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經典躺著讀:從詩經到圍城
滿額折

經典躺著讀:從詩經到圍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古到今,從詩歌到小說,漫談中國文學經典三千年

「讀經典也不那麼恐怖,不是必須,卻是應該和值得。經典到底是好看的書,不讀白不讀,讀了不吃虧。」──作者向陽

對於中國文學,你知道多少?
經典,是那些人人都想讀卻不去讀它的書?

擁有豐厚底蘊的中國文學,無論深度及廣度,都可做為現代人的文化資產。然而有太多經典要讀,許多人總不知從何開始下手。

本書橫跨三千年歷史,從上古時代佚名的《詩經》,到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包含詩、詞、散文、曲、小說等形式,彷彿走過一段中國文學史。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筆,兼論作家及作品,是帶領讀者進入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學世界第一課。每篇文章都有該作家或作品的有趣軼聞。

梁啟超稱杜甫為「情聖」;
白居易的詩作在生前就已被日本人傳抄而去;
毛澤東喜歡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
李白是政治生活的局外人;
杜甫是著名的漂泊者;
西廂記是清代禁書之一;
全世界只有兩種人不愛魯迅:不認識漢字的人和沒有完整讀過魯迅的人。

「前代的人們挑經典出來,是要我們熱愛而不是冷落它們,靠近它們而不是敬而遠之」。
對經典感到害怕嗎?拿起來,讀,就對了!

作者簡介

向陽

1965年生人。籍貫四川。現為南方週末報系管委會委員、傳媒發展首席執行官,分管文化新聞部、文化副刊部、電視部、圖書工作室。

一場輕鬆、愉悅的經典閱讀饗宴
──《經典躺著讀》序

說起「經典」,有人會豎起大姆指,有人會忍不住皺眉頭,前者讚好(因為具代表性),後者稱苦(因為很嚴肅),要雅俗皆樂、佳文共賞啊,那可是「阿婆生子──真拼哩!」(閩南語俗諺),難中難!

不過,跟《經典躺著讀》這本書見面的人有福了!單看書名,就可以猜知作者嘗試怎樣的努力。一翻開書,彷彿具有魔法似的,文字一串串地自眼前「流」過,搖曳生姿、觸動心靈,那感覺,「潘安再世──帥透了」!

全書由六十篇文章組成,每一篇述介一本書或一位文學家(或一個集團),從先秦《詩經》到錢鍾書《圍城》,四十一篇古代、十九篇現代,大致一般接受過高中以上教育者腦中能夠浮現的「大作家」、「大著作」,古代的部分,八九不離十,例如:莊子、《離騷》、《史記》、三曹父子、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現代的部分,敘寫的對象包括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徐志摩、郁達夫、林語堂、梁實秋……,都是近現代文名赫赫的作者。其中三位女性,由古至今依序是:李清照、張愛玲和楊絳。

作者不以文學史的八股方式交代主體人物的生平、著作與評價,而是發自本心地侃侃、款款而談,許多深刻的見解像說故事一般,如數家珍地道來,自自然然地激起讀者的求知慾,引動讀者想要一探原典的心緒!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者「向陽」(抱歉,不是臺灣知名詩人)「生在西南、長在東北、活在西北、廝混在北京」(見「作者簡介」)的關係,他的行文措詞之麻辣爽利,大有燕趙兒女的俠氣與悍味兒,但觀察入微的細膩處,卻另有一番江南山水的靈性與丰姿。好比說「錦繡牢騷/《離騷》」(看這標題下得多好):
《離騷》太突如其來,太不可思議了。它使得任何單篇的《詩經》之作都顯得弱不禁風。

這樣的話語,豈只幽默?更是慧眼獨具的評論,既直接又真實。又比如說「女權主義與元雜劇/關漢卿」(這標題體會到了關漢卿的雜劇獨創所在):
《單刀會》裡化用了孔子語錄、杜牧詩、蘇軾的詞和文。關漢卿是要俗能俗、要雅能雅,明代人說他「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不但讓我們見出作者向陽厚積的學識功底,也見出他對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可上可下之才」的理解是「要俗能俗、要雅能雅」,把朱權列關漢卿為元代樂府群英一百八十七人中的第十名的「卓以前列」,做了個通俗易懂的說明。而筆者最稱賞的莫過於「是何道理/兒女英雄傳」:

