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簡體書)
滿額折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從心理學的視角系統闡述孩子從0—18歲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及其相對應的親子溝通和親子教育問題,指導家長和廣大教育者如何識別兒童的心理需求,從而解決想要理解,但卻“不知道怎麼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內容涉及從胎內到青春期的成長脈絡,並以專題的形式重點闡述家庭教養方式和父母的自我成長,如:“原生家庭構築四種人生態度”,“原生家庭孕育心理問題”等。

作者簡介

苑媛
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系副系主任。意象對話心理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會理事。主要著作:《意象對話臨床操作指南》《意象對話臨床技術匯總》《自我接納與意象對話》《光與影——意象對話看電影》《話中有話——經典神話與童話的心理分析》 《來自東方的心理療法——意象對話心理治療》(中英文對照)等。
張志強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職業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職研究生。常年從事基礎教育問題的診斷、整合、解決及研究工作。曾任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培訓中心,現任北京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助理,北大公學基礎教育研究院主任。

名人/編輯推薦

努力成為讓孩子感覺溫暖的父母,溫暖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心理品質!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胎內環境
一、子宮接納與期望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三、母親與胎兒的互動
第二章 出生
一、肉體出生
二、心理出生
第三章 嬰幼兒時期
一、嬰幼兒的心理需求
二、身體接觸與存在感
三、分離焦慮
四、依戀類型
第四章 兒童時期
一、兒童的心理需求
自序
第一章 胎內環境
一、子宮接納與期望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三、母親與胎兒的互動
第二章 出生
一、肉體出生
二、心理出生
第三章 嬰幼兒時期
一、嬰幼兒的心理需求
二、身體接觸與存在感
三、分離焦慮
四、依戀類型
第四章 兒童時期
一、兒童的心理需求
二、問題并非病癥
三、請不要做“蜘蛛媽媽”
第五章 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二、問題并非病癥
三、青春期的性教育
第六章 原生家庭構筑四種人生態度
一、我不好——你好
二、我不好——你不好
三、我好——你不好
四、我好——你好
第七章 原生家庭孕育心理問題
一、精神遺傳的發生
二、父母關系影響孩子
第八章 父母的自我成長
一、關系大于教育
二、情緒管理
三、贊美有講究
參考文獻
結語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人們曾經一度認為嬰兒是白紙,是后天的外在環境決定著嬰兒的成長。但是,無數的事實與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嬰兒從來都不是白紙。不僅嬰兒不是,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不是了,因為——生命與心靈的啟程是從受精卵或胚胎開始的!
受精卵或胚胎需要住在一個特殊的、粉色的房子——母親的子宮里去發育和成長。這個發育成長環境尤為重要,它就是胎內環境。胎內環境是指母親懷孕期間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子宮的溫度、臍帶的位置、血液、羊水的清潔與否、母親的意愿、母親的態度、母親的情緒感受、母親的語音語調、母親的行動等等,共同構成胎內環境。
胎內環境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譬如:父親的態度、家庭氛圍、聲音環境、色彩環境、氣候或天氣環境等等。這些因素只是影響性的,并非決定性,最終會通過母體的過濾或轉化而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即使外在環境比較消極甚至惡劣,只要母親的胎內環境夠好,胎兒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仍然能夠健康成長。
胎內環境猶如“真理”一般,奠定了胎兒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雖不至于決定人的一生,卻能影響人的一生。
一、子宮接納與期待
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每一位母親都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成為媽媽,或者說,并非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母親的真誠接納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這里所說的“想”或“接納”,不是指理性層面,而是指內心深處的態度,特別是潛意識中的態度,它帶有情感色彩。一位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如果在內心深處做好了想要當媽媽的準備,不出意外的話,她會比較容易受孕。可是,當她理性上非常想要孩子,而心理上并未最好準備,甚至在潛意識里并不想和“這個男人”有孩子的時候,受孕就會變得莫名其妙的困難,或者,受孕比較順利,卻在懷孕期間發生“意外”,諸如:先兆性流產、胎停育等。
