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厥脫病證與休克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厥脫病證與休克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書分上、下兩篇及附錄。上篇論述廣義厥脫病證,設四章,分概論、厥病、脫病、厥脫證;下篇設兩章論述厥脫證與休克及休克并發癥的中西結合研治;附錄主要介紹國家中醫藥八五攻關項目救心復脈注射液抗厥脫證的實驗及臨床研究內容成果;黃道生教授歷來發表的有關厥脫病證的部分論文。

作者簡介

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首批“湖南省名中醫”。歷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院中醫科主任。中華中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函議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評審專家、湖南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醫內科學會副主任、資深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湖南中醫雜志》編委等職。

名人/編輯推薦

全新研究,全面解析——國內首部以中西醫結合論述厥脫病癥與休克的專著。

全書內容翔實,切合臨床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繼承了厥脫病證的傳統經驗,吸收了國家中醫藥“八五”攻關以及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成果,總結和收錄了當代中西結合研治的新進展。書中以隨機應變治法的形式貢獻了作者的心得,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的中、高級醫藥人員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學習和參考。

目次

序 言 1
內 容 簡 介 3
黃道生簡歷 4
前 言 8
凡 例 12
目 錄 14
上篇:中醫 厥脫病證 20
第一章 厥脫病證概論 20
第一節 厥脫病證學術史略 20
一、起源 20
二、構建形成 21
三、爭鳴變革 24
四、創新成熟 27
五、規范完善 32
第二節 厥脫病證的變革和名稱由來 39