《兒女英雄傳》縱有千般的不是,卻有一種好,就是生動,通篇是極活潑極流利的京味白話。它最大的不是,就是要講三綱五常的規矩。
這是何等一針見血的有得之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語言卻是何等輕盈!
融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於一爐,卻又沒有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學究氣,所有親近本書的讀者,都可以輕鬆、愉悅地暢讀,悠遊其間文字與見地,應該就是為什麼書名叫《經典躺著讀》的真正原因吧!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潘麗珠 寫於中正品園

目次

再版序-拿起來,讀
原序-經典躺著讀
這詩不是那詩/詩經
莊家在此/莊子
錦繡牢騷/離騷
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史記
文學王族/曹操、曹丕、曹植
農民詩人/陶淵明
魏晉女子的風度/世說新語
山水精神/孟浩然
邊塞鼓吹/高適、岑參
局外人/李白
漂泊者/杜甫
俗人/白居易
寫作的姿態/李賀
唐詩終結者/杜牧、李商隱
不朽的方法/李煜
半山情結/王安石
流放者的歸來/蘇軾
說盡天下愁滋味/李清照
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辛棄疾
詩之大宗/陸游
女權主義與元雜劇/關漢卿
千般焙煉一種風情/西廂記
誰家的散曲/全元散曲簡編
無限的三國/三國演義
少年水滸/水滸傳
魔幻江湖/西遊記
李瓶兒與龐春梅/金瓶梅
性與可愛/三言
只要主義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都是過來人/陶庵夢憶
香豔與俚俗/牡丹亭
文學批點家/金聖嘆
科舉的男人和言情的女人/聊齋誌異
人間喜劇/儒林外史
偉大的紅樓/紅樓夢
是何道理/兒女英雄傳
上等文字是什麼為什麼/浮生六記
大紅燈籠高高掛/長生殿
不談愛情/桃花扇
花落知多少/海上花列傳
業餘作家/老殘遊記
偉大也要有人懂/魯迅
文學的質地/周作人
戲劇詩人/郭沫若
志摩殘詩/徐志摩
全集讀不得/郁達夫
選擇聞一多/聞一多
《子夜》與國貨年/矛盾
不規矩的美文/朱自清
西寫東讀/林語堂
不合時宜/梁實秋
巴金的金典/巴金
雷雨一出天下白/曹禺
正紅旗下/老舍
耐得細碎/豐子愷
希臘小廟/沈從文
浮世繪/張恨水
紅葉蕭蕭/蕭紅
有中生有/張愛玲
錢楊雙峰/錢鍾書、楊絳

書摘/試閱

文學王族/曹操、曹丕、曹植

在政治上,曹丕贏了兄弟曹植,由太子而皇帝;在文學上,就整體水準而言,曹丕要輸給曹植。但是,在一些單項上,曹丕創造了紀錄。他是中國第一篇專業文學論文的作者,又是中國第一首完整形態的七言詩的作者,而且,還是將書信引入文學領域的先鋒作家。曹丕無可置疑地同時擁有文學批評家、詩人和散文作家三重身份。

曹丕原本有理由得到一個文學博士的學位,他的《典論》是一部學術專著,可惜,全書已經佚失,保留的只有一篇《論文》。這大概只夠領取一個學士學位。《論文》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列文學與傳統經典相等同,是文學的高舉派。

曹丕的書信《與吳質書》共兩劄,是兩篇率先將抒情寫景筆墨引入書信的散文傑作,文字清麗動人,又很簡約,頗有日後東坡小品的風味。打他這裏起始,開文人將書信作文學來寫的風氣。曹丕的《燕歌行》亦有兩篇,其一,寫一位秋夜思婦的口吻,用筆委婉細膩,又搖曳多姿。「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最精美的兩句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是最早的七言詩,但首句有「兮」字,尚留有騷體的痕跡。因此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是漢代樂府民歌的古題,但已經沒有相應的古作保存下來,所以曹丕的《燕歌行》便是這一古題的第一作。

