金融互聯網:擁抱互聯網的金融先行者19
2.1.2 互聯網金融:金融業的“外來者”20
2.2 互聯網金融理論溯源24
2.3 前景判斷之爭28

第一部分 互聯網企業與互聯網金融 / 1
1 于無聲處聽驚雷: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3
1.1 風暴來襲:互聯網企業之動物兇猛3
1.1.1 風暴的中心:余額寶之最炫理財風3
1.1.2 風暴的另一面:互聯網金融之暗流涌動6
1.1.3 風暴的背后:蜂擁而至的創業者與風投7
1.2 全民熱議:是顛覆還是融入?11
1.2.1 顛覆論者的論證11
1.2.2 融合論者的反駁13
2 真理越辯越明:互聯網金融界定與前景之爭17
2.1 互聯網金融:概念界定之爭17
2.1.1 金融互聯網:擁抱互聯網的金融先行者19
2.1.2 互聯網金融:金融業的“外來者”20
2.2 互聯網金融理論溯源24
2.3 前景判斷之爭28
2.3.1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28
2.3.2 互聯網金融不可能顛覆傳統金融30
3 金融花園來爭春:互聯網金融的新模式34
3.1 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急先鋒34
3.1.1 第三方支付定義及類型 34
3.1.2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發展狀況36
3.1.3 國際第三方支付發展情況38
3.2 網絡借貸:觸碰傳統金融的核心地帶40
3.2.1 具有本土特色的國內網絡借貸模式40
3.2.2 監管之下穩健發展:國際主要P2P平臺案例45
3.3 網絡資產管理:聚沙成塔的金融煉金術47
3.3.1 中國第三方資產管理平臺典型案例47
3.3.2 美國第三方資產管理平臺典型案例50
3.4 第三方資信審核:傳統金融的好伙伴53
3.5 小型銀行信息平臺:想做銀行的后臺54
4 生存、天性與欲望:互聯網企業跨界金融動因56
4.1 跨界動因之一:互聯網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56
4.2 跨界動因之二:互聯網融入金融的天性和潛力59
4.3 跨界動因之三:互聯網企業的擴張欲望和跨界基礎63
5 時勢造英雄:互聯網金融風暴的非技術性因素68
5.1 時勢之利:互聯網企業的“裹挾之勇”68
5.2 監管之利:政府政策的寬松寬容71
5.2.1 政策的“寬松”71
5.2.2 監管的“寬容”73
5.3 人氣之利:互聯網企業的“表演天分”74
5.3.1 媒體的“熟練運用”74
5.3.2 馬云他們“善打擦邊球”76