序 言 1
內 容 簡 介 3
黃道生簡歷 4
前 言 8
凡 例 12
目 錄 14
上篇:中醫 厥脫病證 20
第一章 厥脫病證概論 20
第一節 厥脫病證學術史略 20
一、起源 20
二、構建形成 21
三、爭鳴變革 24
四、創新成熟 27
五、規范完善 32
第二節 厥脫病證的變革和名稱由來 39
一、文獻的一般情況 39
二、初始病證名和和創新名情況 40
三、厥病證脫病證名稱變化的原因 41
第三節 當代規范名稱和范疇 42
一、厥脫病證廣義、狹義之分。 42
二、癥證病的界定依據 42
三、厥病、脫病、厥脫證的含義和范疇 45
四、厥脫病證(廣義)鑒別要點(表) 46
第四節 厥脫病證病因 47
一、失血 47
二、燒傷及過度汗、吐、下傷津耗液 47
三、熱毒內陷 48
四、麻醉劑和針刺遏制作用 48
五、致敏物質與“人有稟性畏”者 48
六、飲食不節 49
七、情志內傷 49
八、痰濕阻遏 50
九、瘀滯脈絡 50
十、正氣不固 51
第五節 厥脫病證病機 51
一、氣逆及質量之變 51
二、血、津液的變化 53
三、臟腑之變 53
四、陰陽之變 54
五、腦神受損 55
六、經氣衰竭 56
第六節 厥脫病證診斷 57
一、主要癥狀和體征分析 57
二、診斷標準 61
三、厥病、脫病、厥脫證的鑒別診斷 63
第七節 厥脫病證辨證要領 65
第八節 厥脫病證基本治則治法 66
一、治則 66
二、治法 70
第九節 厥脫病證常用中藥制劑 76
一、急救用中藥注射劑 76
二、常用中成藥 81
主要參考文獻: 103
第二章 厥病 104
第一節 厥病概述 104
第二節 氣厥 106
一、證侯 106
二、治則治法: 107
第三節 血厥 109
一、證侯 109
二、治則治法 109
第四節 痰厥 111
一、證侯 112
二、治則治法 112
第五節 暑厥 113
一、證侯 113
二、治則治法 113
第六節 食厥 116
一、證侯 116
二、治則治法 116
第七節 蛔厥 117
一、證侯 118
二、治則治法 118
第八節 酒厥 119
一、證候 120
二、治則治法 120
第九節 尸厥 122
第十節 尿厥 124
第十一節 穢厥 125
一、證候 126
二、治法治則 126
第十二節 色厥 129
一、證候 129
二、治則治法 130
第十三節 水厥 132
一、證候 132
二、治則治法 132
第十四節 厥病隨機應變治療 133
第十五節 厥病預后預防調護 134
一、預后 134
二、預防 135
參考書: 144
方劑匯集 146
第三章 脫病證治 152
第一節 脫病概述 152
第二節 氣脫 154
一、證候 154
二、治則治法 154
第三節 血脫 156
一、證候 156
二、治則治法 157
第四節 液脫 157
一、證候 158
二、治則治法 158
第五節 陰陽俱脫 160
一、證候 160
二、治則治法 161
第六節 脫病證隨機應變治療 162
第七節 脫病證預后護理和預防 163
一、預后 163
二、預防 163
三、護理 164
臨床病案選輯 169
主要參考文獻: 171
方劑匯集 172
第四章 厥脫證治 175
第一節 厥脫證概述 175
第二節 氣陰耗傷證治 176
一、證候 176
二、治則治法 177
第三節 真陰衰竭證治 177
一、證候 177
二、治則治法 177
第四節 陽氣暴脫證治 178
一、證候 178
二、治則治法 179
第五節 熱毒熾盛證 179
一、證候 179
二、治則治法 180
第六節 心氣不足證治 180
一、證候 180
二、治則治法 181
第七節 氣滯血瘀證治 181
一、證候 181
二、治則治法 182
第八節 厥脫證隨機應變治療 182
第九節 厥脫證的預防和護理 183
一、預后 183
二、預防 184
三、護理 184
臨床病案選輯: 185
厥脫證歷代中醫文獻精選 190
方劑匯集 192
第五章 休克 193
第一節 概論 193
第二節 心源性休克 195
一、述要 195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 195
三、心源性休克的西醫治療 196
四、中醫對心源性休克的認識和治療 200
五、護理 206
六、中醫治療心源性休克的研究進展(綜述) 207
參考文獻: 211
第三節 感染性休克 212
一、概述 212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 213
三、治療 214
四、中醫對感染性休克的認識和治療 219
五、護理 224
六、感染性休克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綜述) 224
參考文獻: 230
第四節 低血容量性休克 233
一、概述 233
二、診斷和鑒別診斷 233
三、治療 235
四、中醫對低血容量休克的認識及治療 240
五、護理 246
第五節 過敏性休克 246
一、概述 246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 247
三、治療 249
四、中醫對過敏性休克的認識和治療 250
五、過敏性休克護理 253
第六節 神經源性休克 254
一、概述 254
二、診斷和鑒別診斷 255
三、治療 256
四、中醫對神經源性休克的認識和治療 256
五、護理 260
主要參考文獻: 260
方劑匯集: 261
第六章 休克常見併發癥 264
第一節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264
一、概述 264
二、診斷和鑒別診斷 265
三、西醫治療 267
四、中醫對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認識和治療 267
五、護理 273
六、中醫藥防治DIC的進展(綜述) 274
參考文獻: 278
第二節 多器官功能衰竭 279
一、概述 279
二、診斷 281
三、治療 282
四、中醫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 283
五、護理 289
六、中醫藥防治MODS(多器官功能失常綜合征)的研究進展(綜述) 291
參考文獻: 295
第三節 急性心衰 297
一、概述 297
二、診斷 298
三、治療 300
四、中醫對心衰的認識和治療 301
六、護理 306
第四節 急性呼吸衰竭 308
一、概述 308
二、診斷 309
三、治療 310
五、中醫對呼吸衰竭的認認和治療 312
第五節 急性腎功能衰竭 321
一、概述 321
二、診斷 323
三、治療 326
主要參考文獻: 338
方劑索引: 338
展望(代后記) 343
附錄上: 345
Ⅰ、“八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攻關)計劃專題執行情況評價報告 345
Ⅱ、“八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攻關)的相關論文 347
流行病學調查 347
壹、休克的回顧性調查與中醫辨證分析——附住院病例613例分析 347
制劑學研究 350
貳、救心復脈注射液處方組成和根據中醫藥理論及經驗對處方的論述 350
叁、選題目的與處方依據,文獻古籍、經驗或現代有關該品種研究等情況的綜述 351
肆、與質量有關的理化性質研究的實驗資料及文獻資料 356
伍、臨床研究用藥品的原料(藥材)及成品的質量標準草案及起草說明 362
陸、反相 HPLC法測定枳實注射液中 辛弗林的含量 370
毒理學研究 372
柒、救心復脈注射液動物急性毒性試驗資料及文獻資料 372
捌、救心復脈注射液對大鼠的長期毒性試驗 374
玖、救心復脈注射液致突作用研究(摘要) 377
藥理學研究 378
拾、救心復脈注射液對戊巴比妥鈉所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犬的影響 378
拾壹、救心復脈注射液對內毒素休克犬的影響 389
拾貳、救心復脈注射液對內毒素休克大鼠微循環的影響 392
拾叁、救心復脈注射液對失血性休克犬的影響 396
拾肆、救心復脈注射液對內毒素休克大鼠血漿6-keto-PGF1α及TXB2影響的研究 403
拾伍、救心復脈注射液對豚鼠心室肌細胞L型鈣電流的影響(摘要) 411
臨床研究 412
拾陸、救心復脈注射液治療厥脫證的臨床研究 412
拾柒、救心復脈注射液治療心源性休克的臨床研究* 419
拾捌、救心復脈注射液搶救陽氣暴脫證(神經原性休克) 40例臨床觀察 423
拾玖、救心復脈注射液治療感染性休克 1 0例小結 426
貳拾、隨師伍瀚超教授臨證:從心跳驟停二次搶救成功一例看枳實對心源性休克的療效 426
附錄下: 429
Ⅰ黃道生教授歷年來有關厥脫病證的科研論文 429
壹、枳實治療休克的臨床觀察及辨證分析 429
貳、中西醫結合治療休克型肺炎27例臨床分析 432
叁、熱厥證的治療和體會(附32例病例分析) 437
肆、肛趾溫差與熱厥證 441
伍、中藥靜脈給藥搶救熱病急癥 159例的臨床觀察報告 444
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448
捌、中藥治愈急性肝壞死合併肝昏迷1例 449
玖、在綜合醫院開展中醫急癥工作的作法和體會 451


