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古代漢語(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古代漢語(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分“通論”和“文選”兩大部分。“通論”部分從文字、詞彙、語法和音韻四個方面系統詳細地闡述了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要點,“文選”部分則從先秦兩漢直至唐宋的古代詩文中選取一些典型、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注釋和講解。兩大部分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互不偏廢,相輔相成。全書信息量大,知識結構合理,並努力反映當代學術界的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殷國光,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涉及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史,尤以上古漢語專書語言研究見長。曾獲第七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全國普通高等學院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要著作有《〈莊子〉動詞配價研究》、《〈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呂氏春秋〉句法研究》、《上古漢語語法研究》等。

目次

第一單元
緒論
文選
今注
禮記
《禮記》五 則
古注
論語集解
《裡仁》十章
季氏 將 伐 顓 臾(季氏)
禮記正義
伯高死於衛 (檀弓上)
白文
《論語》十章
第二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襄王(梁惠王上)
舜之不告而娶(萬章上)
古注
孟子章句
“孟子去齊 ”二章(公孫醜下)
不見諸侯(滕文公下)
桀紂之失天下(離婁上)
白文
燕人畔
齊人有一妻一妾
第三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孟子
許行(滕文公上)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滕文公下)
孟子注疏
“滕文公問曰”三章(梁惠王下)
孟子謂戴不勝曰(滕文公下)
白文
夫子當路於齊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
第四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左傳
齊晉鞌之戰(成公二年)
齊國佐不辱使命(成公二年)
子産論尹何邑(襄公三十一年)
古注
春秋經傳集解
鄭 伯克段於鄢(隱西元年)
晉公子重耳之亡(僖 公二十三年)
白文
子産不毀鄉校
楚子將以商臣大子
第五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左傳
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
國語
富辰諫襄王(國語中 )
句踐滅吳(越 語 上)
古注
春秋左傳正義
鄭子産有疾(昭公二十年)
國語注
邵公諫厲王止謗(周語上 )
白文
滕侯薛侯來朝
齊桓公伐楚
第六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戰國策
魯仲連義不帝秦(趙策三)
司馬錯與張儀論於秦惠王前(秦策一)
韓非子
説 難
古注
戰國策校注
齊人有馮煖者(齊策四)
蘇秦始將連橫(秦策一)
白文
察今
功名
第七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莊子
逍遙遊 (節選)
德充符 (節選)
荀子
王霸 (節選)
古注
莊子注
匠石之齊(人間世)
荀子注
勸學(節選)
白文
秋水(節選)
天論 (節選)
第八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
魏公子列傳
漢書
龔遂傅
古注
史記三家注
淮陰侯列傳(節選)
漢書注
李廣傳 (節選)
白文
管晏列傳
第九單元
通論
文選
今注
詩經
關雎
靜女
柏舟

七月
東山
古注
毛詩箋
河廣(衛風)
伐檀(魏風 )
崧高(大雅)
毛詩正義
桃夭(周南)
白文
有形之類
隰斯彌見田成子
第十單元
通論
文選
楚辭
離騷 (節選)
山鬼
哀郢
古注
楚辭章句
國殤
涉江
白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小國寡民
附 錄 古注文選及白文標點文本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第七單元
第八單元
第九單元
第十單元

