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呂澎自選集(簡體書)
滿額折

呂澎自選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呂澎自選集》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闡明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流變。作者以編年的筆法,收集了作者歷年的精選文章,提出了一些令人驚覺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藝術家、藝術品與社會、經濟等因素的關節點,供給人們去繼續思考,以引發深意,鋪敍成篇。

作者簡介

呂澎,1956 年出生,1977 年上大學。1979 年開始學習西方藝術史,1981 年進行藝術史研究。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陸續出版西方藝術史的翻譯和著作,1989 年底與易丹共同寫作《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

年主持“廣州雙年展”。年底《年《年策劃並組織第五屆“成都雙年展”。

名人/編輯推薦

《呂澎自選集》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現象感知與感悟之文集,文章極具文獻價值,具有翔實珍貴的文獻史料參考意義。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現象和藝術潮流的一次從宏觀到微觀的梳理,對當下發生的和初露端倪藝術現象闡發自己的觀點,對中國當代藝術批評體系的構建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次

001 《藝術·市場》第一輯前言

004 85 情結與當代問題

014 走向市場

017 展開90年代

019 藝術操作

042 從“廣州雙年展”看中國大陸90 年代藝術發展的基礎及方式

048 “廣州雙年展”後的反省與問題

054 什麼是當代史 ——關於當代藝術史的寫作

062 《20 世紀中國藝術史》初版前言

070 市場的凱旋

——今天的藝術市場究竟具有什麼性質

075 讓當代藝術的“泡沫”漫天飛舞

079 《個案——藝術史中的藝術家(Ⅰ)》序言

085 《美術的故事 從晚清到今天》前言

088 藝術體制與觀念的變遷

——對“上海雙年展”和“廣州三年展”新世紀兩端

展覽的歷史陳述和問題分析

101 中國畫問題

——用筆墨紙硯完成的繪畫之繼續存在的基礎究竟是什麼

122 從“瘋人島”到阿瑪爾菲

——“給馬可波羅的禮物”的散記

146 《20 世紀中國藝術史》增訂本英文版序言

151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序言

158 什麼是我們討論當代藝術史的基礎

175 溪山清遠——中國當代繪畫的氣質轉向

183 傳統才剛剛開始

——關於未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重要課題

187 《中國藝術編年史 1900—2010》序言

196 《21 世紀中國藝術史》前言

200 “新繪畫”的歷史與語言流變

220 《廣州雙年展 中國廣州首屆90 年代藝術雙年展

(油畫部分)20 周年文獻集》前言

228 《如何學習研究藝術史》前言

232 《如何學習研究藝術史》引言

——學習藝術史之前的提示

237 歷史之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

245 《20 世紀中國藝術史》修訂本英文版與法文版序言

250 文明的維度

——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265 後記

 

書摘/試閱

溪山清遠

——中國當代繪畫的氣質轉向

 

1949年,英國藝術史家Kenneth Clark 將他在牛津大學Slade professor席位的講稿以Landscape into Art 的書名結集出版。盡管Kenneth Clark 的目的是希望解釋日常中所說的“風景”是如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的,但是,他優美的分析仍然涉及了歐洲國家的文明邏輯。他論及了提供歐洲文化的源泉的希臘人僅僅對人而不是對自然的價值給予高度重視,只有到了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歐洲文明才對自然本身有愉快的認識。Kenneth Clark 甚至強調說:Petrarca“是第一個為登山而登山的人,他登上山頂僅僅是為了飽覽大自然的景色”。在另一部著作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里,作者Malconlm Andrews(他也是一位英國教授)通過對可能是Lucas Cranach14721553)的作品和Albrecht Durer14711528)的兩件作品(Little Pond House , c.1497 and The Virgin andthe Long-tailed Monkey , c.14971498)的比較,討論了歐洲畫家究竟是在什么時候將“風景”作為主題(subject),而不僅僅作為背景(setting)。就自然作為被欣賞的主題入畫而言,中國人因為其基本的思想與文化背景(老莊哲學及其生活態度),很早給予了認可。如果我們通過文字去了解中國古人對自然的認知態度,那的確是太久遠的事了:

 

今我斯游,

神怡心靜。

……

嘉會欣時游,

豁爾暢心神。

散懷山水,

蕭然忘羈。

 

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

(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這些文字比Francesco Petrarca 給他的朋友信中討論對自然的愉快感受要早差不多一千年。如果我們去尋找古人描繪的讓人神怡的自然風景,即便不去討論王維,五代時期的山水畫也已經非常說明問題。