書摘/試閱

上篇:中醫 厥脫病證

第一章 厥脫病證概論

第一節 厥脫病證學術史略

人類伊始就有厥脫病證。人們在勞動生產中不可避免發生跌樸,當跌倒時會出現頭痛、頭昏、昏迷、出血甚至死亡等現象,經過長期觀察和體驗,隨著文字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人們把這些現象記錄并歸納整理,才逐漸形成學術思想。這一認識過程最初我們可以從厥字的形狀,字義及出土文物等相關內容得到證實。厥從瘚,屰氣也,從疒,從屰,從欠。又通蹶字,這個蹶多了足旁,其義為顛樸,可能與失足直接相關。《準南子修務訓》:“形勞而不休則蹶”。但作為學術名稱,迄今已知文獻記載,據考證始于(春秋戰國)的《足背十一脈灸經》。她的創建、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見附表:秦漢至清名稱分析表)

一、起源

(一)最初記載厥病的文獻-馬王堆帛書(公元前500年)

1973年年底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隨葬品中有大批帛書,簡牘,其抄寫年代雖在秦漢時期,而它的成書年代卻早得多。據考證部分帛書,簡牘的成書年代與《黃帝內經》同時,或前后相距不遠,還有一部分的成書年代是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比《黃帝內經》更早,是當前我國最早的醫藥文獻。其中《陰陽十一脈灸經》首次出現“是動”病與“是主(某)所生病”,載有“踝瘚”(瘚通厥,下同)(巨陽脈),“陽瘚”(少陽脈),“骬瘚”(陽明脈),“臂瘚”(臂巨陰脈,臂少陰脈)。這些厥病證名稱在《內經》中仍保存,并愆變成經脈厥逆。經與《靈樞經脈脈篇》《素問厥論》比較,《足臂》中對經脈病的治療只提到了灸法,未及針刺治療,《陰陽》中未提及治法,而在《靈樞》中灸法的應用只限于其脈“陷下”者,另外還增添了補瀉疾留等治法, 而《陰陽十一脈灸經》描述簡略古樸,只提示了病位在脈和病名,亦未提癥候,顯示當初的原始性,誠為厥病證之淵源。