文學王族曹丕的詩多寫遊子思鄉、婦人思夫,頗能設身處地體察入微,有清新流麗的風格。在題材的寬度和氣魄的大度方面,比較弱,與他的父親比,就更是不堪了。

曹操在現代中國,所受到的熱愛比敵視要多得多。在曹操成為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之前,有一度,他的理想是「歸鄉里,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即使在他捲入政治中心之初,最高理想也只是死後有一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野心並不很大。不過,他終究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中國,封魏王,並網羅諸多文人,開創一個相對繁榮的文學時代,集武功文略於一身。建安時期,北方中國的文學復興,確系曹氏父子之功。後人說:「曹氏父子篤好斯文」,所以造就文壇的「彬彬之盛」。

作為文壇領袖,曹操本人的文章也寫得好。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爺。魏晉文章尚清峻通脫,以他為代表。清峻,就是簡約嚴明,通脫就是隨便不拘束。實際上,這是所有優秀政治家的文章風格。他們關心的是說什麼,而不是怎麼說,總是把意思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才不會迂回繞騰。有什麼說什麼,越是如此這般,越有力量。比方曹操敢於在文章裏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聽起來無恥無畏,在他,不過是大實話而已。

曹操名下的文章,一向不被文學史認真看待,是認為不夠文學吧。被善待的是他的詩。曹操詩至今尚存的不過二十三篇,也並不都是好詩。遊仙詩和部分政治詩,簡直可以說是拙劣、枯澀、沉悶。可是那些能夠稱為好詩的作品,的確太傑出了,沉鬱蒼涼,令人難忘。《蒿裏行》記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那段史實,其中的名句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短歌行》、《步出夏門行》都是普及中學語文課本的名作。

曹操以四言詩見長,一反漢代詩壇不脫《詩經》舊習陳套的風氣,獨領風騷。但自他而後,四言詩還是衰微了,此後,是五、七言(詩)的時代了。
如曹氏父子這般,在政治與文學兩界都有大成就的,幾千年中國史中,再無他例。

一部《三國》為曹氏父子造像塑型。毫無疑問,它比較簡化比較漫畫,但都勾畫得有來歷有些道理。著名的七步成詩的故事是關於曹植與曹丕弟兄相逼的故事。這故事戲劇性太強,正史沒有記載,視之為傳說罷。「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樣的句子,形象生動,立意沉痛,很感人的。同是五言詩,同樣相關的主題,曹植真正的傑作是《贈白馬王彪》。

黃初四年,曹丕做皇帝的第四年,各諸侯王奉旨進京,算得上家族大聚會,但任城王曹彰卻在京城突然暴斃。曹彰被曹操愛稱為「黃須兒」,是一位驍勇善戰的猛將,竟然這般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等黯然離京。曹植欲同白馬王曹彪結伴同行,監督的使者卻勒令他們分道而行。曹植憤而作詩,並把這緣由寫在詩序裏。《贈白馬王彪》共七章,全篇八十句一氣呵成。

章與章之間,末句與首句呼應相連。比方第二章末句為「我馬玄以黃」,第三章首句為「玄黃猶能進」;第三章末句為「攬轡止踟躕」,第四章首句則是「踟躕亦何留」。環環相連,又層層不同,寫旅途的艱辛,寫分離的悲傷,有詛咒,「蒼蠅間黑白,讒巧會親疏」;有太息:「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有強作的壯語:「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有無奈的贈別:「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雖然滿懷著悲憤,寫出來卻並不一泄無餘,而於頓挫中放射感人的力量。是一篇偉大之作。

曹植的寫作,分明地以曹操之死曹丕即位為一個界線。此前是風流自賞的翩翩貴公子,此後雖貴而封王,卻形同囚徒。此前是激情的少年,此後一落為蒼涼的中年。他最傑出的作品多寫於後期。前期的傑作《白馬篇》有一個少年形象,是白馬遊俠,是征戰沙場的英雄。後期的佳作《野田黃雀行》,亦有一個少年形象,卻只能「拔劍捎羅網」,救一隻誤入網中的黃雀,「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曹植長於文學,卻志不在此,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極欲東滅「不臣之吳」,西吞「違命之蜀」,「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但是家族的現實不允許他如此,而且從根本上說,他實在也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素質,終究是以文學家著稱於世。