我們的重點當然不是風景畫或者山水畫的歷史研究,我想說的是,存在著文明傳統導致的藝術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對生活在這個傳統背景下的藝術家起著難以抵御的作用,并讓藝術家飽受其滋潤,培育出特殊的氣質,從而形成獨特的思維與感覺方式。就像本次展覽的標題一樣,我們很難將中文“溪山清遠”(xi shan qing yuan)翻譯成英語,而勉為其難地使用了“Pure Views”,在那些嚴格的學者那里,這樣的翻譯幾乎是不成功的,甚至具有難以表達含義的遮蔽性。

Pure Views Remote from Streams and Mountains 是南宋時期(11271279)的畫家夏圭的一件山水畫的標題。夏圭的生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一定屬于寧宗(11941224)時期的人,因為他是寧宗朝畫院待詔,并有受賜金帶的記錄。Pure Views Remote from Streams and Mountains 是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作品,作品描繪了中國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懸巖、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一個普通的西方觀眾會如何將這幅畫中的自然與比如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風景畫進行比較呢?

藝術史家當然可以從材料、技術、風格以及趣味上去尋找不同和差異,但是,真正的差異來自文化的源頭,來自文明的自身傳統,如果觀眾對一種藝術現象缺乏對其文明傳統的了解,即便是在今天如此具有平面性的全球化時代,也很難有真正的理解與認同。

觀眾很容易看出,與之前若干年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印象不同,展覽里的作品似乎更多地開始呈現出特殊的傳統氣質。參加展覽的大多數作品描繪的是自然、風景以及山水的內容,曾經的政治與意識形態的符號幾近消失,而且,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了新的氣象,應該看得出來,這些新氣象表明藝術家們很主動地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盡管他們采用了各自的角度,意圖也不太一樣。

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來說,討論“文明”與“傳統”這類問題并沒有想象得那樣容易。中國知識分子對自身文明的反省開始于鴉片戰爭,1895年,甲午海戰失敗之后,對西方文明的了解成為大多數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的嚴峻課題。涉及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沖突問題一直持續不斷,但是,直到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藝術家們對自己文明的看法也不像“五四”時期部分激進知識分子那樣給予決然的否定。那些從法國和意大利學習西畫的藝術家仍然經常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并與傳統主義者共同舉辦書畫雅集。1945年到1949年是內戰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藝術家之間根據自己的知識與判斷確定自己的立場——堅持西畫或者堅持傳統繪畫;在共產黨控制的延安地區,藝術家們被告知,重要的不是西畫和那些傳統的中國畫,因為,之前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在19425月告訴當地知識分子:文藝應該成為打擊敵人(日本軍隊與國民黨)的武器,黨要求藝術的風格與趣味應該讓那些沒有文化的民眾能夠理解和認同,這樣能夠很好地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與思想。1949年,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直到1976年,延安時期的文藝政策和思想始終被要求成為所有藝術家必須遵循的準則。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的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為“經濟建設”,人們才漸漸有了機會恢復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

20世紀80年代,中國年輕的藝術家開始從圖書、展覽中重新了解西方藝術,他們將西方思想和藝術用于個人重新觀看世界和實現個人的藝術自由。這個時期,主要是西方的現代主義藝術——從印象主義到達達藝術——對他們產生直接的影響,他們對之前的政治禁錮是如此地反感并對新藝術無限向往,加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的教育背景,因此有將近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現代主義藝術家沒有去關心和重新理解他們自己的傳統文明。

80年代末,藝術家們漸漸有了條件去了解和認識傳統藝術。這份工作最初主要是從那些保持用傳統工具的國畫家開始的。1989年,一個名為“新文人畫”的展覽在北京舉行。這個展覽被那些現代主義藝術家嘲笑為思想的無能和藝術膽量的懦弱,是藝術的退步,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年輕畫家加入了這個隊伍。可是,那些使用非傳統材料和工具的藝術家卻繼續與西方的潮流發生聯系,由于中國的特殊制度背景、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受國際社會冷戰意識形態傳統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家更合適的機會是通過國際性的展覽展示自己的新藝術,由于這些新藝術的圖像具有特別的象征和關乎這個時期的特殊趣味,西方觀眾越來越通過這些藝術了解到了中國,他們熟悉了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

改革開放導致中國越來越深地融入進這個世界,這提示了中國究竟什么才是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具有創造性的立腳點?一百多年對西方文明的學習讓自己的文明究竟獲得了什么?什么是今天及其與今天相關的藝術?

