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修訂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價
:NT$ 312 元
優惠價
8727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立足認知結構來發現漢語句法結構的演化。該書以"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為題,旨在探求漢語句法的語義結構之所以形成的認知基礎。該書重點選擇漢語"把"字句、"連"字句、重動句、句法重疊和介詞衍生這五個重要的句法現象,圍繞句法的認知結構展開研究。該書在"形式與意義相互驗證"的理論指導下,努力探討"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語言心理現實性問題。這對漢語語法本體研究和漢語第二語言的語法教學和語法習得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作者簡介

張旺熹,1962年11月生於安徽省蕪湖市。1984年7月畢業于安徽大學,獲學士學位;1987年7月畢業于山東大學,獲碩士學位;2004年6月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87年到北京語言大學工作至今。其間,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01年12月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03年起擔任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2009年起擔任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2015年起擔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現任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兼漢語國際教育學部主任、國際漢語教學研究基地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漢語語法學、詞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至今,已出版專著6部,主編、參編各種著作、教材近20種(套),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指導中外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約百人次。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為學林出版社學林語言學文庫“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之一種。 《現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立足於漢語的詞類範疇,集中探索現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徵及語用屬性,論述了與動詞相關的韻律與功能的互動(即漢語動詞的音節與句法、組配、語用的關聯及其單雙音節的功能差異),借鑒動詞配價理論,考察了與漢語動詞有關的配價分析及其方法思考,並集中探索漢語句法位置的語義因素,提出了句位義的重要概念。

“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終於和讀者見面了!
近三十多年來,在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宏觀決策的背景下,我國的語言學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各地出版社紛紛推出了一些語言學叢書,對漢語研究和教學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顯然作為一套新的語言學叢書,要想在前人基礎上更上層樓,就必須要有新的突破,關鍵是主題定位和作者選擇要切合當前漢語研究的主流和熱點,具有示範性和時效性,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產生導向效應。
主題定位指的是漢語研究理念應該立足什麼學派。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大潮的興起,學術研究開始復蘇,語言學也不例外。但當時的漢語研究停留在傳統研究的框架內,很難有所突破。有的學者曾試圖借鑒從西方語言提煉出來的形式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來描寫、分析和解釋漢語,事實證明不可行。因為西方語言具有豐富的形態標記,屬於“形合”類語言;而漢語有其獨特的個性,屬於“意合”類語言。直到近二十年,學界從國外引進了功能學派新興的理論和方法,即認知語言學,漢語研究才突飛猛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主要因為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更適合以“意合”為特徵的漢語。因此,本叢書將定位確定為展示基於認知語言學的漢語研究成果,以緊密切合當前漢語研究實際。
主題定位明確了,選擇作者很重要,叢書要有特色,在這方面要有突破,不能論資排輩,而要破除門戶之見,一切實事求是,才能真正推出一套有價值的叢書。出於上述考慮,我們在選擇作者時依據如下四項基本原則:第一,作者為年紀在50 – 60歲上下的正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學界有影響,能與時俱進,目前還在帶學生、搞研究、發論文的。這樣的學者研究成果既有權威性,又有成熟度,能讓學界信服。第二,作者限於大陸本土,境外、海外漢語學者的研究成果暫不考慮(擬另出專輯)。這樣能讓大陸本土學者的研究成果充分亮相,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色。第三,作者主要從事漢語研究的,外語學界學者的成果暫不考慮。這樣可以避免單純介紹國外理論、脫離漢語研究實際的傾向。第四,作者的專著必須具有原創性,是獨立的系統研究成果,不是主編他人的研究成果,也不是鋪排羅列的自選論文集。在廣泛徵詢學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們獲得了比較一致的推薦名錄,經過與作者的直接溝通,並妥善處理相關版權事宜,最終確定了七位作者的七本專著,構成了這套叢書。 “七”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的“常數”,似乎暗示了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某種“密碼”,我們推出的第一套叢書就正好落實了七本,這也許預示著什麼特殊意義吧!
該叢書的七本專著各有特色,從主題選擇到內容組合,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加以推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的《語法六講》,是作者近些年來在國內外一些大學和研究所所做的演講報告的匯總,也是我們這套叢書的“提綱挈領”之作。第一講呼籲漢語語法研究必須擺脫印歐語的眼光,這是當前漢語研究亟須解決的問題;第二講闡釋“擺事實和講道理”,以此作為語法研究方法的示例;第三講論證為什麼漢語的動詞也是名詞,展示了漢語語法研究的“破”和“立”;第四講討論“說,還是不說?”提出了虛詞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五講解析“語法隱喻”和“隱喻語法”,將隱喻提升到句法層面加以考察;第六講解釋為什麼要研究語言中的整合現象,借鑒概念整合理論對漢語的整合現像做了全面展示。該書涉及的論題都是作者對漢語研究的思考和嘗試,屬於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的層面,儘管某些具體的結論、觀點還可以進行學術爭鳴,但毫無疑問,作者提出的研究理念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統攝性的現實意義。擺脫西方語言體系的束縛,解放思想,創新理念,立足漢語事實,構建具有漢語特色的語言體系,正是當前漢語研究者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北京其他四位學者的研究,也許由於地緣和業緣關係,形成了某種互補的態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還有兩位學者的專著收錄本叢書。張伯江教授的《從施受關係到句式語義》集中探索句式內部的語義關係,論述了施事和受事的語義和語用特徵、與施受有關的句式語義問題、篇章信息與句式語義等論題,並對理論方法進行了回顧與思考。如果說張伯江教授的研究立足於漢語的句式範疇,那麼張國憲教授的《現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則立足於漢語的詞類範疇,集中探索現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徵及語用屬性,論述了與動詞相關的韻律與功能的互動(即漢語動詞的音節與句法、組配、語用的關聯及其單雙音節的功能差異),借鑒動詞配價理論考察了與漢語動詞有關的配價分析及其方法思考,並集中探索漢語句法位置的語義因素,提出了句位義的重要概念。北京語言大學也有兩位學者的專著入選。張旺熹教授的《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重點選擇“把”字句、“連”字句、重動句、句法重疊、介詞衍生、“V著”結構等重要句法現象,圍繞句法的認知結構展開研究,旨在探求漢語句法的語義結構的認知基礎,強調特定句法的語義結構來自人們把握外部世界的某種認知方式。如果說張旺熹教授是從人們話語“編碼”的角度來考察漢語句式,那麼崔希亮教授的《語言理解與認知》則是從人們話語“解碼”的角度來考察漢語句式,解釋人們語言解碼機制中蘊含的認知動因,論述了功能主義與信息結構、語法的形式與意義、漢語語法的認知研究等論題,並探討了語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場。
上海兩位學者的研究體現了南方的風格,共同特點是研究對象集中,成果頗有特色。上海師範大學吳為善教授的《構式語法與漢語構式》,借鑒Goldberg創立的認知構式語法理論,以作者多年來探索漢語構式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典型示例解析的方式,對漢語構式及其承繼關係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闡釋。除了“緒論”“結語和思考”之外,分別對漢語構式的相關問題加以分析和解釋。內容包括:(一)概念整合與框架構式;(二)構式原型與擴展承繼;(三)句法同構與多義解讀;(四)構式賦義與話語功能;(五)語用心理與語境適切度;(六)參數變量與構式變異。復旦大學劉大為教授的《比喻、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研究》,引入了當代認知科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對傳統修辭學中與認知相關的辭格進行了重新審視。作者認為不可能特徵是從語言性質過渡到深層認知心理的關鍵概念,為此該書引入了認知心理研究中原發過程和模式識別的理論,進一步從相似關係、接近關係、自變關係和有無認知的介體幾個因素出發,論證了不可能特徵的形成以及辭格在認知上的三種類型:比喻、近喻和自喻,並將它們作了一體化的處理,展示了認知性辭格是如何在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直覺和創造性想像中得到實現的。
綜上所述,雖然各位學者的研究都立足漢語事實,但由於選擇角度不同,考察重點不同,使我們能從不同的側面來領略漢語的特點,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從不同中感悟到某種同一性,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況味 。這是因為雖然研究的角度和重點不同,但都是基於認知語言觀的研究成果,滲透的理念是一致的。
現在,這套叢書終於出版了,雖然我們投入了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經歷了規範的程序和運作,但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學界同仁諒解,並不吝賜教。