第二部分 互聯網企業要與商業銀行掰手腕 / 79
6 隨風潛入夜:互聯網企業動了銀行的“奶酪”81
6.1 第三方支付PK商業銀行81
6.1.1 規模的PK81
6.1.2 增長性PK82
6.1.3 產品的PK83
6.1.4 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的挑戰85
6.2 P2P貸款 PK商業銀行86
6.2.1 規模的PK86
6.2.2 增長性PK87
6.2.3 產品的PK88
6.2.4 P2P貸款對商業銀行的影響90
6.3 第三方資產管理平臺PK商業銀行91
6.3.1 規模的PK91
6.3.2 增長性PK91
6.3.3 產品的PK92
6.3.4 第三方資產管理平臺對商業銀行的影響94
6.4 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優勢與挑戰95
6.4.1 互聯網企業搶占“奶酪”的武器95
6.4.2 互聯網企業搶占“奶酪”的優勢96
6.4.3 “奶酪”也不是那么好搶的:互聯網企業面臨的挑戰98
7 BAT三國演義:誰是挑戰銀行的急先鋒101
7.1 大佬阿里:收購、擴張之路101
7.1.1 阿里金融十年回顧101
7.1.2 并購成就阿里103
7.2 三國演義:BAT巨頭之爭107
7.2.1 三巨頭的看家本領107
7.2.2 三巨頭的戰略版圖110
7.2.3 三巨頭拓展金融的未來瓶頸113
7.3 其他互聯網企業的選擇:合作、被收購、被收編114
7.3.1 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金融合作115
7.3.2 傳統行業收購互聯網金融企業118
7.3.3 中國銀聯收編第三方支付120
8 面對挑戰和命運抉擇:商業銀行一直在行動121
8.1 商業銀行:先進信息技術一貫的積極推廣者121
8.1.1 電報在商業銀行的普及121
8.1.2 世界銀行業信息化過程122
8.1.3 中國銀行業信息化后來居上125
8.1.4 國內銀行業積極探索互聯網金融130
8.2 Web3.0時代:商業銀行命運抉擇與積極應對132
8.2.1 Web3.0:對商業銀行的歷史性挑戰132
8.2.2 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短板”136
8.2.3 學習與躬行:商業銀行適應新時代的實戰總結138
9 銀行擁抱新時代:互聯網為“大象”插上飛翔的翅膀143
9.1 互聯網金融為銀行帶來千載之機143
9.1.1 互聯網金融助推銀行“華麗轉身”143
9.1.2 互聯網金融助推銀行“吐故納新”145
9.1.3 互聯網金融給銀行帶來盈利之源147
9.2 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獨到之處148
9.2.1 存款之特許經營權148
9.2.2 大額、大規模之融資體量148
9.2.3 資金實力之雄厚149
9.2.4 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之主導149
9.2.5 防控風險之專長151
10 時空大戰推演:銀行互聯網企業PK的終極武器153
10.1 靜態分析:孰高孰低?153
10.1.1 時間再匹配:商業銀行擁有致勝武器的戰場154
10.1.2 空間再匹配:互聯網企業志在必得的戰場155
10.1.3 雙方將要展開鏖戰的戰場156
10.2 動態推演:孰優孰劣?157
10.2.1 如果互聯網企業獲得銀行牌照158
10.2.2 如果支付機構獲得信用卡發放許可158
10.2.3 如果網絡支付機構獲得全民信用159
10.2.4 如果互聯網企業擁有銀行級別的風險定價能力159
10.2.5 如果P2P網絡借貸獲得監管機構認可,納入監管體系160
10.3 未來發展預測:基于時空再匹配與顛覆性創新理論161

第三部分 誰能笑到最后:互聯網金融的明天 / 167
11 監管與市場的雙輪驅動:國際互聯網金融案例借鑒169
11.1 國外P2P行業的發展: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平衡169
11.1.1 歐美P2P發展現狀及國內對比169
11.1.2 國際P2P平臺運行特征之一:融入傳統金融171
11.1.3 國際P2P平臺運行特征之二:創新主要圍繞風險控制174
11.1.4 國際P2P平臺與商業銀行之關系:融合與分化176
11.2 國際“余額寶”案例:金融市場的潮漲潮落178
11.2.1 誰是國際“余額寶”?178
11.2.2 國際“余額寶”為何會消失?180
11.3 監管環境與金融環境的差異181
11.3.1 監管環境的差異181
11.3.2 金融環境的差異183
12 脫韁之馬豈能化龍:國內互聯網金融風險與監管185
12.1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主要風險185
12.1.1 支付領域185
12.1.2 融資領域188
12.1.3 理財領域191
12.1.4 網絡貨幣之比特幣192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監管現狀193
12.2.1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問題已經受到關注194
12.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監管現狀194
12.3 有韁的互聯網金融會怎么樣:創新與監管的平衡之道197
12.3.1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借鑒197
12.3.2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主要原則198
12.3.3 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具體建議200
13 適應社會發展、重塑商業精神:銀行經營理念變革204
13.1 互聯網與社會變革204
13.1.1 互聯網對社會生產的影響204
13.1.2 互聯網對商品交換的影響205
13.1.3 互聯網對消費的影響206
13.1.4 互聯網對利益分配的影響207
13.2 互聯網與金融變革208
13.2.1 網絡貨幣對貨幣體系的沖擊208
13.2.2 互聯網對金融模式的影響211
13.3 互聯網精神與銀行理念變革215
13.3.1 “互聯網精神”解析215
13.3.2 商業銀行如何重塑商業精神220
14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競爭戰略223
14.1 客觀分析、前瞻判斷,是商業銀行戰略布局的前提223
14.1.1 沉著冷靜,客觀判斷發展大局223
14.1.2 認真分析,準確把握競爭態勢226
14.1.3 前瞻判斷,提前布局,積極籌備攻防演練228
14.2 建立健全“大風控”,增強核心優勢,是商業銀行當下的
立足之本230
14.2.1 發展新型風控技術231
14.2.2 重視新型風險防控232
14.2.3 風控技術的推廣和利用234
14.3 爭奪“大數據”,謀取信息優勢,是商業銀行未來的基業之石234
14.3.1 解開大數據和信息化銀行之謎235
14.3.2 打造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236
14.3.3 加速數據挖掘和信息應用237
14.4 發力“大平臺”,占據戰略高點,是大型商業銀行的唯一出路239
14.4.1 平臺核心的選擇239
14.4.2 “大平臺”戰略的推進措施242
15 渠道為刀、產品為刃: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營銷變革246
15.1 刀為依托:互聯網時代銀行的渠道變革246
15.1.1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渠道創新理念246
15.1.2 線上渠道創新案例:直銷銀行+移動銀行+銀行電商249
15.1.3 線下渠道創新案例:招行咖啡銀行+民生社區銀行256
15.1.4 針對渠道變革的銀行管理架構調整案例258
15.2 刃為先鋒: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產品創新259
15.2.1 “眾包”思想的創新理念259
15.2.2 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261
15.2.3 快速迭代的開發模式263
16 發展小微,反哺實體:互聯網與銀行小微服務變革268
16.1 我國小微金融服務的重要性268
16.1.1 小微金融是經濟結構轉型的潤滑劑268
16.1.2 提升我國小微金融服務困難重重269
16.2 互聯網成為小微金融服務的一劑良藥269
16.2.1 互聯網的天然優勢269
16.2.2 典型案例分析270
16.3 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的試金石273
16.3.1 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的成效與經驗273
16.3.2 商業銀行提升小微金融服務的應對策略279
17 二十一世紀的金融誰唱主角?281
17.1 未來商業銀行依然存在281
17.2 未來商業銀行的金融職能演變282
17.3 未來商業銀行的平臺生態功能演進285
17.4 未來的銀行服務將是怎樣?288