晉之謝靈運有一段著名的評語歌頌曹植:「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鬥」。《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最能直接體現曹植才氣、詞采華茂的,當是《洛神賦》。《洛神賦》的背後亦有一個故事,其生動性和寫意性,與七步成詩的故事一樣著名,是一個畸戀的故事。《洛神賦》據說原名《感甄賦》。甄是甄夫人,她原本是軍閥袁紹的兒媳婦,後來成為曹操軍隊的戰利品。曹操將她給了大兒子曹丕,這使得小兒子曹植耿耿於懷。

甄夫人死後,曹丕以其枕賜給曹植,曹植見而淚下,於是甄夫人的靈魂便來與曹植相會于洛水上。這故事只有一點根據,《洛神賦》作于甄夫人死後第二年。但它的不可信也是顯而易見的,甄夫人嫁給曹丕是二十三歲,是年,曹植僅十三歲。不過,後人為作品附會故事,無疑要基於一個前提,那作品非常的動人。《洛神賦》是動人之作。寫了一個人神相戀的悲劇,極寫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驚豔之美。其想像的豐富,描寫的細膩,文辭的華美,都非同凡響。「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樣的成語,即出自其中描摹神女的句子。

辭賦最講究鋪陳詞采,詞采富麗易達到,但同時又不堆砌,又創造生動形象,就非常之難了,非要有高達八鬥的才氣和功力了。曹植的成就不僅在此,他還將辭賦寫作中的華麗又爽朗的功夫,挪用到詩的寫作上,開一代新風。

漢代以來的文人寫作,均以辭賦為正經體裁,詩,只是用來酬唱應和,是社交形式的一種。由曹植為代表,文人寫作則一變以詩的寫作為正經了。不僅如此,曹植的優秀創作,還使漢代文人仿樂府民歌的詩作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曹植是第一個有意將辭賦的對仗形式引入詩歌的,並將煉字的功夫用於詩創作。他創造了許多被後代詩人所留意和學習的名句,比如「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其中的動詞,都經過精心的錘煉。由此,曹植也開了後代詩人們在詩詞上苦心推敲、精心雕琢的先河。

曹植之詩,現存的只有八十餘首,大半是樂府詩,也是最優秀的部分,還有部分是遊仙詩、祝頌詩,意義都不大。曹植的詩作,如果有共同點的話,那就是華麗、精美。這一點合乎其兄長曹丕的文學主張:「詩賦欲麗」。
 
俗人/白居易

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雖然它根本沒有發生過,但因為它與白居易的名字和詩作結合得如此生動和緊密,所以仍然會流傳下去。故事說,少年詩人白居易初入長安,向前輩詩人大名士顧況投呈自己的詩卷。這種行為在唐代非常盛行,被稱為幹謁,是一種迅速建立知名度躋身文壇和官場的有效方式。顧況聽到白居易的名字,便玩笑說:長安米價很貴,居之不易呵。但是,看到白詩中有「野火燒不盡」的句子,便大為嘆服,改口說:寫得出這種詩文的人,居長安也容易呵,剛才不過戲言耳。後人已經考證總結,顧況與白居易沒有見面的機會。

就這首詩而言,雖然著名,卻並不盡美。全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五六兩句是同義反復,犯了「合掌」的毛病。七八兩句是點出送別的主題,單取前四句,應該是一首極好的五絕。以後面的意思推斷,「枯榮」「野火「春風」是安慰鼓勵,被送的或者是個不第的文人不如意的公子。但是,因為「野火」「春風」兩句本身具有的廣大的包容性,蘊涵頑強生機、堅韌意志,等等象徵意義,便具獨立的超越性的傳誦價值。

使白居易確立其文學史地位的,是他的詩歌理念和詩歌實踐上的通俗與豔麗。
白居易分自己的詩為四大類:諷喻詩、閒適詩和感傷詩,以及雜律詩。雜律詩是以體裁分,依照詩作的內容,完全可以納入到前三類中間去。諷喻詩,是批判現實的社會題材的詩,是表達他的「兼濟之志」的,是期望干預生活的作品,最能體現白居易的詩歌理想。總括他的文學思想,就是他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諷喻詩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一組,和《新樂府》五十首更大一組。「新樂府」以杜甫為淵源,以中唐詩人張籍、王建為先聲,因李紳作《新題樂府二十首》而命名。