1998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在北京主辦了一個題為“Im Spiegel Der Eigenen Tradition”(傳統反思:中國當代藝術展),Eckhard R. Schneider 說:Das Konzept der Ausstellung geht von mehreren tomalen Bereichen traditioneller chinesischer Kunst aus und zeigt ein Spektrum verschiedener Bezugsmog lichkeiten in der zeitgenossischen Kunst.(這次展覽的出發點是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對待自己的傳統),展覽中出現了不少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作為學者的朱青生不僅參加了展覽,還寫了一篇文章,他為觀眾提示了“藝術”的中國古義是如何演變的,他還說:“‘藝術’的中國古義的重新考察是出于現代藝術的要求。”這里,他多少敏感到中國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反省自身文明傳統的時候了。2003年,在北**京藝術工程空間里,批評家栗憲庭策劃了“念珠與筆觸”(Prayer Beads and Brush Strokes)。他邀請了部分使用傳統材料和工具的畫家,展示他們區別于“大體沒有超出西方抽象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語言模式”的“水墨抽象”的另一類——發展于“新文人畫”——的作品。盡管這些作品看上去大致仍然是“抽象的”——一個對西方繪畫術語的借用,但是在中國批評家和藝術家看來,這個路線的繪畫是來自于“深厚的書畫傳統”的新的形態,既區別于西方繪畫,也區別于傳統繪畫。栗憲庭對這個展覽的主題研究文章開始于2000年,之前在很多文章里,他也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批評家與藝術家的工作表明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在21世紀里一定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Pure Views 是一次對使用西方材料對傳統文明和氣質的反思與表現的中國當代繪畫的集中呈現。參加展覽的藝術家的年齡跨度很大,從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在觀察、理解中國傳統文明的時候,表現出感受、評價和態度上的不同。事實上,作為中國藝術家,一旦將注意力和感受力放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上,去發現其中的奧妙,就會創造出新的當代藝術。關注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的時代背景的確不同了,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沒有透徹的了解;從1978年到2000年之間,中國藝術家重新了解人類的其他文明有了充分的機會,他們通過結合西方藝術的藝術實踐進行了自己有藝術史的當代實驗。正如我們在前面提示的那樣,漸漸地,中國藝術家開始沒有偏見地、綜合地吸取不同文明的資源,出現了一種明顯恢復中國氣質的傾向。

中國人常用“領會”“領悟”這樣的詞匯來說明對一個問題的真正理解。對于我們所說的“中國氣質”,又該如何去理解呢?

今天的中國人,不僅與他們的先人存在著明顯差異,他們的精神狀況經過了當代社會復雜因素的過濾,這樣的背景決定了像陳丹青、尚揚、毛旭輝、王廣義、張曉剛這些藝術家將疑問與不得已的情緒放進他們的作品里。陳丹青顯然表達了對“溪山”氣質的眷念,但是,他如此地將關于“溪山”的書而不是本身放進構圖中,呈現出一種有感傷情緒的茫然。毛旭輝早年接受了不少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家和思想家的影響,他甚至到今天也是帶著強烈的悲鳴來看待現實和歷史的,這樣,他明顯地與傳統文人的風格保持了距離,可是,他的悲鳴難道與古人的那種

矛盾心境沒有聯系嗎?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說:“著名的元代畫家趙孟頫(12541322)于公元1302年創作了這幅令我感動不已的偉大作品《水村圖》,這是我最喜愛的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遠’式構圖,這種形式感給人一種無限的寬廣、深遠和悵然之感。”這種特殊的歷史精神的延續性在王廣義、張曉剛的作品中能夠看到,他們總是在昨天和今天之間建立批判性的分析,王廣義總是以一種超越的態度去審視問題,而張說他發現了時間對于視覺判斷的影響以及心理上的重要性。

周春芽的作品標題是《仿夏圭〈溪山清遠〉》,西方人可能不理解“仿”的中國含義,那就是尊重與理解,周春芽將他早就感悟到并創造的“桃花”放在夏圭的山巖景色里,不過是一種延續傳統氣質的當代表達。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內心沒有上一代藝術家那樣沉重,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帶有實驗的性質。岳敏君、洪磊、何森、楊勉、趙勤的作品印下了他們各自的理解。岳敏君在“笑臉”之后用了很多時間去思考“什么是藝術”?他很快就用傳統的園林來構筑“藝術的迷宮”,他關心很多前輩藝術家——幾乎就是那些用傳統材料和工具作畫的畫家,并且他熱愛他們的藝術,可是,他也在思考,為什么這些畫家具有獨特文明特征的作品沒有被認為是“當代藝術”,他用有趣的安排來讓我們回顧這些中國畫家,并建立了新的構圖秩序。當洪磊說他看到董源(宋代畫家)的《溪岸圖》時,有一種“像被打了一記重拳差點兒跌倒”的感覺,這一描述絲毫沒有夸張,他對古人的圖畫敘事有發自內心的理解,所以也才試圖在自己的描畫中表現內心的隱隱不安和驚異;何森使用不同的技法去解構他理解的古代藝術,創造出一種新的美學;楊冕試圖用印刷技術的CMYK 術語和方法來表達文明在不斷的消費中消失;而趙勤則保持了他早年的浪漫主義激情,對時間與衰敗給予了感傷的回憶,這種情緒與古人非常接近。有很長的時間,方力鈞將生命與天地宇宙的關系作為自己表現的重點,他購買并收藏古人的東西。他的藝術表明了對時間的認識。他給予了時間燦爛的陽光,云彩和大氣是如此浩瀚,可是,他總是將死亡明顯和不明顯地放進作品里,這樣的態度與他在90年代上半葉非常不同。至于一直以“壞