1983-1984年間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出土的漢代竹簡。其中和醫學有關的即:《脈書》內有《陰陽十一脈灸經》丙本-(相當《脈書》的第16-47簡) 全文與馬王堆出土醫書的《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及《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內容全符。更證實了上述馬王堆出土文物真實。此外在《四十四病導引》載有“蹶”、“夜日臥厥”,經考證類似病證名稱,是作為異引的適應癥而論的。在《導引之效》中的 “前厥”顯然是用以表示導引方法中的動作和姿勢。

(二)扁鵲治愈“尸厥”——最早的病案(公元前500年)

西方醫學家在近代一百多年前,才認識到休克(SHOCK)是“死亡過程中暫時停頓”。而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把這種病證當作“假死”,名為“尸厥”,當時的名醫扁鵲曾使用中藥,針灸治療,獲得了起死回生的顯著效果。據《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虢。太子患“尸蹶(厥)”當時昏迷,呼吸困難,脈搏摸不到,呈假死狀態,束手無策,要求扁鵲診治。扁詢問了病史,檢查了太子病狀“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于陰,當尚溫也”隨之斷定太子并未真正死亡,而是”假死”,稟告虢君:“若太子病,所謂尸蹶(厥)者也”,便施以針灸,熱熨,湯藥等治療,即刻轉危為安。人們稱贊扁鵲“起死回生”。扁鵲答:“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后世傳為佳話。這個“假死”的典型案例,也成為后世所稱“厥脫證”的范例。

二、構建形成

(一)《黃帝內經》(約公元前26-60年)全面總結秦漢前有關厥脫的理論

《黃帝內經》全面整理歸納了秦漢前厥脫病證的中醫理論。論中繼承先人論述厥病類的軌跡不乏其例。如《素問厥論》《靈樞血絡》的六經厥逆便是源于《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如沿用其名巨陽脈“踝瘚”等。可謂是一脈相承。《內經》論述厥病的專篇有《氣厥》《厥論》《厥病》,涉及厥病證的篇章有三十三篇,其中《素問》占21篇,《靈樞》12篇。涉及脫病證的有《素問平人氣象論》《靈樞·決氣論》等5篇。

厥在內經中含義廣泛復雜,名稱繁多。以厥字作為關鍵詞語,大致有厥、厥逆、厥氣、逆厥、氣厥等,其義有指癥者(如厥冷)有指證者(寒厥),有指病類者如《靈樞厥病》,有指病機者(如<<素問方論衰論>>“逆皆為厥”)。有指篇名者如《素問厥論》。《內經》對厥證的命名有據病因而名者,有據病機而名者,有據病位而名者,有據主癥而名者。據統計分析其名有67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類:

以氣逆所致為主的經脈之厥。經脈之厥帝曰:善。愿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

以手足之寒或熱為主癥,區分寒厥、熱厥。《素問厥論》“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即陽氣從足部衰起的,是寒厥;陰氣從足部衰起的,是熱厥

以發病暴急,出現昏迷的危重病證。如暴厥、尸厥、煎厥、大厥、薄厥、尸厥。如《素問繆剌論》:“…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指出了厥病的臨床特征。

《內經》對厥病病機的闡述,認為都與氣逆相關。《素問方盛衰論》:“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在治療上,主要是針灸,施用針灸治療的原則是“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脫病之名亦源于《內經靈樞》。最初發現可能與經絡及針刺治療相關。如:《靈樞血絡論》(專論經絡和針刺)提出“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補。”其癥狀相當現在的“暈針”。

《靈樞決氣》論述了脫病病因和分類。“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侯也。”

《靈樞通天》描述了脫病發展至危重階的表現和預后:“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此處所指其義有三;其一暴者急驟兇狠,其二不知人者,神志不清或昏迷,其三是死亡。足以說明脫病起病時間急促,病勢之兇狠,預后之不良。

總之,內經對厥病,脫病的論述,包括病名,病因,病機,治則等。初步形成了厥病,脫病的基礎理論,后世論厥病,脫病多源于此。但限于歷史條件,在病與證方面尚未區分,含義模糊;治療上只有針灸,熱熨。在藥物方面只見到治療血枯的蘆茹丸一方。除了脫之病證名稱一直保持至今外,厥之病證名稱除個別仍保留沿用外,大多已分化或未繼續使用。(另詳)。此外,也沒有將厥和脫聯系起來合稱厥脫證的論述。

