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愛因斯坦的聖經:可以反復吟誦的宇宙史、自然史與科學史(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愛因斯坦的聖經:可以反復吟誦的宇宙史、自然史與科學史(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8 元
定價
:NT$ 419 元
優惠價
8736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愛因斯坦的聖經》是對科學發現和宇宙洞察的總結,全書分上下兩冊。
上冊《舊約》:講述宇宙演化的精彩故事,展示人類對宇宙和生命探索的最新成果。
創世之初的宇宙是什麼樣子?
星星何時開始在天空中閃爍?
太陽和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生命如何從複雜的有機體中開始?
大型爬行動物何以統治地球?
下冊《新約》:揭示宇宙、自然的奧秘,展現宇宙和自然的固有之美。
哺乳動物和人類真是進化而來的嗎?
自然的“戒律”是什麼?
人的靈性和智慧是如何出現的?
物質與生命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在科學中,是什麼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作者簡介

本書是數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合作之結晶,其中薩繆爾教授是該書的指定發言人。薩廖爾教授教過多門通俗科學課程,是一位極其優秀和有天賦的發言人,擅長向非學術界人士解釋現實世界。問及他為何願意充當發言人時,薩繆爾教授作如下回答:“我為此書激動,讀此書是我終生的一件快事,我希望別人也感受到這份激動。另外,我還認為這是增加大眾對自然和科學瞭解的機會。”