畫”和空曠場景中的小人構圖為人所知的曾浩,在最近也嘗試著一種從頭開始的簡化。他似乎感覺到了繪畫的簡易,他很容易從古人的觀點里發現自己的道理,而他卻也希望找尋自己的路徑。

在沈小彤、曹靜平、唐可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氣質對他們的影響,沈小彤說他喜歡石濤的“平實入境”“清濁自分”;曹靜平借用陶潛的詩句以表達對《溪山行旅圖》的感覺:“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樣的表述非常接近中國人的習慣。唐可承認他對“宋明以來古畫傳達出來的幽雅氣度”非常偏愛,同時相信自己在用新的方法延續這樣的氣質。張小濤意識到:“傳統是流變的河流,似乎我們總是要回到這個河流中來。”可是,他在《向李唐致敬!》放入了自己對山水與自然的理解。

章劍對董源的平淡有認同、李青即便在馬德里也討論的是另一種“孤獨”、楊勛對傳統文明的理解是一團讓人著迷的迷霧,所以他的園林充滿著幽雅的戲劇性與文化想象;沈娜的作品看上去是在收心,她在閱讀和理解中漸漸去關注歷史的痕跡、羅荃木的作品不妨可以被看成是對李成的態度的尊重與再現,他甚至感受到時間的穿越導致的現實共鳴;彭斯的畫有濃重的氛圍,可是,已經透露出來自傳統氣質的感染,他也告訴我們,他已經從基督義理的愛轉向了對自然的愛的理解;高偉剛使用“靜修之物”來表述他要苦求的對象,可是,這樣的對象在中國人看來是通過內心修煉達到的境界,而不僅僅是畫面上的效果。

中國古代批評著作《格古要論》(卷上)說:“夏圭善山水,布置、皴法與馬遠同,但其意尚蒼古而簡淡。喜用禿筆,樹葉間夾筆。樓閣不用尺界,信手畫成,突兀奇怪,氣韻尤高。”這是對夏圭的繪畫藝術的評價。西方讀者閱讀這樣的評論可能難以真正理解“蒼古而簡淡”或者“氣韻尤高”究竟是什么意思。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因為不同民族的藝術歷史有所不同,關鍵是,不同的語境、文化結構以及人文地理因素決定著不同文明的邏輯,繪畫與文字一樣已經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凝聚,只有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精神凝聚,才容易理解這個文明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明顯有了這樣的感受和要求,中國的當代繪畫在經過了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觀念的洗禮后,基于自身的傳統,開始有了新的出發點。

一百多年前,左拉(Emile Zola18401902)在討論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作品時,使用了“氣質”(temperament)這個詞,那時,法國觀眾對日本和東方藝術漸漸有了新的興趣,顯然,學院派的術語很難勾勒馬奈以及以后印象主義畫家的新繪畫。今天,我們同樣能夠看到不能用來自冷戰意識形態或者西方后現代術語給予描述的中國新繪畫,這些新繪畫不同程度地顯現出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從中去領悟和體會。

順便告訴一下觀眾,春天通常是美好與愉快的同義詞,可是夏圭時代的畫家即便是描寫春天的景色,也經常不是那么直截了當,并且也總是要表現出不僅僅屬于春天的復雜心理感受,清風綿雨、松樹柳枝在南宋文人和畫家的內心喚起的往往是淡淡的憂郁,甚至是一種凄楚,所以,即便是春天,即便是美麗的西湖,我們也看不到歡快的優美而只能感受到陰郁的幽思和哀愁。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

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

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張炎《高陽臺·西湖春感》)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

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何人是?千古恨,幾時洗?

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溪未遇,傅巖未起。國事如今誰依仗,衣帶一江而

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文及翁《賀新郎·游西湖有感》)

 

閱讀這樣的詩詞當然需要歷史背景,但是,只要熟悉并具備與作者相同的氣質,我們就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難以言表的精神世界。理解“Pure Views”展覽中的繪畫作品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2010 年9 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