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審美、審醜與審智:百年散文理論探微與經典重讀(簡體書)
滿額折

審美、審醜與審智:百年散文理論探微與經典重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00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孫紹振是研究幽默和詩歌的大家,曾以一篇《新的詩歌美學原則在崛起》而在當代文學史佔有一席之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的研究重心轉向散文。發表了《餘秋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論餘秋雨在中國當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智性散文與南帆的寫作》,以及關於《荷塘月色》、《背影》和舒婷散文等一批評論。這類文章,分析精當深刻,見解獨到犀利,且有大量顛覆前人結論的創新之論,可以說體現了當今散文作家作品研究的最高水準。叧一類是關於散文理論創新的文章。如《散文:從審美、審醜(亞審醜)到審智》、《世紀視野中的當代散文》、《建構當代散文理論體系的觀念和方法問題》、《“真情實感”論在理論上的十大漏洞》、《從文體的失落到回歸和跨越》等近10篇文章,作者從哲學和方法論的高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史、當代散文理論體系的建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辨析和反思,其間有批判,有建構,有哲學思辨,有感性和智性的交融,極大地提高了當代散文研究的水準。本書正是這些文章的彙集結晶。

作者簡介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本書為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教材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其他學術著作有《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文學創作論》《美的結構》《論變異》《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探險》《孫紹振如是說》《文學文本閱讀學》《名作細讀》《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詩歌個案研究》《孫紹振論高考語文和作文之道》《孫紹振文集》(八卷,韓國學術情報出版社)等。散文集有《面對陌生人》《靈魂的喜劇》《滿臉蒼蠅》《愧對書齋》《榕蔭望月》《孫紹振幽默文集》(三卷)等。

名人/編輯推薦

1.本叢書是國內第一套全面地探討與梳理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體系、思潮脈絡與文化話語的研究叢書,填補了國內現當代散文研究的空白。
2.叢書的作者陣容強大。孫紹振、陳劍暉、王兆勝、謝有順均為國內知名且在散文領域卓有成就的著名學者。
3.叢書對梁實秋、周作人、錢鐘書、莫言、余華、余秋雨、梁衡、王充閭、祝勇、筱敏、王鼎鈞、高爾泰等多為國內一線名家散文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

目次

第一編 視域:理論探微 / 1
第一章 觀念和方法:建構當代散文理論體系 界說 / 2
第二章 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從審美、審丑 (亞審丑)到審智 / 49
第三章 世紀視野中的大陸散文 / 76
第四章 從詩化到審智的臺灣散文 / 116
第五章 幽默:在臺灣散文和大陸散文中 / 130
第六章 理論個案:“真情實感”論的十大漏洞/ 149

第二編 主體:從創作到理論的突圍 / 171
第七章 余秋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 / 172
第八章 南帆:遲到的現代派散文 / 193
第九章 《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理論建構的突破和前景 / 217
第十章 《中國散文史》:文體建構的曲折和輝煌 / 230

第三編 文本:經典重讀 / 247 
第一編 視域:理論探微 / 1
第一章 觀念和方法:建構當代散文理論體系 界說 / 2
第二章 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從審美、審丑 (亞審丑)到審智 / 49
第三章 世紀視野中的大陸散文 / 76
第四章 從詩化到審智的臺灣散文 / 116
第五章 幽默:在臺灣散文和大陸散文中 / 130
第六章 理論個案:“真情實感”論的十大漏洞/ 149

第二編 主體:從創作到理論的突圍 / 171
第七章 余秋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 / 172
第八章 南帆:遲到的現代派散文 / 193 
第九章 《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理論建構的突破和前景 / 217 
第十章 《中國散文史》:文體建構的曲折和輝煌 / 230