書摘/試閱

緒 論
一、“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目的和研究物件
“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提高語言素養,為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打下語言基礎。
“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目的決定它不是一門理論課,儘管本課程也講授語音、 詞彙、文字、語法、古注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但這些知識的講授是圍繞培養學生閱讀古書能力這一教學目的服務的,因此,不求理論的系統與完整。“古代漢語”課程也不 是文學欣賞課,它以講解字、詞、句為主,不對作品進行藝術分析。
古代漢語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大致說來它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說的文言;一個是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如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變文、禪家語錄、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等。文言是本課程的研究物件。
為什麼本課程以文言作為研究物件呢?因為文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最 基本的書面語形式。文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文言一經形成,就具有很強 的獨立性,即使口語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作為書面語的文言也可以基本保持不變。 文言作為漢民族共同的標準書面語的地位一直十分穩固,在漢代以後的一千五百多年裡我國的主要文獻仍然是用文言寫成的(如二十四史),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新文化運 動興起、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的時候。因此,要閱讀古代文獻,要繼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必須學習文言。 需要說明的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作為本課程研究物件的文言,並非一時一地的語言,其中既有時代的差異,又有地域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有語音上的,也有語法上的、詞彙上的。比如,我們說,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是沒有係詞“是”,如《莊子·逍遙遊》中的“南冥者,天池也”,其實這是先秦漢語的特點;到了漢代,係詞“是”就已經出現了,《史記·刺客列傳》中就有“此必是豫讓也”的句子,只不過很少罷了。當然,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口語演變對文言作用的結果。口語的演變曲折地反映在文言裡,研究不同時期文言之間的差異,探索文言的不同時間層次,這是一種歷時的研究,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本課程則是把研究物件看作一 個整體,即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忽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言間的差異,充分發掘和把握文言的大同,即發掘和把握文言相對於現代漢語的主要特點。至於其內部的差異,僅在必要時予以說明。
二、本教材結構
本教材分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 文選以散文為主,精選春秋時期至漢代的典範作品。為什麼不選春秋以前的作品 (如:殷商的甲骨卜辭、周代的銅器銘文、《尚書》等)呢?因為它們的詞彙、語法和典範的文言不同,需要專門去研究,即使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 “周《誥》殷《盤》,佶屈聱牙。”(周《誥》,指《尚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等;殷《盤》,指《尚書》中的《盤庚》三篇)可見其艱澀難懂了。當然,它們的數量很少,也是一個原因。為什麼不選六朝以後的作品(比如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呢? 因為,春秋時期至漢代的作品是文言的源頭,而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都是仿古作品。在 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自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源頭上了。 文選分今注、古注、白文三類。同一般的《古代漢語》教材相比,我們增加了古 注和白文。我們認為,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不能唯讀今人整理過的文獻,還需要讀 原著,要學會利用古注。 通論包括語音、詞彙、文字、語法、古注等,是掌握古代漢語所必備的帶有普遍 意義的基礎知識。
三、如何學習古代漢語
(1)熟讀(背誦)一定數量(至少三五十篇)的文選,是獲得感性認識、培養古代漢語“語感”的基本途徑。我們所說的熟讀,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關鍵的字詞句一定要弄明白,切忌囫圇吞棗。
語言有三要素:語音、詞彙、語法。古代的語音雖然與今天大不相同,甚至古代 語音的音值,直到今天我們也不十分清楚,但這基本上不影響我們閱讀古代文獻,因為記錄古代漢語的漢字是表意體系文字。至於語法,古今差別不大,問題容易解決。 而詞彙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有舊詞的消亡,有新詞的產生,也有詞義的變化。因 此,學習古代漢語,詞彙是第一位的。學習古代漢語也像學習外語一樣,需要記單詞。 記單詞,常用詞是重點。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詞(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提出1 000 個左右),是閱讀古書的基礎。 學習詞彙,難點不在“迥異”,而在“微殊”。所謂“迥異”是指今天已不用的字詞。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人涉卬(ánɡ)否”中的“卬”,又如《詩經· 豳風·七月》“獻豜(jiān)於公”中的“豜”,《詩經·小雅·楚茨》“祝祭於 ? (bēnɡ)”中的“ ? ”。這樣的地方一般不會出錯,解決起來也很容易,只要一查字典就 明白了,原來“卬”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豜”的意思是三歲的大豬,“ ? ”是古代 宗廟門內設祭的地方。所謂“微殊”是指現代還用的字詞,但古今詞義已有差異。比 如《孟子·公孫醜下》中有“孟子去齊”,是說孟子離開齊國,“去”是“離開”的意 思,與今天的“去”運動方向正相反。這樣的字詞,稍一疏忽,便會出錯。比如一本 書在講解漢代樂府詩《陌上桑》中的“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一句時,將詩中的 “坐”解釋為動詞“坐著”,其實,詩中的“坐”是虛詞,是“因為”的意思,和杜牧 《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的意思是一樣的。又如《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中有一句:“賓客來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有一本書將 “勸”釋為“勸阻”,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勸”在春秋時期至 西漢,是“勉勵”、“鼓 勵”他人去做某事。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來的賓客暗中得知淮南、衡山有造反的 意圖,日夜慫恿鼓動他們。將“勸”釋為“勸阻”,意思就完全反了。至於“勸”的 “勸阻”、“規勸”義,則是後起義(至少是東漢以後)。再如白居易《王昭君二首》中 有這樣兩句詩:“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關於“臉銷紅”,有的賞析文章 說,昭君的臉上也失去了紅潤。這樣解釋,乍看起來也說得過去,其實是講錯了。因 為古代(至少唐代是這樣)“臉”與“面”有別,“面”相當於今天說的“臉”,而古代 的“臉”是指目下頰上塗脂粉的地方。自然,“紅”也不是指膚色的紅潤,而是指胭 脂。我們說難在“微殊”,就是說,人們在閱讀古書時容易在“微殊”處以今律古。我 們要求大家記常用詞,重點就是記那些古今意義不同的“微殊”之處。 有些古義保存在現代漢語的成語及複合詞中,如:赴湯蹈火(湯,沸水)、佩服(服,佩帶)、走馬觀花(走,跑)、不刊之論(刊,刪削)、大放厥詞(厥,其)、有的放矢(的,靶心)等。聯繫這些成語及複合詞,會有益於對古代漢語常用詞的理解和掌握。
(2)學習通論,與文選相印證,可以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收到以簡馭繁、 觸類旁通之效。各單元通論與文選的編排,不是一對一的關係。各單元通論之間一般也沒有必然的先後聯繫。因此,文選與通論相印證並不局限於本單元;編排在後的通 論,如“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標點和今譯”等,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先學。
(3)多做標點、注釋、翻譯等練習,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學習文選僅僅靠聽老師講授是不夠的。要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閱讀古書的能力需要一定數量的練習。練習的主要形式是自己動手,利用工具書為古注文選、今注文選進行標點、注釋和翻譯。
四、講授方法
以文選為綱,穿插通論,講練結合。
以文選為綱是說在教學中要把文選放在首要地位,通論的講授當以文選為基礎,為學習文選服務;穿插通論是說通論的講授要與文選結合,不僅結合本單元的文選,還應該貫穿全書的文選來進行,以期相互印證,收到以簡馭繁、觸類旁通之效;講練 結合是說在講授(尤其是古注文選的講授)之中,要加強練習,把練習列為課堂教學 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材中的今注文選分為精講與閱讀,古注文選講練參半,白文供練習之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