(二)張仲景——創立傷寒厥病辨證論治

《傷寒論》(公元96-204)繼承了內經經脈厥逆理論,發展了傷寒病厥逆的理論和治療。《傷寒論》論述厥脫的條文有50條,占全書398條的13%,可見厥逆乃當時常見危重急證。其中見于厥陰病篇的有31條,霍亂病中2條,兩者占《傷寒寒論》論述厥逆病內容條文的66%,表明熱病極期和霍亂病,容易發生厥脫險候。

《傷寒論》于六經病證中重點論述了外感熱病中的厥逆,概括和闡述了厥證總的病機病因。如337條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并闡明熱厥“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機理。

《傷寒論》也論述了傷寒以外的厥病。因蛔蟲擾動,氣機逆亂所致者。如338條:“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因痰涎阻滯,胸陽被遏,不能外達四末的痰厥。如354條:“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著,邪結在胸中,心下煩而滿,饑不能食者,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因水停中焦胃陽虛弱,水飲內停,陽氣被遏,四末失于溫煦。如355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因肝失條達,氣機郁滯,陽郁而不能伸達四末所致氣郁。如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顯然這類病與上述六經病證的起始病因以及后期所出現的危急證候有別,張仲景在治療上以祛除病因為主,所用方藥分別為去蛔止痛,祛痰,涌吐,利水,行氣解郁等,與前者寒厥用四逆輩,熱厥用白虎湯,以及下法治療等則大相徑庭。

在《金匱要略》論及脫病:“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這也表明張仲景已將脈脫做為“一病”概念。但這個時期還沒有把厥和脫聯系在一起的論述。《金匱要略》還涉及了《內經》之外的某些厥脫病證的內容。

三、爭鳴變革

(一)《諸疒源候論》(公元610)對厥病、脫病病因學的貢獻

巢元方《諸疒源候論》是一部綜合臨床各科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對厥病的論述崇尚仲景之學外,亦有補充和創意:

1.擴大了厥病類的范圍。如中惡病候篇記述了與《內經》里相似的多種厥病,被巢氐稱之為中惡候,卒忤候、尸厥;巢氐增補的“自縊死候”,“溺死候”等。但歷來的一些初始病名在巢氐著作中沒有軌跡。

2.病因方面。《諸病源候論》對人體稟性的描述頗與現代所稱之為過敏因素致病相似:“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后胸臂…皆瘙癢…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此是客邪暴盛,陰陽為之離絕,上下不誦,故氣暴瘚(厥)絕如死”;這些理論,有助中醫認識風厥病(類似現代的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休克)。

3.在病機方面。巢氐提出了“而腑臟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則真氣竭,絕則死。”“陰陽離居”“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者;“陰陽離絕,氣血暴不通流”者。還明確指出“下脫是陰挺”(即子宮脫垂)不屬于脫病。限于當時歷史條件,書中用詞,亦有迷信荒誕之說。

(二)葛洪《肘后備急方》(公元284)

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多糸從歷代方書和民間流傳的部分單方匯集而成。取材方便,利于攜帶、檢用、適于當時就地急救之用。如:救卒死方:有吹鼻法、吹耳法、針法、灸法等,,有治療厥脫癥的方法。

(三)王燾《外臺秘要》(公元752)載治痰厥頭痛方

“病源謂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云膈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則死。”

(四)金元學術爭鳴豐富了厥病脫病內容(公元1127-1368)

金元時期的醫家劉完素(1182)、張子和(1217-1221)、李東垣(1253)、朱丹溪(1347),他們尊經而不泥古,敢于創新,敢于實踐自成一體,各具風格,分別是主火派、攻下派、補土派、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號稱金元四大家。四大家在內科熱病和厥脫學術研究方面影響亦深,主要表現在:

1.對厥逆病機和陽厥、陰厥的闡述。劉完素針對《傷寒論》偏重寒邪致病,熱成寒化,用藥以辛溫為主等環節提出:“六氣變亂而為病者,乃相兼而同為病…,性異而兼化者鮮也…,病本熱而變寒者,實亦鮮也。”。認為熱病厥逆乃“氣逆沖上,火氣炎上故也”。