名人/編輯推薦

可以反復吟誦的宇宙史、自然史與科學史。
愛因斯坦在世,也一定會以此書自豪。

爾等須擎此自然之燈,勇往直前。
自然與我們同在!
阿門。

《聖經》是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偉大的典籍之一。它是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基礎和教義的總成。它出現於幾千年前,至今仍有大量的人在閱讀。
在歐洲的一所畫廊中,有一幅中世紀的繪畫,畫中一個鬍鬚濃密的老人正在光線暗淡的屋中坐在桌前讀書。一支蠟燭照亮了書及閱讀者的臉和桌上的一小塊地方。老人透過眼鏡凝視著書頁。這本書就是《聖經》。
從古至今,有多少像畫中老人這般虔誠的男男女女,為了尋求道德真理而反復研讀《聖經》。在漫長歲月中,《聖經》一直是無數人心中一股強大的支配力量。它代表了上帝之言。對於有些人,它講述的是何為正確何為錯誤的道理。例如,在十誡中列舉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1)除了我,你不可有別的神。
(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3)不可妄稱耶和華神的名。
(4)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神當守的安息日。
(5)當孝敬父母。
(6)不可殺人。
(7)不可姦淫。
(8)不可偷盜。
(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10)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其他所有的。
這些戒條和《聖經》中的其他說法組成了西方社會道德基礎的大部。這些道德真理被注入現代民主社會的律法之中。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任何人都不應偷竊、撒謊或殺人的世界。人們必須孝敬父母,尊重同伴。人們相信這樣的道德訓導是民主得以運轉和實行的前提。
對於有些人來說,道德真理依循的是一條基本的為人準則:“無論何事,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個準則也許是所有道德教條中最偉大的一條。
所以,今天的道德準則最終與《聖經》最初出現時的道德戒律統一起來。其他的宗教經典,如《可蘭經》、《吠陀》和《奧義書》,也包含有近似的道德原則。可以這樣說,基本的道德真理在幾千年前已經被人發現並記錄在宗教典籍中。這些真理今天仍然有效。三千年前正確和錯誤的東西,今天也近乎如此。道德真理缺乏進化是令人吃驚的。在此期間,幾乎所有其他的人類生活領域都已發生了變化。這或許暗示著道德真理也許是普遍和絕對的。既然人們已經瞭解了道德與品行的準則,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便是對其做出補充和完善。
我們生活在浩瀚宇宙中一顆小小的行星上。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就像太平洋中一片浮葉上的螞蟻。螞蟻會組成群體,會瘋狂地到處亂爬尋找食物,為了生存會與外來昆蟲戰鬥,但如果葉子沉沒了,這對太平洋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上發生的一切對於宇宙和別處無數天體的影響是非常微弱的。然而,在我們的小世界中,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歸宿和道德感。
如果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有和人一樣的智慧生命存在,他們會遵循與我們相似的法律和規範嗎?也許答案是肯定的。對上述道德戒條的破壞將產生社會動盪,並導致某種文明形態毀滅。一個擁有一座大型核兵工廠的希特勒式領袖,只需輕輕按一下按鈕便可以毀滅全人類。如果人們不服從道德真理和其他生存法則,人類將遭受巨大苦難,甚至滅絕。人們普遍服從道德真理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更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簡言之,道德法則不是必須要服從的,但這樣做對我們有利。
與幾千年前發現並一直基本保持不變的道德準則不同,物理學定律處於不斷發現與提煉之中的。這些法則決定著自然的運動。一隻球遵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落向地面。這條定律精確描述了球是如何墜向地球表面的。牛頓於17世紀發現了這條定律。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在後人看來是錯誤的。例如,從前,人們相信太陽和行星是圍繞地球轉動的。直到17世紀,哥白尼在對行星的軌道分析之後告訴我們,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繞著太陽旋轉。當然,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太陽沿銀河系中的一條軌道運行,銀河系又在它所處的星雲中朝著其他的星系運動,由於宇宙膨脹,我們所在的星雲又朝著背離其他星雲的方向運動。所以我們的運動遠比圍繞太陽的旋轉要複雜得多,因為太陽也在運動。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被巨浪顛簸著的一片小小的葉子。