白居易最要好的詩友元稹步李紳的韻唱和二十首,白居易又響應元稹作五十首,李紳之作已失傳,元稹之作眼高手低,而以白居易的詩作最為成熟,所以白居易便是這場運動的統領者。白自稱他的《新樂府》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五十首詩作,一首批判一事物,展現了廣大的現實,痛詆貧富不均和諸般社會不公。唯恐人們不明晰其詩的用意,白居易務必在每首詩中點明主題,「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

其中的名作,中學課本必選的《賣炭翁》是「苦宮市也」;《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紅線毯》,是「憂農桑之費」,譏諷地方官橫掠民脂進奉皇帝,「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樣的批判尚屬溫和,《杜陵叟》中就比較激烈了:「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白居易現存詩有近三千首,為唐代第一高產詩人。但其中,他最為看重的諷喻詩不過一百七十餘首,比較集中地寫於唐憲宗元和初年(西元805至815年之間)。其時他剛剛在中央政府任職,懷有高漲的政治熱情,曾一度寫下七十五篇政治議論文(《策林》),暢論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元和十年,某節度使遣賊刺殺宰相,白居易以為是有書籍以來之「國辱」,上書請求捕賊,朝內大臣告他越職行事,白居易被貶官江州司馬。

事件本身只是表面的理由,其實的禍根源於白居易的諷喻詩,那些詩早已觸怒朝中權貴。被貶官的白居易,由此便熄滅了他的政治熱情,雖然此後,他還寫有《與元九書》總結他的文學理念,在杭州太守任上修西湖大堤,在蘇州贏得「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的人民熱愛,在洛陽不免作「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如聞饑凍聲」的興歎,但諷喻詩是不大寫了。後來,雖然有機會回到中央任職,他也寧願做地方官,把這種路向作為一條隱逸之路貫徹下去,直到晚年與香山僧人結香火社,出錢修寺,以佛了了。於是閒適詩成為其詩作的最大宗。

閒適詩,白居易定義為「退公獨處,或移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這種表達「獨善其身」主題的詩,是除諷喻詩之外白居易自我肯定的另一類。白居易平生很推崇陶潛,在江州做官時曾專門訪問過陶的故居,有《訪陶公舊宅》等詩,曾作《效陶潛體詩十六首》。《錢塘湖春行》是其中被經常引誦的一種。「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東湖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淺切平易的句子,輕鬆地勾出一個清新的春天。「迷」「沒」這樣的字彙雖直白,卻顯然經過鍛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末兩句脫口而來,與「新醅」「火爐」相映襯,暖意洋洋。白居易許多有情趣的小詩,都在閒適詩一檔裏頭。但閒適詩裏,好詩與平庸之作不成比例,泥沙多而珠玉少。一味的淡雅,一味的自我孤高,一味的佛老,相同的主題相類的意象,重疊複出,未免乏味。

白居易之為白居易,令他身前暢銷身後不朽的,更多的是他自己不以為然的感傷詩。諷喻詩固然體現著白的追求,但其中的好詩如上面列舉的也不會超過十篇。白居易很少按捺得住議論的欲望。像《賣炭翁》中將議論藏在敍事描寫中,像《輕肥》以十四句寫權貴的豪侈,僅以末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一個有力的結束。這樣把握得住的時候太少了,以至在傑作《新豐折臂翁》結尾添一段主題總結,成了蛇足。更不消說許多通篇議論的用力太過之作了。白居易也知道自己毛病所在:「理太周」「意在切」。其感傷詩傑作,如《長恨歌》《琵琶行》則另是一番風光了。

《新樂府》中的名作《上陽白髮人》,寫宮女的哀怨。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似乎就暗示了寫有關於楊妃的前篇。《長恨歌》寫於白居易三十五歲時,大致在《新樂府》創作稍前一點。

後世對《長恨歌》的批評焦點之一就是作者在主題上的遊移,在諷刺與同情之間,在重色誤國與其真摯愛情之間,的確難以取捨。最終的結果是作者從批判傾向於歌頌,從政治家傾向于人性觀察家的立場。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我們歡迎作者這種取向。這種藝術取向使作品閃爍著永恆的魅力。

