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寧波藏書文化:甬藏書香(第一輯)(簡體書)
滿額折

寧波藏書文化:甬藏書香(第一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虞浩旭、張愛妮編著的《甬藏書香(寧波藏書文化)》是寧波文化叢書(第一輯)中的其中一本,從藏書的種種概念談起,綜述中記述了藏書的歷史、寧波的藏書史、寧波藏書人收藏精神、寧波的藏書樓、寧波的藏書名家等。接下來用四十七篇文章講述了寧波四十七個藏書人的故事,以詩歌開頭,故事生動具體,讓讀者對藏書人的故事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本書語言精練,故事豐富,用藏書故事把書藏古今的寧波藏書文化有了一個更生動的闡釋。配以精美的插圖,圖文並茂。

作者簡介

虞浩旭,1964年11月生,浙江慈溪人。198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現為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政協寧波市第十一、十二屆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史專業委員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文化史中的藏書文化史、對外交通史、越窯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歷代名人與天一閣》、《天一閣論叢》、《風雨天一閣》、《書院聖地——白雲莊》、《嫏媛福地——天一閣》等,共發表論文60餘篇。現正從事的課題有《解讀天一閣——關於天一閣藏書現象的文化詮釋》、《浙江現存藏書樓研究》、《寧波歷史上的文獻名著》、《寧波與中日文化交流》、《麻將的歷史與文化》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虞浩旭、張愛妮編著的《甬藏書香(寧波藏書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讀物,側重反映對寧波發展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藏書文化。編排圖文並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文學性、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為大眾提供了一張文化尋根的導遊圖,以及一杯安頓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前言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何偉
(一)
中國的古城實在不少,若論我國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備歷史地理的眼光,都會聚焦寧波——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
這座從遠古走來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開了一幅幅風雲際會的歷史長卷。翻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不難發現寧波在我國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當寧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時,我國海岸線上的先民基本還處於文明的空白處;當寧波先秦時期設縣建制,廣州還是鄰近番禺的寧靜村莊;當寧波唐代建州(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已是“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繁華城市,此時的上海還只是一個海濱漁村;宋代的寧波已是我國聞名國際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一片灘塗;及至近代寧波作為“五口通商”被迫開埠,青島、大連等城鎮化才剛剛起步,更不必說改革開放後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類比,無意仰己抑人。只想說明,以商城聞名的寧波,其實是隱身的文化重鎮。其文化價值和地位,顯然是被低估了。僅以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河姆渡為例:其制陶、稻穀和幹欄式建築的發現,修正了我國學術界總把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的唯一搖籃的定論,確認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另一個發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動的六支槳,印證了寧波先民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驅,為我國臺灣和太平洋島嶼的文化作出歷史性的貢獻。澳大利亞悉尼市迪米蒙地電影製片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拍攝了一部記錄太平洋沿岸歷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從河姆渡開篇的。
寧波文化礦藏的豐富性和不凡品質,還在於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國大運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國錢莊的發源地之一,海運史上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之一……總之,寧波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經絡中一個很關鍵的穴位。寧波的歷史區域文化,猶如一座豐盈的藏書樓,在文化復興的聚光燈下,亟須整理與傳播。
寧波歷史文化何其久也,寧波地域文化何其豐也,先賢前輩們已經為寧波開闢出了一塊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為祖籍寧波、生活於寧波的我,不禁對家鄉深厚的文化遺產肅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趕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目標時,有多少寧波人還記得曾經的燦爛?又有多少人瞭解寧波往昔的輝煌?
(二)
區域文化研究的興盛和傳承,是近年來國內學界的獨特景觀,既得益于文化的復興,又受到區域發展競爭的推動。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這股熱潮也波及作為吳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寧波文化。