我們在宇宙中所擔當的卑微角色以及我們有限的體能與智力,使我們難以發現所有科學規律。我們也許只在有限的範圍以有限的方式理解了自然。我們發現了許多物理規律,但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未知規律存在。也許我們僅僅發現了自然規律的極小一部分。如果確實如此,那麼科學領域還會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
總的說來,在科學規律與宗教準則之間的區別是這樣的:物理規律是不斷被發現和修正的,道德準則則在數千年前即已決定且變化甚小;物理規律必須被服從,道德準則卻經常被個人、組織和政府所打破;履行道德戒律是社會的主要目的,發現自然的基本規律則是科學的責任。
在最近幾千年中人們有了許多科學發現,宗教對有些物理規律的描述業已過時。這剛好與《聖經》對道德、歷史與文學的影響相反,這些影響已經隨時間而傳承下來。《愛因斯坦的聖經》一書的目的在於,以近似《聖經》的風格與形式來表述現今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最佳理解。毋庸置疑,《愛因斯坦的聖經》在若干年後也需要修訂。然而,我們希望此書能成為人們理解自然規律的一把鑰匙,該書的體例試圖模仿在20世紀書寫《聖經》所應採取的方式。對大爆炸後一百億分之一秒的宇宙的描述是根據現代物理理論所作的猜想。本書其他方面的某些內容,如生命起源,也包含了有根據的猜想。但是,書的內容是建立在已確立的科學思想之上的,雖然它的寫法並不是科學家式的。尤其是,大部分原本是為高聲朗誦而寫的。
讀者應意識到在《愛因斯坦的聖經》中使用並融入了詩歌、散文等文學風格。把如此迥異的表達結構與模式結合起來是不常見的。它像岩石。沉積岩是鬆脆而稀少的,只在地球表面可以發現。在各個地層中,沉積岩包含了濃縮的地理資訊,它豐富多樣且異常美麗,在某種感覺上像詩歌一樣。與沉積岩相對而言,火山岩則堅硬且無所不在,它構成了地幔。火山岩數量雖多,卻很難從中提取資訊,它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在感覺上近乎散文。在《愛因斯坦的聖經》中,詩歌與散文是混在一起的,格律、韻腳和推理也是互相融合的。此處上演了某種變形魔術,最美麗的岩石也許是變質岩,它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
宗教與科學是無法混合的,它們就像油和醋。但是如果油和醋加以充分攪拌並添加合適的調味品,那麼某種既不太苦也不太油膩的東西便會產生。這種可口的調製品是可以想像的。
黑色是美的,白色也是美的,灰色是單調的,但是黑白圖案也許是最美的。它們組成了印刷文本,如此,人的想像便不會模糊。
雖然通常認為科學與宗教迥異,但事實上,它們有著某些共同之處,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兩者都企圖解釋自然現象。《聖經》創世之第一章描述了世界之伊始,現代宇宙論也提出了一幅稱為“大爆炸”的創世圖景。雖然《聖經》關注的是道德問題,但有些部分涉及的卻是自然規律。雖然科學主要涉及自然規律,有時它也會引發道德問題。科學與宗教均試圖描述宇宙的終極命運。依據《聖經》,世界終結於最後審判日。依據現代宇宙論,宇宙有三種可能的命運:(Ⅰ)繼續無休止地膨脹;(Ⅱ)終止膨脹,轉而縮小、崩潰並經歷與大爆炸相反的大收縮;(Ⅲ)它也可能選擇前兩者之間的一條道路,以越來越低的速度膨脹,最後終止膨脹。
科學與宗教都有一組信條,宗教信條是諸如十誡這樣的道德準則,科學信條則是物理規則。科學與宗教都尋求真理,宗教尋求的是道德真理,而科學則尋求自然真理。科學家們經常以為他們理解了一條獨特的自然規律,後來卻發現它是錯的或者是不精確的,或者只在一個特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人們有時會誤解道德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會獲得對道德真理的更確切的理解。
古時候人們建造了巴比倫塔,試圖以此來接近天堂和上帝;科學家們製造了顯微鏡和望遠鏡來觀察近處和遠處,製造了高能粒子加速器和充滿複雜設備的太空船,進一步探索微觀與宏觀世界。科學家的要求與神職人員的要求並非十分不同,後者探索宗教與道德教義,前者探索自然規律。兩者都企圖更好地理解已知的一切並發現未知,去見前人所未見,去理解似乎不可理解的事物,去給似乎無意義的賦予意義——這些便是宗教與科學的目標。