參考文獻292

后記 297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前言(節選)
2013年夏,隨著余額寶的推出,互聯網金融就像6月的天氣一樣,一天天熱了起來。然而互聯網金融并沒有隨著夏天的結束而降溫,而是高熱不退,一直持續熱到了今天。互聯網企業跨界開展金融服務,已經形成一股頗具活力的金融創新力量,成為現有金融體系的一份子。
面對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耳聽著一片關于商業銀行命運的爭論,不由得使我們又一次想起了當初比爾?蓋茨的預言:商業銀行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難道多年前的這一預言有可能實現了嗎?
……
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革命。這場技術革命已經、正在、還將深刻地改變社會,包括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消費行為、思維范式和文化特征等多方面。例如,基于互聯網而產生的思維或精神,即互聯網精神也全面深入地影響到了微觀個人行為、中觀企業行為和宏觀社會發展。一般認為,互聯網精神包括:相互協作、客戶參與、共同分享、親密友善、平等開放、全面惠及等特征。這種互聯網精神,或許將成為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企業文化和商業理念。
目前來看,互聯網已經對許多產業形態產生了顛覆式影響,如媒體行業、出版行業等等。同樣的,互聯網對金融行業的影響也是巨大而深遠的,其中對金融消費模式看,體現為:去中心化、碎片化、場景化,對金融供給模式來看,體現為迭代化、綜合化和大數據化。以阿里集團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與商業銀行的競爭過程中,的確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再加上其出身于互聯網所帶來的天然優勢,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決不能輕視,也更加不能忽視。
所幸的是,金融界對于互聯網的影響早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
事實上,銀行界對于新技術的采用歷來是非常積極的,尤其是對互聯網革命的意義,銀行業更是早有共識。所以,進入21世紀以后,銀行業普遍開始大規模地使用互聯網,融入互聯網,把銀行建立在互聯網之上,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是這樣,國內商業銀行也是這樣。在我國互聯網企業出現之前,國內商業銀行就已建立起全國性的計算機網絡,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商業銀行更是實現了業務運作和經營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數據化。正是由于銀行自身主動利用互聯網來改造自己的技術基礎,越來越多地把自身的運作與發展植根于互聯網之上,才使得商業銀行進入21世紀以后,不僅沒有成為恐龍,而且還普遍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
……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對的經濟形勢,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期的“三期迭加”階段,而且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盈利增速下滑、轉型壓力加大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互聯網挑戰銀行的嚴峻性。對此,我國商業銀行更需要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認清形勢,盡快推出行之有效的戰略和策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