某種文明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根本上是由地緣自然條件所決定的。文明所處的地緣環境與精神性格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影響一個文明的精神氣質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換成老百姓的說法,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三面環山,潮汐出沒的甯紹平原居中,多類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貫其中,江河湖海點綴其間,構成了寧波“經原緯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徵。“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高麗,商舶往來,物貨豐溢。”(寶慶《四明志》)“自宋以來,禮俗日盛,家詩戶書,科第相繼,間占首選,衣冠人物甲于東南。”(成化《寧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寧波好比一個內斂聰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氣質,也有個性脾氣。發源于四明,聳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匯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發展,塑造了一整套屬於自己的優秀文化符號、習俗和精神,說得洪亮一點,叫作“寧波文明”。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來龍去脈,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符號。寧波的文化特質,如果要用極精簡的字詞來表達,就是“江海”和“商賈”。水路交通和商幫文化是閱讀寧波風雲際會悠長歲月的兩個關鍵字。伸展開來,從類型看,有海洋文化、農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從特質看,有商幫文化、耕讀文化、工匠文化、飲食文化;從思想看,有浙東文化、佛教文化;從文人看,名儒碩彥,人文薈萃,有南宋的心學先賢“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嚴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王陽明、開啟日本明治維新的導師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黃宗羲……正可謂千年古城,百年風雲,幾度沉浮,氣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樓,而在文化氣質。讓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軟實力”。表面上看,決定城市差異的是經濟,骨子裡是文化。今觀神州,仰賴房地產狂奔的造城運動,流水線般建造的排排高樓大廈取代古城舊貌,割斷了多少城市的歷史脈絡,推平了多少地域審美特徵,埋葬了多少豐厚的歷史記憶,已經無法計算。寧波籍文化大家馮驥才先生認為,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多樣,每個城市都有獨特和鮮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現在我們660個風情各異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很難再呈現出一個整體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遺失了文化,隨波逐流遺忘了故鄉,身在故鄉而不知故鄉何在。
物欲越是膨脹,文化越是珍貴。寧波人之所以成為寧波人,並不是因為出生在寧波,而是身上承載著寧波的文化符號和基因。這些由寧波的風俗、語言和信仰因素組成的“寧波腔調”,以及地緣、血緣關係組成的坐標系,會讓人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不論你身處世界何地,只要據此便可找到家鄉,認祖歸宗。如果遺失了寧波文化,即使站在這片土地上,也很難再是寧波人。令人憂心的是,在現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歷史文化面臨諸多存亡考驗。公路毀了,可以修復;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如同絕跡的物種,沒了,就永遠沒了。現代人精神家園的迷失和情感歸屬的危機,成為一種流行國際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後流離失所的後遺症。
今天的寧波缺什麼?不少人感歎缺文化,我看來,表述不很準確。寧波並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對豐厚文化的記憶和傳承。“文之無書,行之不遠”,作為文化工作者,作為寧波人,我們深恐隨著時間的推移,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文字的闕如而流失,隨著記憶的衰退而歸零。把文化擺在什麼位置,不僅僅取決於政府,更取決於每一個廁身其間的市民的態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們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喚醒城市記憶的味道和畫面,保護並標出寧波的文化風景線,繪製文化地圖延續文脈,亟須一套權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讀物。本叢書的出版和傳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叢書的編纂,雖非規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卻頗費周折,幾起幾落,幸得寧波文化事業基金委員會慧眼識珠,忝列扶持專案,又得寧波市委副書記余紅藝及市委宣傳部等部門的鼎力支持,寧波出版社調集精幹,組織本地學界文化精英,殫精竭慮,撰寫這套叢書。
自2012年始,編纂委員會成立並確定了叢書的編纂大綱,專家們從寧波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座標中,盡可能篩選出具有鮮明特色和傳承價值的內容作為首批選題。第一輯八種,選題側重反映對寧波發展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八個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計畫此後逐年推出各類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獻出寧波文化的“滿漢全席”。
叢書著力點不在學術鑽研和考證,而在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寧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專題篇,絕非貫通一氣的皇皇巨著。叢書力求編排圖文並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文學性、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為大眾提供一張文化尋根的導遊圖,以及一杯安頓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鬧市中拾取一份寧靜,於紛繁中理出一片安詳,于浮塵中聞到一縷書香,於物欲中尋得精神的家園。
2014年夏寫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目次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書種傳來直到今 寧波藏書文化綜述
寧波的藏書故事
一 薪火相傳續書種
二 學人收藏兼一身
三 嗜書癡書有專藏
四 藏書名樓甲一方