白居易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暢銷詩人,知道其暢銷的盛況:「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無不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令他很有些哭笑不得的,居然有妓女以能背誦《長恨歌》而索要高價的事情。在人民中間流傳的,不是他的諷喻詩和閒適詩,「悉不過雜詩與《長恨歌》已下耳」。白居易不知道的,是他在海外的暢銷,在日本,他是最流行的中國詩人,日本的《紅樓夢》——11世紀的《源氏物語》中就找得到白詩的印跡。即使在英語世界,他也比李白還要受推崇,他的曉暢明白的詩歌語彙,是造成這種風行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可以讓白居易覺得安慰吧。

如果僅以通俗論,白居易還俗不過他傳說中的老師顧況。顧況的《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有「昆侖兒,騎白象,時時鎖著獅子項」、「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織女嫁牽牛」的大白話。
不過「元淺白俗」的帽子,還是落在他頭上。畢竟他是更著名的通俗詩人。
 
上等文字是什麼為什麼/浮生六記

按照理想的邏輯,是好文字就會永遠流傳。實態生活往往並不如此。晚明小品是好文字,在本世紀三十年代由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翻揀出來大肆鼓吹,雖遭到不太公平的攻擊嘲罵,到底還是引人注目並一度盛行。又因為大時代的種種政治的文化的波動,所以被覆埋了,間歇了半個多世紀,到近些年才又被熱衷而暢銷起來。概括地說,在文學的流傳史中,有許多不以文學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素在起作用。《浮生六記》的流傳之起伏頗類似晚明小品,比照起來,運氣還要差一些。

這本由清代一介無名寒士沈復所記自述性作品,完成於1810年前後,1810年至1830年間曾以抄本的形式流傳于姑蘇。1877年由楊引傳偶然於書攤上發現其手稿並予刊行。1924年由俞平伯等人推介並主持重刊。1935年,世界書局以「美化文學名著叢刊」名義,將《浮》與《影梅庵憶語》、《秋燈瑣憶》、《香畹樓憶語》等一併結集印行。我手頭這本小書,亦是《浮》、《影》、《秋》、《香》四篇合集,不過是嶽麓書社1980年重新標點整理的版本。

《浮生六記》,作為散文看,是極好的隨筆,作小說看,是極好的筆記小說。根本上,它是一冊自傳性的言情的上等文字。全書六記,存留至今的只有四記,即《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它的好,第一是貢獻了一位動人的女性——芸娘。林語堂認為她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因為實有其人)中最可愛的女人之一。林曾專門將《浮》譯成英文出版。

芸娘幾乎就是男人(無論中國或外國)夢想中的妻子,接近完美。她善於打理生活,「芸善不費之烹庖,瓜蔬魚蝦一經芸手,便有意外味。」這算是基礎性的功夫。她有審美力想像力,懂鄉居之美,識園林之妙。她曾經女扮男裝逛燈會看花照,伴鄰舍翁柳下垂釣,陪丈夫飲酒賞月,諸如此類。男人最值得驕傲的,是妻子有耐心有本事善待他的朋友,使他有面子有風光。

元稹追悼亡妻歌頌其美德的名句之一就是「泥他沽酒拔金釵」,妻子為了丈夫及其朋友的快樂,肯于賣了金釵去買酒。芸娘不僅有此等精神,還有相關本事,能夠為丈夫及其朋友們的雅集創造條件和情調。沈複和朋友們計畫到郊外對花飲酒,又不肯冷飲,躊躇之間,芸娘能靈機妙想,雇了賣餛飩的挑擔,使鍋灶俱往,不僅熱酒菜,又烹茶煮粥。於是一舉之下,精神物質雙豐收,男人們皆大歡喜,活動圓滿成功。芸娘還有一件大不易的事蹟,她癡心地為沈複尋覓一位「美而韻」的歌妓作妾,這種不嫉不妒的襟懷,不在道德議論範疇,完全是美學上的理想主義行徑。

這樣子轉譯出來,似乎芸娘是浪漫小說裏捏造的角色,實際上,她是一個普通中國式大家庭中的賢妻良母孝順媳婦,她的言行時時受到大家庭上下左右的擠兌和攻擊,她為丈夫招妾的行為,就是最終招至公公趕其出門的直接誘因,於是夫妻兩個不得不拋家別子,遠寄他鄉。芸娘即病亡於流離中。