宗教經常涉及尋求得救的種種努力。在許多宗教中,得救是經由在塵世上追求一種美好生活來達到的,最終的得救是進入天堂。科學則是由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需求所驅動,這樣的理解通常會帶來巨大的技術成果和實際利益。這也許不是它的本意,但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好處。也許某一天科學會將人類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出來。某一天,一塊巨大的隕石會撞擊地球,如果在那時人類依然存在,撞擊也許會毀滅人類,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有可能採取預防措施來拯救全部或部分人類。再舉一例,一種致命病毒,可能會傳染給所有個體,由此使人類瀕於滅絕。那時,找到一種治療方法便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們的最高使命。最後,在遙遠的未來,太陽將爆炸,吞沒地球並摧毀所有生命。從這種命運中唯一可能獲救的方法就是逃到附近的太陽系中去。
與發現神與神諭相對應的是科學發明。宗教中的啟示經常是通過精神經歷、歷史事件、宗教學習或神秘體驗而發生的。科學發現則經常是通過實驗或者基於美學或數學原理來實現的。有時,發現也是偶然的。在許多情況下,發現的過程幾乎顯得十分神秘。
在宗教與科學中都會發生頓悟,當一個人第一次突然理解了一項新的教義,那將是一個奇異與興奮的時刻,會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當一個科學家做出一項發明時,也會同樣的激動。
科學與宗教都會做出預言,《聖經》包含有災禍降臨和許多其他事件的預言,比如《舊約》預言救世主的出現,科學則企圖預言物質在未來的運動,如球體、火車、飛機、波、行星、導彈、分子和電子。人們通過自然規律做出這些預言,當一個新規律被發現時,預言會顯得很神秘。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預言就被普通人看得很神秘,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能熟悉這樣的新現象並自然地接受它們。
也許很少有人會認識到,科學對信仰所起的作用相當之大。最簡單的例子發生在中學和大學,學生們閱讀課本,被告知科學真理及結論。學生們通常接受他們所讀所聽的一切,這與是否做過使其信服的實驗無關。科學研究也類似,個人做實驗,推理計算並在雜誌上發表結論,其他科學家只需閱讀雜誌,通常不做進一步證實便接受他們所讀的東西。有時一個或幾個小組會做一項驗證實驗,甚至在這樣的情形下,科學界的大多數人也不會做任何明確研究便接受前人的結論。科學家們基於信賴接受他人的工作與結論,他們彼此信任。
關於最初的宇宙及尺寸小於一百億分之一米的物理特性的猜想,依據是包含所有自然規律的普遍規律。“普遍規律”這一術語不是物理學家們所使用的,然而,這一概念存在於超弦理論及“萬有理論”之中。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普遍規律也許是《聖經》中“黃金規則”的對應物。
與宗教一樣,科學也有它自己的“牧師”,這便是普通的科學家和解釋知識的教師。在科學課上學生們被告知要相信什麼,而大多數學生會相信他們被告知的一切。和宗教一樣,科學也有自己的聖徒,那便是做出巨大科學貢獻的偉大人物。諾貝爾獎獲得者經常受到科學信徒的“崇敬”。這些著名的科學家及其成就被載入史冊。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和其他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名字已被刻在紀念碑上以供後人仰慕。
科學因其有用而存在,在中世紀,煉丹術和化學無甚區別。不成功的煉丹術作為一門科學而消失,而成功的化學卻流傳了下來。宗教的存在是因為它給生前和死後都賦予了意義,它提供道德準則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人們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必須承認宗教對人的心理有益。
科學有用是因為自然似乎是依循一組普遍規律運行的。當一名科學家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預期的結果,他會因看到自然服從規律而滿足。技術裝置有用是因為它們背後的科學在起作用,也是因為自然確實遵從自然法則。
今日的科學在我們生活中已如此普及,以至我們習以為常地接受它的成就。我們經常忘記甚至像燈泡這麼簡單的東西是科學的產物。沒有電視、汽車或電腦,我們許多人便不能生活。現代醫藥已戲劇性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科學充滿了今日的世界,這與宗教在中世紀及中世紀以前的情形非常相似。
由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這些相似性,也許可以將科學視為一種宗教。對某些人來講,科學可作為理解自然和決定行為的框架,科學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助手。