劉完素不拘于《素問厥論》∶“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之論。而是從時代流行病特點,探查原發病始動因素,結合癥脈,著眼整體,重新定義為:“然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渇,脈遲細而微,全無陽證。其陽厥者,原病脈證全為陽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溫,雖厥而亦煩渇譫妄,身熱而脈數。”含義準確。對厥逆病機,癥候論述較為全面。

2.熱病厥逆主用寒涼。劉氐指出了使用溫熱藥的弊端,如;“及嘗有陽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反誤以熱藥投之,病勢轉甚,身冷脈微而欲絕…”認為“寒藥養陰退陽生脈”。涼膈一服,則陰氣可以漸生。…而復不致至于死故也。”(《河間六書》)為熱病厥逆證指出了治療用藥原則。

3.使用瀉下和涌吐法治療厥病

從《儒門事親》記載看,吐法的適用癥較多。“凡尸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一涌而醒”。三法六門中列涌吐方9首,其中常用的有三圣散、瓜蒂散、獨圣散,它們均是以瓜蒂為主藥的涌吐方。這些方法為治厥逆開辟了新的給藥途徑。

4.對《傷寒論》厥證總綱的爭論。

《傷寒論》第337條提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人稱之為厥證總綱。對這條訓律歷來無人質疑,惟有棒喝。成無己在他的著作《傷寒明理論》中提出的“四逆與厥逆相近而非也”的觀點“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是也,厥者手足冷也。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有異也”。李東垣認為“斯言也!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者歟?竊嘗考之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或曰四逆,或曰厥,或曰厥逆,或曰厥冷,或曰厥寒,或曰手足逆冷,或曰手足厥逆或曰手足厥冷或曰手足厥逆冷,細詳其義,俱是言寒冷耳。故厥逆二字每每互言,未嘗分逆為不溫,厥為冷也。”不贊成成氐把厥與逆截然分開,并以此區分“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下與不下。”之說。對上述問題的辨論,在時隔幾十年之后又由滋陰派醫家朱丹溪將其引入更深層次的研討,涉及傷寒厥證“總綱“。朱丹溪認為厥有:“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此專指手足(局部)寒冷之厥。又有“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即同時伴有其它癥(證候)狀的(稱)厥病,而手足寒冷只是厥病的一種或有表現。以此區別局域性病變和整體性病變,一改往昔醫家惟手足冷“是”厥之說,糾正其偏面性。

5.厥病的分類:按照朱丹溪的論說,厥有“手足寒冷者”之厥外,尚有因病而異之厥,“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又尸厥、飛尸、卒厥,此即中惡之候,…痰厥者,乃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蚘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日:蚘者,長蟲也。…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昧順氣散或調氣散。”(丹溪心法厥五十七)又誚“證,厥當分兩種,次分五臟。”(脈因癥治)

(五)成無己闡述“五絕”,揭示脫病與五臟相關。

《注解傷寒論》(1144)《傷寒明理論》為金成無己所著。其中對“五絕”的闡述,在繼承《內經》陽明脈解篇∶“厥逆連經則生,連臟則死”基礎上,增補了傷寒論(其它版本)言厥者多,而論脫者少的缺陷。

“五絕”。五者,指肺(命)、心、肝、、脾、腎。絕者,斷也,盡也,竭也。總之為衰竭之義。與脫者,消亡之義相近,故后世有將衰,竭,脫歸屬于同類病變。

1.脫病與五臟相關。《注解傷寒論》“辯脈法”闡釋命絕時指出“正與邪爭,正負邪勝也。正氣已脫,胃氣又盡,榮衛俱絕,邪氣獨勝,故曰命絕也”成氐認為正氣已脫的主要病位,病機歸之于“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汗出、發潤者,津脫也;喘不休者,氣脫也。”(《注解傷寒論》)

2.“五絕”之患各有先兆,倡診瞳子法“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受損必有外現之形。成無己解釋“腎絕,腎司開合,禁固便溺。溲便遺失者,腎絕不能約制也。腎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