大觀園的韻事都是被寫實的人間環境包裹著,芸娘沈複的文人情趣植根于非貴族式的寫實生活中,更有一種真真正正結結實實的美。全然是閒情逸事的生活,至少聽起來便不可靠不可信,只有摻雜著愁苦的生活,才是真的實的,才更讓我們感動。所以「浮生四記」中,「記愁」一篇是頂頂重要不可缺少的。同樣的,也正因為有「記樂」「記趣」「記快」,我們才能硬起心腸讀完「記愁」。

《浮生六記》是芸娘死後沈複才動手寫的追憶文字。中國文人在追悼亡妻的題目之下貢獻了許多傑作。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是詞章;冒辟疆憶念亡妾董小宛的《影梅庵憶語》是文章,幾乎與《浮生六記》一樣哀婉動人。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他與董小宛的故事,同侯方域與李香君、錢牧齋與柳如是的故事一樣著名。《影》是清初的作品,時間上在《浮》之前,在文學水準上,稍弱於《浮》,一是因為它的記事斷續不緊湊,二是因為所記人的行動多而言語少,尤其是董小宛入嫁之後,所以還欠生動。

冒辟疆是大名士,沈複則是無名寒士。沈一生所從事的職業,無非是坐館入幕,還短期經過兩回商,都不曾有起色。沈的作品卻比冒的作品更文學更傑出。老話兒說,是真名士自風流,但不名士也可以風流,也許更有文學風光。

冒、董只有九年同行,沈、芸則有二十三年相伴,那麼,沈從回憶中拈得出更多事蹟來講述。《浮》的好,似乎是先天的,素材之外,單以文字論,沈複亦不凡。《浪遊記快》是四記中篇幅最長,記芸娘最少的,同樣寫得好。記游是歷來文人常作的舊題,沈也作得不讓先賢和名士,這其中的勝負,首先不在文字的鍛煉,還在心胸見識。沈說:「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即論詩品畫,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

這種擅持異見的精神,他能夠堅守和貫徹。比方他總結蘇州風景,說「吾蘇虎丘之勝,餘取後山之千頃雲一處,次則劍池而已,餘皆半藉人工,且為脂粉所汙,已失山林本相」。「城中最著名之獅子林,雖曰雲林手筆,且石質玲瓏,中多古木,然以大勢觀之,竟同亂堆煤渣,積以苔蘚,穿以蟻穴,全無山林氣勢。」這種議論,先甭管對也不對,起碼是自家心得,就好。記遊文字最忌堆砌山水。沈能于山水間時有新發現,比方于名勝之外另探新路另覓新景,又能於風景之中切入人事言行,便格外生動有趣。

比方記遊「火雲洞天」在寺廟就宴一段,「席中有肉饅頭,小沙彌眈眈旁視,授以四枚。臨行以番銀二圓為酬。山僧不識,推不受。告以一枚可易青錢七百余文,僧以近無易處,仍不受。乃攢湊青蚨六百文付之,始欣然作謝。他日,余邀同人攜榼再往,老僧囑曰:『曩者小徒不知食何物而腹瀉,今勿再與』」。常人或以為這類事情不便入記遊文字,恐怕煞風景,不想這種閒話卻是狀風景,使其難忘的妙方之一。再如,文中記嶺南風俗,用大段文字寫其行商時與船娘的故事,起伏轉折,頗為生動,狀情寫人如歷歷在目,有鏡頭感,名士大概是不肯寫這一類事,寫也不會如此坦白。這又是非名士的好處。

上等文字是什麼?首先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胸懷見識,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所以有自己的話要說。其次才是文字功夫。所謂功夫也不過簡練流利,就是少說廢話;還有就是要生動,在有趣的細處,肯耐心地描寫。前者要留心避免蒼白枯澀,後者要注意不繁瑣。如何平衡這一對矛盾,就只能看各人的本事了。沈複的本事就是不論記樂還是記愁,都不刻意渲染,多用白描,寫對話,雖用文言卻逼近爽利的白話。僅憑著一冊殘缺不全的小品,沈複亦有資格佔據文學史一席之地。

嶽麓書社所集四部言情文字,《浮》自然最好,《影梅庵憶語》次之,《秋燈瑣憶》又次之,《香畹樓憶語》最次之。《香》的作者陳小雲,其父是名士,本人亦有聲名,但《香》一卷,太執迷于詩文類的韻事,是詩詞加記事的彙編,行文又喜用舊典和套語,韻則韻矣,不生活。把一個女子寫得不鮮活,真是罪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