作為科學如何處理問題的例子,看看科學是如何看待“死後生命”的。依照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一旦個體死亡,生物過程即開始終結,腐爛開始出現。最後屍體會解體,其分子將發散。在這樣一種狀態下,這個人並不是活的,不存在任何“死後生命”。對於死者,只有虛無: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沒有恐懼,沒有悲傷,只是純粹的虛無。然而,卻有一種“死後存在”。一個人仍作為一具腐爛的屍體而“存在”。屍體可能成為其他生命形式(如細菌)的寄主,它甚至會成為動物的食物或植物的肥料。最後,一個人不是作為統一體而是作為分子和原子發散到宇宙中而存在,這就是科學對死後生命的解釋。
在科學中,是什麼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是自然,自然是萬物存在的一種抽象,自然無處不在,自然通過時間和偶然創造了生命,自然的領土是宇宙,它是全部。如果“上帝”一詞替換成“自然”,那麼《聖經》之創世紀第一章便多少有了些科學意義。以類似的方法,讀者會發現,用“上帝”替換“自然”,“自然的”替換成“神聖的”,《愛因斯坦的聖經》的某些部分也會獲得宗教意義。
與《聖經》一樣,《愛因斯坦的聖經》分為兩部分:《舊約》與《新約》。《舊約》是歷史,它討論宇宙的創造,星系及太陽系的出現,講述地球的進化與生命的發展。一些章節被完整包括進來,因為其目的在於講述自始至終的整個歷史。雖然《新約》涉及某些近期歷史,它主要關注的是人和人的科學知識,它陳述了物理學定律、化學規則並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它以現在科學家們的理解,編入了關於世界的資訊,披露了物質的基本構成。
出於完整的考慮,《愛因斯坦的聖經》在兩處列舉了事實。這與《聖經》民數記並無太大區別,在民數記中列舉了以色列之子的名單。讀者只需大致流覽,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在《愛因斯坦的聖經》中,隱喻有時代替了複雜的物理學概念。這種形式可能會有異議。然而,一種可理解的隱喻,也許勝過常人不可理解的精確科學術語。
在敘述宇宙歷史時,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描述現在並不存在的事物。其中有一些類似於今日的事物。在這種語境中,我們用“原”這個首碼來表明“在此之前存在並演變成此”。下面是若干例子。原恒星是一種緊密濃縮的氣體,其核燃料將在幾百萬年後燃燒而產生光線。原恒星產生光線後,變成了恒星。原非洲是幾億年前存在的大陸並最終變成非洲。原人類是猿人或者猴子。原則上,首碼“原”幾乎可加在任何名詞之前。
《愛因斯坦的聖經》通常使用物種的名稱來指代個體成員而不是動物種類。“人”幾乎總是指人類而非純粹是指男性個體。
《愛因斯坦的聖經》應反復閱讀:讀得越多,發現也越多。《新約》中的知識為《舊約》的《創世記》提供了理解基礎。《愛因斯坦的聖經》是讀者瞭解廣泛的科學領域的一個絕好機會。研讀此書的讀者將獲益良多。
《舊約》和《新約》是互相關聯的。理解過去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現在。同樣,理解現在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過去。事實上,地理演變的歷史主要是從對今天發現的文物與化石的研究中推斷出來的。舉另外一個例子,對宇宙的觀察是現代科學家利用現在的理論與實驗來達到的。20世紀所獲得的物理學知識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了大爆炸之後所發生的種種事件。
對自然歷史的再現類似於罪案的調查,證據是可以獲得的,必須一絲不苟地收集和檢驗,從證據可以引出結論。在這裡,警官、偵探、驗屍官和檢察官被稱為地理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宇宙學家。例如,在考察地球與生命進化時,證據位於沉積岩中,化石就像指紋,遠古動物的腳印,像犯罪現場的腳印一樣,指明了個體是如何運動的。一片貝殼指示了一層沉積岩的年齡,恰似一塊被損壞的鐘錶固定了一場現代罪行發生的時間,放射性同位素分析表明了史前動物存在的時間長短。對被謀殺者進行屍體解剖揭示了其死亡時間及其原因,同樣,對已滅絕生物保存下來的軟組織的解剖也會揭示出許多資訊。DNA測試不僅被用於刑偵案件調查,同樣也被用於測定生命的進化樹。通過DNA分析,可以判斷物種是如何進化的。利用這些手段,可以判斷人類的祖先是非洲類人猿,而不是亞洲類人猿。
科學文獻已經斷斷續續告訴我們世界的起源,《愛因斯坦的聖經》則講述了從始至終的全部故事。寫下即將展開的歷史是容易的,故事線索無須發明,你只需去看去聽,去看見和聽見宇宙所講述的一切。你只需去“感覺”原子和原子核,只需去檢驗生命的細胞。你只需去閱讀岩石,只需去理解星星中的資訊。因為故事寫在分子的微觀世界中,故事寫在地球上,故事寫在天空中。
你能感受原子,撫摸岩石,傾聽天空,你也能閱讀和理解。