書摘/試閱

(五)勤把詩書向窗讀
草堂坐在陵南穀,勤把詩書向窗讀。
學門長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
昨日溪頭罷釣歸,花笑鶯啼芳草綠。
猿鶴嘹嘹哀怨啼,蕭瑟自理山家曲。
這是方孝孺的《草堂歌》,是對其小時讀書處陵南草堂的美好回憶。
方孝孺(1357一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自號遜志,嘗號緱城生,人稱“緱城先生”。祖上原籍浙江桐廬,宋初時遷入寧海緱城,至方孝孺時已是十五世。方自幼聰慧過人且喜讀書,6歲能作詩。10歲後,整日足不出戶學習,理趣會心,神融意暢時即使外面風雨大作也沒發覺。鄰居見他如此癡迷學業,以為他很迂腐,就連與他聯姻的人家也這麼認為。鄉人因其善屬文,故又呼為“小韓子”。18歲時,即寫出了洋洋數千言的《深慮論》(10篇)和《釋統》(3篇)等史論文章,談古論今,縱橫捭闔,且行文嚴謹,章法巧妙,為時人所驚。20歲受業于明初著名學者宋濂,為宋所重,宋濂曾說:方孝孺的才學,只要假以時日,一定能讓我震驚。自從我們與他在文藝場上角逐,就已經分不出誰是學生誰是老師了。明初學者蘇平仲也認為方孝孺年輕善文,在同門中無人能及。只要是宋濂的朋友,都對他讚賞有加。
洪武十六年(1383),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揭樞推薦,朱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對孫子朱允炆說:方孝孺是端正之士,一定要讓他輔佐你。又說:是個異人,我不能用,留給子孫用於輔佐太平也夠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被召見。兩次均未被重用。後被蜀王朱椿(太祖第十一子)聘為世子師,曾說“閱士孔多,我敬希直”,且賜名其書齋為“正學”。故人又稱方孝孺為“正學先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病逝,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遵太祖“必先召孝孺”之遺命,召回孝孺。方先後任侍講學士、文學博士等職,擔任《太祖實錄》《類要》總裁,主持京試。建文帝為人仁厚,方孝孺提倡仁政,重禮儀,主教化,正合建文帝意。經過一系列的變革,卓有成效,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明書》作者傅維麟曾日:“建文中,法網疏闊……一時士風朴茂,尚義者多。”後朱棣起兵,其謀士姚廣孝日:“南方有方孝孺,素有學行,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後方孝孺還是被殺,且被滅十族。經過三次抄捕,家族中被殺873人,充軍流放者數千人。方孝孺故里溪上方村被夷為平地。悲哉!
溪上方村被夷為平地後,方孝孺小時候讀書處陵南草堂也隨之被毀。現此處環境極為幽寂,雜草叢生,荊棘遍地,遙想當年方孝孺在此築居,經日誦書,歷時數載,如今什麼也不復存在,荒草萋萋,人事不再,不覺悵然。
方孝孺的另一讀書、藏書之處為石鏡精舍。方孝孺的老師為開明代藏書風氣的宋濂,宋濂建在深山密林中的青蘿山房,藏書萬卷,屢經戰亂而安全無恙。方孝孺曾在青蘿山房讀書,青蘿山房的豐富藏書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使他也極力訪求收藏圖書。明洪武十八年(1385)和二十二年(1389),方孝孺兩次到甯海前童村講學,設館舍于石鏡山下,因名之日石鏡精舍。據王重光先生《方孝孺講學處》一文介紹,石鏡精舍曾收藏有數千卷藏書和方氏的大量手稿。其時,不僅方孝孺在此挑燈夜讀,著書立說,而且《明史》上有載的許多人物都曾聚集於此,受教于方孝孺。方氏傳世的《遜志齋集》大部分篇章均由當年石鏡精舍的學生們偷藏下來,續補成卷。現石鏡精舍早成廢墟,殘存僅卵石、矮牆和門檻而已。在距石鏡精舍不遠的山岡上立有“方孝孺講學處”紀念碑。方孝孺手植之六株古柏尚存,枝若蒼龍,奮爪淩空,根似蟒蛇,盤纏交錯,呈現一派碧翠妍秀、莊嚴肅穆的景象。書院為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這也註定了書院與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漢代,“精舍”“精廬”為聚集生徒、私家講學之所。到了唐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書籍逐漸增多,於是建造了院子來安置藏書,“書院”便有了藏書樓的意義。南宋時,寧波的書院多是文人講學之所,眾多生徒在書院接受學術教育,可見書院推動了古代學術研究的發展,使文人雅士聚集一處,著書立說。
P79-8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