第三編 文本:經典重讀 / 247 
第十一章 反諷和抒情的統一——解讀《阿長與〈山海經〉》 / 248 
第十二章 在曲折邏輯中深化的雜文式抒情——解讀《記念劉和珍君》 / 255 
第十三章 愛的隔膜和難言之隱——解讀《背影》 / 262
第十四章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解讀《荷塘月色》 / 271
第十五章 悲涼美、雅趣和俗趣的交融——解讀《故都的秋》 / 282
第十六章 在自由的生命和齷齪的膿瘡之間——解讀《箱子巖》 / 293
第十七章 聽出整個生命的文化記憶——解讀《聽聽那冷雨》 / 299
第十八章 用雨珠子串起來多種多樣的“好”——解讀《下雨天,真好》 / 306 
第十九章 審智散文和線性的開放結構——解讀《斑紋》 / 312
第二十章 古典審美和現代審丑及審智——三峽的五種文品 / 321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悲涼、一碗濃茶、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掃帚的絲紋,潛意識下的落寞、深沉、秋蟬衰弱的殘聲、都市閑人、黃酒/白干、稀飯/饃饃、鱸魚/大蟹、黃犬/駱駝
錢理群先生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評過一種分析作品的線性思維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中,他寫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錢理群批評的是在分析中至今仍然風行的僵化思路,諸如:“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由于作家身處的時代在作家內心投下深遠的憂慮和孤獨者冷落之感的陰影。因此作者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和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b這樣的分析是很離譜的。在一篇藝術性的散文中,“籠上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居然成了問題。 是不是意味著不帶主觀感情色彩的散文才是正宗?從這里可以看出,困擾了我們近一個世紀的機械唯物論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至今仍然蒙蔽著我們一些并不缺乏寫作能力的論者眼睛。
藝術性散文并不是科學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審美的,而審美的特點就是作者主觀的感情,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感情,與客觀理性拉開距離的。在這一點上如果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賞的前提。
分析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困難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普通讀者的情感經驗有很大的距離。我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調查表明,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憑直覺就能感到文章“挺好”,但是多數說不清好在何處,許多學生讀后的感覺是“很一般”,也有人覺得“不太好”,僅僅是出于對郁達夫大名的景仰而不敢貿然直言。多數學生感到十分茫然,不甚了了,為什么要把這樣的文章選到課本中來。
問題之所以產生,在于缺乏審美修養,分不清審美價值和實用功利價值。許多問題孤立起來,是看不清楚的,只有還原到豐富、復雜的背景中去,才能有所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有了綠色作背景,紅色哪怕只有一點,也有足夠鮮明的視覺沖擊力。
比較有兩種,一是同類比較,二是異類比較。同類比較要容易一些,異類比較,需要的抽象力度要高得多。這是因為比較不同作品,要在相似點上進行,這就需要撇開各自豐富的屬性,僅僅抓住一個共同點,這是需要抽象的魄力的。同類比較,相似點是現成的,比較就相當容易。《故都的秋》孤立起來看,特點并不容易看出來。找一個同類作品來比較,例如,老舍的《濟南的秋天》,因為是同類的,都寫秋天,就不難抓住分析矛盾的契機了。
在《濟南的秋天》中,老舍稱贊了秋天的“清”和“靜”,以此為主線構成了秋天的“詩意”: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個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你到濟南來吧。

而郁達夫顯然也在表現秋天的詩意,但是,卻這樣說: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秋天的“靜”,秋天的“清”,雙方都有,但是,郁達夫所欣賞的秋天的“悲涼”,在老舍那里是沒有的。老舍筆下的秋天,從全文來看,給人一種活潑、清新、明靜、愉快、開朗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是學生不難體會得到的,把它作為美來表現是沒有什么障礙的,但是,文章的趣味卻沒有什么獨特之處。郁達夫不一樣,他把“悲涼”當作美。這是一般讀者,尤其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中少有的。如果這種“悲涼”只是一筆帶過,可能還不算是關鍵詞語,但是“悲涼”恰恰是在全文中以一連串的語詞鏈,加以強調地表現,可見這是文章“意脈”的“脈頭”,郁達夫顯然有意把秋的悲涼作為美來系統地欣賞。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秋天的悲涼為什么是美的?接著的問題是,如何讓讀者理解秋天的“悲涼”何以成為美的情感?我們來看在郁達夫筆下秋的悲涼是怎么個美法:

不逢北國之秋,已經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是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文學的審美是一種情感和感知,一般化的情感是很難感染讀者的,關鍵在于情感和感知要有特點。郁達夫這一段文字,有沒有特點呢?表面上看不出來,若用還原法,就不難看出來。當時的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文化古都,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一般知識分子,久違了這個大城市,懷念什么呢?是那里的行人熙來攘往的街道嗎?是那里的繁華商場嗎?是那里的大學校園嗎?是那文化古都的勝跡嗎?懷念這些東西,不是很能表現郁達夫知識分子的情趣嗎?但是,如果他懷念的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熱熱鬧鬧的場景,就和老舍差不多了,就沒有他的文化修養和與眾不同的個性了。郁達夫所懷念的,恰恰是老舍忽略了的東西。他個人特別關愛的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其特點是沒有大城市的商業繁華,也沒有政治生活的喧鬧。他特別念念不忘的,并不像老舍那樣有鮮明的色彩(“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個紅袍綠褲的小妞兒”),相反,他所選中的蘆花,非常樸素,從形狀到色彩幾乎沒有什么花的特點。是不是北平就沒有比蘆花更為鮮明的花呢?當然有。西山的紅葉、中山公園中的菊花就是鮮艷奪目的,但是,都給郁達夫的記憶篩選掉了。他所選中的公園,不是游人如織的勝地,而是比較幽靜的陶然亭,就是在這比較幽靜的公園中,他所鐘情的恰恰又是平淡得只剩下了柳條的影子。西山的蟲唱,有的是野趣,與其說是大都市的,不如說是鄉村的。潭柘寺的鐘聲,給人的聯想是古老、寧靜而悠遠,在大城市的喧囂中,沒有寧靜的心情是感而不覺的。從這里可以感到,郁達夫所營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囂,更具鄉野的寧靜和自然。
這樣的風景,如果換一個人,會覺得它美嗎?很值得懷疑。但是,正是這些多數人也許會覺得索然無味的地方,郁達夫感覺是最值得玩味的,比之北京聞名遐邇的景觀還要經得起欣賞: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天底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