目次

出版前言

內容提要
緒論

第一章 “把”字句的位移圖式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典型“把”字句的空間位移圖式
第三節 “把”字句位移圖式的隱喻拓展
第四節 特殊“把”字句的兩種可能解釋

第二章 “連”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對條件成分的映現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連”字句形成的語義基礎
第三節 有序名詞的序位激活
第四節 無序名詞的序位建構
第五節 序位框架對條件成分的映現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第三章 重動結構的遠距離因果關係動因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以結果的偏離性為基礎的致使性重動結構
第三節 以動作行為的超常量為基礎的描述性重動結構
第四節 以結果的偏離性為基礎的描述性重動結構
第五節 重動結構的遠距離因果關係動因

第四章 漢語句法重疊的無界性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無界量的三種基本形態
第三節 動詞重疊的“無界小量”特徵
第四節 形容詞重疊的“無界大量”特徵
第五節 量詞重疊的“無界逐量”特徵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第五章 漢語介詞衍生的語義降級機制
第一節 基本問題與非終結動詞
第二節 空間動詞的非終結性特徵
第三節 操作動詞的非終結性特徵
第四節 依憑動詞的非終結性特徵
第五節 關係動詞的非終結性特徵
第六節 遭受、使令動詞的非終結性特徵
第七節 語義降級機制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附錄:漢語非終結動詞的類別及例詞

第六章 漢語持續體“著”的語義形成機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著”的分佈及其語法意義
第三節 視點平行移動的典型結構與獨立的“V著”結構
第四節 視點平行移動的拓撲形式與非獨立的“V著”結構
第五節 視點平行移動結構的泛時空投射與靜止狀態句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第七章 人稱代詞“人家”的勸解場景與移情功能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人家”所在的勸解場景
第三節 “人家”所指對象的角色特徵
第四節 “人家”的指稱類別與移情功能
第五節 “人家”移情的內在機制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結語
術語索引
參考文獻
附錄:從詞匯研究到語法研究
後記
修訂版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