目次

新約

前言 / 1
新約之第一書:大地有人 / 5
列王紀
列王紀之前言 / 21
列王紀之第一書:佛陀 / 23
列王紀之第二書:福音書之福音 / 38
列王紀之第三書:災禍 / 64
列王紀之第四書:牛頓 / 78
列王紀之第五書:達爾文 / 82
列王紀之第六書:愛因斯坦 / 98
新約之科學十誡 / 108

物理學之書
物理學之第一書:物質 / 110
物理學之第二書:力 / 115
物理學之第三書:經典物理學 / 117
物理學之第四書:熱力學 / 128
物理學之第五書:狹義相對論 / 136
物理學之第六書:廣義相對論及引力 / 144
物理學之第七書:量子力學 / 149
物理學之第八書:亞核子物理學 / 157
物理學之第九書:核子物理學 / 163
物理學之第十書:原子物理學 / 170
新約之化學書 / 172
新約之生物學書 / 175
太陽系之書
行星學之第一書:神話 / 186
行星學之第二書:太陽 / 188
行星學之第三書:地球 / 193
行星學之第四書:月球 / 203
行星學之第五書:彗星 / 206
行星學之第六書:流星 / 209

新約之最後二書
新約之最後一書:先知書 / 215
新約之最後二書:最後一誡 / 221

舊約

創世紀
創世紀之第一書:普朗克時代 / 237
創世紀之第二書:大爆炸 / 238
創世紀之第三書:類星體 / 239
創世紀之第四書:恒星誕生 / 243
創世紀之第五書:星系誕生 / 246
創世紀之第六書:螺旋星雲 / 248
創世紀之第七書:核起源 / 251
創世紀之第八書:地球誕生 / 263
創世紀之第九書:初生地球 / 271

地球演化之書
地球演化之第一書:太古代之一 / 280
地球演化之第二書:生源論 / 287
地球演化之第三書:太古代之二 / 303
地球演化之第四書:原生代 / 310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第一卷:古生代 / 344
古生代之第一書:寒武紀 / 346
古生代之第二書:奧陶紀 / 360
古生代之第三書:志留紀 / 365
古生代之第四書:泥盆紀 / 370
古生代之第五書:石炭紀 / 376
古生代之第六書:二疊紀 / 382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第二卷:中生代 / 387
中生代之第一書:三疊紀 / 388
中生代之第二書:侏羅紀 / 394
中生代之第三書:白堊紀 / 402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第三卷:新生代 / 421
新生代之第一書:古新世 / 426
新生代之第二書:始新世 / 431
新生代之第三書:漸新世 / 443
新生代之第四書:中新世 / 447
新生代之第五書:上新世 / 457
新生代之第六書:更新世 / 461