我們身邊還會出現另外一類事情:某些女性的身體并不十分健康,卻能順利受孕和生產。甚至有勇敢的孕婦帶著子宮肌瘤去孕育自己的孩子,醫生反復提醒她,隨著胎兒在腹內的成長,子宮肌瘤也會長大,即使通過一些醫學手段能夠對腫瘤有所控制,臨床上也確實有許多成功產子、同時切除腫瘤的案例,但風險總是存在的。這終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可是,仍然有許多這樣的媽媽生下了健康的寶寶。
醫學發達與醫護人員的恪盡職守自然功不可沒,究其深層的個體原因,恐怕我們很難否認母親心理狀態的強勁支撐。
成年女性是否接納自己成為母親,是否接納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影響著自己能否順利受孕以及圍產期的基本狀態,還深刻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和成長。
胎兒住在母親的子宮里,完全依靠母親提供營養。物質營養來自母親的生理狀態,精神營養來自母親的心理狀態。任何一個方面的營養缺失或匱乏,都會給胎兒帶來缺失感或匱乏感。如果只是由于身體條件帶來的營養不足,母親其實很喜歡很接納胎兒,那么,胎兒能夠通過臍帶流經自己身體的血液感受到母親的接納和喜歡,頂多是先天生理營養有些不足,并不會影響出生之后的母子關系。
如果母親不接納或者不喜歡胎兒,就會下意識地不愿意為胎兒付出那么多,而下意識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情緒,致使情緒變得消極,消極情緒又會影響到母親的身體狀況。所以,即使母親的身體條件原本很好,卻可能由于“不肯”付出而導致胎兒營養不足。這種情形會在孩子出生之后逐漸演變成母子關系問題。例如:母親產后奶水不足或沒有奶水;新生兒在某個階段突然不喜歡吃媽媽的奶,甚至一吃就哭;嬰兒頻繁哭鬧,致使媽媽無法安睡;對媽媽缺少親近感和信任感;等等。
誠然,上述列舉都來自心理咨詢的臨床經驗以及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體驗。請各位讀者不要將其簡單地反推!
例如,您遇到一個產后奶水不足的媽媽,就輕易斷定人家不是真心地想要孩子,甚至得意地說出來。這么做無疑是“野蠻分析”,更是殘酷的傷害。我們在書中呈現出這樣的分析,只是想讓大家深入理解胎內環境的重要性,學會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母子關系,從而加以預防和改善。
除了子宮接納之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一旦懷孕,父母最好不要對胎兒有性別期待,尤其是母親。
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對腹內胎兒是有期待的。我們姑且稱之為“子宮期待”。這份期待同樣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成長,甚至影響一生。
在臨床上,心理咨詢師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些女性非常優秀,要么兢兢業業,要么內外兼顧,堪稱成功人士,骨子里卻是自卑的。通過心理分析發現,她們不喜歡自己的性別,一生的努力似乎都在證明:“雖然我是女人,但我很棒!我一點兒都不比男人差!”她們到底在向誰證明呢?追根溯源,竟然無一例外地指向了親生父母。她們的早年體驗透露出驚人的相似:母親懷孕時其實很想要男孩兒,出生后一看是女孩兒,很失望,有時還會在言語表情之間流露出來:“你要是個男孩兒就好了。”“我懷孕的時候,老人們都說是個男孩兒啊……”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直接表達了這種期待,譬如:“亞男”、“晟男”、“勝男”、“如男”、“依男”、“連娣”、“招娣”、“引娣”(或諧音為“銀娣”)……還有些父母索性給女兒起了男性化的名字,例如:“建國”、“國強”、“海峰”、“志偉”……殊不知,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當事人認同這種暗示時,就會努力地去實現名字所傳達的深層意義——必須成功!必須證明自己!絕不示弱!不能讓父母失望……
母親對于胎兒的性別期待,可以像播種一樣,給那些注定是女兒身的胎兒心里種下自卑的種子。雖然這顆自卑的種子有可能成為一種潛意識的動力,促動孩子性格剛毅、行為乖巧、學習優秀、工作努力、佳績不斷……然而,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誰人知曉?如果不是接觸了心理學,接觸了心理分析師,她們可能永遠也不明白為什么無論自己多么努力奮進,而始終找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也不明白為什么如此成功的自己,心底卻有自卑感;更不明白為什么面對優秀男士的追求時,竟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當然也就無從知道,為什么自己在懷孕期間異常焦慮,說不清自己在擔心什么……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胎兒通過臍帶和子宮環境感受到母親的喜怒哀懼,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母親的情緒狀態不同,血液中各種激素的水平會隨之發生變化,流經胎兒的血液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胎兒,于是,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感受。因此,所謂“共生”不僅指母子共體,還指相互感受著彼此。