書摘/試閱

第1章:南方古猿

於是人脫了猿形
使其掌管地上的羊群

時為500萬年前,非洲叢林裡,樹木努力向高處生長,藤蔓纏繞著樹幹,灌木叢生,雜草延蔓。叢林中充滿了生命,從聚居在小土堆中的小螞蟻,到搖晃著長長的鼻子到處徜徉的巨大象群。地上的動物是自由的,它們爬樹,覓食,自由地漫遊。色彩奇異的鳥在樹枝間飛跳,長頸鹿伸長了脖子摘取樹葉,鱷魚在沼澤中尋獵,抓耳撓腮的猴子在樹上喧鬧著跳來跳去,孤獨的獅子在荒野中遊蕩。
這時一場席捲整個中非東部的暴風雨從雲中傾瀉而下,雨打在樹上,打在地上,一直持續到傍晚才停止。第二天,太陽升起,最後幾片雲彩也消散殆盡,太陽燒烤著大地。水蒸氣從各處升起,繚繞在綠色植物周圍。在叢林的陰影中,霧氣凝聚並變得濃密,一陣柔和的輕風吹動霧氣,使它像漩渦一般旋轉。穿過蒸汽彌漫的叢林,一個猿似的生物出現在一片開闊地上,這是一隻雌性原類人動物。當她展開雙臂迎接早晨的陽光時,胸脯上的毛就暖和起來。隨後她轉身離去,消失在叢林深處。
早晨的太陽一點點升上天空,霧氣散盡,大地變得乾燥,空氣新鮮。
這個雌性原類人動物已不同於第三紀中新世的原類人動物,她在地面度過的時間要多過在樹上的時間。奔跑時,她四肢並用,跑得又笨拙又緩慢。但她在行走時,只用後肢。兩條前肢在體側懸擺著。
那夜,她在一根結實的樹枝上安然睡去。一束宇宙之光從太空射出。這光穿過雲層,射向地球並擊中她子宮裡一枚卵細胞中的一段DNA,當這段DNA複製時,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基因中的某種變化完成了。
許多個月過去,那雌性原類人動物生產了,她把新生兒抱在懷中哺育他。
許多年過去了,新生兒長成了健壯的青年,但他與他的母親稍有不同,也是長臂短腿,嘴和下巴向前突出,前額向後傾斜。他擁有一副類人猿的軀體,他的臉像一隻大黑猩猩,他的牙齒和顱骨比母親的要大。他是個更像人的動物。而他的後代也將具有這些特徵。
就這樣在肯雅,發生了原類人動物進化成類人動物的事蹟,這最早的類人動物有一個名字,叫南方古猿。但南方古猿不是類人猿,南方古猿是猿人,他部分是猿,部分是人,最初的南方古猿更像猿而不像人。
南方古猿的數量增多了,但在500萬年以前,南方古猿的數量仍然很少。
雄性南方古猿體重大約40公斤,身高約一米以上,而雌性南方古猿更小一些,要矮上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些猿人的大腦只比類人猿稍大一些。
在東非的一片叢林中,一個猿人伸開雙臂用手抓住一根樹枝,他一下子就折斷了樹枝,然後剝掉短枝上的葉子使它成了一根棍子。他跪在地上,垂下雙手握住棍子,他開始挖掘一棵植物周圍的泥土,抓住這棵植物把它拔了出來。這植物的根很髒,猿人把根擦淨然後吃掉。
在另外一處開闊地上,一個猿人把一隻堅果放在一塊平坦的大石頭上。他右手抓起一塊圓石砸了下去,圓石擊中了堅果,果殼裂成碎片。
一個雌性南方古猿一邊走一邊注視著地面。她發現了一塊尖銳的小石頭,把它撿了起來握在一隻手中。她的另一隻手握著一隻新鮮的水果,然後用尖石劃破果皮,並剝去果皮吃掉了多汁的果肉。
幾萬年過去,南方古猿在自然進化:他們的牙齒變得更加有力,因為他們很多時間都在咀嚼堅硬的果實、塊莖、堅果和根。在行走時,他們又向後傾斜了一些。腳上的大拇指與其他四趾更靠近了一些。他們奔跑時已經用兩條腿,而不是四肢並用了,於是他們的手空出來做其他事情。這樣在前後左右移動時,南方古猿看上去與從前略有不同。
南方古猿在許多方面使用雙手去爬樹、挖植物根、抓堅果、剝果皮、除去樹葉、拋石頭、拿食物、與同伴握手。由此使手指更加靈活,而拇指變得更有力更易於前後活動。
南方古猿穿過樹林尋找堅果、豆莢、漿果、植物和種子,他們最喜歡的是水果。他們常常爬到樹上採摘香蕉。
有一天,一男一女兩個猿人偶然穿過叢林,附近一隻獅子蹲在灌木叢後。偶然間,那男猿人轉過頭發現了獅子的鬃毛,發出低低的一聲呼喊並用手指點著,那女猿人急忙奔向最近的樹。獅子躍出來,男猿人的嘴在一刹那大大張開,嘴唇向後撇,露出碩大的白牙。發出一聲兇惡的號叫。受驚的獅子停住,女猿人迅速爬上了樹,那男猿人轉身就跑。獅子再次躍起,男猿人爬上樹,獅子跳躍著揮舞它的利爪,但男猿人已爬到獅子夠不到的地方。
就這樣南方古猿利用大腦解決了防禦與食物的問題。
現在猿人與類人猿分享叢林。類人猿的數量比猿人多。這兩種生物的身體特徵和面部看上去大致相同,類人猿的背向後隆起,它們跳躍時使用手臂與膝關節,而猿人則以兩腿直立行走。
而那些大腦稍大一些的南方古猿,能更好地利用棍子和石頭,發明了各種不同的覓食技巧,學會了各種隨機應變的方法避開鬣狗、獅子、豹、豺、野狗。大腦發達的南方古猿壽命更長,交配得也更多,子嗣也越來越多。而大腦較小的南方古猿成了捕食者的犧牲品,挨餓且交配更少,於是它們的數量變得稀少。在幾百萬年之間,南方古猿的大腦變大了一些。
那些強壯的南方古猿過得也更好一些,在食物不足時,他們為了食物征服其他猿人,他們可以更好地防禦地球上的捕食者,於是較強壯的南方古猿數量變得更多。時光流逝,較小較弱的南方古猿數量更少了。
50萬年過去,南方古猿已從肯雅擴張到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在埃塞俄比亞住著一個叫“露茜”的猿人,露茜活了40年,死後她的骨頭被埋入地下。有幸的是露茜的顱骨和骨頭留存至今。1974年,考古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發掘出她的遺骸,從骨頭上可以得知露茜的樣貌。在附近另外13個與她一樣的遺骸也被發現,因為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們將被稱為“最早的家庭”。
時間如梭,300萬年前,南方古猿已遷移到非洲南部。現在他們的頭更圓更大了。與最早的南方古猿相比,腦髓已增大了1/10,有450立方釐米。脖頸更細,鼻子變小了,但鼻子仍相當之大,牙齒與人類的牙齒更加相像了,但嘴和下顎仍像類人猿一樣突出。
又50萬年過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南方古猿在進步,生存鬥爭使肌肉更發達,體型更大。與他們的身材相比,他們的大腦並不太大。他們行走時,已接近直立。但他們仍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搜尋死動物吃,用棍子挖掘,用石頭砸堅果。再過100萬年左右,這個種族滅絕了,除了骨頭什麼也不會留下。