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共生狀態從胎內一直延續到出生后4個月。難怪母親們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經睡著了,卻能突然感應到睡在嬰兒床上的孩子,知道他/她是餓了、尿了、醒了,還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親安樂祥和,在心態上接納胎兒,愿意付出愛,胎內環境便是舒適的,胎兒由此感受到安樂祥和,會“安靜地”、“快樂地”發育生長,即使在子宮里伸胳膊踢腿,母親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如果母親經常抑郁,內心充滿無助感,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抑郁、無助,他/她會受此影響,可能放慢生長速度,可能出生后很愛哭,也可能長大后比較敏感。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總生氣,時常跟家里人吵架、摔東西,羊水就會晃動得比較激烈,變得不夠清潔,胎兒便感覺不舒服,非常有限的聽覺讓他/她聽到外面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很難聽的聲音。長大以后還可能經常被這類“噩夢”嚇醒:夢見自己獨自呆在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外面不斷傳來鬼的可怕叫聲。或是夢見地動山搖,自己無處可逃。這些可怕的畫面與早期的胎內感受極為相似,或者說,這些相似的情境描繪并傳達著他們的胎內感受:搖晃的、刺耳的、混濁的、難受的、不安全的。每當電影、電視出現類似的畫面時,哪怕只是新聞報道,他們也會格外敏感,內心恐懼。只因“觸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觸發相似的感受。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當然,胎兒并不知道這些感受叫什么,大腦也沒有發育到可以用語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這種模糊的情緒記憶卻清晰地留存在大腦里。如果不接受深度的心理咨詢,這種內隱記憶將伴隨一生。
因而,他們需要通過潛意識的語言——夢——來不斷地釋放早期感受,以確保自己清醒時平安度日。隨著大腦的發育,他們可以將這些感受轉化成畫面和意象。隨著大腦的成熟,又可以將這些信息用語言或某種符號描述出來,或說,或寫,或畫……至此,心理學家依據他們所描述的畫面和意象的象征意義,解讀出深藏其中的情緒感受,然后,陪伴和引導他們帶著自知去釋放這些壓抑多年的消極感受,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這些消極能量轉化為積極的生命能量。這是一個針對早期感受進行還原、釋放并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具有心理咨詢意義,又具有心靈成長意義。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僅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還能夠引發胎兒最早期的“選擇”。
也許您會質疑,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甚至未成人形的胎兒,怎么可能有什么“選擇”?是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用標準的科學實驗向大家證明胎兒也有自由意志,胎兒可以進行某種選擇。然而,太多的臨床案例和咨詢師的深度體驗不斷地顯現出來:這件事確實存在。作為一線的心理學工作者,我們也愿意相信這一點。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致使胎兒做出的最原初、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是否活下來”。
當母親真誠地接納懷孕這件事、營造出健康溫馨的胎內環境時,胎兒一般都會選擇“活下來”。當母親的生理條件不夠健康、但真心想要孩子時,如果意愿足夠強烈,很多胎兒都會遵循母親的意愿而選擇“活下來”。當然,不排除通過醫學保胎而挽留住胎兒的情況。
倘若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接納孩子的到來,有的胎兒會順從地選擇“離去”,出現流產的征兆。而有的胎兒仿佛更有個性,更有生存的欲望,他們愿意忍受痛苦,堅強地“活下來”,致使故事的結局發生變化:第一種情況,任憑母親千方百計地折騰,又蹦又跳,用手猛捶自己的肚子,抽煙喝酒熬夜,卻都沒有“趕走”孩子——孩子留住了自己的命;第二種情況,母親原本準備實施流產手術,甚至已經來到醫院,突然感應到孩子不想走,便下定決心生下這個孩子——孩子迫使母親保住了自己的命。
以上兩種情況活下來的孩子,在后天的性格發展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前者與母親的關系容易兩極化,要么非常順從、討好母親,仿佛害怕母親再想出什么狠招趕走自己,要么非常折騰母親,處處跟母親對著干,好似在“報復”母親;后者則十分感恩或堅韌,并且能夠促使母親變得越來越堅強和獨立。
在這里,我們還是要提醒各位讀者,請勿簡單地反推!
請不要武斷地認為,凡是流產,必定是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想要這個孩子,更不要批評她們。因為即使如此,她們也是由于心里有自己的“苦”,甚至她們自己都不知道“苦”從何來。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但引發胎兒做出是否“活下來”的抉擇,還影響胎兒的生存策略、早期的人生態度、基本的人格特質等。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