第2章:能人
地上要有人類。
讓他統治海中的魚,
空中的鳥,
地上的牲畜,
並地上潛行的一切爬蟲。
事即這樣成了。

時為200萬年前,肯雅和坦桑尼亞的南方古猿的顱骨體積增大了,顱中有650立方釐米的腦髓。這“更聰明的南方古猿”有一個新名——能人,意即“靈巧的人”。
能人的頸部肌肉與類人猿一樣有力,他的前額向後傾斜,他有著突出的顴骨,濃密的眉毛和一張毛茸茸的臉。但是這種猿人更像人而不像猿。與南方古猿相比,他的下顎沒有那麼突出,他的前齒更小更薄也更銳利,這更利於撕咬,他的雙手也更熟練了。
能人住在大地上僻靜之處,很少爬樹。有時他們在野外搜索被食肉動物殺死的動物,他們拿起新近被殺死的動物骨頭,用石頭把骨頭砸開,然後吃其中的骨髓。
5萬年過去。
一個能人用兩隻強壯的手,把一塊沉重的石頭舉過頭頂,小心地把它搬走、丟下,石頭落在埋於土中的一大塊平石上,沉重的石頭撞成碎片。在碎片當中,有一塊有著鋒利的邊緣,他拾起這塊碎片把它當成工具,能人已用石頭造出了工具,這個時期標誌了石器時代的開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